本書以“我”聽朋友沈昭平講述的方式來逐次鋪排而出,以當代語言學家沈昭平的家族為中心,講述了從晚清、民國、新中國建立及改革開放至今一百多年,沈昭平的外曾祖父夏玉書、外祖母夏光妹、母親程蘭玉和沈昭平四代人的命運變遷。在故事展開的轉折點上,作者加入了一篇篇與故事一起呼吸的哲思手記,深入探討天道與人道,人心人性,革命與現(xiàn)代,當下中國與世界的生存困境等問題,其思想主要以儒學和基督教思想為參考體系。作者以知天命之年回歸儒家,卻同情20世紀的革命及社會主義試驗,希望達成孔夫子傳統(tǒng)與革命傳統(tǒng)的和解,比如借書中的前清遺老夏玉書之口說“革命就是回歸天道”。全書前后貫穿的思想基調(diào),是借助儒學、基督教等古典傳統(tǒng)及20世紀中國革命傳統(tǒng),對當下盛行的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唯我主義進行猛烈批評,運用藝術的感染力和思想的沖擊力,引發(fā)人們?nèi)ニ妓魅嗽谑澜缰械奈恢玫鹊让},深具理想主義的情懷和深度。本書所吞吐的,是萬年的妹方,而可以療救的,是時代的病痛。 本書簡介: 妹方是一個文史意義上的地名。專指現(xiàn)浙江省金華市湯溪鎮(zhèn)一帶。此地古為越國西境山地,商湯后裔遷徙至此,并千年以來一直保留著那時的口音和生活方式。史書上稱這些人為姑蔑人,又稱為姑妹人。姑妹人在萬方萬邦的上古時代,擁有自己的領地,謂“妹方”。本書以妹方的生活方式和妹人的故事來探尋人道與天道的關系,中國文化的意義,以及將來的可能性。書中沈昭平、夏玉書、夏光妹和程蘭玉等人,都出自妹方或與妹方有血緣關系,他們從清末一直走來,又向萬年故國一直走去,曾經(jīng)仿佛是未來,未來又始終并不在此。這不是一部幾代人百年興衰的家國史,也不是起伏跌宕的悲歡離合,而是借著妹方的方舟,借著妹人的身形,見證永恒之國、不死之心的手記。書的體例與一般小說、著作不同,卻以小說的思維做學術的文章,又以思想的心得做往事的注解。由虛構的日志、書摘、插話、章回話本、歌謠、寄詒錄等新文體的元素構架骨肉,呈現(xiàn)一幅立體全息的畫卷。 作者簡介: 張廣天,戲劇家,音樂家,詩人,思想家。1966年生于上海,1990年移居北京,從事思想研究和美學探索,并在詩歌、文學、戲劇和音樂等諸多門類藝術方面實踐其理論。其思想核心,概括起來講,即心學為體,諸學為用。此外,在認識論領域,他提出了字主義的意象認知方式,并建筑起他的非形而上學的知識體系。編劇導演的戲劇作品:《切·格瓦拉》(2000年中央戲劇學院研究所出品)《圣人孔子》(2002年廣州市話劇團出品2005年歐洲藝術節(jié)維也納受邀演出作品)《眼皮里摘下的梅花》(2006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野草尖叫藍靛廠》(2009年獨立制作)《哈姆雷特危機》(2009年韓國導演協(xié)會出品)《基爾凱廓爾藥丸》(2009年丹麥王國哥本哈根馬姆特劇院出品)等。音樂作品:唱片《楊柳枝》(中國唱片深圳公司)電影音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海電影制片廠)電影音樂《離開雷鋒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影業(yè)公司)等 書籍《我的無產(chǎn)階級生活》(花城出版社)《人類的當務之急》(東方出版社)《板歌》(作家出版社)《手珠記》(作家出版社) 目錄: 緒言 老人和孩子 愛情 中國發(fā)生了什么? 我的朋友沈昭平 卷一松元君日志 第一章從本山到中部國際機場 第二章花殘月和皐月 第三章玉碎 第四章閏四月和菖蒲月 卷二成湯溪緒言 老人和孩子愛情中國發(fā)生了什么?我的朋友沈昭平卷一松元君日志 第一章 從本山到中部國際機場第二章 花殘月和皐月第三章 玉碎第四章 閏四月和菖蒲月卷二 成湯溪 第一章 故人第二章 從陶家站往南第三章 席間談第四章 愚公移山第五章 印鵑開慧杷金第六章 補遺卷三 齊叔公師 第一章 紅軍第二章 四個故事第三章 范耑虞和豐蓮馨第四章 田野錄音第五章 布袋唱師的歌插話 穀甫人人生是用來虛度的稱心如意我的妹方智慧的裂痕法國公園卷四 夏光妹 第一章 春澤秋霜第二章 冷溪長似萬丈劍第三章 瑚璉第四章 玉蘭人家第五章 盛滿月光的籃子論冒 下跪情愛與恩義活法玩物喪志法治卷五 沈阿姨 第一章 解放之路第二章 窄門第三章 沈阿姨的決定及片言只語第四章 蘭玉與光妹見面就要吵一架第五章 蘭玉就是從正統(tǒng)年走來的葛云卷六 沈昭平 第一章 光妹寄詒錄第二章 昭平簡歷第三章 矜事部分注解 人道主義接歡玉鑰圣靈論與心學節(jié)日以及經(jīng)書卷七岐阜縣的沈行江 卷首第一章 墟第二章 君奕第三章 行江的方舟第四章 末尾的話前言老人完成了勞作而漸離社會,小孩沒有長成也在社會之外。人生不為世情束縛的兩端,實際上最為靠近本心天意。在亞洲的傳統(tǒng)中,純粹的審美只存在于老人和孩子之中,人生的兩端被極為看重。而人生中間那段辛苦,只作為支撐兩端的底座,長久地默不作聲。蘇東坡對此喟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于是,哪怕所謂“現(xiàn)代化”的公學已經(jīng)普及到村落山寨,人們依然從心底拒斥這樣的教育,常常下意識地屏蔽掉與勞作苦痛有關的各類信息,竭力去尋求人生兩端的幸福體驗。這樣的體驗對他們來說,意味著自由?梢,自由在東方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它的前提必須脫離社會,擺脫勞作;它的方式必須享樂悠哉,閑云野鶴;它的價值在于順性從心,塵盡光生。那么,持這類追求的人們肯定難以理解社會化的勞動神圣,肯定更愿意相信“勞動神圣”是寫給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囚徒和古希臘莊園中奴隸的口號。勞動是什么?是苦役,是體罰。勞動為了什么?勞動為了不再勞動。既如此,“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觀念還會有多少人真信呢?大部分人至多曲解為“非人的勞動養(yǎng)活不勞動的人”,而“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絢爛的文化”,為什么創(chuàng)造而不直接享用“絢爛”呢?如果命運無法擺脫勞動,那么就忍著吧!顯然,這“忍著”的勞作以及與勞作相關的經(jīng)驗,多么可惡,多么沉重。∷,他們愿意記住那些跟老人在一起的時光,也難忘那些老人說過的話!就扑]人】 韓少功,侯德健,孟京輝,史航,孔慶東,李亞偉,韓毓海,張錳。 【推薦語】 韓少功(作家): 一部天馬行空的奇書,既是生動的人生傳奇故事,又是重建世界觀的思想風暴。 【推薦人】韓少功,侯德健,孟京輝,史航,孔慶東,李亞偉,韓毓海,張錳!就扑]語】韓少功(作家):一部天馬行空的奇書,既是生動的人生傳奇故事,又是重建世界觀的思想風暴。 侯德。ㄔ~曲作家,《龍的傳人》作者):似小說又非小說、似筆記又非筆記,有歷史又非史書,中間還穿插著詩歌和散文,總而言之,一句話,廣天又嚇了我一大跳,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孟京輝(話劇導演,先鋒戲劇領袖):真的還是假的?瘋的還是癡的?柔的還是烈的?飄的還是沉的?一種剛直而悲憫的力量,由引人入勝的閱讀漸漸展開。打開書,閉上眼睛也能讀出風景。 史航(劇作家,文藝評論家):讀廣天的小說,想起一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他作為音樂人、戲劇人,都深深影響過我,但愿他在當世亦有知音。這是一本現(xiàn)世之書,過往與未來卻在每一頁公然幽會著,恕我無法劇透結局。 孔慶東(北京大學教授,武俠文學專家):初讀此書開頭,心中涌起一句孔子的話:“禮失求諸野”。讀到結尾,忽然明白當今那句俗語“你妹呀!”居然來自中華文明久遠的歷史深處。 李亞偉(詩人):有想法、有智慧、有意思等等感覺都可以在閱讀張廣天的《妹方》時自動溢出。這正對應了這些年我閱讀其它當代中國文學作品時徹底麻木的零感覺或負感覺。至少十年以來,《妹方》是我讀到的愛不釋手的唯一的一部當代中國文學作品。 韓毓海(北京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廣天的書,寫得都是大事,說的卻是極平常的話。一絲一毫蠻力氣沒有,用的是心之力。把千鈞之重,放在鵝毛之輕上,把萬里山河放在一顆初心上,這重究竟有多重? 張錳(當代藝術家,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讀廣天老師的書就如進入古人的一個隧道,這種感覺異常強烈,揮之不去,他把這種骨子里自帶的情緒附體在這本書的人物與事物上,近已提醒諸位這一已有答案而被忘記的遺憾,就如此書所言“西方之術入世為快,東土之學出世為樂”,充滿對世事的睿智與準確的洞悉,因為對世界的解釋是無限的,所以張廣天老師這本新書《妹方》是有料的。卷二 成湯溪第二章從陶家站往南 人們就這樣焚紙燃炮、敲鑼打鼓地將豐奐英埋葬了。并沒有幾個人真心愛她,紀念她。中堂移尸后,羹飯也吃了,哭喪隊也散了,現(xiàn)在奠祭的祠堂又迎來了唱革命戲的文工隊。死人入土了,他的靈魂就寄居在墳塋中、墓碑上和牌位里,每逢忌日和亡醮祭拜上供便可,獻果品牲肉以養(yǎng)魂命。如果墳碑壞了,祭祀也斷了,靈魂也會餓死的。所以,鄉(xiāng)人送葬并不以苦痛為主,只重在敬肅祀奉,禮神而不哀人。從古到今,眾神萬靈會不會太多呢?有的名人可能還記得,大部分祖先過了幾代也就沒人再去掃灑了。渺茫中,漸漸神靈也并不多得擁擠不堪,即使現(xiàn)在有人鬧復古熱,重修冢宅,靈魂也難以起死回生的。 卷二 成湯溪第五章 印鵑開慧杷金大桌擺在庭院里,一只當?shù)氐募t頭鴨,一只新鮮的閹雞,清蒸火腿,豆腐干燒肉,幾種不同的魚炸在一起,還有一只桂花鱉,一壇五年陳的米酒打開放在昭平腳跟。酒是瀝灑在青瓷大碗里的,入口很順,抵不住就三大碗下去了。開慧只湊過來干一碗酒,然后扒拉兩口飯,就去新屋做活去了。杷金陪著喝,陪著說話。幾碗下去,昭平輕飄飄起來,主要就是吹牛,說十一進院大開時的輝煌。其實他也沒見過,任憑想象胡謅。杷金也沒見過,聽昭平眉飛色舞地描述,竟也瞠目結舌。有村里人送來雞蛋,說光妹的外孫來了,稀客呢。那雞蛋都被染成紅色,里面藏一個紅包,包著一點錢資和兩片柏葉。這里的人送禮很靦腆,那些紅包往往要深藏到雞子果品的深處,不讓人當時發(fā)現(xiàn)。柏葉深綠如蠟,氣味襲人,昭平很喜歡聞這個味道。送柏葉的意思,是常青不衰,越古老的習俗越注重人的生氣,認為命貴,青春大美。昭平后來在他研究湯溪語的論文中說:“這是一種甜美的言語。也是一種柔歌慢唱的宛轉焐慰。人只要在這樣的音調(diào)中,就不見暴戾、懷疑和敵視。那么軟,那么爽利,有時又那么悲憫。它讓你相信人,愿意把心底的喜惡流露出來,所有人都像小孩子一樣乖稚呢喃,即使有對立也是幼兒那樣無害而遲滯的沖撞。”卷二 成湯溪第六章 補遺 下面的零星段落,摘自昭平的手記,用來記憶他幾次去湯溪經(jīng)歷過的物事?梢钥醋髅袼咨畹狞c滴,但我看起來更像是這個故事必備的神器和道場。 夜路黑 在很長的時間里,通電前通電后,夜里屋外都漆黑一片。那種黑,真的就叫“伸手不見五指”。你怎么努力睜大眼睛,都一絲看不見自己,更何況前路。除非布滿星星的日子,或者明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以前是提著燈籠走夜路,山里人也有舉著松明的;后來就用手電筒,那裝滿粗壯電池的長長的鋁筒。那些功率大一點的手電筒,光柱可以照出去很遠,幾個人各持一具,在夜空里比劃,像是電劍在搏擊。你看見遠處有移動的光點,就知道有人行走。但是很難計量距離。有時候明明以為要過來了,卻走遠了。這樣的夜晚,于人生是沉重的。無論商隊、軍旅,還是有更宏大心愿的行者,都難以撕開這無望的黑幕。上帝分別晝夜,原是讓人作息。賜人以電火,是為了過渡白黑。但當電力發(fā)達之時,人們以夜為晝,其實是顛倒黑白,走向了更黑更深的黑暗。電影在晝之黑中造出了虛夢,娛樂在夜之亮中深陷浮華。無夜將無息,無息的生命揮霍無度。電火的降臨,蘊涵著自由。讓人自由選擇人道或者天道。按人道的法則,建一座不夜城,斯為文明的象征,仿佛人的智慧挑戰(zhàn)得起天的限定,漸近為所欲為的“解放”。更甚者,有一天干脆造一枚太陽,與白日分庭抗禮,徹底消滅黑夜。而自由的選擇包藏著災禍,千萬年來多少人愿意分辨災禍和限定的代價呢?限定是預先的支付,而災禍是欠下的債務。不知何日起,湯溪的夜越來越亮,湯溪的日越來越陰。月灑大地不再凝霜,星懸天空不見點雪,人以近處的電光遮蔽曠遠的天光,傲慢而卑小的心竟竊喜不已。為了長久的光明,欣然迎接長久的夜路吧!我這樣感嘆,也照樣以為電筒要好過馬燈。以電來擺脫野蠻,而并非仗以狂妄,這大概才是文明的真實意義吧! 米粉 鄉(xiāng)人椿米,在一個石臼里放一些水浸過的米,人俯在架子上足踩一個大木錘,錘打不止,成為米糊。用這米糊放進絞機里碾壓,出口處堵上一片有密密麻麻孔眼的竹片,米糊自孔眼擠出,即成米粉。新鮮的米粉拌一些醬油吃,就是湯溪人的早餐。(那種味道,純?nèi)回S雍,足以填滿饑饞的種種欲壑。善食不加味,加味無善食。味以遮丑,遮敗。)鋪排在竹匾里曬干,即成粉干。粉干煮軟后,過涼水,篩干,放肉絲炒一下,叫做炒粉干。湯溪人吃炒粉干,要就一盞米酒。下午三四點鐘,歇會兒工,回來吃點心,那些壯勞力常坐在門檻上一口酒一口粉,吃得津津有味。殷商西周,遍植粟。春秋以降,始有麥食。初不知碎為粉,蒸煮以食,謂麥飯。后北人入越楚,方知碎粒為面。故米粉在前,面條在后。中國以西至英倫,皆麥食;西人學北人,北人學南人,面條于是風行。 草灰飯 晨起,鄉(xiāng)人用大鍋盛米蒸煮,待七成熟,撈起部分干飯,置于甕甌中。將甕甌又放進灶下草灰里,靠草灰余熱燜飯。剩余鍋中的米,與水一起再燒,做成粥。早餐吃粥,午間收工回來后,取甕甌中燜透的干飯吃。草灰為稻秸、果樹或野荊燃余。用不同的柴禾,燜出來的飯滋味也不同。野荊炭灰燜的最好吃,有山野之氣,有草木醇香。當然,現(xiàn)在好的電飯鍋燜煮的飯也不差,只是人道參與的總不比天道安排的。工業(yè)的東西,因效率而普及,是垂憐普通人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誠然辛苦,其成果當是為貴人預備的。試想,上山作柴,就著爐臺一把一把添火,從早到晚忙一壇草灰飯,什么代價?它需要整整幾個世紀的生活方式來支持!其間的饑饉飽足、人上人下,灑滿了斑斑血淚。不吃也罷。 炭缽 到了隆冬,他們會用一種灰色的罐子裝炭火。稀奇的是,這燃著的炭火罐又要裝在一種竹編的籃子里,人提攜著進進出出,遐邇行走。叫做“炭缽”。老嬤和孩童最愛用。提著炭缽,這家走走,那家坐坐。一邊玩耍,一邊隨身取暖。竹籃子用竹篾編,就是那種編涼席的竹篾,是純竹的,不像那些草桿做的籃子。用久了呈栗色,光可鑒人,愛不釋手。我總擔心炭火會燒壞竹籃子,可去過湯溪多次,沒有一次看見有燒壞的。曾經(jīng)埋過幾個鞭炮在炭缽里,炸飛了,籃子也破得不像樣子。老嬤身著一件青衣,端坐在隔屏前的木椅上,拿個鐵鉗子夾出一塊炭點煙,長長的煙桿,繚繞的煙霧,陽光透過來,景象甚美,活似一幅古書中的插圖。有時她也放一兩枚蕃薯在缽里,坐久了餓了,忘記又想起來,翻找出來當點心吃;蛘吖室舛嗫編讉,分一點給孩子當零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