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銳小說文庫”121入選作品。“深圳新銳小說文庫”由知名作家楊爭光先生主編。本書作者鐘二毛是深圳著名青年作家。 本書簡介: “深圳新銳小說文庫”由2015年“深圳讀書月年度作家”楊爭光先生主編。本“文庫”又稱為“121”,即十二位文學新銳的作品,并一本文學批評專著。12位“新銳”作家“惟陳言之務去”,雖居同城,但各有腔調(diào)地講述了深圳故事的12個版本,一個個鮮亮得猶如剛從樹上摘下的果子,令人叫絕。楊爭光先生在本套書序言中所言:“我從來都認為,‘文化沙漠’是對深圳的誤判。“他認為,這12位作家“也許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學的高度,卻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學滋養(yǎng)、生成的元氣、生氣、意氣。有這三氣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預見的——不僅是將來深圳文學的高度,也許還是將來中國文學的高度。”本書為深圳青年作家鐘二毛(本名鐘潤生)中篇小說集。本書收集了鐘二毛《洗塵》《未知的力量》《高速生活》《黑吉他》四部中篇小說。這四部中篇小說里的四個主人公,都是生活中的叛道離經(jīng)者,但貫穿這四部小說的,其實是人的精神成長,包括青春、愛情、家庭生活和自我救贖。 作者簡介: 鐘二毛,男,1976年出生于湖南,瑤族,當過警察、記者,居深圳;出版有長篇小說《小中產(chǎn)》、《我們的怕與愛》,短篇小說集《舊天堂》等書;有中短篇小說在《青年文學》、《長江文藝》、《天涯》等刊物發(fā)表,并多次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轉(zhuǎn)載;多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xié)重點扶持項目;曾獲《民族文學》2012年度文學獎,等等。《四個叛徒》為鐘二毛首部中篇小說集。前言序言 閱讀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種享受。 還有鼓舞。 十二位文學新銳,是從幾十位符合條件的作家中推選出的,也許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學的高度,卻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學滋養(yǎng)、生成的元氣、生氣、意氣。有這三氣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預見的——不僅是將來深圳文學的高度,也許還是將來中國文學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齊的文學集群——我實在不愿使用“新軍”這個詞,文學實在不是因為利益或信仰而生發(fā)的戰(zhàn)爭,文學群體也實在不是軍事組織&序言 主編這套文庫,是一種享受。 閱讀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種享受。 還有鼓舞。邊鼓邊舞——興奮! 十二位文學新銳,是從幾十位符合條件的作家中推選出的,也許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學的高度,卻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學滋養(yǎng)、生成的元氣、生氣、意氣。有這三氣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預見的——不僅是將來深圳文學的高度,也許還是將來中國文學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齊的文學集群——我實在不愿使用“新軍”這個詞,文學實在不是因為利益或信仰而生發(fā)的戰(zhàn)爭,文學群體也實在不是軍事組織——也只有深圳能夠。 我從來都認為,“文化沙漠”是對深圳的誤判。面對這種誤判,深圳以它包容開放的胸懷和著眼未來的視界,踏實、穩(wěn)健地建設著自己的文化。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攜帶著他們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遺民,夷民,互不嫌棄,互不抵牾,欣然接納,不拒雜交——深圳就是這么任性!養(yǎng)性之后的任性,F(xiàn)在完全可以說,深圳不僅是個經(jīng)濟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文化培育、積累和健康生長的奇跡。 文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并處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學曾有過短暫的浮躁。浮躁是一種內(nèi)在焦慮導致的精神和行為變形。很快,這種浮躁就成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穩(wěn)的文學耕耘。而且,這種文學耕耘的主流是非職業(yè)的民間寫作。本文庫中的十二位小說新銳,都不是所謂的專業(yè)作家。僅憑這一點,不僅這十二位,整個深圳文學的生態(tài),也可以是未來中國文學生態(tài)在當下的一個試水,或者說是一個示范也成。這就是深圳的見識。 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為根基的見識,就付諸行動,創(chuàng)造成果。 深圳有“打工文學”“青春文學”“網(wǎng)絡文學”,但以為這就是深圳文學的標志,也是一種誤判——對深圳文學的誤判,正如“文化沙漠”說對深圳的誤判一樣。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許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為他們的文學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過青春期;過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敘寫“青春”。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難拒絕網(wǎng)絡,“網(wǎng)絡文學”作為一種瞬間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過去時。深圳文學將不在所謂的“打工文學”“青春文學”“網(wǎng)絡文學”等等標簽的框定里打轉(zhuǎn)。 文學就是文學,不是別的。文學和“打工”“青春”“網(wǎng)絡”遭遇,將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學要的不是有形無義的標簽,而是真正屬于文學的品相。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國的、人類的。?思{以一塊“郵票大的地方”為文學地盤,寫出了人類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憫情懷。魯迅以“未莊”為文學地盤,塑造出了可與堂吉訶德相媲美的人類精神形象。本叢書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筆各異,卻都有著不甘平庸的文學野心。他們守著深圳,一個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并存、移民與遺民甚至夷民雜居、物質(zhì)與精神廝殺、靈魂與肉體糾纏、解構與建構時刻都在發(fā)生的地盤上,文學野心能否成為文學現(xiàn)實,我不敢妄言,但深圳應該有著它足夠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說得似乎高亢了點。那就降低調(diào)門,輕聲說幾句:由于先天性營養(yǎng)不足——比如,長期缺乏不斷發(fā)展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后援與支持;比如,白話文寫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實踐,等等——從整體來說,中國的敘事文學,包括小說藝術的家底,并不豐厚。五千年中華文明固然偉大,但僅以此作為現(xiàn)代小說藝術的滋養(yǎng),我以為是不夠的,因為小說藝術要抵達的是整個人類。 魯迅是清醒的:“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jīng)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腐朽。我對于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以汲取營養(yǎng)論,魯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為清醒,還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起步的時候,他的心血書寫,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學的高標。 精神荒蕪,思想枯竭,是人的窮境,文學的死境。在生命的關口,守住了人的底線,也就站在了人的高點。在文學的關口,守住了寫作的底線,也就守住了文學的高地。 我愿以此與年輕的同道們共勉。 末了,還有幾句說明:本“文庫”又稱為“121”,即十二位文學新銳的作品,并一本文學批評專著。相信批評專著能對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許還有深圳文學,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庫”由鄧一光先生提議,他和尹昌龍先生任總策劃,由我擔任主編。具體的聯(lián)絡、協(xié)調(diào)及編務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幾個年輕朋友做的。 本“文庫”的作家年齡均在四十五歲以下(含四十五歲)。吳君、盛可以諸位應在此列,因事先議定的原則,未進入本文庫,是一個遺憾。 本“文庫”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全額資助,海天出版社獨家出版發(fā)行。 為深圳文學祝福。 楊爭光2015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