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


作者:多爾,高環(huán)宇      整理日期:2015-11-05 11:24:16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是2015年普利策小說獎獲獎作品,這部歷時十年的心血之作,以“二戰(zhàn)”恐怖為背景,探討人性以及技術對人類的摧殘,國內尚未出版,就已引起眾多關注。
  ●“不要在你活著的時候死去”,是《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所要表達的深刻主題。它由簡短雅致的篇章組成,述說兩個身處敵對國家的少男少女,在“二戰(zhàn)”中艱難求生、命運交織的故事,他們沖破一切阻礙,也要給彼此溫暖,引發(fā)全球讀者感動共鳴,令人心潮澎湃。當平靜的生活成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們是否有勇氣,在死之前,活出生機?
  ●震撼全球38國讀者的迷人之作,從出版之日起即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榜榜首,截至中文版出版時已65周之久。2014年年底,《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被超過30家主流媒體和書店推薦為年度**圖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獲得普利策獎!独蠠o所依》和《社交網絡》制片人即將把它搬上大銀幕。
本書簡介:
  法國少女瑪麗洛爾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親保護她、訓練她,鼓勵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國入侵,她被迫離家,不久又與父親骨肉分離,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納粹暴政。
  德國少年維爾納從小失去雙親,與妹妹在礦區(qū)孤兒院相依為命。一心想擺脫底層命運的他,憑借無線電天賦躋身納粹精英學校,本以為是命運的轉折,不料卻跌入另一個地獄。
  戰(zhàn)爭碾碎了他們的希望,兩個陌生人的生命軌跡也意外交匯。當平靜的生活成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們是否有勇氣,在死之前,活出生機?
  作者簡介:
  安東尼·多爾(AnthonyDoerr,1973—)
  美國小說家,作品包括《撿貝殼的人》(TheShellCollector)、《關于恩典》(AboutGrace)、《羅馬四季》(FourSeasonsinRome)、《記憶墻》(MemoryWall)等書。多爾憑短篇小說三次獲得歐亨利小說獎、一次全國雜志獎和手推車獎,作品收錄于《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安可新美國短篇小說選》和《斯克里布納當代小說選》中,邦諾書店新秀獎、羅馬獎和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文學獎也給予他高度肯定。
  2007年,著名文學雜志《格蘭塔》將安東尼·多爾列入二十一位全美最佳青年小說家的排名中。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是多爾的第五部作品,耗時十年完成,一出版即占據紐約時報和美國亞馬遜暢銷榜,迄今已65周之久;2014年年底被超過30家主流媒體和書店評選為年度最佳小說,并在2015年獲得普利策獎(虛構類)。作家J·R·莫林格評價多爾“用科學家般的眼睛觀察,卻如詩人般感受這個世界”;書評人瑪莎·安妮·托爾稱他筆下的“每一個句子都被打磨得閃閃發(fā)光”。
  多爾目前在沃倫威爾森學院的文藝創(chuàng)作碩士班任教,與妻子和兩個兒子住在愛達荷州博伊西市。
  譯者高環(huán)宇安東尼·多爾(AnthonyDoerr,1973—)
  美國小說家,作品包括《撿貝殼的人》(TheShellCollector)、《關于恩典》(AboutGrace)、《羅馬四季》(FourSeasonsinRome)、《記憶墻》(MemoryWall)等書。多爾憑短篇小說三次獲得歐亨利小說獎、一次全國雜志獎和手推車獎,作品收錄于《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安可新美國短篇小說選》和《斯克里布納當代小說選》中,邦諾書店新秀獎、羅馬獎和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文學獎也給予他高度肯定。
  2007年,著名文學雜志《格蘭塔》將安東尼·多爾列入二十一位全美最佳青年小說家的排名中。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是多爾的第五部作品,耗時十年完成,一出版即占據紐約時報和美國亞馬遜暢銷榜,迄今已65周之久;2014年年底被超過30家主流媒體和書店評選為年度最佳小說,并在2015年獲得普利策獎(虛構類)。作家J·R·莫林格評價多爾“用科學家般的眼睛觀察,卻如詩人般感受這個世界”;書評人瑪莎·安妮·托爾稱他筆下的“每一個句子都被打磨得閃閃發(fā)光”。
  多爾目前在沃倫威爾森學院的文藝創(chuàng)作碩士班任教,與妻子和兩個兒子住在愛達荷州博伊西市。
  譯者高環(huán)宇
  英語專業(yè)畢業(yè),曾從事翻譯培訓和外版圖書引進工作,近年翻譯、譯校的圖書有《癌癥傳》(普利策獎)、《幻覺》(《經濟學人》年度推薦)、《奇妙的意外》(紐伯瑞文學獎)。
  目錄:
  零1944年8月7日
  第一章1934年
  第二章1944年8月8日
  第三章1940年6月
  第四章1944年8月8日
  第五章1941年1月
  第六章1944年8月8日
  第七章1942年8月
  第八章1944年8月9日
  第九章1944年5月
  第十章1944年8月12日
  第十一章1945年
  第十二章1974年
  第十三章2014年
  致謝這是一部由“二戰(zhàn)”恐怖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富有想象力、錯綜復雜的小說,通過簡短雅致的篇章,探索人類本性和技術之間相互對立的力量。
  ——普利策獎頒獎詞
  這是一個超越年代的戰(zhàn)爭故事,一個哲學寓言。故事始終在兩樣事物之間來回:人類生活和道德的曖昧模糊與大自然猶如刀刻般的精準確鑿;戰(zhàn)爭、政治的嘈雜混亂與海洋、生物的豐沛絕美。
  ——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小說
  這本書引起人們對戰(zhàn)時生存、耐力、道德和義務的思考,像女主人的鎖匠父親制作魔盒一樣,作者一絲不茍、技藝超群、獨具匠心,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深入人心。
  ——《紐約時報書評》
  “細膩……引人入勝……簡直就是精彩絕倫!
  ——《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無法忘記的美麗!边@是一部由“二戰(zhàn)”恐怖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富有想象力、錯綜復雜的小說,通過簡短雅致的篇章,探索人類本性和技術之間相互對立的力量。
  ——普利策獎頒獎詞
  這是一個超越年代的戰(zhàn)爭故事,一個哲學寓言。故事始終在兩樣事物之間來回:人類生活和道德的曖昧模糊與大自然猶如刀刻般的精準確鑿;戰(zhàn)爭、政治的嘈雜混亂與海洋、生物的豐沛絕美。
  ——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小說
  這本書引起人們對戰(zhàn)時生存、耐力、道德和義務的思考,像女主人的鎖匠父親制作魔盒一樣,作者一絲不茍、技藝超群、獨具匠心,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深入人心。
  ——《紐約時報書評》
  “細膩……引人入勝……簡直就是精彩絕倫。”
  ——《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無法忘記的美麗!
  ——《紐約時報》
  “史實中穿插著誘人的虛構——秘密的無線電廣播、一顆被詛咒的鉆石、一名士兵心底的疑惑——極其引人入勝,時而歡喜、時而悲傷!
  ——《人物》
  “安東尼·多爾的又一部神來之作。”
  ——《名利場》
  “從頭迷到尾!
  ——《好管家》
  “優(yōu)美的文字,懸疑的布局……每一條背景故事都賦予文字描述豐富的內涵,深藏其中的寶物直到最后一刻才滑落眼前!
  ——《華盛頓郵報》
  “了不起……一部出色的、大膽的、讓人心碎卻又奇妙地感到喜悅的小說!
  ——《西雅圖時報》
  “激動、振奮……多爾講述的這個不容錯過的故事見證著我們的夢想,帶領我們從最漆黑的夜晚走進光明!
  ——《娛樂周刊》
  “多爾在《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里描述的每一個場景都無懈可擊,鋪設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豐富題材……驚人地鮮活!
  ——《波士頓環(huán)球報》
  “太棒了……步步驚心……多爾呈現(xiàn)了那些在最糟糕的年代里,出人意料地浮出水面的、難得一見的優(yōu)雅和光亮!
  ——《舊金山紀事報》
  “才華橫溢……一部閃耀著沖突和超越的作品……人物高尚且迷人!
  ——《奧普拉雜志》
  “不能自拔……多爾的作品條理清晰、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一個出色的、極具張力的故事……雄心勃勃和崇高莊嚴!
  ——《洛杉磯時報》
  “這本小說讓人愛不釋手。它的每一頁都飽含深情,不可或缺……每一個精心設置的角色都各具特色、活靈活現(xiàn)。”
  ——《今日美國》
  “多爾是一名高超的設計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他的才華!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生動……(《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充滿對各種生存方式的真誠敬意。合上最后一頁書,題目中那束看不見的光仍然在長久的發(fā)亮!
  ——《克利夫蘭老實人報》
  “錯綜復雜的……對命運和自由的沉思,在戰(zhàn)亂年代,小小的抉擇就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紐約客》
  “多爾巧妙地通過《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引領我們走進維爾納和瑪麗洛爾在圣馬洛遭受炮轟的日子里。也許可以說,這是他至今為止最優(yōu)秀的作品!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翻開安東尼·多爾的書就像推開仁慈的大門……句句閃亮……段段發(fā)光,耀眼的美麗!
  ——《華盛頓獨立書評》第一章1934年
  收音機
  維爾納八歲了,他在倉庫后的垃圾堆里尋寶,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類似線軸的大東西。那是一個繞著電線的圓筒,像三明治一樣被兩個圓松木夾在中間。上方探出三根破損的引線,其中一個線頭上耷拉著一只小耳機。
  尤塔六歲,圓圓的臉蛋托著如云的白發(fā)。她蹲在哥哥旁邊,“那是什么?”
  “我猜,”維爾納有一種天上掉餡兒餅的感覺,他說,“我們找到一臺收音機。”
  長這么大,他只是遠遠地看見過收音機,從來沒摸過:他隔著蕾絲窗簾看見一個當官的家里擺著大匣子;礦區(qū)宿舍有一臺便攜式的;教堂的餐廳也有一個。
  他和尤塔偷偷地把它帶回了維多利亞街3號,擦干凈,解開打結的電線,沖掉存在耳機里的泥,在電燈下細細欣賞。
  可惜它壞了。其他的孩子湊過來,驚嘆不已,不過他們認定這東西好不了了,也就逐漸失去了興趣。維爾納拿著它回到自己的小閣樓研究了好幾個小時,把能拆的都拆了,把零件攤放在地板上,一個一個地舉起來對著燈端詳。
  過了三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幾乎礦區(qū)所有的孩子都在瘋的時候,他在那根繞圓筒無數(shù)圈的最長的細電線上發(fā)現(xiàn)了幾處斷裂。他小心翼翼地解開線圈、捧到樓下、喊回尤塔,讓她托著,自己把斷的地方接上,然后照原樣纏好線圈。
  “現(xiàn)在,咱們試試!彼衩氐卣f。他把耳機扣在耳朵上,左右旋轉他認定是調節(jié)鈕的那個東西。
  他聽見嘶嘶響的靜電。然后,一個遙遠的聲音從耳機的深處飄然而至。維爾納的心跳停止了;那個聲音在他的大腦里回蕩。
  聲音來去匆匆。他向下轉動一點兒,靜電大了。再向下一點兒,什么聲音都沒有了。
  埃萊娜夫人在廚房揉面。男孩子們在小巷里大喊大叫。維爾納不停地轉動收音機的旋鈕。
  靜電,還是靜電。
  他正準備把耳機遞給尤塔—旋鈕轉了九十度的時候。突然,清晰、空靈—他聽到小提琴的琴弓劃過琴弦的聲音,急促而強烈。他緊緊地捏住旋鈕,一動不動。第二把小提琴加入進來。尤塔使勁兒貼上去,她盯著哥哥瞪圓的雙眼。
  鋼琴追逐著小提琴。接著是木管樂器。弦樂錚錚,管樂悠悠。越來越多的樂器融入進來。長笛?豎琴?聲樂逐鳴,往復回旋。
  尤塔輕聲叫,“維爾納?”
  他眨眨眼,他必須把眼淚咽回去。休息室看起來還是老樣子:兩張兒童床擺在兩個拉丁十字架下面,塵土在爐口上方浮蕩,護壁板斑駁陸離。洗手盆上掛著埃萊娜夫人繡的阿爾薩斯鄉(xiāng)間雪景。現(xiàn)在,這里有了音樂。耳朵里細若游絲的交響樂似乎激起了他生命的萬丈波瀾。
  周圍的一切開始慢慢地旋轉。他閉上眼睛。妹妹急不可待地呼喚他,他把耳機放在她的耳朵上。
  “是音樂!彼f。
  他牢牢地固定住旋鈕。信號太弱了,耳機不過離開了不足六英寸的距離,他就什么都聽不到了。但是,他注意到妹妹的表情凝固了,只有眼皮不停地抖。廚房里,埃萊娜夫人架著沾滿白面的手,仰起頭,找尋維爾納;兩個沖進來的大男孩愣在原地,感受著空氣中的不同尋常;帶有四個終端的小收音機拖著一條天線靜靜地待在地上,猶若神物。
  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
  十六步走到噴泉,十六步回到原地。四十二步到樓梯口,四十二步走回來。她開始在腦子里畫圖,想象著放出一根線,一百碼,然后收回來。植物學館聞起來有膠水、紙、花香和樟木味兒。古生物學館散發(fā)著巖粉和骨粉的味道。生物學館飄著福爾馬林和爛水果味兒,少不了那些又重又涼的罐子,她聽人描述過里面泡的東西:白花花的、像一盤繩子似的響尾蛇,大猩猩粗糙的手掌。昆蟲室混雜著衛(wèi)生球和油的氣味:熱法爾博士說過有一種防腐藥叫衛(wèi)生球。復寫紙、香煙、白蘭地和香水,至少有一種味道彌漫在辦公室里。
  她沿著纜繩、管道、欄桿、圍繩、樹籬和馬路牙子走。她總是嚇人一跳。她從來不知道燈是亮著還是黑著。
  遇到她的孩子總有一堆問題:“疼嗎?”“你睡覺的時候閉眼嗎?”“你怎么知道時間?”
  她解釋說不疼,而且也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種漆黑。只不過她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帶著網格,它們的聲音和質地突出了。她追隨地板縫咯吱咯吱的響聲圍著大走廊轉了一圈;她聽到博物館里上下樓梯的腳步聲;聽到嬰兒的啼哭;聽出氣喘吁吁的老奶奶彎腰坐到長凳上,疲憊不堪。
  還有顏色——也是別人無法理解的。在她的腦海中,在她的夢境里,每一樣東西都有顏色。博物館的建筑是淡棕色、栗色和黃褐色的;里面的科學家是淡紫色、檸檬黃和狐褐色的;警衛(wèi)室小收音機里傳出的婉轉的鋼琴曲在大廳和鑰匙保管處投射出玄黑和迷幻的藍色;教堂的鐘聲在窗邊投下青銅色的弧光;蜜蜂是銀色的;鴿子是姜黃色和紅褐色的,偶爾是金黃的;她和爸爸早上路過的參天巨柏像萬花筒一樣變幻莫測,每一根針葉都光芒四射。
  她對媽媽沒有記憶,但是想象中她應該是白色的,光彩照人。爸爸是色彩斑斕的:乳白色、草莓色、紫褐色、草綠色;他帶著油和金屬的味道,帶著叮叮當當響的鑰匙,他像守住家門口的大鎖一樣安全;和部門主任說話的時候,他是青橄欖色;和溫室的弗勒里小姐說話的時候,他從淺黃色變成橙紅色;做飯的時候,他是酒紅色。每天晚上坐在小工作臺前,他是炫目的藍寶石,一邊干活兒一邊低聲哼唱,藍光在煙頭上跳動。
  她時常迷路。秘書或者植物學家—有一次是館長助理送她回到鑰匙保管處。她喜歡刨根問底:她要知道水藻和苔蘚的區(qū)別,蚌狀海麗貝和角齒海麗貝的差異。好心的人們托著她的胳膊肘,護送她穿過植物園,帶她上樓。他們經常說:“我也有女兒!被蛘呤牵骸拔铱匆娝诜澍B群里!
  爸爸總說:“給您添麻煩了。”他點燃一支煙,搜遍她的口袋,拽出一把把鑰匙。他嘮叨著:“我該怎么收拾你?”
  九歲生日那天,她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兩份禮物。一個是木盒子,她摸上摸下也找不到開口。過了好一會兒,她才發(fā)現(xiàn)一個彈簧,按一下,盒子彈開了。里面有一塊法國軟乳酪,她毫不遲疑地放進嘴里。
  爸爸笑著說:“太簡單了!”
  第二個禮物裹著紙,捆著繩,有點兒重,是一本厚厚的線裝書。盲文書。
  “他們說這是給男孩子準備的。對于那種特別喜歡冒險的女孩子也行!彼牫鏊男σ。
  她輕輕地用指尖撫摸字體凸出的扉頁。環(huán)游,世界,八十,天。“爸爸,這書太貴了。
  “這不用你操心!
  那天早上,瑪麗洛爾爬到鑰匙保管處的柜臺下面,趴在地上,在書的同一行上鋪開十根手指。書里的法語好像是舊式用法,單詞的點距也比她熟悉的緊湊。但是,一周后,這些都迎刃而解。她找出一條絲帶做書簽。只要打開書,博物館就被拋在腦后。
  神秘的福格先生像一臺機器一樣過著他的日子,萬能鑰匙是他忠實的仆人。兩個月以后,她讀完了小說的最后一行。然后,她迫不及待地翻回到第一頁,從頭開始。晚上,她的指尖在爸爸的模型上奔跑:鐘樓、櫥窗。她想象著儒勒·凡爾納小說里的人物在馬路上遛彎、在商店里聊天;烤箱里圓點大的面團被半英寸高的面包師鏟進鏟出;三個非常小的盜賊在珠寶店前放慢了車速,密謀著搶劫計劃;小汽車擠在米爾貝爾大街上隆隆地叫,雨刷器不停地擺。主教大道上,一個四層高的窗戶里,迷你爸爸坐在迷你公寓里的迷你工作臺前,和現(xiàn)實一模一樣,他正在打磨那些小木料;走進房間,有一個迷你小姑娘,骨瘦如柴卻機敏過人,腿上攤著一本書。她的心里有一股強大的東西噴薄欲出,滿懷希望,無所畏懼。
  ……





上一本:一個人的好天氣 下一本:王小波時代四部曲,李銀河親自修訂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的作者是多爾,高環(huán)宇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