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困擾于那些負面的經歷和情緒,如脆弱、羞恥、恐懼和自卑,甚至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讓我們深陷于疲憊,阻礙了我們的成長。但在布琳?布朗看來,正是我們自身的脆弱賦予我們力量,“在充滿危機和不確定的路上,當自我拉扯、糾結、恐懼纏繞你時,人生不完美的‘禮物’不期而至,擁有它們會讓你全心投入生活!闭埜S布朗的步伐,俯拾人生旅程中的10個“禮物”,開啟全心投入、全力去愛的人生吧! 作者簡介: 最受歡迎的5大TED演講者、美國最具影響力女性之一布琳布朗(BreneBrown) 她是TED大會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其在2010年的演講《脆弱的力量》(ThePowerofVulnerability)成為TED史上最受歡迎的5大演講之一,視頻點擊量超過14000000人次。 美國休斯敦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教授,她歷經12年,收集上萬例“做自己”的真實故事,是從脆弱和羞恥感的角度研究愛、歸屬感與人生的第一人。 作為一位思想領袖、研究者、講故事的人,她的研究成果被廣為傳播,《奧普拉秀》、CNN、ABC、NBC、美國公共電視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都爭相報道。2009年,布琳布朗被美國權威女性刊物《休斯敦女性雜志》評為“2009年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目錄: 序言一段勇敢的旅程I 前言全心投入的生活001 第一部分準備 不完美人生的旅途中,你最終將走向何處你會遇見哪些阻礙即使最無力的時候,你又擁有哪些力量一趟充滿勇氣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01人生的必需 勇氣、仁慈心、聯結011 02人生的真諦 愛、歸屬感、自我價值033 03路途中的阻礙 羞愧、恐懼、脆弱045 第二部分啟程 在充滿危機和不確定的路上,當自我拉扯、糾結、恐懼纏繞你時,人生不完美的禮物不期而至,擁有它們會讓你全心投入生活。 04不完美的禮物一:別管別人怎么想 與真實的自己對話075 05不完美的禮物二:不要完美主義序言一段勇敢的旅程I 前言全心投入的生活001 第一部分準備 不完美人生的旅途中,你最終將走向何處你會遇見哪些阻礙即使最無力的時候,你又擁有哪些力量一趟充滿勇氣的旅程,你準備好了嗎 01人生的必需 勇氣、仁慈心、聯結011 02人生的真諦 愛、歸屬感、自我價值033 03路途中的阻礙 羞愧、恐懼、脆弱045 第二部分啟程 在充滿危機和不確定的路上,當自我拉扯、糾結、恐懼纏繞你時,人生不完美的禮物不期而至,擁有它們會讓你全心投入生活。 04不完美的禮物一:別管別人怎么想 與真實的自己對話075 05不完美的禮物二:不要完美主義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085 06不完美的禮物三:停止麻木與無力 重啟靈性之門097 07不完美的禮物四:放下不足和恐懼 獲得感恩與愉悅115 08不完美的禮物五:不確定,也沒關系 發(fā)現直覺與信念129 09不完美的禮物六:放下比較 開啟創(chuàng)造力139 10不完美的禮物七:摘掉疲憊的面具 重回玩樂與休息149 11不完美的禮物八:讓焦慮遠離生活 冷靜下來,獲得內心平靜159 12不完美的禮物九:拋掉自我懷疑和“應該” 有意義的做事169 13不完美的禮物十:形象放一邊,偶爾失控一下 請歡笑、請歌唱、請舞蹈179 14最后的禮物191 【拾遺】冒險王和老實人197 【譯者后記】203 張德芬、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史蒂芬平克、肯羅賓森感動推薦 布朗的獨特之處在于,她能夠將原始的研究結論同誠實的故事敘述相結合,這一卓越的技能讓《脆弱的力量》的閱讀過程,就如同與一位充滿見解和智慧的朋友展開了一場振奮人心的談話。 哈麗特勒納 心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憤怒之舞》、《聯結之舞》作者 布朗勇敢地探討了那些阻礙人們全心投入生活、全力去愛的消極情緒,讀這本《脆弱的力量》,讓這種勇氣融入你的生活中吧! 丹尼爾平克 未來學家,趨勢專家,暢銷書《驅動力》、《全新思維》、《全新銷售》作者 勇氣、仁慈心、聯結:透過布朗的細致研究和指導,這三個詞將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令人驚異的改變。 阿里愛德華茲張德芬、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史蒂芬平克、肯羅賓森感動推薦 布朗的獨特之處在于,她能夠將原始的研究結論同誠實的故事敘述相結合,這一卓越的技能讓《脆弱的力量》的閱讀過程,就如同與一位充滿見解和智慧的朋友展開了一場振奮人心的談話。 哈麗特勒納 心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憤怒之舞》、《聯結之舞》作者 布朗勇敢地探討了那些阻礙人們全心投入生活、全力去愛的消極情緒,讀這本《脆弱的力量》,讓這種勇氣融入你的生活中吧! 丹尼爾平克 未來學家,趨勢專家,暢銷書《驅動力》、《全新思維》、《全新銷售》作者 勇氣、仁慈心、聯結:透過布朗的細致研究和指導,這三個詞將會給你的人生帶來令人驚異的改變。 阿里愛德華茲 《生活藝術家》(LifeArtist)作者 第1章 人生的必需 勇氣、仁慈心、聯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勇氣、仁慈心和聯結來培養(yǎng)自我價值感,而落腳點就在于實踐。著名的女性主義神學家瑪麗?戴利(MaryDaly)曾說過這樣的話:“勇氣是一種習性、習慣、美德,只有勇敢的作為才能使你充滿勇氣。正如只有在水里游泳,你才能學會游泳。只有大膽作為,你才能學會勇敢!边@個道理對于仁慈心和聯結同樣適用。當我們對自己和別人表示仁慈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仁慈心;當我們與外界建立了聯系,我們就擁有了聯結感。 在界定這些概念和解釋它們的作用之前,我想先讓你知道它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聯合起來發(fā)揮作用的——答案就是實踐。下面和你分享一下發(fā)生在我身上的經歷,這些故事關乎唾手可得的勇氣、“我會陪著你”的仁慈心以及讓我們獲得價值感的聯結。 不完美的演講 不久前,一所公立小學的校長和家長聯誼會的負責人邀請我給家長們做一場關于復原力與界限之間的關系的講座。我當時正忙于向家長和學校收集全心投入生活的案例,所以覺得這次機會十分難得,以至于興奮得有些不知所措。 當我踏進學校的禮堂,我對到場的家長聽眾感到十分陌生,他們似乎顯得格外的焦躁不安,于是我向校長求助該怎么辦,她聳了一下肩膀就走開了,家長聯誼會的負責人也不做任何表態(tài)。我只好硬著頭皮走進去。 當校長介紹我時,我就坐在前排的座位上,這種場合著實令我尷尬,每當介紹人對我極盡贊美之詞的時候,我就感到很難受,恨不得馬上逃離現場。 校長熱情洋溢地喊道:“今晚你們可能不太樂意來聆聽這個講座,但是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聽。布朗博士的講座會改變我們的學校,也將改變你們的生活!不管我們樂不樂意,她都會幫助我們糾正錯誤!” 她嘹亮且極具煽動性的聲音顯得有些動氣,仿佛是在介紹摔跤狂熱大賽,就等我這個選手和閃光燈隆重登場。 在眾目睽睽之下,我走上了講臺,真想一吐為快:“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里,但我不是來糾正誰的錯誤的。我不想讓大家認為我能夠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內改變整個學校的命運。” 但我始終沒有說出口。我開始大談特談我的脆弱,我雖然是一個研究者但同時也是一個焦慮的父母,但在座的家長們好像不太買我的賬,而是直勾勾地盯著我。 一位坐在前排的家長雙臂緊抱在胸前,咬緊牙關,連脖子上的青筋都暴露了出來。每隔三四分鐘他就換一次座位,還不時朝我翻白眼,再重重地嘆一口氣,他的嘆氣聲比我聽過的任何嘆息聲都要響亮,我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在嘆息,因為那更像是在發(fā)出表示不滿的“哼”的一聲!鄰座的家長對他的舉動表現出很窘迫的樣子,盡管大家對我仍然有種莫名的不滿,但是無疑這位家長的做法讓我們所有人都感覺相當難受。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和團體領導者,我知道應該怎么處理眼前的情境,也習慣于解決這樣的問題。當別人給你添亂時,你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忽略他的存在;第二個則是稍作休息,私下詢問他原因。當時我的演講被他怪異的舉動中斷了,然后我做了一個再錯誤不過的決定:我居然試圖打動他。 我開始提高音量并表現得生機勃勃,還引用了足以讓現場的家長崩潰的可怕的研究數據,這一切仿佛是在聲明:你最好乖乖地聽我的話,否則你的小孩讀到三年級就會輟學、到處搭便車、吸毒、干些危險的事。 完全不管用。 沒有任何觀眾朝我點頭或者咧嘴笑,我無異于激怒了另外250名早已不耐煩的家長。這真是慘痛的教訓。試圖打動或說服這樣的聽眾永遠是一個錯誤,因為這意味著你要用真誠來交換別人的認可。千萬不要指望這種方式來體現你的價值,天啊,我是在白費工夫! 演講一結束,我就急沖沖地沖到停車場,鉆進車里。我的臉漲得通紅,心也狂跳不已,感覺自己無地自容。我盡量不去回想剛才自己瘋狂的舉動,可是做不到,羞恥感像一場風暴向我襲來。 應戰(zhàn)羞恥心 當羞恥感完全把我席卷的時候,我完全失去了立足點,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自言自語道:“我真是個笨蛋。我為什么會那么傻呢?” 對羞恥感的研究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我能立刻察覺到羞恥感的存在。首先,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感到羞恥時出現的生理反應——口干、感覺時間停滯、視野狹窄、臉紅、心跳加速。這些痛苦的警示在我大腦里像慢動作一般地不斷回放。 我也知道如何應付這些反常的舉動:拿出勇氣,面對它!每個人都擁有過去,我們需要一個信任的人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我們渴望對方能帶著一顆仁慈心來傾聽我們的故事。我們需要勇氣、仁慈心和聯結,越快越好。 當我們拿出勇氣,訴說自己的過去,羞恥感就會消失,它最害怕被傾訴——一旦被分享,它就無法存活。羞恥感喜歡隱藏在角落里,最可怕的是,當我們感到羞恥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把它埋在心底。一旦我們保持緘默,羞恥感就會肆意擴散。我必須大聲告誡自己:“我得馬上找人傾訴!布琳,勇敢一點!” 但是對于仁慈心和聯結最困難的地方在于:我們不能隨便找個人就傾訴。傾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很多好朋友,但只有少數幾個人是在我感到羞恥時愿意踐行仁慈心的對象。 假如我們選錯了傾訴對象,情況只會雪上加霜。我們需要穩(wěn)固的聯結關系,就像一棵扎根在泥土中的粗壯大樹。誰都想避免以下的情形: 1.朋友聽完你的傾訴之后,也替你感到羞愧。她的喘息增強了你的恐懼感,接下來是彼此間尷尬的沉默,你還要反過來安慰她。 2.朋友同情你而不是“感受你所感受的”(即我了解你的感受,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我會一直陪伴你)。如果你想讓“羞恥風暴”來得更猛烈些,不妨這樣說:“噢,你這個可憐娃兒”,或者換個消極攻擊的說法:“朋友,我只能為你祈禱。” 3.朋友渴望你是她在實現自我價值和真實表達方面的標桿。她幫不上你的忙,因為她對你的不完美感到失望透頂,你辜負了她的期望。 4.朋友忍受不了你的脆弱,于是埋怨你:“你怎么能讓這種事發(fā)生呢?你當時在想些什么?”或者她譴責他人:“那個家伙是誰?真想狠狠地踹他一腳! 5.朋友總是力求完美,規(guī)避負面情緒,被你說的故事弄得心里很不舒服,不想承認你的確做了些很糟糕的事,認為你在夸大其詞!澳闾鋸埩,沒有那么糟糕啦!、“你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啊,你那么完美,人人都愛你! 6.朋友弄不清什么是“聯結”,搶走你傾訴的機會,她可能會對你說:“你那個算什么,我這個才慘呢! 其實,這幾種反應我在自己和朋友的身上都看到過,并不少見,也很正常,誰叫我們都是不完美而脆弱的人類呢?要做到真實和坦誠真的很不容易。尤其當自我價值感失衡的時候,我們很難做到對自我保持仁慈。 當我們尋求他人的同情,那個人必須足夠強大,懂得變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包容我們的優(yōu)勢和缺點。能與信任的人分享挫折,我們應該感到慶幸。當我們尋求安慰時,我們要學會在對的時間里找到對的人,傾訴對的事。 (略) 勇氣:敢于示弱的能力 勇氣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我期望自己能充滿勇氣,慶幸自己已擁有的勇氣,欣賞別人身上的勇氣,也學習怎樣才能變得更勇敢。勇氣并沒有使我與眾不同,人人都希望自己變得勇敢。 我采訪了許多人,他們向我展露了自己真實的一面——無論是堅強還是軟弱。我發(fā)現全心投入生活的人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充滿勇氣,并不是指所有類型的勇氣,而是平凡的勇氣(ordinarycourage)。 勇氣(courage)的詞根是cor,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心臟”(heart)。“勇氣”一詞最初有多種涵義,其最早的含義是“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這個含義已經發(fā)生變化。時至今日,如今的“勇氣”一詞更接近于“英勇”(heroic)的意思。英勇當然重要,我們的確需要英雄。不過,我們似乎已經遠離了“勇氣”一詞的初衷,即向他人坦陳內心的想法、感受以及經歷(無論好壞)。英勇的性格常常讓我們命懸一線,而平凡的勇氣是將我們的脆弱表露出來。在當今社會,展現脆弱的意義非同尋常。 (略) 仁慈心:接納自己和他人 為了準備關于羞恥這一研究課題的寫作,我?guī)缀醴喠怂嘘P于仁慈心的書籍。經過大量的采訪研究,我終于在美國藏密比丘尼佩瑪?丘卓(PemaCho?dro?n)的著作里找到了最佳契合點,在她所著的《轉逆境為喜悅》(ThePlacesThatScareYou)一書中,她這樣寫道:“當我們實踐如何表達仁慈心時,嘗試去體驗一下疼痛所帶給我們的恐懼。仁慈心實踐就是敢于冒險。它讓我們學會放松,使我們溫柔地靠近我們所恐懼的東西。” 我喜歡丘卓對仁慈心實踐的解釋,如果我們像考察“勇氣”的詞源一樣來分析“仁慈”(compassion)這個詞,我們就能了解仁慈最初的涵義并不是忍耐。“仁慈”來自于拉丁語中的pati和cum,它的意思是“去忍受......”。我相信仁慈并不是我們的基本反應,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痛苦的第一反應就是自我保護,責怪他人,甚至有時會為了保護自己而主觀評判他人或者直接跳到“糾正模式”。 丘卓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自我保護的傾向,她認為我們必須以寬容的態(tài)度真實接納我們所封閉的一切:“我們應從所有的經驗——苦難、同理心以及殘忍和恐懼中培養(yǎng)仁慈心。我們必須這么做,仁慈不是治療者與傷者之間的關系,它是兩個平等的人之間的關系。只有了解自己內心的晦暗,我們才能與別人的悲苦同在。當我們體察到彼此共同的人性,仁慈心才會成為現實。” 以我為例,艾希莉愿意和我的痛苦同在,她不是站在那里幫助我或是安慰我,她只是用心地陪著我——互相以平等的身份——當我感覺難受的時候,握住我的手。 。裕 聯結:關注、傾聽與重視的來源 我給聯結下的定義是:存在于人們之間的能量——當人們覺得自己被關注、傾聽和重視時;當人們的付出與收獲沒有受到任何評判時;當人們從關系中獲得支持和力量時。 在與艾希莉傾訴之后,我倆都能感受到強烈的聯結。我知道自己被關注、傾聽和重視。雖然我很害怕,但是我能找到需要的支持和幫助。我們都獲得了力量和滿足感。事實上,幾個星期之后,艾希莉告訴我:“你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我真是開心死了,那通電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你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經歷過那樣的事,我很開心我也能幫到你,你能信任我真是太好了。”關系產生了聯結。 事實上,從生物學上講,我們天生需要聯結。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需要聯結,進而在情緒、生理、精神和智力上維護自己的生存。10年前,若有誰提出“我們天生需要聯結”這個觀點,肯定會被人看作是新潮概念。今天,聯結的需要不僅僅是情感或者直覺,準確地說,它更是一門神經科學。 在丹尼爾?戈爾曼(DanielGoleman)所著的《情商:人際關系新論》(SocialIntelligence:TheNewScienceofHumanRelationships)中,他通過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證實了“我們天生需要聯結”這一觀點,我們的人際關系塑造了我們的生理結構和人生經驗。戈爾曼寫道:“即使是最司空見慣的情境在大腦中也能起到調控器的作用,啟動我們的情緒。我們在情感上與某個人的聯結越強烈,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力就會越大。”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體驗到的聯結感同樣影響大腦的發(fā)展和運轉。 科技也是一種聯結嗎 我們需要聯結的天性導致聯結的缺乏會變得更加現實和危險。有時我們自認為具有聯結感。例如,科技已經成為聯結的冒名替代品,我們自以為與他人產生了聯結,其實不然——至少這不是我們需要的聯結方式。在科技的瘋狂世界里,我們混淆了信息交流和情感聯結。我們插上電源,并不表示我們就獲得關注和傾聽。事實上,這種交流方式意味著我們花更多的時間上網玩Facebook,而不是面對面地和在乎的人溝通。不知道有多少次,當我走進一家餐廳時,總會看到父母們在玩手機,而他們的孩子也正忙著發(fā)短信或玩電子游戲機。一家人像這樣聚在一起又有什么意義呢? 當我們思考聯結的定義時,很容易把它誤以為是科技的聯結。同時,我們必須放下對自我滿足的迷思。聯結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我們所處的文化強調的“獨”,我們認為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很多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幫助他人,但是當我們自己需要幫助時,卻猶豫該不該向別人求助。世界上似乎有兩類人,一類是“提供幫助的人”,另一類是“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兩者兼具。 從全心投入生活的人們身上我學到了他們的付出和收獲,但更多的是:除非我們能夠帶著一顆開放的心接受別人的幫助,如若不然,我們就永遠無法學會敞開心扉地付出。當我們對接受幫助做評判時,也在有意或無意地給提供幫助做評判。 多年來,我在家里一直扮演著助人者的角色。我能夠幫他們解決危機、借錢給他們并提供建議。幫助別人總是能給我?guī)砜鞓?可每當我有困難的時候卻不樂意向我的弟弟妹妹求助,尤其是經歷了“不完美的演講”之后更是如此。那時候,我不承認自己的慷慨相助和做評判有任何聯系。但現在我終于明白,我之所以從來不需要別人幫助卻總是幫助別人,是因為我能從中獲得價值感。 在我崩潰的時候,我需要幫助。我需要有人給我支持、建議,并緊緊握住我的手。向家人的求助讓心靈的隱痛得以釋放,被阻塞的愛的能量又重新回到家里。我的生活可以崩潰,我也可以不完美,他們可以和我分享他們的力量與智慧。如果聯結是人與人之間的能量,那么這股能量應該是雙向流動的。 全心投入生活的人生旅程并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一條我們有意選擇的康莊大道。坦白說,這種觀點也許有些違背當下的主流文化。主動說出自己的故事、感受別人的痛苦、在這個冷漠的世界里與他人真實地產生聯結絕不是一時性起的事情。 實踐勇氣、仁慈心和聯結就是面對人生,看著周圍的人,可以坦然地說:“我好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