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是一朵恬淡靜美的“菊”,又暗藏一把兇狠決絕的“刀”。 日本人,既有追求極致的精神,又有著復雜、矛盾、曖昧的性格。 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一脈相承,現(xiàn)代社會又迥然不同...... 這18本關于日本的書,幫你窺見日本文化的內心,呈現(xiàn)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日本——
1.菊與刀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 譯者 呂萬和
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yǎng)和成人教養(yǎng)的不連續(xù)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文本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動的敘述中進行有力論析,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2.武士道

〔日〕新渡戶稻造 潘星漢譯
《武士道》是久負盛名的解讀日本文化基因——“武士道精神”——最權威、最專業(yè)、影響力最大的暢銷書。作者對“武士道”文化體系理解深刻,全書從它的精神起源解剖,詳細分析“武士道”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如忠誠、道義、自殺與復仇、禮儀等,讓讀者能夠了解“什么是武士道”。不但解釋了日本傳統(tǒng)的“武士集團”神秘的生活方式和奇怪行為,而且深刻闡述了“武士道”對日本普通民眾和整個民族事無巨細的重大影響。除此之外,本書還將武士道精神與西方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對比,解釋了武士道在近現(xiàn)代日本崛起過程中發(fā)揮的不可替代作用,還探討了武士道在未來物質社會中將走向何方。
3.你可能不知道的日本(中英對照)

Quora 良辰 等譯
本作品為豆瓣閱讀同文館“Quora精選精譯”系列第14輯。
提起日本,或許你想到的是動漫、藝妓、地震……那你大概還不知道日本人喜歡在圣誕節(jié)吃肯德基吧?讓我們跟Quora一起看看各國人眼中的日本。
4.留住手藝

〔日〕鹽野米松 英珂譯
這本書記錄的人物,或許將是日本最后一批傳統(tǒng)手工藝者,他們和他們的祖輩千百年來取法自然,用樹皮、藤條、篠竹等天賜之物編織布匹、打造工具、維持生活,由于工業(yè)化和全球化的沖擊,這些精巧的手工技術瀕臨滅絕,匠人們依靠雙手世代傳承的寶貴記憶也終將無處安放,著名作家鹽野米松二十余年來走遍日本,傾聽和記錄下了不同業(yè)種的匠人們的生活,本書選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藝人的訪談,系統(tǒng)而忠實地呈現(xiàn)了他們不為人知的處境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5.金子美鈴物語

〔日〕金子美鈴 著〔 日〕竹久夢二 繪 吳菲譯
本書收錄眾多未曾在中國面世的金子美鈴獨家留影,甚至包括金子美鈴唯一留存于世的明信片原稿圖片。
同時本書亦收錄日本著名詩人為金子美鈴撰寫的權威傳記,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金子美鈴(1903-1930),活躍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日本童謠詩人。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其作品一度被世人遺忘。1984年,金子美鈴生前留下的三本手抄童謠詩集共五百一十二首作品正式續(xù)集出版,即刻受到矚目,并廣為流傳。迄今為止,金子美鈴的多首代表作被收錄于日本的小學國語課本,其作品已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英、法、韓等七國文字。
6.陰翳禮贊

〔日〕谷崎潤一郎 陸求實譯
《陰翳禮贊》以細膩的筆觸和對日本傳統(tǒng)之美的深刻體悟,給讀者帶來東方美學感受之時,也有令人深 思的人生智慧?v然陽光美好,陰翳卻不可或缺。與明朗耀眼的西方美學不同,東方美感存在于那片朦朧的明暗之中,離開陰翳的作用,一切魅力則會消失殆盡……
本書還收錄了《懶惰說》《戀愛與情色》《陰翳禮贊》《我眼中的大阪與大阪人》《關于“白癡藝術”》《故里》《幼少時代的美食記憶》。七篇散文均為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散文代表作。大師筆下所蘊含的獨特美感,在字里行間慢慢暈染開來,余韻悠遠。
7.怪談(修訂全譯本)

〔日〕小泉八云 王新禧譯
小泉八云搜集日本民間故事所創(chuàng)作的《怪談》是日本靈異文學的代表作,是他在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的精髓后,創(chuàng)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怪談》就是日本歷史的間接體現(xiàn),同時也承載著東方共有的文化美感。全書所呈現(xiàn)出的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美學境界,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認識價值。
此譯本輯錄了小泉八云所有的56篇日本怪談故事,未作任何刪節(jié)。逐句逐段細致翻譯,務求精益求精,使譯文既古雅又不失暢曉。書中疑難之處,還詳加了注釋。
8.源氏物語(套裝共3冊)

〔日〕紫式部 葉渭渠 等譯
《源氏物語》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代表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葉渭渠、唐月梅兩位卓有影響的日語翻譯大家與學者,耗費八年時間,夫婦聯(lián)袂為讀者奉獻一部全新譯本。以更貼近原文的譯文,詳盡的注釋,可謂閱讀、研究兩相宜。
紫式部,又稱紫珠,是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作品《源氏物語》,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日本美學集大成者,并由此產生了“源學”。
9.工藝之道

〔日〕柳宗悅 徐藝乙譯
日本至今保留著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與手工技藝,柳宗悅先生功不可沒。他提出“民藝”的概念,努力改變人們崇尚美術而輕視工藝的傾向,認為工藝蘊藏在民眾之間,民眾的無心之美、自然的加護是美之源泉,而非個人藝術家的天才創(chuàng)造,工藝之熒必須與用相結合,必須具有服務意識。柳宗悅先生的闡述在幾十年后的今天讀起來,仍然不失其價值。透過他的視角,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
《工藝之道》闡述了何謂工藝之美、何謂正宗的5-藝、人們對工藝的誤解以及工藝的未來發(fā)展,是柳宗悅先生最早的關于工藝性質的論文集。
10.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日〕近藤大介 泓冰譯
中國缺什么?其實每一個中國人心里都清楚,但從一個日本人口中說出來,總會覺得有些不自在。近藤大介先生的這本書寫得很有分寸:他來北京工作數(shù)年,但從不扎堆在“日本老鄉(xiāng)”之中,而是愿意天天乘地鐵、搭公交,與周邊的中國人搭訕、交往,時時刻刻感受“中國特色”,還娶了一位中國太太。所以,這位“中國女婿”對中國的批評,實在留著客氣。
這是隔海相望的一次“國民談心”,通過對方,照出自身所缺。是國家性的缺失,還是國民性的痼疾?哪怕一個偉大的國家,也常常通過它的缺點和所處的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一個日本學者對中日國民性進行觀察的反思之作。作者真正探究到了中日文化的精髓,并實現(xiàn)了有趣的跨文化比較。中國缺少優(yōu)質的服務、缺少細膩的技術,中國人仍然很不團結;日本缺少責任心、缺少廣闊的視野,日本的后繼力量堪憂……。
近藤大介在中國居住多年,他將我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娓娓道來,既非尖銳批評,又非一味吹捧,幽默與自嘲中多帶誠懇,此種“誠實的尷尬”難能珍貴。
11.人間失格

〔日本 〕太宰治 燁伊譯
太宰治的內心獨白,一個渴望愛又不懂愛的“膽小鬼”。他無法理清人類生活的頭緒,只得以滑稽搞笑來偽裝自己。他由恐懼到絕望,由絕望到渴望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人間失格》。在這里,人性的丑陋和虛偽,無可遁形!叭缃竦奈,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他太想死了,甚至連“Goodbye”都來不及說完。真正細膩感傷的文字從這里開始。
《人間失格》收錄《人間失格》、《維庸之妻》、《陰火》、《奔跑吧!梅勒斯》、《Goodbye》等太宰治諸多名篇。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記共五個部分構成,其中序和后記以作者口吻敘說,三個手札則以主人公葉藏的口吻敘述。主人公葉藏膽小懦弱,懼怕世間的情感,不了解人類復雜的思想,繼而通過搞笑取樂別人,隱藏真實的自己。后來發(fā)現(xiàn)飲酒作樂似乎更能逃避這個世界,于是終日放浪形骸,通過酒精、藥物、女人來麻痹自己,最終走向毀滅。他被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終其一生都在自我厭倦下尋求愛,逃避愛,最后只能毀滅自己。
12.我是貓

〔日〕夏目漱石 竺家榮譯
《我是貓》確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小說采用幽默、諷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貓的視覺、聽覺、感覺,以主人公中學教員珍野苦沙彌的日常起居為主線,穿插了鄰居資本家金田企圖嫁女不成、陰謀報復苦沙彌的矛盾沖突,嘲笑了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空虛的精神生活,譏諷他們自命清高,卻無所事事;不滿現(xiàn)實,卻無力反抗;平庸無聊,卻貶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撻金田等資產階級人物及幫兇的勢利、粗鄙、兇殘的本性。小說構思奇巧 ,描寫夸張,結構靈活,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此書為夏目漱石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幽默諷刺的文字,以貓的獨特視角寫盡日本,滿足現(xiàn)在文藝青年的閱讀喜好。
13.我的造夢之路

〔日〕今敏 焦陽譯
《我的造夢之路》是動畫教父今敏的執(zhí)著夢想和坦誠生活。
今敏,動畫界的造夢大師,與宮崎駿一樣神一般的動畫導演。他以非凡的才華掌控著夢境與現(xiàn)實,顛覆了既定的概念,他的作品影響過諸如沃卓斯基、諾蘭等好萊塢大導演,甚至推動了整個電影界的革新。本書是今敏僅有的自傳性隨筆,在日本出版后盛況空前——英年早逝的他仍然活在大家心中。
為了能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他扔掉了世俗意義上的幸福,舍棄了安定的生活,一生沉浸于摯愛的動畫事業(yè)。即便是在彌留之際,他最難以割舍的還是自己未完成的造夢之旅!肚昱畠(yōu)》中最后一句臺詞“其實我真正愛的,是追尋他的我自己”是今敏的心聲,是他追尋夢想的見照。
這是一本關于夢想的書,這是一段能讓有夢之人熱血沸騰的旅程。
14.羅生門

〔日〕芥川龍之介 樓適夷 高培明譯
在一個戰(zhàn)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家門的仆人,正徘徊于“是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兩難抉擇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尸,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一些財物。結果竟發(fā)現(xiàn)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正從一個年輕女子的尸體頭上拔頭發(fā)……
《羅生門》以風雨不透的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 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回避,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生的無奈、悲觀與絕望。
芥川龍之介最經典短篇小說《莽叢中》《鼻子》《地獄變》《蜘蛛絲》《河童》等全收錄。
15.日本:盛得下你的恨與愛

《Across穿越》編輯部
當日本成為旅行目的地,任何一個切入角度都有可能令人愛恨交織——恨是多種多樣的,愛也是多種多樣的:體驗文藝作品里的和風傳奇、追尋盛放的櫻花、微醺于東瀛風情、品味日式佳肴、游蕩于市井街角,總有一個時刻或場景打動你。
毫無疑問,日本盛得下你的恨與愛。
16.現(xiàn)代日本(中文版)

〔英〕克里斯托弗·戈托-瓊斯 顧馨媛譯
稱日本為“現(xiàn)代”社會意味著什么?對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日本人來說,“現(xiàn)代”一詞又意味著什么?本書聚焦于日本自19世紀中期至今在歷史、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變遷, 追溯了日本與現(xiàn)代性之間復雜而又創(chuàng)造性的對接,澄清了一些誤解。此外,作者還探究了太平洋戰(zhàn)爭前的日本和戰(zhàn)后日本之間的連續(xù)性,對戰(zhàn)后日本的矛盾與分裂心態(tài)進行了尤為精彩的解析。
非日本式的敘述,更清晰的日本。
借日本的經驗重新思考“現(xiàn)代”本身的意義和維度。
從心理學角度透徹解析戰(zhàn)后日本的矛盾與分裂心態(tài)。
荷蘭萊頓大學專攻現(xiàn)代日本研究資深教授克里斯托弗·戈托-瓊斯著。
日本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旅日作家毛丹青作序推薦。
17.起風了

作者〔日〕崛辰雄 譯者 燁伊
未婚妻節(jié)子身患重病,男主人公陪伴她在山中療養(yǎng)。在疾病中,他們共同尋覓著生的幸福,然而卻又不得不面對死亡。
作品筆觸細膩,情透紙背,彌漫著銘心刻骨的悲愴與哀婉的氣息。它直擊人的內心世界,透出人對“生·死·愛”這一永恒主題的探索。
宮崎駿2013動畫大作《起風了》原著小說。
日本著名作家、新心理主義大師堀辰雄最高杰作。
18.無緣社會

作者〔日〕日本NHK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 譯者 高培明
本書系NHK電視臺資深采訪記者作品合集,采訪主題是“現(xiàn)代人的孤獨老死”。
高齡、少子、失業(yè)、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lián)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xiāng);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fā)現(xiàn),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尸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 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布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日本每年3萬2千人走上“無緣死”的道路。他們中間,有在公司20年沒有遲到請假,可是一夜之間變成街頭流浪漢的工薪階層,有一個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兒女遠離自己的空巢老人,有從來只在網絡上交友的年輕人,社會聯(lián)系日益脆弱,連一般家庭的30-40歲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獨死去的陰云籠罩。日本NHK電視臺特別節(jié)目錄制組,節(jié)目熱播后將記者的真實采訪手記合成此書,將當今社會中那些不受關注的人們的臨終慘景呈現(xiàn)到大家面前,呼吁社會的警醒和反思。 因為采訪到后來這些無緣死者身份都漸漸明朗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們曾經幾乎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