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關重要 在我們身上必須有一個黑夜 ——杰佛斯 你的身體傷害我 就像世界傷害著上帝 ——普拉斯 這幾句詩,都是宣揚女權的作品。 小編以為文學作為文化生產的一個領域,從一開始就同性別問題密切相關。 因此女權主義對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可以看到,以詩歌形式宣揚女權的作品不在少數(shù),有些激起軒然大波。 有些卻只是濺起小小漣漪,精彩之作不在少數(shù)。 1 《使女的故事》 單從某個巧合的角度,比如以來料加工的方式,來看阿特伍德的作品《使女的故事》,《使女的故事》以女性視覺中的大世象作為入口,隨后觸及和進入到更為廣博的人類世界、文學視野和思想領域,而達成晚近之“厚重”。 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fā)現(xiàn),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后來僥幸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fā)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 即主人公在未來21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20世紀80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都讓你觸摸到真實。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都曾真實地發(fā)生過! 對于“女權主義”文學作品,阿特伍德作了進一步描述:“里面的女人都是人——性格各異、舉止不同——并且也很有趣,重要的是,發(fā)生在她們身上的事對于整本書的主題、結構和情節(jié)都很重要! 那么是的,阿特伍德以女性視覺與身份,涉獵和洞悉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各階級各層面各領域,將其女性意識上升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度和巔峰。 精彩并沒有在此處結束…… 2 《我一直在愛》 有人說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是女性意識覺醒的標志,小編覺得這是沒錯的,艾米莉·狄金森作為美國女性的發(fā)聲者代表,在詩集《我一直在愛》中直言不諱,違背傳統(tǒng),表達了自己對男權社會的不滿。 我一直在愛 我可以向你證明 直到我開始愛 我從未活得充分 我將永遠愛下去 也可以向你論證 愛就是生命 生命有不休的特性 如果,親愛的, 對此也抱懷疑 我就無從舉證, 除了,骷髏地 艾米莉·狄金森曾與幾位男士有過朦朧的浪漫情愫,一是與塞繆爾·鮑爾斯沒有結局的愛情,當時鮑爾斯當時已婚,她不得不放棄;二是與年長她十八歲的洛德法官,當時她已47歲,洛德法官曾希望與她結婚,可艾米莉認為自己不再年輕。 她深知,婚姻意味著女子失去自己的獨立,她不希望承擔社會為女子制定的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這漸漸壓制了她步入婚姻的想法,但掩蓋不了她對婚姻的憧憬。基于此,《我一直在愛》深刻體現(xiàn)出其女性意識覺醒。愛情中,她敢于表達心中的愛戀,無所顧忌;婚姻中,她崇尚獨立自由,一人獨居。艾米莉·狄金森以詩歌為武器,反對男權社會,追求平等自由。 3
畢肖普的詩集 再話《唯有孤獨恒常如新》,這是伊麗莎白·畢肖普的經典力作,于畢肖普個人,在上世紀美國有極大的影響力,同時也飽受爭議。 她的戀情,讓小編特別揪心,她的第一任同性戀人離她而去,她的第二任同性戀人最終自殺,人們一度將她比作毒藥。 對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詩人羅伯特·洛威爾的數(shù)次求婚,她堅定地選擇拒絕,因為那不是她想要的。 兩人雖不是情侶,但彼此的傾慕超出了對任何一位在世詩人的欣賞。畢肖普在信中曾對洛威爾袒露說:“你為我寫墓志銘時,一定要說這兒躺著全世界最孤獨的人! 畢肖普并不是有意選擇孤獨,她只是忠于自己的靈魂。孤獨是她至純靈魂的代價,為此她愿讓這孤獨恒常如新,并寫道: “我們寧肯要冰山 而不是船 即使這意味著旅行的終點! 如果你的靈魂,也像畢肖普一樣指向了少數(shù)派,請不要慌張,這本詩集就告訴了我們,聽從心靈呼喚的靈魂,可以得到自己所渴望的,孤獨是值得的,你最終將不負此生! 《獨身女人的臥室》 而后讓我們轉眼國內,伊蕾是新時期女性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她的詩作《獨身女人的臥室》,表現(xiàn)了一種強烈的“被圍困感”和“突出重圍”的叛逆激情。 “自由!與生俱來的一物/被社會一寸一寸地剝奪/我落地生根,即被八方圍困…”這一聲對于自由的呼喚,激起了多少女性的深刻心聲和女性先覺者的叛逆意識。 “你不來與我同居”,這是出自伊蕾的《獨身女人的臥室》的詩句,這是一句大膽率直、驚世駭俗的呼喚。它既向傳統(tǒng)道德發(fā)出了有力的挑戰(zhàn),又表達了對人性的追求和渴望,更是一個女性對個體意識的強烈要求。 這些詩集,小編傾心力薦,透過這幾本作品,讓文學大家來引領,以更加獨到的視角,看待女權問題,或許說女權主義從來就不是一句充滿激情的空話,它應該是理智的、克制的。希望于此,大家可以用更加理性的思維去看待亦或是探討女權的問題,都能有各自的收獲。小編期待著你的精彩見解,評論區(qū)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