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對話與回響”單元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3-23 13:38:39

  并不容易、并不平凡的2022已經(jīng)過去,站在2023開端,《新京報·書評周刊》又一次來到分享年度閱讀推薦的時間節(jié)點。從2022年10月開始,歷時三個月,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收集行業(yè)專家學者意見,經(jīng)過多輪討論,從全年出版的新書之中選出了27本書。
  今年,在“時間的眼睛”這個大主題之下,我們將書單分成了四個單元,它們跨越了文學、社科、藝術(shù)等傳統(tǒng)書單劃分類別的藩籬,提供了更綜合的觀察面向。我們通過尋找共同點和差異,將它們分別集合在“記憶與留白”“視野與方法”“對話與回響”和“凝視與想象”等四個單元,以“時間的眼睛”的名義和大家一起搭建起本年度的思考版圖。
  下文刊發(fā)“對話與回響”單元目的完整版推薦語。2022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的其他單元也將在近日陸續(xù)發(fā)布,敬請期待。
  2022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特刊
  年度閱讀推薦
  2022
  新
  京
  報
  VOL 3
  對話與回響
  對話,一個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卻并非每一次發(fā)生都能被識別的過程。無需他者識別的對話是內(nèi)省,部分解碼的對話叫溝通,而等待回音的對話,人們稱它為撒播。無論何種形式,對話的發(fā)生都來自于走出自我藩籬的努力,最終尋找的是個體經(jīng)驗的匯流,于是我們得以在這條長河中彼此照見,收獲各自涉水前行的力量。這也是為何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豢释麑υ挼脑颉?br/>  有時,對話發(fā)生在與他者的相遇中,那些長久停留在記憶深處的對話無一不是雙方都從中尋獲了新生。但“靈魂對話”又何其珍貴難得,當自我的輪廓模糊不清時,進入他者的通路就成了一場徒勞的跋涉。更多時候,對話其實首先發(fā)生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個體完成的一場漫長的關(guān)于時間的行為藝術(shù)。它可以是一次尋根之旅,恰如《北流》中生性疏離的主人公李躍豆偶然踏上的回鄉(xiāng)之路,在故人相逢和往昔時光的翻涌中,她看到了幾十年前的自己一路走來的行跡,以及背后無法被忽視的時代的印記,于是完成了一次浩大的“自我救贖”。它也可以是一次虛擬的時空穿梭,跟隨《這樣折起來》的提示,在書頁的翻折中回望每一次選擇成型的過程,重塑兒時學到的許多原則,在一次又一次與自我對話中加深對世界的理解。
  究其根源,認識自我與認識世界實則殊途同歸。人類的“知”從來便是覺知式的,需要的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用手“觸摸”。對話即發(fā)生在接觸的臨界點,于是我們在認識自我的同時亦構(gòu)造著自我,在理解世界的另一端也與所處的世界相互影響著。這種復雜性呼喚對話,誠如《感知·理知·自我認知》中的希冀,最終希望看到的是真實下面的虛偽,亦是虛偽之下的真實。
  然而,并非每一次對話都能立即有所回音,那些跨越時空與圈層的交互,等待著的或許是歷史的回響。《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通過文化間的“交錯互動”開啟了一次重寫中國文學史風潮的嘗試,為既有文學研究提供中國文學在“世界中”的開放視角。而《發(fā)明人類》則超越了單一門類的范疇,從不同歷史時期的邊境經(jīng)驗出發(fā),追溯兩千多年來不同大陸和文明之間有關(guān)平等和文化差異的觀念交鋒?少F的是,這些對話都埋藏在一行行文字背后,便也分得了幾分神性的永恒!稌厥贰吠瓿闪诉@場永恒對話的加冕,回溯古希臘與羅馬時代書籍的歷史,揭開了人類如何在過往千年中,逐漸爭取到獨立思想戰(zhàn)勝被監(jiān)護思想的自由。我們看到,對話始終在閱讀中延續(xù),在一批又一批讀者當中碰撞出回響,無論好的壞的,我們的故事一直在對話中傳遞;蛟S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言,正是未來在引導我們走向過去。
  /
  時代與個人命運彼此交融
  《北流》
  作者:林白
  版本:長江文藝出版社
  2022年7月
  推薦語
  《北流》以一首長詩開篇,隨之而來的四百多頁小說文本也呼應(yīng)并延續(xù)著這一詩意。詩意源自作者林白的語言(書中使用了大量方言)和語感,也源自書中回望“往時”的視角,而這詩意絕非天真浪漫的。當生性疏離的主人公李躍豆因一次作家返鄉(xiāng)活動偶獲回鄉(xiāng)機會,往事、故人與逝去的時光便如倒流的河水在恍惚和驚訝中顯現(xiàn),無論她喜歡與否。母親、弟弟、朋友、同事、舅舅、姨婆,像被一條條釣起來的魚,連同他們隨身攜帶的“時代”一起再次被看見,被敘述,被審視。樣板戲、消費主義、微信、抖音……這些不同時代的標志或名稱與一個個鮮活的人不可分割,比如當寫到樣板戲《白毛女》時,林白不刻意于籠統(tǒng)概括時代,而是細致書寫那個曾被李躍豆無限仰慕的白毛女扮演者,一個曾經(jīng)光芒萬丈、如今卻淪為清潔工的女人。時代與個人命運就這樣彼此交融,對具體的人的感慨和反思也因此有了深層意義。然而更重要的也許是李躍豆自己,她在這場漫長的回憶中看到了幾十年前的自己,看到自己一路走來的行跡,她的回憶像是寫給自己的一首長長的詩,而“寫詩是對自己的拯救,不是別的”。
  “認識你自己”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作者:陳嘉映
  版本:理想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1月
  推薦語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德爾斐的神諭,也構(gòu)成了歷代哲學關(guān)注的最根本命題之一。時至今日,談及哲學之于普通人的意義,“知”的問題依然繞不過去。我們常常認為,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一個“用眼睛看”的過程。哲學家陳嘉映則試圖用一種生動新穎的方式帶我們重新理解“認識”:不要用眼睛“看”,而要用手“觸摸”。人類的“知”更應(yīng)是觸覺式的,我們和認知對象并不像“看”的過程那樣完全分離,就像我們觸摸螺絲刀時,會同時感知到自己的手和螺絲刀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認識自我的時候也在構(gòu)造著自我,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也在與世界相互影響。在感知、理知、自我認知的道路上,我們并不是孤立的。
  這本書所聚焦的這個主要問題并不僅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還有著重要的倫理價值。既然我們無法用一種超然世外的靜觀來完成認知,那么用認知和緊接而來的行動來介入世界便成為必要。在一個政治性抑郁蔓延、社會和自然風險頻仍的時代,這是一份哲學沉思給予生活的信念。同樣,對于哲學來說,它也絕不應(yīng)僅僅成為純粹抽象如密碼一般的概念游戲,人們也必須在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中理解哲學的道理。從此前的《哲學·科學·常識》《說理》《何為良好生活》到這本《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我們也能看出陳嘉映為讓哲學和日常生活建立聯(lián)系所作出的探索與努力。
  照片中那些遠去的時光與人物
  《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shù)篇》
  作者:趙元任 攝趙新那 黃家林 整理
  版本:商務(wù)印書館
  2022年4月
  推薦語
  2022年是趙元任先生誕辰130周年,也是他逝世40周年。這位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xiàn)代音樂學的先驅(qū),在國內(nèi)外學界享有的崇高聲譽自不必贅言。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妙趣橫生的“好玩兒”的人物,這位心地始終保持赤子天真的大師,始終對人生保持一種好玩的態(tài)度,這種好玩既非游戲人間,也非縱情逸樂,而是以無窮無盡地好奇之心去發(fā)掘日常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細節(jié),無論是在學術(shù)殿堂的講席上,還是在田野考察的鄉(xiāng)間,抑或是戰(zhàn)火紛飛之時的顛沛逃亡,他都不忘去尋找途中趣味的細節(jié),并且將它們記錄下來——用他的照相機。
  攝影,便是趙元任好玩兒人生的一大愛好。這一近代以來傳入中國的攝影術(shù),不僅提供了一種科學記錄世界的方式,更具有某種定格時間的美學意味,更具有一種捕捉瞬間的趣味性。而對趙元任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來說,他的一生所見既多,所歷既廣,他的攝像鏡頭記錄下的種種瞬間除了個人所見所聞,更具有記錄時代的意義。《好玩兒的大師》收錄了趙元任拍攝的一千余張照片,這些照片自然是他個人生活經(jīng)歷的記錄,但穿過一個世紀的煙塵來到今天,卻也成了一份珍貴的史料。他拍攝下的中國科學會的誕生、羅素訪華、國語統(tǒng)一運動、史語所的搬遷、戰(zhàn)時的流離轉(zhuǎn)徙,自然是時代的珍貴見證。而他在田野考察途中拍攝的民族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則具有人類學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即使是他與家人、朋友生活交際的照片,也勾勒出那一時代知識精英群體生活的樣貌。
  這些照片在塵封多年后,首次在書中公之于眾,無論是翻看還是凝視,照片中那些遠去的時光與人物,都因照片而變得親切可見,毫無疑問,這部由好玩兒的大師所拍攝的影集,將會成為一座近代史深入發(fā)掘的富礦,當年不經(jīng)意間拍下的某個瞬間的細節(jié),正是開啟歷史深處奧秘的鑰匙,只待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
  人類道德史上的阿基米德點
  《發(fā)明人類:平等與文化差異的全球觀念史》
  作者:(荷)西佩·斯圖爾曼
  譯者:許雙如
  版本:新民說|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8月
  推薦語
  如果說20世紀的歷史是對不平等進行挑戰(zhàn)和質(zhì)疑的歷史,是一段思考“他者”的歷史,那么在文明沖突不斷、全球化陷入危機的21世紀,我們或許更有必要思考有關(guān)平等與共同人類的演進歷史!栋l(fā)明人類》正是針對后者展開的思辨之旅。
  在這部具有標桿意義的全球觀念史著作中,荷蘭歷史學家西佩·斯圖爾曼從不同歷史時期的邊境經(jīng)驗出發(fā),追溯兩千多年來不同大陸和文明之間有關(guān)平等和文化差異的話語軌跡與觀念交鋒。從軸心時代到哥倫布大交換時期定居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互動,從16世紀的大西洋邊疆到現(xiàn)代歐洲擴張和殖民主義開創(chuàng)的海洋疆界,再到當下有關(guān)全球人權(quán)和“文明沖突論”的辯論,斯圖爾曼向我們指出: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平等,并非不言自明的事實,而是需要被不斷想象、爭論與構(gòu)建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東方學》以來將邊境經(jīng)驗放置于他者性和不平等的話語之中,斯圖爾曼將邊境經(jīng)驗視為構(gòu)想共同人類與平等觀念的場域。于是,我們看到,人類對于跨文化平等的追尋歷史,同樣也是關(guān)于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心主義是如何被克服的歷史,是人類如何一次又一次將外邦人視為同胞的歷史。而共同人類,如其所言,代表著人類道德史上的阿基米德點。
  一部頗具實驗性的“新”文學史
  《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
  作者:王德威 主編
  譯者:張治等
  版本:理想國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
  推薦語
  《哈佛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是“重寫中國文學史風潮”的又一次嘗試,其重要性和吸引力在于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主編王德威受中國傳統(tǒng)“文”的概念啟發(fā),極大拓展了“文”之內(nèi)涵的邊界,書中所論不止詩、小說、戲劇、散文等常規(guī)體裁,還包括電影、流行歌詞、政論乃至網(wǎng)絡(luò)漫畫等;關(guān)于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之起點,書中給出不止一“點”,最早的一種徑直上溯到遙遠的1635年;本書繪制出的文學圖景也非常廣闊,延伸至域外各地,展現(xiàn)出文化間的“交錯互動”和中國文學在“世界中”這一開放視野,并關(guān)注到中國文學中的非漢語寫作。
  在這部頗具實驗性的“新”文學史中,161篇文章各有風格,但都自覺地追求文學性,都從一個時間點和事件切入歷史脈絡(luò),表現(xiàn)文學和歷史之間的對話關(guān)系,揭示事件的長遠意義!豆鹦戮幹袊F(xiàn)代文學史》不僅在文學史領(lǐng)域反思制式寫作,也通過對所涉文學人物、事件等的評論,反思著中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
  追問書籍的價值究竟何在
  《書籍秘史》
  作者:(西班牙)伊蓮內(nèi)·巴列霍
  譯者:李靜
  版本:博集天卷 |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2年4月
  推薦語
  寫一本書或許不難,但寫一本關(guān)于書的書卻并不容易。在過往“萬書之書”的寫作嘗試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繁雜典籍的羅列歸類,又或是書籍誕生過程的歷史回溯,多數(shù)全面性有余而重點稍顯模糊,即便脈絡(luò)清晰卻仍難免讀來乏味。西班牙作家伊蓮內(nèi)·巴列霍的這本《書籍秘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全書以“獵書人”的視角邀請讀者奔赴一段旅程,共同背負埃及國王交付的使命,去搜羅世界上所有的書。在搜尋散落“珠寶”的過程中,伊蓮內(nèi)次第揭開古希臘與羅馬時代書籍的歷史,核心回應(yīng)的是書籍的價值究竟何在——它們?yōu)槟廴祟惗嬖冢瑸槭箓體能超越有限的存亡,抵御生命無情的短暫與遺忘。
  在“書籍史”的外殼下,這本書亦是一部書籍流通史,傳播媒介史,以及人類閱讀史。不同于傳統(tǒng)的歷史書寫,其中極具現(xiàn)實感的問題意識串聯(lián)起了紛繁的史料,故事化的敘述又悄然為當下諸多議題賦予了歷史的回響。于是,我們得以在古今對照中窺見紙質(zhì)書與電子書之爭的根源,亦從另一個視角審視希臘化與全球化的推拉,共同完成了一次歷史書寫的散文化探索。這部作品同樣再次提醒我們,開啟復雜議題的討論,不只有嚴肅論證這一種方式。
  成為孩子的“同行人”,而非“領(lǐng)路人”
  《這樣折起來》
  作者:(波蘭)伊娃娜·奇米勒斯卡
  譯者:明書
  版本:接力出版社
  2022年12月
  推薦語
  好的童書,面向的絕非僅是兒童讀者,它往往具備在不同年齡受眾中激起共鳴的力量,既寫給成年人心中的孩童,也寫給兒童心中住著的大人。這意味著寫作者面臨的是雙重挑戰(zhàn),既要有成人視角的深刻,能穿透習以為常的生活世界直視被掩蓋的復雜,同時亦保有兒童視角的敏銳,于看似平滑的表述中捕捉到裂隙!哆@樣折起來》的作者伊娃娜·奇米勒斯卡具備的正是這樣一種換位的意識。這本圖畫書有著極強的互動性與衍生性,伊娃娜邀請讀者沿書頁虛線折疊,通過折書角直面日常生活中不同選擇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從而挑戰(zhàn)那些成長中被灌輸?shù)脑S多規(guī)則。不同的折疊思路,打開的是多重的閱讀空間。
  在這場不會產(chǎn)生任何實際后果的思想實驗中,伊娃娜更是大膽地將圍繞“善良”“正義”“寬容”等概念的討論滲透其中,從日常小事,延伸至兒童權(quán)益、弱者保護、動物福利、難民救助等復雜的道德議題,追問真實處境中每一次抉擇之下的猶疑,堪稱經(jīng)典“電車難題”的圖畫版重現(xiàn),這無疑開啟了一場成人與兒時自我的對話。該書同樣向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提出質(zhì)疑,在籠統(tǒng)直陳善惡之外,我們是否敢于嘗試一種更為開放的方式,成為孩子的“同行人”,而非“領(lǐng)路人”。
 。
  點擊“”,即可進入“2022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售賣頁面





上一本: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凝視與想象”單元 下一本: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記憶與留白”單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對話與回響”單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