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合集——近代篇.三


作者:拉鐵摩爾, 蘇源熙等     整理日期:2023-01-28 18:34:24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是由學者劉東創(chuàng)辦并主編、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叢書,自1988年起開始出版發(fā)行,海外中國研究的學術名著190余種,囊括了費正清、魏斐德、史華茲、杜贊奇、謝和耐、宇文所安、易勞逸、韓書瑞、瓦格納、杜維明、斯波義信、溝口雄三等海外著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續(xù)的貢獻,在學術界、出版界享有盛譽,成為公認的圖書品牌。目前每年出版新書十余種,并推出了女性系列、海外學子系列、環(huán)境系列等子系列。
  《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本書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選題,修訂再版。作者周錫瑞在本書中以詳盡的史料、獨特的視角和嶄新的方法將義和團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對19世紀山東的社會、經濟結構作了區(qū)域性分析,對中西文化的沖突進行了深入的歷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魯西北地區(qū)的民間文化,如社戲、話本、宗教、尚武、民謠等都作了細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行了宏觀歷史概括,認為魯西北的社會結構、中西文化沖突和獨特的社會文化心理間的“互動”,最終導致義和團運動的爆發(fā)。
  《中國精英與政治變遷:20世紀的浙江》
  在清末新政、科舉制廢除和帝制終結的影響下,20世紀最初的30年給浙江精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本書檢視了地方和省級精英的社會背景、公共活動、事業(yè)、決策——所謂精英(elite),指的是在政府日漸繁多的問題導致公共職能的普遍崩壞后承擔公共責任的非職業(yè)人士。蕭邦奇教授根據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將浙江各縣分成了四片區(qū)域,謹慎地分析了地方層面社會重塑的復雜過程。通過深入研究20世紀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他揭示了使中國成為世界性的重建、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之一部分的共同因素。
  《1901——1909年的門戶開放政策:西奧多.羅斯福和中國 》門戶開放政策對清朝末年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的目的是更為全面地考察西奧多·羅斯?偨y(tǒng)任內的中美關系。本書的焦點是西奧多·羅斯?偨y(tǒng)任上兩國關系中的主要問題和關切點,其中一些問題在本書之前從未有人提及。作者強調,我們要建立一幅西奧多·羅斯福與中國關系的更完整的圖景,特別是他和他的幕僚對中國的認知,及這種認知對制定對華政策的影響。作者認為,對清朝的刻板印象阻礙了西奧多·羅斯福的政策制定,美國應該增加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中國鄉(xiāng)村的基督教:1860——1900年江西鄉(xiāng)村的沖突和適應》以江西省為研究對象,擷取了“教案”這一晚清中國社會*為敏感而且頻繁發(fā)生的事件與關注重點,并針對以往研究者注重城市“教案”研究而忽略鄉(xiāng)村地區(qū)的不足,對基督教在中國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生存、發(fā)展及其在地方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鄉(xiāng)村教案的本質內容等作了深入細致的描繪和透徹分析,尤其是通過對《教務教案檔》中材料的梳理,揭示江西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天主教徒與非天主教徒之間豐富多變的的各種關系,努力還原一個處于內外交困、社會動蕩中的晚清地方社會。
  《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本書以1920—1930年代的為中心,在現(xiàn)代中國思想發(fā)展的脈絡下,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闡明了其時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歷史時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他們對其時中國的革命性大變革的專注是如何塑造了他們處理理論和歷史問題的方式的。
  《現(xiàn)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1917-1937)》本書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對“民國時期中國文學中的現(xiàn)代主義”進行全面考察的學術專著,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方面,本書解釋了自1917年五四運動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一期間“中國文學中的現(xiàn)代主義”,不僅對主要海派作家的“現(xiàn)代主義”訴求進行了細致的探討,而且對主要京派作家的“現(xiàn)代主義”努力也作了頗具理論深度的分析。在有關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研究方面,本書則為我們勾畫出了中國、日本與西方的現(xiàn)代主義的交叉之處,并且從多重殖民方式和文化相遇中考察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跨國路線圖,進而解構了比較文化研究中所習慣預設的“中心/邊緣”、“東方/西方”的二元對立。在殖民和后殖民理論研究方面,本書指出了現(xiàn)代中國的“半殖民主義”特點,認為后者是一套不同于正式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與實踐。
  《內藤湖南:政治與漢學(1866-1934)》內藤湖南不僅是日本二十世紀最具社會影響力的記者與公眾輿論的“意見領袖”,而且也是當時日本最具權威的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憑著記者的敏銳與歷史學家的睿智,他不僅就時局提出了許多頗具預見性的觀點,而且還提出了極富創(chuàng)見的中國宋代“近世說”;同時,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他也提出了許多如今依然頗具爭議性的觀點。
  《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本書是目前英文世界中唯一一本以北京大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沒有單純從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讀北大的早期歷史,而將北大看作是中國古代太學與德日現(xiàn)代大學的融合體。在近代中國的新舊辯證互動過程中,知識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義傳統(tǒng),以北大為陣地教化天下。由此,無論是風起云涌的學生運動,還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參政,均在其現(xiàn)代的外殼之下,顯現(xiàn)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風貌。中國近代歷史的連續(xù)性(而非通常所說的“斷裂”)在這里也得到充分彰顯。
  《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 》本書在考察中國近兩千年的水利發(fā)展史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民國時期淮河的治理,給我們提供了不同歷史時期淮河治理的詳細史料。全書分兩大部分,部分考察了從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歷史變遷,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7年,分析清朝滅亡后國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導淮委員會上,將其置于國民政府經濟建設的背景之下,剖析圍繞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國民黨內部的政治紛爭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矛盾。
  《現(xiàn)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現(xiàn)實主義”,最初是作為一項文化變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國的,但它的美學前提與它所承諾的社會使命間存在著復雜的矛盾。本書從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識考古學”的方式,檢討了“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被使用的情況,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歷史;繼而,作者又以魯迅、茅盾、葉紹鈞、張?zhí)煲淼茸骷业淖髌窞闃颖,進行深入的文本闡釋,關注小說敘述中種種有爭議的、斷裂的層面,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形式因素”的現(xiàn)實主義在小說中的滲透、變形,以及由此激發(fā)出的獨特的美學可能性。





上一本: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合集——近代篇.二 下一本: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合集——古代篇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合集——近代篇.三的作者是拉鐵摩爾, 蘇源熙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