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歷史上,蘇格拉底之死乃標志性事件,這也使得《申辯篇》歷來受到思想史家關注。雖然《申辯篇》文本較簡潔,但也深具迷惑性。C.D.C.里夫著的《申辯篇中的蘇格拉底》依據(jù)主導西方柏拉圖研究的G.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讀法,并不追求微言大義以“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的內(nèi)心,而是力圖邏輯的一致以。抵達”蘇格拉底的表面。 在作者看來,大多數(shù)人將蘇格拉底描繪成最偉大的反諷家,這與蘇格拉底真誠的自我表露相矛盾。蘇格拉底的無知并非否認人擁有知識,而只是否認人擁有關于美德的專門技藝一知識。因此人依然可以而且必須擁有人的美德,而這也意味著過經(jīng)過省察的生活,避免自大和應受譴責的惡。 C.D.C.里夫(C.D.C.:Reeve,1948—),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哲學教授,治學方向為古希臘哲學。著有《哲人王》(1988)、《理性實踐》(1992)、《愛之惑》(200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