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精神--民間圖像中的信仰幻影


作者:沈泓     整理日期:2021-12-27 05:13:57


  如果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么龍文化堪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根;如果說海峽兩岸仍有隔閡,那么只要說一句“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兩岸的同胞之情會瞬間激發(fā)甚至熱淚盈眶;如果在世界華人圈中尋找一種最有凝聚力的動物,這種動物無疑就是龍。
  龍作為中國人一種獨特的精神凝聚和文化積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不但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打上了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也已滲透到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14萬年前人類的精神需求
  龍圖騰的誕生與遠古人類的精神需求的出現密切相關,遠古人類的精神需求造就了龍圖騰,而龍圖騰又豐富和發(fā)展了遠古人類的精神需求。
  不僅當代中國人是為了精神追求而活著,早在14萬年前的遠古時代,中國人就有了精神需求。據央視國際2003年4月7日報道,在對重慶奉節(jié)的14萬年前古人類遺址文物的考證中,專家發(fā)現奉節(jié)出土的劍齒象牙刻、石鶚都有早期人類模仿自然人為加工的痕跡,它反映出生活在這里的我國古人類已經有了精神需求。
  在對石鶚的鑒定中,專家們發(fā)現了具有鳥類形象的標本,在其尖端一側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其好像眼睛的孔洞近似方形,周圍也有打擊疤痕。從眼的周圍來看,它是有棱有角的,顯然不是滴水形成的,而是外力造成。
  在我國的考古遺址中,曾多次發(fā)現過鶚的形象,最早的記錄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遺址發(fā)現的陶制鶚鼎。而奉節(jié)石鶚的發(fā)現,說明人類在10多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模仿動物形象了。
  在對劍齒象牙刻的鑒定中,專家們認為刻紋的線條直而深,曲形紋弧度大,應是人工刻畫的,蹭得有規(guī)律,一排一排特別清晰。
  對比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刻畫藝術品,奉節(jié)出土的14萬年前劍齒象牙刻是單線條的,南非出土的7萬多年前赭石刻畫是多線條的,而西伯利亞出土的2萬多年前猛犸雕像已經有了完整的形象。這是符合藝術演化規(guī)律的。它將把人類刻畫藝術的萌芽時期大大向前推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培說:“過去我們認為人類精神需要,就是說精神文明出現得很晚,距今只有1萬多年,可是隨著我們對舊石器時代遺址里面各種遺物的研究,我們知道在50萬年前人類就有了精神上的需要。這次的發(fā)現,初步地說這是人為的作品,我們中國在10~20萬年前肯定會出現精神需要的產物。”
  從某種角度而言,遠古人類留下來的一切文物,都是精神的產物,它寄托于物質實在而存在。所以,古人留下的文物,特別是古代藝術品,如龍圖騰藝術品,已經成為我們考察中國古代人精神面貌的珍貴史料。
  ·龍的形狀
  龍的形象是虛擬的,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說是無中生有。
  “龍”的形狀到底是什么樣子的,誰也沒有見到過,我們只能從古代繪畫和藝術品中看到龍的形象。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動的象形字和見龍、祭龍的記錄,商周時代銅器上的“蟠龍”,頭有角、蛇身、鷹足,在先秦的青銅禮器中也有栩栩如生的造型,為馬面蛇身的形態(tài),可以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對龍的記載和崇拜。
  “龍”本是想象中的動物形象,它的形象也是經過千百年來不斷演變而形成的。古書記載黃帝是“人首蛇身”,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傳說。
  在我國古代書籍中有大量的有關龍的記載,自古以來眾說紛紜。
  《說文解字》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說文解字》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這里對
  “龍”進行解釋的同時,也描述了龍的形象和神奇,這是造字者對龍充滿敬畏心理的反映。
  《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边@里可見很早就把龍當做有靈氣的神物。
  從古人的各種描繪中,可以看出,龍的造型是牛的耳,鹿的腳,虎的掌,鷹的爪,蛇的體,魚鱗身,口中還吐出須。它可以在天上飛,陸上跑,水中游,可以說海陸空的功能都集于一身。
  漢武梁祠中龍的畫像,則是人頭蛇身。到了明朝,龍的形象基本上和我們今天所見的“龍”一模一樣了,那就是鹿角、虎眼、鷹爪、魚鱗、蛇身、牛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饼埍幌胂蟪蔀橐簧砭邆涓鞣N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
  現實中,這種動物在中國找不到,世界上也沒有。
  ·古人對龍的解釋
  一種虛擬的東西,被描繪得神乎其神,這就是說它有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精神的。那么龍到底代表著什么呢?
  《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云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各種流派,對龍的解釋、研究和附會,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龍,被儒家奉為“仁獸”,作為帝王之象。
  道家的經典《抱樸子》記載,太上老君憑借青龍,上天入地,穿山涉水,龍是神仙的助手。
  佛教傳入中國帶來龍王、龍宮的傳說,豐富了本土的龍信仰。傳說中的四海龍王有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
  P2-5
  文字是蒼白的,而圖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圖像是永恒的。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對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張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圖像,其內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書;一張古代民間年畫圖,傳遞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觀的論文更豐富也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文字是從圖像中來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書和論文,卻不是從圖像中來,非常令人遺憾。如果沒有圖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們都沒有看到過古人的生活場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實的生活畫面,我們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其實是冒有一定風險的。
  古代沒有照相機,但代代相傳的民間年畫、紙馬、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畫,真實地記錄了古人生活的狀況,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這些年,筆者因愛好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間年畫、紙馬、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畫,由收藏民俗美術,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中國文化大世界?梢哉f,每收藏一張年畫,都要對一個文化符號和民俗事象進行探究,因為每一張民間繪畫,都涉及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或諸多方面。
  收藏伴隨研究,收藏必須研究,一邊收藏,一邊研究,一邊寫作,這似乎成了一種無盡的循環(huán),或一種宿命。民間年畫和民俗圖案藏品與日俱增。傳統(tǒng)文化知識日積月累,自然而然地寫出了這套通過民間圖像演繹和破解中國文化的叢書。
  文化是玩出來的,我們說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其實玉文化最初就是體現人類玩性的文化,是古人為了讓玉變得更漂亮更好玩,讓自己因玉的裝飾變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畫紋飾。在美化玉的過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異彩,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燦爛輝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別是民俗文化,是裝飾世界的紅花和綠葉。古人活得有聲有色,不是因為古人鐵馬金戈干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因為文化和民俗讓古人活得有聲有色。古人暇伴詩書通世曉,閑看花鳥會天機:古人逍遙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動物寓意;古人節(jié)慶狂歡,講吉祥的話兒;古人拜神祈禱,燒紙馬貼年畫,皆為無益之事;古人“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無益之事演化為目不暇接的繽紛民俗,匯集成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讓古人活得瀟灑適意,風姿綽約。
  現代人與古人的區(qū)別就在于,現代人皆為有益之事,沒有價值的事情不屑于為。所以,越是現代化,我們離傳統(tǒng)文化越遠;離傳統(tǒng)文化越遠,我們離好玩也就越遠。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創(chuàng)造和物質財富,對人生都毫無意義,因為社會越是進步,離人的本性就越遠,高科技越發(fā)達,人間溫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遞減。所謂程序化,就是讓一切都變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數字。當一切都數字化的時候,就是人類自陷囹圄的時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漸消逝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避免,F代化是開拓進取的,是競爭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傳統(tǒng)的,是和合的,是內向的。傳統(tǒng)與現代的矛盾沖突中,如果在兩條背離線間找不到適度融合點,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導致的將不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毀滅,也將是人類精神的崩潰。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發(fā)展流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尤其重要。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讀離不開古代民俗圖案。這些年來,筆者利用黃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國各個省市進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窮鄉(xiāng)僻壤,險境惡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國古代30多個民間年畫產地(其中很多產地年畫已經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臨瀕危狀況),尋訪民間藝人,尋找民間年畫和民俗美術品,以日記的方式描述了尋找之旅的過程,記錄了中國民間年畫各個產地的現狀,考證其歷史源流,寫作出版了《尋找逝去的年畫》叢書30本及《尋找逝去的紙馬》,此外還出版了《中國民俗文化》叢書11本、《品年畫讀經典》叢書4本、《中國民間年畫諸神文化》叢書6本等。
  對民間年畫、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尋找的過程,就是探訪中華古典文化的過程,是考證中國民俗文化的過程,是破解中國文化密碼的過程,因為每一張正在飄逝的民間年畫,都是民俗文化圖像,是一個文化密碼,一個隱喻?梢哉f,這套民俗文化叢書,是用腳寫出來的。
  愿這些五彩的圖像,帶給您行走的風景,讓您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變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東悅名軒





上一本:感恩人生卓越的秘密 下一本:折騰吧小青年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精神--民間圖像中的信仰幻影的作者是沈泓,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