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從哪里來 導(dǎo)讀 快樂是每一個人都曾有過的體驗,而且是一個非常感性的、具體的問題。一個人快樂與否,一問便知?墒,快樂從哪里來呢?或者換句話說,快樂與否是由什么東西決定的呢?這個形而上的問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口回答出來的。 人與動物相比較而言,動物的快樂也許是由食欲和性欲的滿足所帶來的:而人的快樂不僅取決于生理的滿足,還有成就、愛、歸屬、尊重、權(quán)力等心理和社會欲望的滿足。然而,問題在于,現(xiàn)實中不僅每個人的需求是有差別的,而且滿足需求的可能性和程度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與其說快樂來源于欲望的滿足,還不如說快樂取決于一個人選擇什么東西作為滿足的價值觀更為合適。打一個通俗的比方,一個饑餓的窮人得到一餐飽飯的快樂與一個書生發(fā)表一篇論文的快樂幾乎是同等的,但決定他們各自快樂的理由是截然不同的。簡而言之,快樂根源于我們每個人心中定義快樂的意向和標準。有什么樣的快樂觀就有什么樣的快樂,即使環(huán)境、條件不變,你的感覺亦可能隨著觀念的變遷而發(fā)生格式塔式的轉(zhuǎn)變。在臨床咨詢中,我見到一些抑郁的中年人,年輕時追求財富和女人就會感到非常快樂,可是當真的實現(xiàn)了這些目標時,他們反而感到了悲哀失望?梢姡鞓凡灰姷镁褪菨M足了個體的需求。事實上,看待或評價快樂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快樂與否也會隨之變化。這些人雖然現(xiàn)在有了票子、房子和車子,但同時自己也已經(jīng)疾病纏身,妻離子散,親情和真情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這時他才意識到,這些曾經(jīng)拼命追求的財富究竟帶來了什么樣的快樂呢?孟子曾對齊王說:“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不若與人樂。”如果說與人同樂才是真樂,那么,現(xiàn)在雖然有錢,或者升了官,卻剩下一顆孤獨的心靈又如何快樂得起來呢? 在心理疾病中,神經(jīng)癥表現(xiàn)為患者感到自己是最不快樂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或為過去的陳年舊事悔恨、懊惱、內(nèi)疚,一直陷于抑郁的情緒之中;或者為尚未發(fā)生的事件而焦躁不安、恐懼擔心;或者為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和想法窮思竭慮,空耗自己的精力,諸如此類。從病因上來看,神經(jīng)癥的病因不在外界的環(huán)境中,而源于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某些情結(jié)。不是別人不讓他快樂,而是他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也許有些不快樂的人說“我身患重病”、“我是殘疾人”,或者說“我是孤兒”、“我父母不愛我”,或者說“我沒有正式工作”、“我失戀了”等等。在臨床咨詢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大堆不快樂的理由。事實上,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周圍的世界,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世界上同樣還有許多身殘志不殘的能人,還有很多身患癌癥卻堅強地活著且熱心公益的人,還有很多獻身事業(yè)的快樂單身,他們頑強生活的感人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雖然人和動物都有快樂和不快樂,但只有人可以改變自己對快樂的看法和態(tài)度,并具有將不快樂轉(zhuǎn)變?yōu)榭鞓返哪芰。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正是這樣的一種快樂觀,才使得一個窮書生也自信快樂起來。借用慧能“佛心不二”這句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樂在心中!” 閱讀材料 同樣的快樂與不同的快樂觀 ◎邱鴻鐘 需要快樂是基本的人性,一切為了快樂是人生的基本追求目標。一切科學都離不開以“人性”的看法作為自己研究的基礎(chǔ),哲學、倫理學是如此,經(jīng)濟學和心理學也是如此?鞓肥潜粡V泛研究的最根本的人性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人獲得快樂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及正確看待與處理沒有快樂的時候。 人的快樂體驗與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快樂其實是意義實現(xiàn)的一種副效應(yīng)。因此。最早注意研究快樂的是哲學家們。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本善或性本惡之爭是眾所周知的。主張人性本善的人自然把實現(xiàn)善的行為作為快樂的事情,而認為性本惡的人必定把惡的宣泄認定為快樂的一種方式。人如果感到存在沒有意義就會感到痛苦,如果使痛苦獲得某種意義(例如復(fù)活節(jié)),痛苦則變成了獲得快樂的準備過程。 儒家的快樂源出對仁義和好學的追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俺劦,夕死可矣!薄爸邩罚收邏!薄爸卟换螅收卟粦n。”(《論語》)孔夫子自我評價說:“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笨梢,孔子沒有道家那種“由死觀生”的憂患意識。仁,也即兩人的關(guān)系,所以儒家的快樂還源出于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德不孤,必有鄰!(《論語》)“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由于儒家重義輕利,所以孔子把“貧而樂”看成比“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要高一層次的精神境界?鬃舆特意推舉了顏回這個安貧樂道的弟子作為榜樣。儒家對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是不高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儒家的快樂來源于“君子坦蕩蕩”,以天下為公的胸襟。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一則故事說,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邊欣賞那些鴻雁麋鹿,他問孟子:賢德的人也愛享受這種快樂嗎?孟子答:能做到賢德的人然后才能獲得這些快樂,而不賢德者雖擁有這些亦不會快樂也。在孟子看來,君主如果不能使人民快樂,又怎么能獨享快樂呢?孟子還向齊宣王提出了一個比較的命題:“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最后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是:“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第二篇)可見儒家的快樂是奮發(fā)圖強,實現(xiàn)理想抱負,“樂以天下”的“社會型”的快樂。 P1-4 經(jīng)過幾年像工蜂釀蜜似的積累,終于有了幾冊由散文配制的心理處方,心中長久積聚的一股苦澀和愁緒頓時變成了一種甘甜。我似乎看到了那些為心理病毒侵襲的樹木花草在文學春雨的滋潤下漸漸長出了有生命力的、帶著希望的嫩葉和花蕊。 我記得高爾基說過,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使人高尚起來。我想心理健康的最高目的與文學的追求是殊途同歸的。我非常感謝那些寫出美文、不經(jīng)意為我的病人開出心靈處方的文人墨客,他們的睿智和幽默肯定比苦澀的藥物更利于開啟人的心智。在暖暖的陽光下,斜斜地躺在靠椅上,細細地品味這慢慢道來、娓娓動聽的優(yōu)美詞句,那情景、那感覺、那心動,無異于最美的一種享受。 我還要衷心地感謝為收集這些美文,幫助文稿校對,查對出處而付出辛勤勞動的親人和學生;感謝袁冰凌編輯為解決版權(quán)和發(fā)行問題所作的努力;還要特別感謝那些慕名而來,求醫(yī)問藥的病友們,感謝他們對一個心理醫(yī)生的無比信任,是他們讓我更亨解人生百態(tài),感悟人生的真諦。我謹將本書獻給我終生愛好閱讀的敬愛的父親、姐姐與兄長,他們是我從小愛好閱讀的榜樣,獻給所有關(guān)心和幫助過我的親朋好友、老師和病友們! 邱鴻鐘 丙戌年正月二十八 于羊城白云山鹿鳴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