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聽起來不過一些“空空色色”在顛來倒去地說,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四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這四句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里的經(jīng)文,講的是事物的自性,也就是空性?帐谴蟪朔鸱ㄖ凶罡镜牡览恚彩潜娚D(zhuǎn)凡入圣的關(guān)鍵所在。佛陀對世人講法說空,就是要讓眾生看破塵世的所有迷障,轉(zhuǎn)凡入圣。佛家所說的空大體上有以下兩層含義: 首先,“一切諸法性本自空。諸法空性才是一切法之性。有佛來人間,諸法是空性,無佛來人間,諸法也是空性”。意思是說,世間一切的法本來就是空性,不管有沒有佛在人間傳法救世,都不能改變“諸法空性”這個事實。由此可見,諸法空陛并不是佛或什么神的創(chuàng)造,而是萬事萬物本來的屬性。正如《大般若經(jīng)》中所說:“一切法一性非二,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zhí)著!边@段經(jīng)文看上去玄之又玄,無非是在告訴我們兩件事,一是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虛無的,連法本身都是無的、空的;二是告訴我們,要想達到這種空靈、不造作的境界,就只有遠離一切執(zhí)著。 其次,佛家常說的空,是要破除眾生所有虛妄的執(zhí)著。正是因為眾生對世間的一切諸法樣樣執(zhí)著,所以才會有生死輪回。佛家向眾生宣揚空性之道,就是為了讓眾生去除對一切諸法的執(zhí)著,一旦能夠做到對世間諸法不執(zhí)著,我們內(nèi)心所具有的菩提自性就會無束無縛,無惑無動,得到光明自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自得解脫。下面的小故事能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一戶姓吳的人家毗鄰而居。兩家的祖宅相距不遠,多年來一直為宅基的問題爭執(zhí)不下。這天,兩家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fā)生了一些爭執(zhí)。張老夫人便修書一封,要張英出面干預(yù),解決此事。張英看完家書,立即做了首詩來勸解老夫人: “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見書明理,主動把墻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把墻讓后三尺。就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張英的這首詩簡單直白,卻深得“空”的真味。世人無法破除迷障,都是因為解不得一個“空”字。這世上有什么能長久?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六國,吞土占地不可謂不多,最后依然化身為塵,一寸土地都帶不走。 我們常聽到的“色不異空”,意思就是當我們沒有聲色、利益的貪戀,也沒有五欲、塵勞的貪戀,就出離了凡夫的境界!吧笔且磺杏行斡邢嘤匈|(zhì)礙的實體,一切物質(zhì)形態(tài),空與之相對,是無形無相的虛空。放眼世界,我們所看到的天空、大地、河流、屋合、人畜等所有一切的實體都是“色”。而“空”則是一種不落任何思想觀念、任何思維架構(gòu)或理論的窠臼的狀態(tài)。色與空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色存在于空里,空也存在于色里,所以佛家才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為色與空原本就是一體的。 但是,我們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放下塵世間的種種色呢?我們想要的太多,又總在抱怨得到的太少,內(nèi)心藏著的名利欲望如此宏大,如果不將這些凡夫境界里的種種聲色全部放下,進入那無形無相的虛空之中,那么只有大海才容得下我們的宏大欲望。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