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


作者:史經鵬     整理日期:2021-11-18 20:26:32


  史經鵬著的《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在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共分七個部分,來探討廬山慧遠和道生的佛教思想。第一章,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慧遠的法身思想,必須將之置于當時南北佛教思想交流的語境中。第二章,在《大乘大義章》的文獻學研究基礎之上,重新分析和解讀鳩摩羅什和慧遠的大小乘觀。第三章,主要對慧遠的法身思想進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道生著述的文獻學問題。第五章,通過和僧肇的對比,主要研究了道生的法身、頓悟及感應思想。第六章,首先對道生佛性思想的闡提成佛說、佛性當有論加以論述,認為道生首倡闡提成佛說,并且佛性當有論應該是為論證闡提成佛說而作;其次,重新闡釋了道生兩個層次的“善不受報義”;再次,對學術界關于道生佛性思想的“本有始有”說作出回應,認為道生完全主張佛性本有說;最后,對道生佛性觀與神明業(yè)報說的關聯也略作說明。最后是結語部分,通過回顧廬山慧遠和道生之間的思想聯系與差異,本書認為借由二者之間從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變,展開了中國佛教史上從般若學到涅槃學的歷史轉向,這決定了廬山慧遠和道生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歷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在中國思想史上,南北朝時期各種佛學思潮大放異彩,從般若學到涅槃學的真空妙有的轉向最值得重視,它引導并奠定了中國佛性論乃至中國哲學心性論的歷史路向。在南北朝廬山慧遠和道生的思想中,從法身到佛性的思想發(fā)展集中表現了真空妙有的初期轉向。這一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變,具體表現為慧遠和道生在法身觀、修行階段論以及感應思想等方面的聯系和差異中。在法身觀上,慧遠重視佛的應化身,道生則強調真法身;在修行階段論上,慧遠頓漸不定,仍在試圖會通佛經異說的階段,道生則獨樹一幟,提倡頓悟成佛義;在法身感應思想上,慧遠具有強調眾生能動性的獨善其身的傾向,這與大乘佛教所說慈悲的普遍客觀性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道生則以悉有佛性論作為眾生感應法身的根據,化解了慧遠的矛盾。
  史經鵬著的《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從這些聯系和差異出發(fā),勾勒出南北朝初期佛教思想發(fā)展的大致輪廓,具體分析了慧遠和道生共同關注的時代問題及其不同的佛學態(tài)度與解決方式,探討了佛教真空妙有初期轉向中的不同面向,并指出涅槃學在南北朝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國哲學史上的歷史意義。





上一本:宇宙的秩序即道德的秩序 下一本:看見傳承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從法身至佛性--廬山慧遠與道生思想研究的作者是史經鵬,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