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傳統(tǒng)的象思維為參照系,深入探討了接受美學理論的“中國化”問題,其目的是在前人的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推進接受美學的“中國化”研究,在生命美學的層面上找尋到兩種理論體系的深度契合點,并以《周易》經(jīng)傳接受、李白詩歌對《莊子》的接受以及《文心雕龍》的接受之鏈等三個典型的接受范例為切入點,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進一步演繹和闡發(fā)筆者對接受美學“中國化”的具體想法。總的說來,接受美學雖然是一個純粹西方文化背景的理論體系,但是它在生命美學的層面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象思維找到了終極的契合點,在具體的理論展開過程中又頗有相印證之處。此問題的解決,既有助于我們拓展今后接受研究的思路,也可以為很多學界公案提供新的解題思路。 竇可陽,文學博士,任教于吉林大學文學院,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西比較文論和周易美學。2009年以來,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先后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文藝爭鳴》、《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孔子研究》、《周易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加〕《加拿大比較文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中英文論文十余篇,參與撰、譯《周易經(jīng)傳美學通論》、《批評之后》等專著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