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不僅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還是一位眼界開闊、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的文學批評家。本書絕對是喜歡《洛麗塔》的讀者解讀作者的一把鑰匙。在這本集子里,納博科夫談及了生活、藝術、教育、政治、電影,以及其他種種近現(xiàn)代主題。他那些尖銳的、機智的、讓人著迷的想法——從俄國大革命到“洛麗塔”的正確讀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體現(xiàn)在這里。該書的訪談不少是圍繞《洛麗塔》一書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不為人知的一些細節(jié)。納博科夫從不人云亦云,因而在這本書中,他還本能地對名人宣戰(zhàn),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納博科夫亦是羅蘭?巴特和蘇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評”觀念的先驅。他的“新批評”觀念不時滲透在本書的字里行間。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翻譯家、鱗翅類昆蟲學家。他的作品包括用俄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防守》和《天賦》;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自傳體小說《說吧,記憶》;譯作包括《愛麗絲夢游仙境》(英譯俄)、《尤金·奧涅金》(俄譯英);還有《文學講稿》。
目錄: 序言 訪談 刊名不詳(1962) BBC電視臺(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紐約電視臺13頻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評論》(1967) 《紐約時報書評》(1968) BBC-2臺(1968) 《時代》(1969) 《紐約時報》(1969) 《星期天時報》(1969) BBC-2臺(1969) 《時尚》(1969) 《小說》(1970) 《紐約時報》(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瑞士廣播”(19727) “巴伐利亞廣播”(1971—1972) 刊名不詳 《時尚》(1972) 刊名不詳 致編輯的信 《花花公子》(1961) 《倫敦時報》(1962) 《交鋒》(1966) 《星期天時報》(1967) 《交鋒》(1967) 《新政治家》(1967) 《君子》(1969) 《紐約時報》(1969) 《時代》(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文選 論霍達謝維奇(1939) 薩特的嘗試(1949) 彈奏古鋼琴(1963) 對批評家的回答(1966) 《洛麗塔》和吉雷迪亞斯先生(1967) 論改寫(1969) 周年日記(1970) 羅威的象征(1971) 靈感(1972) 蝶類學論文 雌性小灰蝶(1952) 談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實(1952) 1952年在懷俄明捉蝴蝶(1953) 奧都邦的蝴蝶、蛾子和其他研究(1952) L.C.希金斯和N.D.萊利(1970) 譯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