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帝國》是羅蘭·巴爾特以符號學(xué)觀點(diǎn)寫成的一部具有比較文化研究性質(zhì)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諸如語言、飲食、游戲、城市建構(gòu)、商品的包裝、木偶戲、禮節(jié)、詩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種獨(dú)特文化的各種符號,并且對其理論含義做了深入的思考。 巴爾特以一個異邦人的身份進(jìn)入日本,并對這個東方國度進(jìn)行全方位的想象。在想象之前,或在想象之初,他已經(jīng)毫無保留地將接下來要做的事——寫作——?dú)w結(jié)為禪宗中的“悟”,即,“抽光一切意義”,達(dá)到“意義的丟失”。很顯然,他無比留戀“能指符號”,即,意義的載體。 在巴爾特看來,作為載體的能指符號構(gòu)建了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現(xiàn)象之精髓則是帶有禪宗意味的空無性。本書的繁體版書名《符號禪意東洋風(fēng)》明確地突出了禪意。同樣,本書各章節(jié)的命名也顯得“空無”,比如,“未知的語言”、“用不著言辭”、“沒有中心的菜肴”、“空洞”、“市中心、空洞的中心”、“沒有地址”、“有生命/無生命”等等。巴爾特并沒有就符號或是禪意泛泛而談,而是聰明地將理論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從難懂卻迷人的日語中看到印度的禪(dhyana);從密度疏朗的日式湯水中悟出“書寫”性;從日本菜雞素?zé)淖龇ê统苑ㄖ械贸鋈毡静藷o中心;從天麩羅的命名中斷定此乃“空洞的符號”;從日本木偶戲中讀出戲劇的空無性;從日本禮儀中得到“禮貌”是一種宗教,是“‘空無’的一種體現(xiàn)”;從禪宗的分支俳句中透析意義的空無…… 正是這些意義空洞的符號以其獨(dú)特的組合,才形成了并不空洞的東洋文化。如蘇珊·桑塔格所說,巴爾特也是位唯美主義理想者。他自然不是將日本看成唯美國度的第一人,但《符號帝國》一書的確包含了他對日本唯美主義色彩的欣賞。日本的語言是美的,“保留著一種迷人的豐富性、流動性和微妙性”;日本的菜肴是美的,“顏色,美感,觸感,外觀,和諧,味道,這里要什么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