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在歐洲發(fā)生了一場藝術革命,個體進入圖像,肖像畫作為一種藝術體裁誕生。參與這一運動的畫家均出自佛蘭德斯地區(qū),其作品因而被統(tǒng)稱為“佛拉芒藝術”。在這一時期,畫家真正關心的不再是《圣經》里那些被神圣化的人物與事件,而是當我們走出家門每天都會碰到的“普通人”,這標志著人類進入個體的時代。 托多羅夫把這場精神革命置于圖像的歷史之中,重建了這些繪畫創(chuàng)作的神學、哲學和社會背景,并以新繪畫的先驅羅伯特?康賓、將新繪畫推向頂點的揚?凡?艾克和他們的繼承者為例,探討佛拉芒繪畫的特點,并得出結論:塵世間的生活本身便值得被觀察、被描繪,圖像與思想對于繪畫缺一不可。
作者簡介 茨維坦?托多羅夫(Tzvetan Todorov, 1939—),出生于保加利亞的索菲亞,1963年移居法國。自1968年起成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員。托多羅夫是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敘事學理論的主要奠基者,其論著涉及文學理論、思想史以及文化現象分析等諸多領域。 苗馨,山東大學法語系本科畢業(yè),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及芝加哥大學羅曼語言文學系研究生畢業(yè),現任教于芝加哥大學巴黎中心。研究領域包括語言學及文學批評。曾譯《世界美術大師名畫點評》之《戈雅/大衛(wèi)》、《克萊因》(齊魯音像出版社,1998);《窗上人影》、《圣菲亞克案》(群眾出版社,2001);《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曾參與翻譯《科學與哲學的對話》(三聯書店,2001)、《普通語言學問題》(三聯書店,2008)。
目錄: 主編的話 /1 序言 /1 1個體的發(fā)現之前提 /5 古代肖像畫的輝煌與衰敗 /7 多變的世界 /38 文藝復興的春天 /72 2 15世紀的佛拉芒繪畫 /115 革新 /117 完善 /153 后繼 /193 3尾聲 /237 個體時代 /239 部分參考書目 /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