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攝像機》關注一個越來越受關注的領域:散文電影。第一部分從理論、實踐、美學的角度分析散文電影;第二部分關注同源主觀第一人稱非虛構電影:日記電影、游記、札記和自畫像。這些是關于思考、調查以及自我反思的電影形式。導演從鏡頭后面走到了鏡頭前,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觀眾陳述、分享自我。這種作者式、實驗、激進式的散文電影屬于先鋒政治電影家族,并且呼應了我們今天需要的更即興的自傳式私人表達形式。本書涉及的導演包括戈達爾、克利斯?馬克,哈倫?法羅基、帕索里尼、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喬納斯?米克斯,阿涅斯?瓦爾達等。作者試圖對電影體驗、作者電影和觀眾、電影與真實以及主體性給予更新銳的解讀。
作者簡介: Laura Rascaroli is Senior Lecturer and co-director of Film and Screen Media at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Ireland. With Ewa Mazierska, she authored From Moscow to Madrid: European Cities, Postmodern Cinema (2003), The Cinema of Nanni Moretti: Dreams and Diaries (2004), and Crossing New Europe: Postmodern Travel and the European Road Movie (2006). She also edited the volumes The Cause of Cosmopolitanism: Dispositions, Models, Transformations (2010), with Patrick O’Donovan, and Antonioni: Centenary Essays (2011), with John David Rhodes. She is general editor of Alphaville: Journal of Film and Screen Media. Her monograph The Personal Camera: Subjective Cinema and the Essay Film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9. 編者介紹 余天琦,紀錄片制作人、學者。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校區(qū)電影與媒體研究講師,劍橋大學社會學碩士、西敏寺大學電影研究博士 。研究紀錄片、第一人稱非虛構影像、家庭影像、中國電影,并發(fā)表國際期刊文章。編有《China’s iGeneration: Cinema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英Bloomsbury出版,2014) 。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編委成員。影像作品包括《夢尋深圳》《關于家的記憶》。 譯者介紹 洪家春,北京大學學士,香港傳播學碩士,美國傳媒博士在讀,研究新媒體、紀錄片創(chuàng)作和紀錄片產(chǎn)業(yè)。原中央電視臺編導、紀錄片導演,代表作《在別處》《迷失798》《愛戲如夢》。 馬然,女,目前任教于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的Global-30英文課程,授課范圍以電影研究和文化研究為主。個人研究興趣包括電影節(jié)研究和亞洲獨立電影。 吳丹, 1985年出生,在英國獲得電影研究碩士學位,專攻香港“后九七”懷舊電影。2012年至今就讀于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電影研究專業(yè)。博士課題關注中國獨立電影的流通以及中國獨立電影節(jié)在獨立電影流通中承擔的角色及作用。
目錄: 1概論:主觀電影和鏡頭的我/眼睛 37第一部分|散文電影 38第一章 散文電影:問題、定義和文本承諾 82第二章 散文電影中的元批判畫外音:哈倫?法羅基,資料影片和作為觀者的散文家 122第三章 經(jīng)驗的博物館化:克利斯?馬克存在于檔案館、博物館與數(shù)據(jù)庫之間的數(shù)字化主體 164第四章 表演與商議:讓-呂克?戈達爾飾演讓-呂克?戈達爾 209第二部分|第一人稱電影 210第五章 第一人稱電影:歷史、理論與實踐 227第六章 日記電影: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的《靈魂之聲》與時間之感 294第七章 筆記本電影: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與無法被制作的電影 350第八章 自畫像電影: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凝視 388編后記 394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