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成長過程的必經(jīng)之事從入學(xué)到畢業(yè)從入職到裸辭從“我已剪短我的發(fā)”到“一支口紅的心事”從“當(dāng)你說要以寫作為生”到“離職創(chuàng)傷綜合征”這些女孩們都面臨過的問題都是屬于你的失敗與偉大 卷①一支口紅的心事 我一直是一個活得比較混沌的人。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憑感覺生活。一直這樣生活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混沌的生活讓我更好過一些。我敏感的少女時代,是我活得最辛苦的時候。 無憂無慮這個詞,在我的青春中并不存在。少女時期可煩惱的事太多了,我現(xiàn)在都還記得年少時每天早上起床后心事重重的感覺。不知是不是巧合,我在小學(xué)和初中,都經(jīng)歷過一段被孤立的時間。持續(xù)時間并不長,但惶恐感一直揮之不去。這在我成長的最初就鋪下了孤獨的底色,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一種警惕感。很多女孩成長時必經(jīng)的煩惱期,我寧愿一個人摸索著度過。 直到十六歲時,遇到了高中的朋友,我才把自己從這種不知何時會再被整個世界孤立的忐忑中解脫出來。也是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煩惱都是有壁壘的。旁人能解決你一部分的煩惱,但仍有許多不能宣之于口的,只能自己摸索的事。有些糾結(jié),恰恰是因為覺得講出來對旁人而言是微小平常的,但對自己來說卻是不能忽視的。 成年人看回少時的煩惱,總覺得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我不這樣認為。每個年齡都有獨屬于當(dāng)時的煩惱,當(dāng)時的困擾是真的,難過是真的,辛苦的感覺也是真的,這些感覺不會因為長大了,經(jīng)歷了更多就消失。 這些我曾經(jīng)歷過的事,也許有人也正在經(jīng)歷著。 我的少女時代并不怎么令人艷羨,也沒有什么經(jīng)驗可以傳遞。但正如《薩岡的1954》里所說的,“經(jīng)驗是不可傳遞的,我們唯一可以留給別人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也就是說,生活的證明! 希望我所堅信的,我所遺忘的,我所經(jīng)歷的,都能在這本書中得以傳遞。 少女與霓裳 電影《牛仔褲的夏天》里的女孩們,擁有過一條神奇的牛仔褲。而我,擁有過一支神奇的口紅。 1 按經(jīng)濟學(xué)的說法,經(jīng)濟越困難,口紅銷量越高,大概是真的有道理的。 我開始買第一支口紅時,恰恰是在雜志社發(fā)不出工資的前一個月,那時我便感受到了一絲飄搖的意味。那天的場景我還記得很清楚,當(dāng)時的主任剛休完產(chǎn)假回來,開部門會議時,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怎么蓬頭垢面的?是不是故意扮成這樣要給我展示你過去幾個月有多辛苦?” 說不生氣是假的。我忍不住和同事抱怨,沒想到服裝編輯拿出了一只裝有二十幾支口紅的化妝包給我,說:“也許你是沒涂口紅,所以氣色不太好!痹诖酥,我一直覺得只涂Dior的變色唇膏就夠了。 我先試的是NARS最出名的DOLCE VITA的豆沙紅,然后是橘紅色的RED SQUARE,三個女孩看著我滿意地點點頭,說看上去“整個人都像被點亮了”。 “點亮”這個詞誘惑了我,在前途未卜的那幾個月,補習(xí)口紅色號等知識成為了那段黯淡生活中值得期待的小事。 2 在我開始買口紅 以后,和部門幾個女孩的關(guān)系突然一下子融洽起來。以前的關(guān)系雖然也不能說不好,但沒有現(xiàn)在這種熱烈的氛圍。每一支口紅的色號都像是開啟熱聊的密碼,小群里的分享像是隱藏在辦公室沉悶氣氛之下的刺激和驚喜。 休息時間,我們最愛做的事是舉行“口紅試色大會”。這一活動直接反映在我們雜志的內(nèi)容上,編讀的花絮再也不愁沒有料了,而做美容版塊的編輯也獲得了不少靈感。在不能停止寫稿,同時也拿不到稿費的時候,我們在做欄目時卻還能一掃落寞之色。 現(xiàn)在還記得的是,當(dāng)時的試色中,我們遇到了一款特別神奇的口紅,阿瑪尼509,圣誕款,涂上嘴有一層細閃,像夕陽照耀下的大海的粼粼波光,密集而精致地閃在水面上。 這支口紅讓我想起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牛仔褲的夏天》,里面四個女孩身材各異,卻在二手店買到了一條四個人穿上都特別合適的牛仔褲,她們穿著它開啟了每個人精彩的暑假。那條每個人都能穿上的牛仔褲,像是一種奇跡的暗示:在已經(jīng)對糟糕透頂?shù)纳钫J命的時候,還有反抗命運的機會。 那支神奇的口紅也一樣,雖然我們將要面對的不是精彩的暑假,而是四個月漫長的不發(fā)工資的時間。在不斷查看銀行卡后的失望和對未來的惴惴不安中,口紅的那些鮮亮的色彩就像是漫長暗夜中的點綴,讓我們不至于沉溺在哀嘆與怨恨之中。 每天早上涂口紅就是一種儀式,提醒著我們即使在這樣的日子里也要打扮得干凈、整潔、鮮亮,不給任何人說我們“蓬頭垢面”的機會。 3 現(xiàn)在想來,看色號的那種消遣活動,有點像逛八卦群組,是一種對新鮮娛樂的向往,或者說我們更貪戀的,是女孩之間的情誼。當(dāng)最后一艘大船將沉的時候,我們沒有以凄涼的心態(tài)互相冷漠疏離,而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完成了在之前的共事中都沒有達成的親密感。 以前那些對我來說與復(fù)雜的數(shù)學(xué)公式無異的口紅色號,在她們手把手地教之后,仿佛成為了我的一項社交的新技能。像英國人討論天氣一樣,和女性朋友找不到話題時,口紅色號往往是一個可以迅速熱絡(luò)的切入口。那段時間我常聽到別人贊嘆:“你真會買口紅,每個色號都讓人想買! 當(dāng)我可以像一個真正的時尚編輯那樣給旁人推薦色號時,想起的卻總是我們雜志社最后的那一段日子,我與女孩們以超越同事的親密感度過的那段難熬但互相扶持的日子。 我的口紅始終沒有超過十支。當(dāng)口紅成為某種物欲的象征,成為男朋友討女朋友歡心的性價比最高的物品之一時,我想的卻是,大概不會有一個男朋友能精確地買到最適合女朋友的那支口紅。那些對著色卡的反復(fù)斟酌,那些找對色號時由衷的歡欣,都不是收到一支口紅作為禮物就能帶來的。 看劇時,我常看到求女主角口紅色號的彈幕。稍微懂點化妝的人都知道,求色號的舉動相當(dāng)于刻舟求劍,同樣的口紅色號在不同的人唇上會是不同的效果,再經(jīng)過電視濾鏡疊加,與最初的顏色早已相差甚遠。但女孩們還是樂此不疲,仿佛好看的口紅帶來的是一個方向,一種概念,一次想象。 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口紅——我始終這樣認為。那是無數(shù)次試錯,無數(shù)次求證,再加上自己喜好的結(jié)果。顏色只是最基礎(chǔ)的,滋潤度、持久度、吃飯喝水的掉色情況,都只有自己能掌握。在自己的反復(fù)驗證中找到最常用、最喜愛的一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4 口紅成為當(dāng)代女孩物欲的象征,其實是有些沒有道理的。 如果將一支口紅的價值單純地換算成在餐廳吃的一頓飯,在商場買的衣服的幾分之一,口紅本身的吸引力就會陡然喪失?诩t如此重要,大概是因為人在對鏡自視時,唇色是最鮮亮的一處,最容易讓人產(chǎn)生怦然心動的感覺。在巖井俊二的電影里,周迅看到自己喜歡多年的男同學(xué)找上門,翻箱倒柜要找的,也只是一支口紅。說到底,這是屬于口紅的特色和魅力,與物欲無關(guān)。 我并不想收到口紅作為道歉或討好的禮物,因為口紅太私密、太日常,每當(dāng)用到時都會想起送口紅的人。如果恰好喜歡的人送了心儀的那支口紅,不一定是送口紅的人特別用心,而是表示我允許對方進入較隱私的親密關(guān)系圈。 如果我們身邊真實地存在福爾摩斯先生,那口紅大概能帶來不少有反差感的私人信息。比如我就絕不會買評論中說“這個顏色很溫柔”的口紅,“溫柔”往往代表著這支口紅不顯色,涂上去會不盡如人意。常在生活中被評價溫柔的我,膩味了這個詞所暗示的溫順感。 色號是公開的,喜好卻是隱藏的。我身邊有乖巧認真的女孩,喜歡的口紅色號卻是哥特色調(diào)的紅棕楓葉紅;有平時素顏的女孩,買的口紅都是正紅色。我們分享著色號,卻不輕易問喜好背后的故事。至少這一抹紅,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 5 那個獨屬于女孩之間的關(guān)于口紅的夏天,已經(jīng)離我遠去了,那支神奇的口紅,我如今也不常用。那樣一群人的末日般的小狂歡,如今想來有種戲劇性的幸運。但是,口紅帶來的雀躍卻留下了。YSL絕版的鐵銹紅,TOM FORD的野姜紅,Dior唇釉的西柚紅,把我從早晨不愿上班的頹廢情緒里點亮。 《牛仔褲的夏天》中有這樣一段臺詞:“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失敗者的時候,幸福并不意味著一切都得十全十美,幸福也許就是記住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穿那條牛仔褲,或在‘龍穴歷險’里打到下一級,這些小事加在一起就會超過我們的失敗,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 那個夏天的口紅,大概就是這樣的小事,雖然微小,卻給我們一種加起來就會爆發(fā)的力量。編輯部的女孩們?nèi)缃袼纳⒏鞯,我之后到了出版社,依然在做雜志,依然在寫文字。在每個上班的清晨,涂上口紅的一瞬間,心頭還有那時保留下來的一點暖意——我還記得那個夏天,我們確實還在好好生活。 少女與霓裳 1 現(xiàn)在想起來,我人生中購買欲最低的時候,應(yīng)該是初中的時候。 那時我們有兩套校服,周一到周三穿黑色的,周四到周五換藍色的,在衣服上唯一要花的心思就是要買不同的領(lǐng)口配白襯衫。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需要到學(xué)校集合跑步。我家離學(xué)校只有五分鐘的路程,在路上常會遇見班主任,我打個招呼,趕到她前面,剛剛好不算遲到。然后我把書包往籃球場邊的水泥凳子上一扔,一口氣都來不及喘就開始跑八百米,跑完之后接著早讀,八點開始上課。 學(xué)校操場的跑道是用黑色河沙填的,跑起來總會揚起黑色的灰,跑不動時,我會盯著遠處緩緩冒出白色濃煙的煙囪——那大概是一天中最緩慢的一個場景。 初中那段無法喘息的日子在我心中是灰藍色調(diào)的,很大程度和我們班主任有關(guān)。每天課程結(jié)束后,她會留半小時訓(xùn)話,訓(xùn)話的內(nèi)容龐雜且豐富,從抹桌子的正確方式到不遵守紀律的處罰,甚至還會教我們?yōu)槿颂幨隆0嘀魅斡幸粋非常男性化的名字,整個人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我當(dāng)時對她由衷敬畏,因此對這種過于細枝末節(jié)的管教沒有絲毫反抗的心思。她的公正、嚴厲,使我們在穿著打扮上使不出任何花招,即便在寒冷的冬天,我們想在校服外面套羽絨服都要猶豫半天。 那段“非藍即黑”的日子,把我對于穿著打扮的欲望降到最低。后來我竟會不時想念那種每天不用花心思打扮的日子,那是一種外界條件強制下的心無旁騖、無欲無求,F(xiàn)在每每回想起那段時期,我都會想起那時畫到凌晨一點的電路圖,不分寒暑假參加的奧數(shù)班以及最后中考體育八百米跑的滿分。那也是我最不放縱自己,最有勇氣的一段日子。 之后,我的八百米再也跑不進三分二十秒了。 2 到了高中,我很快感受到了穿衣的煩惱。 我的高中和初中是兩個極端,作為全市最好的高中,它非常任性地在其他學(xué)校都要求穿校服的情況下,只要求周一上午升旗儀式時穿校服。我們常常會帶一條牛仔褲,在升旗儀式結(jié)束后換下校褲,但是會把校服穿滿一個早上,好像都有點珍惜這不多的穿校服的機會。 這樣當(dāng)然是有優(yōu)越感的,平時在放學(xué)的公交車上,在各個學(xué)校的校服中間,只有我們學(xué)校的學(xué)生可以隨心所欲地決定自己穿什么。但同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身邊人追求穿著的壓力。學(xué)校不僅匯集了最好的學(xué)生,也集中了這個城市最富有最有權(quán)勢的家庭的孩子。身邊的人迅速填補著我對于名牌的認知,耐克和阿迪達斯每一季新款上了之后,都會看到學(xué)校里更新的風(fēng)景線,這些名牌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校服。在那個班尼路都還是不錯的牌子的年代,這種細化到名牌季節(jié)新品的潮流,簡直比后來到了時尚雜志編輯部給我?guī)淼膲毫要大。 當(dāng)時全年級二十五個班,我的成績即使是全班第一,也還要在整個年級的排名中廝殺一番。即使最后,我的名字掛在了宣傳欄的紅榜上,可是身邊都是一些愛玩、愛打扮、體育好、有特長、成績也不差,長得還好看的言情小說主角一般的人物。比如隔壁班有一個白凈俊美又時髦的男生,某次期末考,他是年級第八,而我是年級第十二——那已經(jīng)是我高中前兩年拿到的最好排名。傳說他每天上課睡覺,一放學(xué)不是打籃球就是去網(wǎng)吧。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別人的舉重若輕和我的無奈。 之后不久,我爸第一次和我就虛榮心進行了鄭重的談話。十幾歲的少女突然開始對容貌和穿著在意起來這件事,已經(jīng)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圍,我們誰也沒能說服誰。 轉(zhuǎn)機來得出乎意料。高三前的假期,我背著父母去做了人生中第一次離子燙。隨著滿頭的自然卷被拉順,仿佛心中的毛躁也被拉順了。每天早上起床時可以不用對著鏡子糾結(jié),穿衣搭配也順利許多。從那時起,我的零花錢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拉頭發(fā),這筆錢從此雷打不動地躺在我的預(yù)算清單上。 同時,一起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種解脫感。文理分班之后,我進入了陌生的班級,拋棄理科之后,我在學(xué)習(xí)上終于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游刃有余。高三竟然成了我高中三年中最悠閑的一年。進入別人眼中的頂尖學(xué)霸行列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大家更關(guān)心這些人的怪癖和個性,是不大會討論他們穿得好不好看的。 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我自己也不在意學(xué)習(xí)之外的事情了,當(dāng)精神上的虛榮得到滿足時,物質(zhì)上的欲望便不那么強烈了。 后來,我大學(xué)暑假回去看高中的歷史老師,作為他的得意門生,我在高三享受了他太多的偏愛。聊到后面,他對著我感嘆了一句:“你呀,還是太懶了,不然應(yīng)該更好! 3 我的大學(xué)延續(xù)著高中末期松散的節(jié)奏。 和高中比起來,我在大學(xué)真正享受到了自由,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財務(wù)上。高中時那種愛慕虛榮卻拮據(jù)的矛盾,在真正有了隨心所欲的自由后,離我遠去了。 很多年后想起來,我都覺得選擇廣州而非北京讀大學(xué)是我的幸運。我的廣東同學(xué)那種殷實而低調(diào)的消費觀讓我耳目一新,班上有家庭條件很好的本地女生,她們生活得精致而講究,但天生有一種“夠用就好”的滿足。比如她們會有一條質(zhì)地很好的每天都戴的項鏈,絕不會像我的高中同學(xué)一樣去追逐每一季的新品。 和天南地北來的大學(xué)同學(xué)在一起,我才感受到我高中的情況是特例。大學(xué)宿舍是四人間,上面是床,下面是衣柜,每人還有一個壁柜。別人的壁柜都是放雜物的,而我塞滿了我的衣服。大家花錢不至于吝嗇,但也沒有攀比之風(fēng),走在校道上的女生們打扮養(yǎng)眼,氛圍寬松隨性,懶有懶的美法,精致有精致的美法,大家各安其道。 我現(xiàn)在幾乎想不起來,大學(xué)四年間有過什么特別渴望擁有的東西。經(jīng)常是欲望剛一產(chǎn)生就很快就得到了滿足,而這欲望也在我可負擔(dān)的范圍內(nèi)。我的兩個室友也著實可愛,有時我還是會為穿衣而煩惱,她們會哄我,說班上已經(jīng)少有比我更會穿的女生了。而我另一個雙子座的好友,更愿意把錢花在吃和看展覽上。 身邊的人對購買欲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研究生的時候,我和外?歼^來的兩個女生一度玩在一起。她們有一個習(xí)慣,每天來宿舍叫我上課時,會互相品評一下大家今天的穿著。其中一個眼光很毒,她能馬上報出我身上所有衣服的牌子,猜中之后會得意一笑。如果她覺得搭配上有不妥,會拉著另一個一起嘲笑我一路。 除此之外,她們都是很好相處的人,但我漸漸感到難以忍受。這讓我每天過得小心翼翼,同時也對她們理所當(dāng)然的挑剔和品評感到不耐煩。雖然她不只挑剔我,她挑剔所有人。我常想,她自己也并非穿得有多好看吧。 工作之后,我有時想,這位同學(xué)和現(xiàn)在的毒舌時尚博主們最大的區(qū)別大概是,她并沒有像后者一樣對你的穿衣風(fēng)格有所幫助,在穿衣不是你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的情況下,這種放大鏡似的檢視會讓你的格局變小。 后來我買了一輛自行車,再不用和這兩位同學(xué)同路。每天早上七點五十騎在去上日語選修課的路上,我能看見紫色和粉紅色的牽;▌倓偸嬲沟臉幼,葉片上還沒干透的露水,湖面蕩起的漣漪,一切都很美好,美好到讓我對這一整天都有所期待。想起以前這一路聒噪的挑剔和議論,我覺得我辜負了很多這樣的早晨。 無論你的購物清單上有什么,它應(yīng)該帶來快樂和滿足,而非束縛和戾氣。即使我當(dāng)時不是很明白,但這是之前四年給我?guī)淼囊娮R和底氣。 4 電影《穿Prada的惡魔》和日劇《FIRST CLASS》大概使很多人以為時尚行業(yè)就是那樣的。在我真正到了時尚雜志上班之后,我體會到的卻是一種從容的氛圍。 我任職過的編輯部,都沒有規(guī)定員工要如何穿衣。我在廣州的時政雜志編輯部唯一的要求是不穿拖鞋上班,而我到深圳的時尚雜志之后,氛圍則更隨意了——穿拖鞋也可以上班。幾乎所有穿黑色正裝來面試的人走進來都覺得自己像個格格不入的傻子。我們主任反復(fù)說起當(dāng)年自己穿了黑色正裝短裙和高跟鞋來面試,結(jié)果面試的領(lǐng)導(dǎo)穿著一件絲綢的大紅袍子,穿著拖鞋的腳蹺在辦公桌上的場景。 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會導(dǎo)致兩個極端,太過講究和太不講究。任職的這本雜志提出“虛榮使人進步”的價值觀,但實際情況非常松懈。主編自己欣賞刻意“經(jīng)營”的樸素風(fēng)格,忙得要死的編輯那里呈現(xiàn)的就是真正的樸素。每個剛?cè)肼毜墓怩r亮麗的小姑娘,時間一長,都開始素面朝天,越穿越隨便,以至于編輯會在私下開小會時反省:每天至少一定要涂口紅,一定要描眉。 這樣寬松的環(huán)境沒有壓抑我購買的沖動,我們會在做欄目的時候給自己列很長一條購物清單,但也沒有什么非買不可的必要。電視劇里時尚雜志那些穿衣的橋段,在我的職場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 我們主編楊小果關(guān)于買衣服的見解影響我至深。她有一篇卷首,叫《去平原上做富人的孩子》,是我來雜志社之后記憶最深的一篇。里面寫:“比閱讀更真實的愛好是買衣服,那是一種世俗的,熱騰的,當(dāng)下的,激情的,現(xiàn)實的快樂! 她買衣服的信條是:“姑娘們,不要理會那些什么輕奢、高街、大牌、外貿(mào)、買手、小眾,那都是假專業(yè)之名裝自己的門面,衣服只有一條界線,好看與不好看,在這之上,就是買得起和買不起。好看是修煉出來的,買得起也是! 多么振聾發(fā)聵,滌蕩靈魂。她甚至連你反駁的后路都堵上了:“穿得漂漂亮亮,然后去做所有你想做,要做,必須做,不該做,以及可做可不做的任何事情。等老到像胡因夢那樣的年紀,也能有腔有調(diào)地說,年輕的時候總是追求漂亮,等到老了,才發(fā)現(xiàn)那些沒什么意義——怎么沒意義,能有底氣地這樣說,就是意義! 這樣的狀態(tài)對我來說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足以解釋我從少女時代起時不時翻涌蒸騰出的欲望。只不過,我追求的不夠徹底,不用等到年老,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感受到這種無意義的時刻。 最近的一次,是我按照近藤麻里惠的怦然心動整理法,把我所有的衣服整理完的時候。我用透明的、一米見高的大塑料袋把衣服疊好分裝,將要丟棄的衣服裝滿了整整六大袋。每一件衣服,當(dāng)初得到它的場景,取下標(biāo)簽的時刻,為它癡迷的一瞬間,我竟然都記得。某種程度上,這一件件衣服,都是我的少女成長史,每一件都像一部微縮電影。 但,在丟棄的那一刻,都沒有用了。 而我之前的追求,無論金錢上還是精力上的花費,也全都是一場空。這樣的空,讓我有點難過,有點疲憊。 我不能留下它們,因為它們會給我留下軟肋,在我每一次想隨便穿一件的時候,它們會讓我難堪。只有當(dāng)衣柜留下的都是你隨手抓一件也能讓你保持體面的衣服,你才不會穿錯。無論是在忙碌的早上,還是想下樓買一盒牛奶的時候。 每一次“空”都會教會我一些東西。比如,與其糾結(jié)要買多少件新衣,不如每晚睡前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比如,我漸漸發(fā)現(xiàn),限制我追求霓裳之路的,不是金錢,而是打理它們的精力。 我大概終究只能做一個懶人了。這種懶讓我只在青春期經(jīng)歷了一段欲望的折磨,F(xiàn)在,穿著睡衣打下這些字時,我希望我的文字會比我穿的衣服要漂亮。 聽見聲音的少女 我研究生畢業(yè)后,在第一家雜志社工作時,主編對我最不滿的一點是說話聲音太小了。她常在開例會的時候,對我苦口婆心地說作為一個記者和編輯,大聲說話有多重要。 說話小聲,是我的一個軟肋——我從找工作時開始知道這一點。 聲音帶來的困擾,遠離我已有很多年了。主編的舊話重提,讓我有種對過往延遲的滯后反應(yīng)。 不愛說話這個問題,是從初中開始的。我的這段記憶非常清晰,是因為某次翻出來小學(xué)的期末評語,老師在上面寫著:你上課回答問題很大聲,非常棒!若不是有這些小紅本提醒,我大概會誤以為我是一個天生不愛說話的人。 1 初中以前,我的聲音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我最開始讀的是一個工廠的子弟小學(xué),工廠是從天津遷來的,住在那里的居民們都講著標(biāo)準(zhǔn)的普通話。于是,我是先學(xué)的普通話,后學(xué)的家鄉(xiāng)話。 我之所以會去那所小學(xué)就讀,只是純粹因為離家近。當(dāng)班主任的母親必須把我送到離家五分鐘就能走到的學(xué)校,才能完成工作和帶小孩兩不誤的任務(wù)。我對于這樣的群體來說是外來者,雖然和小學(xué)同學(xué)們說著同樣的普通話,回到家,我卻成了那個特殊的,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家鄉(xiāng)話的小孩。 當(dāng)時,普通話在家鄉(xiāng)小城還不是很普及,在這里說普通話,不會被欺負,只會覺得洋氣。母親一直對此引以為傲,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但那所小學(xué),除了讓我講了一口標(biāo)準(zhǔn)的普通話之外,也沒有什么重要的回憶了。 小學(xué)五年級,我轉(zhuǎn)學(xué)了。母親對外解釋的理由是想讓我去更大的學(xué)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不再擔(dān)任班主任,有了更多時間,而我也大到可以自己走路去上學(xué)了。 原來的工廠子弟小學(xué),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我轉(zhuǎn)學(xué)去的學(xué)校,一個年級有六個班。班里有小群體,比如電廠子弟,因為效益好,常常會發(fā)些文具盒之類的東西,一看課桌上的同款文具,就能清楚地劃分陣營。轉(zhuǎn)校生也多,之前的幾個轉(zhuǎn)校生成績都很好,頗得老師喜歡,某種程度上,轉(zhuǎn)校生也可以算成一個小團體。 我在新學(xué)校迅速地學(xué)會了家鄉(xiāng)話,甚至學(xué)會了粗話。家鄉(xiāng)話常用的一些粗話,是不帶臟字的,外地人幾乎不能理解話中罵人的意味。 新學(xué)校的后面是一座監(jiān)獄,從外面看和一座很大的公園無異。監(jiān)獄的外圍是班上男生約群架的圣地,有了那樣一塊地方,講的狠話仿佛也更厲害一些。在這樣的背景下,學(xué)生們的口頭禪中帶上兩句粗話仿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有一回被同學(xué)告到了班主任那里。 總之,在上初中前,我自認為是一個喜歡上課回答問題,甚至?xí)f帶點粗話的口頭禪,與聲音嗲毫無關(guān)系的人。 2 那還是林志玲未出名的時候,沒有這樣一個標(biāo)志性人物來解釋什么是“聲音嗲”,我就被貼上了這樣的標(biāo)簽。 現(xiàn)在想起來,這一切完全是無妄之災(zāi)。初中第一天,我見到我在前一所小學(xué)的同學(xué),他們似乎并沒有聽過我講家鄉(xiāng)話。在聽到我和別人講話時,之前學(xué)校的一個男同學(xué)突然驚呼:“天,你的聲音怎么變這樣嗲了,你以前講普通話時不是這樣的啊!比缓笏龀雠跣目诘捏@嚇狀,高呼需要速效救心丸。他像看稀有物種一樣拉著別人來聽我說話,我每說一句,他們就爆笑。 從此以后,我的聲音就成了他們偶爾想起來的一個笑料。每當(dāng)我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一開口,班上的一小群男生就會吸涼氣、捂心口,吵著要吃速效救心丸。我漸漸變得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不得已開口時,我就刻意地壓低聲音講話。 但這樣做收效甚微。 班里也有第二所小學(xué)里一起升初中的男同學(xué),他們同樣在嘲笑我的隊列里。我不明白,僅僅相隔一個暑期的時間,為什么之前他們視若如常的聲音,能突然讓他們覺得很有趣,F(xiàn)在想起來,只不過是青春期的男孩子找到了一個聚眾狂歡的借口。如果說林志玲的聲音給她帶來了辯識度,在我的青春期,經(jīng)歷的就更多的是嘲笑甚至嘲諷,而因為聲音,他們對我形成了糟糕的刻板印象:嗲,假,做作。 老師并不知道他們在笑什么,但對我上課時明知道答案而不舉手回答的態(tài)度非常惱火,屢次告狀告到我母親那里去,于是我愈發(fā)用沉默來抵抗。 我在初中三年非常沉默。因為害怕開口之后同學(xué)的反應(yīng),不常開口,有時沉默一天突然說話,前兩句會有生銹般的干澀感。 這樣讓人苦惱的嘲笑,終于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停止了。大概是因為大家的年紀都長了幾歲,開始懂事了。但我因為聲音而自卑,說話小聲的習(xí)慣留下了。 讓我對自己的聲音有所改觀的,是高中的化學(xué)老師。那是一位雷厲風(fēng)行,極受歡迎的中年女老師。一次課后,大家簇擁著老師問問題,在我問完之后,她突然感嘆了一句:“呀,你的聲音好好聽!敝竺看握n后去問她問題,她都會笑瞇瞇地看著我,說:“我最喜歡聽你的聲音了!迸赃叺耐瑢W(xué)聽了也會附和,漸漸的,我在同學(xué)眼里,就變成了“聲音溫柔好聽”的人,久而久之,又成了“脾氣特別好,講話都像不會生氣”的人。 那時我才初步知道,人們對于聲音的判斷,主觀意識有多強。在我的初中男同學(xué)認為這是撒嬌、做作、裝嫩的聲音,在一位能干的職業(yè)女性那里,能夠拋棄這些隱喻著討好男性的價值的判斷,贊一句小女生的聲音好聽。 我念大學(xué)時去了廣州,這座城市是我的福地,我這么說的原因之一是這里對于聲音的容忍度高。這里因為語言的關(guān)系,女生們講普通話好像天生就帶著點發(fā)嗲的味道。如果說高中的環(huán)境是理智上的客觀,在這里則是習(xí)以為常的自然,這種包容性讓我?guī)缀跬浟嗽馐艿膶β曇舻呐校浅W杂傻剡^完了大學(xué)的幾年。 3 直到找工作時,主編對我聲音的評價,又讓我陷入對聲音的困擾。 比起音量的大小,更讓我驚慌的,是在進雜志社后,第一次采訪完整理錄音時——那是我第一次認真且長時間地戴上耳機聽自己聲音的回放。當(dāng)時我嚇了一跳:錄音里的聲音和我自己平時講話時聽到的是不同的,經(jīng)過電子處理的聲音連我自己都感到不適。我不得不慌忙地咨詢周圍的人:“平時你們聽到的我的聲音是和錄音里一樣的嗎?”那種慌亂,是害怕電話那頭的采訪對象因為聲音對我有偏見:初出茅廬,不專業(yè)。 好在,這樣的誤會并沒有發(fā)生。 最近一兩年,我不再害怕聽自己的采訪錄音,耳機里的聲音已經(jīng)不會引起多余的想象,具體哪里變了卻說不上來。最近有一次,我電腦壞了,不得已打開舊電腦,好奇地聽了一下三年前的采訪錄音,差別一下子就出來了。也許是聲線隨著年紀有了變化,也許是口音受居住城市的影響,也許是采訪的熟練程度不同,之前那種讓我害怕的不適,已經(jīng)消散了。 這樣的聲音,為什么會成為一個讓我困擾的因素?在長大之后,回想起青春期男生們的起哄,在表面的嘲笑之外,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你需要讓旁人認識到一個更完整的你,不被片面的因素所左右;叵肫鹞医陙聿稍L的人物,沒有一個人對我的聲音做出過評價。他們通常說的是什么呢?上一期采訪的作家路內(nèi)在給雜志寫編讀時提到對我的評價:“讀書類的紙質(zhì)媒體在變少,資深記者也在減員,而你們的記者敬業(yè)且思維敏捷,即使在紙媒最發(fā)達的年代也不遑多讓! 敬業(yè)、敏捷、專業(yè),我收到的多是這樣的評價。在專業(yè)素質(zhì)面前,聲音只是一項中性的特質(zhì),不會讓人模糊焦點。 4 但如果可能,我還是愿意經(jīng)歷一個不對聲音感到自卑的青春期。 有一次,我和一個閱讀平臺的編輯朋友在溝通稿子,剛好在路上,我發(fā)了語音。她很激動:“你聲音真好聽,我們剛好要開一個作者的音頻欄目,你有沒有興趣?”我婉拒了,和她聊起那段少年時因聲音產(chǎn)生的陰影。她驚呼:“怎么會?”然后問我有沒有看過高圓圓演的《愛情麻辣燙》。在里面,高圓圓的聲音被愛慕她的男同學(xué)錄下做成了磁帶,那位編輯說:“我以為你的青春故事應(yīng)該是這樣的! 很可惜,并不是。 我找出那部即使對于我來說也太老的電影,看著男同學(xué)錄下火車聲,女主角課堂上朗讀的聲音,咯咯的笑聲,心中有種寬慰:關(guān)于聲音,還有這樣的青春呀。 不是所有的少女時代都能美成這樣,但是,盡管時過境遷,我仍然遙祝經(jīng)歷著這一時期的少女,都能被溫柔以待。 我已剪短我的發(fā) 1 二十九歲那年,我剪掉了留了十余年的長發(fā)。 并沒有什么特定的理由,也沒有什么削發(fā)明志的故事。但對少時剪過一次失敗的男孩短發(fā),陰影大到發(fā)誓再也不剪短發(fā)的我來說,著實是一件大事。 少女時期那次失敗的短發(fā)經(jīng)歷,還是發(fā)生在剪短發(fā)相當(dāng)于宣告失戀的時代。那時看郁秀寫的《花季雨季》,里面提到林青霞失戀之后去剪短發(fā),后來這便成為一個流行的失戀儀式,剪短發(fā)意味著斬斷情絲的新開始。我沒怎么看過林青霞的電影,但莫名覺得這種治療傷心的方法帥氣極了。 《花季雨季》是一本提到會暴露年齡,但對我而言很重要的書。這本書我最初是每天中午回家吃飯時在中央廣播電臺聽完的。那時我家有一個小型音響,集CD機、錄音機、收音機的功能于一體,每天中午,父母會把收音機打開,調(diào)到FM93.6聽廣播。這本背景在深圳的青春小說是我接觸的第一本青春文學(xué),在那情竇初開的年少時期,一天聽一個章節(jié),填充了我的中午時光,是我十六七歲對青春的最初想象。 除了青春情愫之外,《花季雨季》還描述了那個年代的很多生活經(jīng)驗:深圳這座城市的戶口如何難得,主角團成員如何面對父母鬧離婚,學(xué)霸想考清華北大,但父母卻覺得留在本地讀深圳大學(xué)就好,還有少男少女間的自私、誤會和坦誠…… 我到廣州讀大學(xué)時,在行李里帶了這本書的第一版,那時我已不怎么翻看它,但凡出遠門,都會把這本并不算薄的書帶在身上,仿佛這樣才能安心。 所以,小學(xué)六年級時,因為這本書的影響,我將剪短發(fā)和儀式感聯(lián)系在一起了。當(dāng)年我義無反顧地跑到理發(fā)店,瀟灑地坐下,對理發(fā)阿姨喊了一聲:“三七開! 那個場景后來在我腦海里無數(shù)次地重放,因為在之后的一年里,我總幻想能回到那一刻阻止自己。至今我都記得剪短頭發(fā)后那天收到的各種眼神,我?guī)缀趿⒖棠軓耐瑢W(xué)的反應(yīng)里看出他們的態(tài)度從討好轉(zhuǎn)變成嘲笑,只需要一剪刀。 想起林青霞的傳說,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失戀剪發(fā)真是件雪上加霜的事,這作用無異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要召喚別人來看笑話。 在那之后的一段時間,照鏡子和照相變成了我最討厭的事。在頭發(fā)留長之前,我不穿裙子,衣服只穿黑、白、灰,只和家里人照過一次相。每次摸到剪短的頭發(fā)時,都有一種莫名的煩躁。 剪發(fā)對失戀有沒有治愈效果我不知道,學(xué)習(xí)上需要的收心效果卻是極佳。 2 但在二十九歲時的這一剪,我卻絲毫沒有留戀的感覺。 沒有宣告,沒有儀式,每天洗頭、吹頭時甚至?xí)械捷p松和爽快。我如今已經(jīng)不能體會少女時期因剪短發(fā)而感到的度日如年,就算不小心剪太短,兩三個月就長回來了——這點時間對現(xiàn)在的人生長度而言只是恍眼之間。 對頭發(fā)長度的疼惜程度,大概也是隨年齡遞減的吧。 即使是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剪短發(fā),卻仍然給我?guī)砹瞬恍〉挠绊憽R驗樵?jīng)剪短發(fā)的陰影,我在剪之前做足了剪發(fā)功課,并將文章發(fā)到了豆瓣上。這篇文章的閱讀量,比我的其他文章要多幾倍。 那時正是我在的雜志社發(fā)不出工資的時候,在此之前,我在雜志出刊的周期中循環(huán)忙碌,雖然寫了不少文章,但根本沒有心思去經(jīng)營自己的平臺。并且,或多或少,因自己在紙媒工作,我對公眾號等自媒體有種心理上的排斥,結(jié)果等知道雜志將要終結(jié),才發(fā)現(xiàn)除了一沓厚厚的雜志過刊之外,自己什么都沒留下。那篇意外的功課,讓我迅速積攢了第一批讀者,某種程度上讓我開始不再只是依賴紙質(zhì)媒體。雖然,這樣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開始得非常晚。 我在進入下一家出版社工作時,就是以一個短發(fā)的形象入職的。而這家出版社,就是當(dāng)年出版《花季雨季》的出版社,不知這算不算是一種命運的巧合。 我從來到深圳生活,到正式在這里定居,深圳戶口已不像從前那樣難拿。小說中的深圳大學(xué)就在我家附近,外來人口在深圳不會再受到區(qū)別對待,這座城市現(xiàn)在大概算得上中國包容度最高的一座城市。小說中提到的關(guān)于深圳的信息幾乎都已過時,反而是小說中剪短發(fā)的情節(jié),仍然在影響著我。 學(xué)生時期,短發(fā)女孩和長發(fā)女孩給人的印象是固定的,即使畢業(yè)后,長發(fā)女孩剪了短發(fā),短發(fā)女孩留了長發(fā),你在回想起她時還是會停留在最初的印象上。待我和同事相處了一年多后,有一次給他們翻照片看到我留長頭發(fā)的樣子,年輕的美編驚嘆:“和你現(xiàn)在的氣質(zhì)完全不一樣,長發(fā)的時候你也太溫柔了吧! 長發(fā)就等于溫柔,這種刻板的印象其實非常武斷。但“溫柔”的確是我在留長發(fā)時聽得最多的一個形容詞,周遭人們口中的溫柔,大概是“溫順”和“脾氣好”。 真正的溫柔應(yīng)該是什么?最近看到有人解釋:溫柔是一種內(nèi)心的溫暖,并沒有柔弱的感覺,恰恰是因為內(nèi)心強大,所以不忍心把別人放在尷尬的境地里,在相處時讓別人有舒適溫暖的感覺。這才是溫柔真正的樣子,而不是靠頭發(fā)長短區(qū)分。 3 我無比慶幸,我在現(xiàn)在的單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利落、干練、不好欺負,短發(fā)中和了我身上柔弱的特質(zhì)!痘居昙尽返木庉嬛两襁在這個出版社,算得上是社里資歷排在前幾的老編輯了。我平時多有向他求助請教的時候,但沒有告訴他我和這本書的淵源。 《花季雨季》的第一版,被我遺失在我大學(xué)時的某次旅行中。我找這個編輯老師想要一本新的,他送了作者郁秀的一整套書給我——他大概早已習(xí)慣我這種年輕編輯帶著青春的記憶與崇拜的眼神去找他要這本書。 我將書拿回辦公室,翻開,是最新版,完全不同的封面。看到里面的內(nèi)容,既陌生,又熟悉——那就是我在青春期時讀了不知多少遍的文字嗎?那一刻我突然有點恍惚。但剪短發(fā)的女主角謝欣然,卻好像真真切切地陪我成長過這些歲月。 如今,短發(fā)是我的習(xí)慣,我的特色,我的選擇,沒有人會上來再問一句:“你怎么剪頭發(fā)了?”某種程度上,我獲得了一點自如和自由,剪短發(fā)在我身上已沒有任何值得紀念的意義。 之前看中谷美紀的日劇《我不是不能結(jié)婚,而是不想》,男主角櫻井失戀,和籃球隊的人在小飯館里大唱失戀情歌,多年之后大家還記得這件丟臉的事,但唯獨女主角這么多年之后才知道。那一刻我突然想,如果男女主角有一個人失戀之后去剪短發(fā)或剃了頭,他們大概就能知道彼此的心意,不會錯過了吧。 梁詠琪的《短發(fā)》這首歌里有一句歌詞:我已剪斷我的發(fā),剪斷了牽掛。歌詞里是不顧一切的一往無前,但我現(xiàn)在能體會到,在帥氣之外,這一行為其實有一點硬撐。向所有人,或者是向某一個人傳遞了自己不愿承認的信息:你看,因為你,我過得不太好——仿佛在最后要給自己一點敢于狼狽的勇氣。 年少時的狼狽,多少是出于懵懂無知的意氣。今天的我,可以找出無數(shù)種挽救當(dāng)時剪壞的短發(fā)的方法,可以讓當(dāng)時的自己不再過一個那樣自卑的夏天。如果回到那時,我希望那個短發(fā)少女能勇敢一點,自信一點,開心一點。少女時沒想通的遺憾,在今天希望有人明了。 但,也許有那一口意氣,剪短發(fā)才算得上是個儀式,才讓人介懷,才讓人念念不忘。才讓二十九歲時的短發(fā),和年少時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聽說你長了一張素顏比化妝好看的臉 1 我對化妝最早的印象,是在亦舒的一本小說里。書中的女主角一個月只化兩天妝,因為公司給了置裝費,所以在那兩天里打扮自己算是對這筆費用有所交待。因此全公司的男性都盼望著她打扮的那兩天——那是美女真正成為美女的時刻。 打扮的那兩天能讓整個公司的男性覺得像在過節(jié),這位女主角的樣貌想必就算不化妝也是不差的。亦舒筆下的美人,推崇的是美而不自知,我卻對這個明顯是美而自知的女主角印象深刻。我很欣賞這種對自己的美收放自如的瀟灑:要打扮時可以很美,要舒服時也能不被打扮的套路束縛。 我還不懂化妝的時候,偏愛的都是妝面干凈的女明星。她們不一定是真素顏,但她們的妝營造出了一種清淡的感覺。大學(xué)時,去隔壁寢室串門,有位同學(xué)喜歡林嘉欣,指著自己的電腦屏保跟我說:“她好慘啊,這是張不化妝比化妝好看的臉。” 有一張不化妝比化妝好看的臉,好像是吃虧的。在別人能用化妝大幅改善自己容貌的時候,這種“素顏臉”只能憑著自己最天然的本質(zhì)去拼,對于女明星來說,多少還限制了角色的塑造。甚至隨著年紀的增加,別人能輕易用濃妝掩飾自己的老態(tài),而這種類型的臉,就算皺紋能被遮住,還是容易讓人感慨青春不在。 我也屬于這一類型。在我不多的化妝常識里,我認識到,這種所謂化妝沒有素顏好看的臉,最大的特征是不太能上眼妝。小心翼翼上個內(nèi)眼線和睫毛膏提提神就夠了,若再上眼影或其他的修飾,通常就是災(zāi)難。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點煩惱在大多數(shù)時候是算不上煩惱的。素顏好看,在平日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方便。就連娛樂圈,近年來都在開始推崇素顏。在大家的認知里,素顏都美,才是真的美。 2 關(guān)于化妝,我特別不喜歡的一個講法是:“化妝是面試時的一種禮儀。”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大三的暑假。在外婆家,我舅媽拿著一本《瑞麗》雜志,一邊摩挲著雜志上女明星的臉,一邊給我們說化妝的重要性。 我舅媽曾是法語老師,一口法語講得松香軟糯,輔修了兩年法語的我還沒有聽過比她講法語更好聽的中國女人。后來她嫌收入微薄,去做了玫琳凱,高智商高學(xué)歷和語言天賦讓她在這個行業(yè)做得風(fēng)生水起。我最初關(guān)于化妝的知識都是在與她見面時學(xué)到的,當(dāng)她說起化妝的知識,連從小像假小子一樣的讀理工科的表姐,都捧著自己未施粉黛的臉拼命點頭表示贊同。 化妝與禮儀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在我看來邏輯上是有很大問題的。不管怎么去論證,這都是一個偽命題,這個坑都是非跳不可了。畢業(yè)時大家都要上的當(dāng),你是很難眾人皆醉我獨醒地繞過去的。和黑色正裝外套,黑色小包裙,還有不超過五厘米的黑色高跟鞋一樣,即使是自己有本時尚經(jīng)的姑娘,在《面試官不會告訴你的100件事》這樣口耳相傳的文章前也要敗下陣來,最后大多規(guī)規(guī)矩矩地讓自己穿上和所有應(yīng)屆生一樣的白襯衫黑套裝。 那樣的面試套裝我也買過。真的過五關(guān)斬六將,找了幾輪工作后,我才發(fā)現(xiàn):咦,原來面試不用穿成這樣。到再換第二份工作時我才領(lǐng)悟,穿成這樣反而是露怯了。 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在當(dāng)年卻少有人能看破,看破也不一定敢嘗試。明明是無拘無束有無限可能的年紀,女孩們在還沒有進入職場被束縛的時候,卻先被這些面試的偽“圣經(jīng)”把自己圈地自牢了。 3 化妝是種禮儀,也許和黑套裝一樣是面試偽“圣經(jīng)”里的一條,但至少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是明顯的:從此之后,我再也沒穿過黑色面試套裝,而化妝還在之后的日子里繼續(xù)陪伴著我的生活。 回頭來看,這種說法最大的意義,是給女孩們提供了一個學(xué)化妝的理由。 化妝是一個受所在群體的影響很大的行為。大學(xué)畢業(yè)之前,我周圍非常缺乏學(xué)化妝的氛圍。大學(xué)所在的大學(xué)城是一座荒島,上面只有一屆師兄師姐,大家基本是“自生自滅”的生長狀況,精致的自顧自精致,素顏的也沒有壓力,偶爾參加活動或者表演,提前去師姐的宿舍打扮好也足夠應(yīng)付了。 真正刺激到我的,是一場小學(xué)的同學(xué)會。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時隔多年未見的女同學(xué)們集體變身的樣子,因為太早分開,不同的環(huán)境塑造出一群我不再熟悉的人,那時我的化妝技術(shù)剛修煉到能打底妝、涂口紅的程度,不知怎么聊到化妝的話題,有個男生說他已經(jīng)能給女朋友涂睫毛膏了,然后轉(zhuǎn)頭半是嘲弄半是炫耀地對我說:“你還不會涂睫毛膏吧?” 那個男生的眼神讓我突然明白,我對“化妝是種禮儀”這個命題感到不適的原因:讀書的時候,老師們把化妝的人當(dāng)成是異類,而在某一個時間節(jié)點之后,不會化妝反而又成了被挑剔的理由。 當(dāng)年我舅媽的“化妝禮儀論”很快在她的過度解釋中露出了破綻。一次,在她力邀我和我的一位同學(xué)去上她的化妝課后,她強烈給我們推薦一款白色高光粉,于是我的那位同學(xué)問:“可以只涂高光粉,不化妝出門嗎?”我舅媽說:“那就像是穿了睡衣出門!蔽彝瑢W(xué)說:“那還是算了!蔽揖藡層纸恿艘痪洌骸澳且脖裙庵碜映鲩T好啊! 如果說,面試化妝禮儀論還有些道理,那這句“不化妝出門等于裸奔出門”的定論簡直讓我瞬間清醒過來——這無非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價值觀。 化妝可以讓人更美,但再深想:為何大眾對男性就沒有提出這條化淡妝的“禮儀”?難道我們不是在同一場合面試,競爭的難道不是同一個職位?那為何在“禮儀”上就會有不同的要求呢?在這所謂“要求”之后,潛在的問題難道不是對男女不同的期望嗎? 4 不知是不是巧合,我畢業(yè)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剛好是我唯一一次沒有按“面試圣經(jīng)”去打扮的面試。 那個面試是在冬天,因為天氣太冷,我索性穿了最暖的一件紫色呢子大衣和黑色長靴出門,因為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整個人是一種舒適自然的狀態(tài),從筆試到面試都很順利,最后雖然生了一點波折,不過還是有驚無險地通過了。 和同事熟悉之后,主編和主任常和我聊當(dāng)時面試時的一些內(nèi)幕,比如當(dāng)時的某個問題,別的面試者是如何回答的。而他們聊到的那些對面試者的印象中,沒有一個和服裝打扮有關(guān)。 進入媒體工作之后,化妝的這根神經(jīng)反而徹底松懈下來。除了不要穿拖鞋,沒有任何衣著打扮上的限制。我學(xué)習(xí)化妝,與其說是外界的硬性要求,不如說是自己的需求。 二十歲出頭時,總是自滿于別人說化了妝和沒化沒多大差別。再大些,知道照起相來,隔離能提氣色,粉底相當(dāng)于柔光特效;也會區(qū)分見人和上鏡的場合不同的妝容;眼妝什么時候能省,什么時候不能偷懶;眉毛漸淡,皺紋漸長,也多了更多需要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 雖然已經(jīng)可以五分鐘給自己化一個妝,但有時給別人一化妝,問題馬上就暴露了——我完全不會化我自己以外的臉。其實到現(xiàn)在,我平時還是素顏居多,和最初學(xué)化妝時一樣,涂個口紅就覺得能見人。但每次需要化妝時,我的心情都是愉悅的,不是為了某種“規(guī)則”和“禮儀”而做,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看。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即使不化妝也不存在“失禮”的問題,即使不會化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最近看綜藝節(jié)目,趙薇和周冬雨聊天時說,謝霆鋒皮膚特別好,上鏡從來不化妝,拍出來還是那么好看。在最需要講究化妝的行業(yè)里,這大概算得上是“恃靚行兇”了。 反過來想一想,有意思的是,在娛樂圈的通稿中,素顏通常和敬業(yè)有關(guān),而化妝舍不得讓自己丑,往往是和不敬業(yè)連在一起。其背后隱藏的邏輯,大概是人都有愛美之心,不忍舍棄形象。 素顏和化妝哪個比較敬業(yè),說到底都是為角色和場合服務(wù),沒有動不動和“禮”扯上關(guān)聯(lián)。 現(xiàn)在回想起大三時那堂舉輕若重的“安利課”,比起動不動就上升到禮節(jié)的說法,我更喜歡在節(jié)目中不化妝,戴著帽子吃魚的周冬雨常說的那個詞:體面。除卻自嘲,這其實代表的是一種心理舒適的狀態(tài):素顏面對大海,享樂放松是一種體面,打扮起來美得不可方物也是一種體面;內(nèi)心豐富、對答如流是一種體面;自得其樂、不礙他人也是一種體面。 如果重新回到大三的那個暑假,我大概還是不會附和也不會爭辯。化妝說到底是一件小事,但我希望即使是小事,也不要輕易地將一件本可以愉悅自己的事,放進別人圈定的規(guī)則里。 回到我的青春時代,我需要的并不是為化妝還是素顏更好去站隊,而是不管化不化妝,都有這份不被他人價值觀裹脅的自如。 那些關(guān)于戀愛的謎題 1 我特別累的時候喜歡重看舊韓劇。因為知道結(jié)局,所以可以安心地把那些劇情里的感情起落和人情世故看一遍又一遍。 我?吹囊徊宽n劇是《戀愛的發(fā)現(xiàn)》。每個漫長的假期,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每次非常想看戀愛故事的時候,我就會把這部劇翻出來看。說是看故事,其實是想看那個與眾不同的女主角。 鄭裕美演的三十二歲的女主角韓夏天,在年輕時投入地愛過且傷過一次之后,變得非常懂得戀愛的技巧:冷戰(zhàn)時的推拉;發(fā)現(xiàn)男朋友有出軌跡象時的處理;就算知道對方?jīng)]錯也要給懲罰的心狠;生氣時絕不先退讓一步,吵架時就算對方挽留也堅持要走,留下一個帥氣離開的背影——哪怕出門后就蹲在角落里痛哭的決絕。 這樣成熟的女主角,殺伐利落,言語伶俐,運籌帷幄,就算前男友重新表白,她拒絕的理由,都像往他心上捅的刀,刀刀見血,穩(wěn)、準(zhǔn)、狠。 看這部劇時,彈幕都說要記筆記,因為女主角談戀愛的手段又高明又實用,永遠不自己先低頭,有著小狡猾和小心機。但這樣懂得談戀愛的女主角,其實也是在愛情里摸爬滾打練就的。年輕時的戀愛,天真、沖動、委曲求全,哪有成熟后的女主角殺伐利落好看。 2 發(fā)彈幕的女孩想學(xué)的是成熟之后的韓夏天,年輕時的韓夏天沒有什么好學(xué)的。 年輕時的韓夏天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在火車上看到英俊的男主角,就敢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看,說“哇,真神奇,就在剛剛那個瞬間我被你迷住了”。因為被迷住,所以她跟著他上了船,去蓮花島。 韓夏天跟男主角分手的時候,也是在去蓮花島轉(zhuǎn)乘船的車站。她最后把包一扔,一步一步走得決絕。她說她不敢提分手,因為知道男主角是提了分手就回不去的人。但就在下決心分手后,她卻打著電話哭著要復(fù)合,糾纏不休。 年輕時的愛情,真狼狽啊。 每次看到年輕時的韓夏天在電話亭里捧著電話求姜泰河復(fù)合,我都不免想到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戀情會讓人難以放棄? 現(xiàn)在我可以迅速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無論是明戀、單戀、暗戀,最殘酷的一種結(jié)束,大概是戛然而止的戀情。因為原因不明,所以不甘心。就像后來劇里說的:要知道為什么結(jié)束,才算是結(jié)束了,不然的話,在內(nèi)心會覺得還沒有分手。所以,她很快后悔,糾纏不休。正因為這樣,才會產(chǎn)生恨意。在無數(shù)個流淚的日子后,才煉成了后來戀愛的態(tài)度。 不管理由如何,這劇情印證了我在現(xiàn)實中察覺的一個規(guī)律:女方提分手,通常是分不了的,而男方想分手,通常就是結(jié)束了。 男生是怎么想的,從前的韓夏天問不到,后來的她已經(jīng)可以不用問了。 3 男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這樣的問題,我也被我的一個要好的女同學(xué)反反復(fù)復(fù)地問過。 那時我們已經(jīng)上大學(xué),我的這位女同學(xué)戀上一個比她大十歲的男人。因為閱歷上巨大的差距,這個男人對于還在讀大學(xué)的女孩而言就是一個天生的謎題。她當(dāng)時不解到什么地步呢?閨密跟我說,他們一起去香港,他帶她在維多利亞港太平山頂喝咖啡,勺子攪拌之后,本來該放在一邊,他卻用來舀咖啡喝。這樣的行為別人做了是要被她鄙視的,但他做起來卻讓她不確定,覺得也許他是另有講究。她覺得自己無可救藥。在一起時,她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在一起,分手時也不知道算不算分手。那個男人的每一個想法她都無法捉摸,她迫切想知道他在想什么。 男生是怎么想的,這個問題也許并不難回答,只是過于殘酷。 那段時間,由于求解無門和好奇心作祟,我妄圖求助其他男性來解答。當(dāng)時我的一個男同學(xué),現(xiàn)實中非常善于撒謊,并以此為傲。他會跟我講和歷任女友分手時的想法,分手的方式以及自己說謊的招數(shù)。那段時間剛好也是美劇《別對我說謊》非常火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討論劇情。劇里那位一眼能識別對方是否撒謊的萊特曼博士,大概也預(yù)料不到他的行為心理學(xué)被小女生們急切地用在戀愛實戰(zhàn)中吧。 那位男同學(xué)眾多戀愛分手的手段中,有一條我記得很清楚:他對外都稱是女生甩了他。問及真相,他卻說:“沒有感覺了就分開好了,一周不接電話不回短信,再能忍的女生也會跟我提分手了。那時我們就說好,我跟別人說是她甩我的,這樣她也不會恨我!迸鷤円恢毕胫滥猩鷮σ恍┦虑榈南敕,真正知道了,真相卻是這般無可奈何。 和男生做了朋友,當(dāng)他們毫不掩飾對你說實話時,才知道他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不經(jīng)意的殘酷。 那個男同學(xué)跟我講,他的女友因為太黏人讓他有些膩煩。有一次打電話問他在不在家,他說不在,結(jié)果女生已經(jīng)到了樓下,上樓敲門給他父母送吃的。這個男同學(xué)居然躲到衣柜里,然后在母親的掩護下跑到天臺,假裝才回家。他把這件事當(dāng)成像間諜片一樣的趣事講給我聽,這樣毫無意義的躲藏和若即若離,對于那個女孩來說大概也是求而不解的謎題。那個女孩最后去人人網(wǎng)找了他關(guān)注列表里的女生一一試探,做出了種種不可理喻的事——窮途末路的解謎者,是不會顧及姿態(tài)好不好看的。 當(dāng)我的那位女同學(xué)再問我男生是怎么想的時候,我總會去問一下這個男同學(xué),收獲一種得以窺探到硬幣另一面的快感。但我始終無法釋懷的,是她那種無助無解的感覺。 有時答案出乎意料地簡單,也沒多么不堪,就是有些殘忍。先動心的人輸,愛得更多的人傻,設(shè)置謎題的人立于不敗之地。 4 也許,戀愛的謎題是不分男女的。只是通常而言,女生要晚那么幾年,才能知曉答案。就像成熟后的韓夏天,就像我們一遍又一遍說要抄下來的戀愛技巧,都展示了這樣的一種可能:在愛情中從容而主動的可能——哪怕只是看上去的從容,也不讓自己難堪。 這樣的女主角太難得,所以即使有委屈,有懊惱,有不如意,我仍然佩服她后來斬斷戀情時的利落——不管是哪一段感情。一部劇在看了太多遍之后,情節(jié)已經(jīng)不再重要,我看見的是成長與蛻變:年輕時的解謎者,有了放棄解謎的勇氣。 成熟后的韓夏天的不留戀,也許正是因為年輕時的她曾掏心掏肺地愛過。 2016年,張娜拉演的一部韓劇里,同樣是三十幾歲的女主角,在每一次戀愛時卻都還是會全情投入。旁人說她傻,但談起戀愛中的輸贏,她這樣說:“成為更愛對方的一方才算贏,一旦開始相愛,就要對別人掏心掏肺,喜歡就勇敢說喜歡。這樣一來,才能在分手時,不會有停滯不前的留戀! 我不確定這兩部韓劇中的戀愛觀哪種更好,但不管哪種,原來都可以利落地畫下句號:那些謎題的答案,就算不知道,也是可以沒有遺憾的——這不知是不是年紀增長之后才有的通透。 即使說情節(jié)不重要,但有誰會一遍遍地看不好的結(jié)局呢? 不管重新再看多少遍,我好像還是會選擇男主角姜泰河,而不是看上去用命在寵韓夏天,但始終處在愛情弱勢里的男二號。男二號的弱勢,是女主角用她的戀愛技巧造成的。雖然從重逢之時起,姜泰河也處在愛情里弱勢的一方,但那弱勢,是女主角年輕時受的傷換來的,所以有起承轉(zhuǎn)合,有念念不忘,有物是人非,還有歲月的回響。 年輕時的愛情給予了未來什么意義呢?給了未來成熟的可能,以及沒了愛情也能活下去的信心。但無論怎樣,重要的是能不被戀愛的謎題所困。 中年少女與粉紅色 1 我用上班后拿到的第一筆試用期工資,買了一條黑色呢子連衣裙和一件粉紅色的羽絨服。 黑色呢子連衣裙非常實用,跑采訪時立刻有了職業(yè)的感覺。外面套風(fēng)衣、毛衣或黑色外套,下面套上長靴,整個人便暖了起來。試用期,領(lǐng)導(dǎo)給的每個任務(wù)都是考驗,不敢說不,不敢說自己的能力不夠。于是這套行頭在那個試用期的冬天,陪我度過了無數(shù)硬著頭皮去邀約作者和采訪人物的場合。 相比起來,粉紅色羽絨服實在是太不實用了。廣州的冬天,能穿羽絨服的日子并沒有幾天。那件質(zhì)地是珠光粉的羽絨服,格外怕臟,店員說洗了之后就沒了那種像粉紅色珍珠的光澤感,所以我平常的日子也就不怎么舍得穿。真正要打扮的時候,我又覺得羽絨服太臃腫。總之,這件羽絨服利用率非常低,但我還是毅然決然地把它買了回來,這也是十幾年后,我的衣服里又一次出現(xiàn)了粉紅色的衣服。 我不知道其他女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拒絕粉紅色的,對我來說,是小學(xué)六年級時剪了一次失敗的男孩短發(fā)后。那時開始我不再穿裙子,改為穿寬大的灰色長褲和同樣寬大的灰色系T恤,想以男孩的穿衣風(fēng)格來掩飾自己剪發(fā)的失敗。 在這之前的我頗為迷戀粉紅色,那時我還沒認識到,世界上九成的小女孩都喜歡粉紅色。當(dāng)我抗拒穿粉紅色衣服,用粉紅色文具,拒絕一切粉紅色事物時,母親明顯有一種第一天才發(fā)現(xiàn)的感覺。對母親來說,一個不肯穿裙子的女孩,遠比一個迷戀粉紅色的女孩要難打交道多了。 同學(xué)的家長和母親的同事都覺得我乖巧,他們羨慕我母親,覺得我沒有青春叛逆期。但我知道,我抗拒粉紅色就是我的青春叛逆期。 告別粉紅色的好處有許多,穿著寬大的灰色T恤的我,可以在見親戚時做出冷漠的樣子,不用討人喜歡。好像利用叛逆的外表就可以做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比如面無表情地拍家族合照,比如裝作聽不見大人的指責(zé)。大人們就算覺得我這樣不對,也無可奈何,就像他們對我的兩個堂弟的態(tài)度一樣。他們會自我安慰:只是調(diào)皮,只是叛逆期而已。 男孩真好啊,即使是穿得像男孩也真好啊。躲在男孩氣的T恤里,面無表情的我,有時會這樣想。 2 等頭發(fā)重新留長時,就進入了只能穿校服的初中時代。即使是不用穿校服的時候,我們一整個班的女孩,也沒有幾個會穿粉紅色。那是剛剛進入怕別人嫌不夠成熟,生怕被大人小看的敏感年紀。 記憶中沒有愛穿粉紅色衣服的女同學(xué),但有一個愛在校服里穿粉紅色T恤的男同學(xué)。他的個子接近一米九,對初中生而言異常高大,一直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但平時說話做事都有些女生氣,愛翹蘭花指,愛用撒嬌的語氣說話。當(dāng)他穿著粉紅色T恤來上課時,班上的同學(xué)像是探究到了什么真相,下課的時候笑嘻嘻地叫他“人妖”。 人們對粉紅色有偏見這件事,我最開始是從青春期同齡人的身上認知到的:粉紅色等同于“公主病”,粉紅色是會讓年紀漸長的女孩們感到不好意思的顏色。 2005年的一部叫《結(jié)婚》的韓劇中,家境優(yōu)渥,絲毫沒有受過苦長大的女主角,綽號叫“粉紅公主”,衣服是粉紅色,手機鏈?zhǔn)欠奂t色,床品是粉紅色。本來毫不掩飾對粉紅色的喜歡的女主角,卻在男主角朋友的酒吧里,被閨密爆料綽號時慌張地脫掉粉紅色外套,急忙否認她喜歡粉紅色。在這里,粉紅色仍被看成是讓人難為情的顏色。 高中時,有一家衣服品牌以粉紅色的蕾絲邊為主打特色,成為了最具少女的衣服品牌之一。 當(dāng)時隔壁班有個女孩,每天穿的都是這家品牌粉紅蕾絲系的衣服,據(jù)傳言,她媽是這家品牌的代理商。女生們說起這件事,她總是會輕笑著搖搖頭。某種程度上,這個女孩也抑制住了我們買粉紅蕾絲的沖動。 例外是有一年冬天,這家品牌出了一款超級好看的粉紅色羽絨服,又保暖又好看,在寒冷的冬天堪稱完美。那時幾乎班上所有的女生都去專柜看了這件在十幾年前就標(biāo)價上千的羽絨服。買這件羽絨服,甚至成了評判大家家境如何的一種指標(biāo)。等我央求父母帶我去買時,已經(jīng)沒有我能穿的碼了。 那時我有種松了口氣的遺憾:太貴了,太不經(jīng)臟了,但是太想要了。這個結(jié)果,也許最好。 這件粉紅色的羽絨服在我心里藏了很久,某種程度上,它成為了正在念高中的我在虛榮心上念念不忘的一件物品。我錯失了可以和女孩們共穿粉紅色而不被指指點點的那個冬天。 3 粉紅色與少女,頗有些宿命中要錯過的意味。 在正當(dāng)穿粉紅色的年紀,卻因種種選擇穿黑白灰,而在年紀漸長后,卻重拾對粉紅色的喜歡,以至于喜歡粉紅色,成為“中年少女”排在第一位的標(biāo)志性特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微妙的糾結(jié)。而像韓劇里那樣堂堂正正將粉紅色從童年一直穿到工作的女主角,就算沒有錯過穿粉紅色的年紀,也會經(jīng)歷被朋友嘲笑的時刻。這樣讓人糾結(jié)、矛盾的顏色,大概獨此一種。 我想起高中時那件讓我有執(zhí)念的粉紅色羽絨服,除了對衣服本身的記憶之外,商場的一幕更讓我難忘:那些高中女孩穿上都有些不好意思的粉紅色蕾絲衣服,卻吸引了不少上了年紀,身材走樣的女人去試穿。年少的我,看著她們無端生出一種復(fù)雜的情感。一邊羨慕她們有購買力,一邊又覺得服務(wù)員說“衣服很搭哦”的場景很滑稽。還在喜歡穿粉紅色的中年女子,不知為何有些喜劇式的悲涼。 “中年少女”這個詞剛出來時,我第一時間感受到了少女時期感受到的喜劇式的悲涼。看一下我的私人物品:電動牙刷、洗臉儀、保溫杯、電腦包、相機、手表、運動鞋、衛(wèi)衣、睡衣、行李箱、手機……不知不覺間,少女時敬而遠之的粉紅色如今又慢慢填滿了我的生活。 有人曾總結(jié),女生一般會有三個年齡階段:喜歡粉紅色;拋棄粉紅色,喜歡黑色;過了這個階段后更加瘋狂地喜歡粉紅色——我并沒有逃過這個看似沒有道理可尋的規(guī)律。 但奇怪的是,在這個年紀明確地說自己喜歡粉紅色,反而不需要年輕時那樣大的勇氣了,F(xiàn)在回想起來,少女成長中拋棄粉紅色的那個階段,或多或少也是因為附加的這一條解讀:拒絕粉紅色,其實拒絕的是旁人眼中的不成熟。 為什么“中年少女”過了拋棄粉紅色的階段后,又會回到“瘋狂喜歡粉紅色”的階段?除了“裝嫩”外,大概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人成長到一定階段,對自己的認知逐漸成熟,越來越有主見,相對的就不會因為外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喜好。對粉紅色的喜歡,也許從未丟失過,而在年紀增長之后,從心智和經(jīng)濟能力上,都可以更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是否選擇粉紅色也和經(jīng)濟能力有關(guān)。粉紅色不耐臟,不好洗,不經(jīng)穿,不耐看,不好搭,遠不如黑、白、灰百搭實用,還要冒著被評價為“裝嫩”和“不成熟”的風(fēng)險。不管怎樣想,都太不劃算了。 粉紅色唯一的優(yōu)勢大概只有“讓人心動”這一條了。 所以,只有到擁有一定經(jīng)濟能力之后,才能擺脫這些實用主義的條條框框,順著自己的心意,不顧外人嘲笑,在年紀愈長之時,拿下一個又一個的粉紅色單品,頗有些千金難買心頭好的意味。 所謂“中年少女”對粉紅色喜愛,某種程度上,是和這世界拉鋸,逐漸服從本心的結(jié)果。當(dāng)然,這種追求不是讓自己變成一棵掛滿粉紅色飾品的圣誕樹,當(dāng)我看到成熟女子得體地在穿搭中運用著粉紅色元素,在日用品中看到精致的粉紅單品時,我都會覺得,這大概就是我喜歡的所謂“超越年齡的少女心”。 這種美,不只屬于少女,也不只能打動少女。 到這個年紀,敢于不懼他人的目光,敢于相信自己,敢于不考慮經(jīng)濟和實用去追求一件東西,是度過一定歲月后,給自己的底氣。沒什么可羞澀,也沒什么好難為情的。 當(dāng)然,粉紅色與少女情結(jié)之間的糾結(jié),大概不管什么時代都沒有停止過。即使到現(xiàn)在,粉紅色依然還是韓劇中的一個梗。 2017年的韓劇《三流之路》中,三十歲的女二號和另一個年輕女孩穿著一樣的粉紅色衛(wèi)衣一起走在街上,她說起自己小時候因為喜歡穿粉紅色,家里又是賣豬蹄的,所以綽號叫“粉紅豬頭”,兩人相視一笑。時間過去了十五年,韓劇中的女性角色從對綽號感到羞愧,改變?yōu)榧词贡恍r候的綽號傷害,長大后依然堅持自己的喜好了。 這一刻我突然很想倒回去看看,2002年那部韓劇里的“粉紅公主”,到最后有沒有重拾自己喜歡的粉紅色呢? 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 1 2009年有一部話題性的電影,叫《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電影講了五個女子的愛情故事,看似普通,卻因為揭示了一個真相而成為女性必看的經(jīng)典電影之一:如果一個男人對你不屑一顧,那么他就是對你不屑一顧,沒有別的什么理由。他沒有弄丟你的號碼,他沒有出差,他沒有在忙——他不給你打電話,僅僅是因為他不想見到你。在這樣殘酷的真相前,讓人不由得對電影的立意拍手叫絕。 我第一次看時,卻差點給這部電影打一星。年少時的我,見不得又丑又蠢的女主角最后抱得帥哥歸的情節(jié),因為會給人不切實際的錯覺。 主演詹妮弗·安妮斯頓、德魯·巴里摩爾和斯嘉麗·約翰遜都是實實在在的大美人,偏偏主線女主角金妮弗·古德溫是一個長相平凡,為人處世又尷尬的女人。 十年后,機緣巧合再翻出這部電影,女主角看上去并不如記憶中那般不好看,而電影的前半段的臺詞也成了箴言:如果一個男人看上去不在乎你,做了傷害你的事,那事實是他真的就不在乎你。沒有例外,沒有借口,沒有那么多欲拒還迎的考量,事實就是大家都不敢說出口的——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 電影的片名翻譯得非常精準(zhǔn),不是“不喜歡”,而是“沒那么喜歡”,所有讓你在內(nèi)心翻來覆去揣摩的細節(jié),只是他一時興起,卻讓你惦念許久。 2 青春期的女孩都應(yīng)該像金妮弗·古德溫扮演的吉吉那樣配備一個樂于揭露男人真相的男性友人,在女孩們瘋狂想知道男生在想什么的時期不用一個人挖空心思去揣摩。 電影里,賈斯汀·朗扮演的亞歷克斯最初是出于同情,覺得吉吉有趣,多次幫她分析約會對象后,兩人成了朋友。而在吉吉突然反應(yīng)過來,找出種種他喜歡上自己的跡象,自作多情地向他表白之后,他感到非常憤怒:“你為什么會覺得我喜歡你?我開口邀你去約會了嗎?沒有!你們女人為什么總是反復(fù)琢磨細節(jié),然后賦予它并不存在的意義?!” 這大概就是男女之間最大的不同。吉吉看上去什么都沒做,只是每晚腦補,卻動情已深。而亞歷克斯代表的男方,在吉吉需要的時候隨時陪聊,給她介紹約會對象,陪她度過那些難堪的夜晚。到頭來,在女主角對他表白時,卻無情翻臉。 我最初見識到男生的殘酷,是高中的時候,那時,喜歡的男生對我的態(tài)度急轉(zhuǎn)直下。在此之前,他在我被同班同學(xué)拋下一個人出黑板報時,拾起調(diào)色盤解救了我的手足無措;在圖書館自習(xí)時,他幫我解答英語題目;我高考前那個被朋友遺忘的生日,他專門跑來送給我他親手畫的生日禮物和一封手寫信;他幫我訂正過許多次英語課堂作業(yè),還幫我翻譯期末論文前面的英文緒論;每到一個地方旅行都會給我寄明信片。而我不過是在他發(fā)短信或打電話來時,陪他聊聊他的煩惱和夢想罷了。 若這樣計算下來,我其實是不該怨那個男孩的。只是實在想不通是為什么,得不到答案。 有一天,我和他的初中同學(xué)同路回家,那個女孩和我八卦起他的過往:初中時有女孩喜歡他,他朋友跟他說起此事,他當(dāng)著大家的面說“她喜歡我是她的事,我又沒做什么”。 高中時的我在得知那段對話之后,常常做噩夢,夢到他在大庭廣眾下也那樣對我說上一句:“對不起,那是你自己的事! 事隔多年,有次在豆瓣看到某知名男演員的一段采訪,他說在劇組里會撩同劇組的女演員,但絕不負責(zé)任!叭绻阆矚g上我,那對不起,那是你自己的事。”無論男孩或男人,大概都有這種本領(lǐng),無師自通,看上去不是多嚴重的錯,卻十分傷人。 喜歡人的情緒,有時煎熬如地獄,會把自己置于折磨與不安之中。電影中亞歷克斯撩過又劃清界線的女招待在發(fā)現(xiàn)亞歷克斯喜歡上吉吉后對他說:“恭喜你來到我曾經(jīng)待過的地獄。每個人都待過,現(xiàn)在輪到你了! 3 電影里,亞歷克斯對吉吉之前的這些付出究竟是被曲解的善意,還是他自己遲鈍未覺察的喜歡呢?他對吉吉說:“如果一個男人不打電話給你,那是因為他不想打電話給你。”但他也說過:“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想見你,相信我,他會來見你! 于是,影片最后給了觀眾一個皆大歡喜的答案:亞歷克斯作為全片最有魅力的男主角,終于很快意識到自己喜歡吉吉,盡管這轉(zhuǎn)折顯得很倉促。但若不是這個結(jié)局,大概這部片子不會被那么多人歸入和少女心有關(guān)的私藏影單。 可也正是因為這個結(jié)局,本片的立意折損了大半,現(xiàn)實是大多女孩們走不到男神回心轉(zhuǎn)意的那一步。這樣強行圓滿的結(jié)局,讓大家好像都忘了電影前半部分的主題——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 其實任何故事,如果剪的時機足夠好,大概都能剪出一個好結(jié)局。 比如,我上大學(xué)后,那個高中時讓我傷心的男孩,開始頻繁地給我寫信和打電話。我和他更熟之后,跟他提過那個讓我做噩夢的傳聞。他笑笑說:“我怎么會這樣對你?我絕不會這樣對你。”但這件事終究讓我對他和之后所有向我示好的人心生警惕。在此之后,所有沒有明示“喜歡你”的善意和示好,我都只當(dāng)是別人的友好和善良。 后來想想,他給我寫信和打電話,大概是因為出國留學(xué)太寂寞。他說看著中文字親切,總是催我回信。每晚,他從學(xué);毓⒌穆飞,會給我打二十分鐘的電話。電話那端是熱帶潮濕空氣的風(fēng)聲,熱帶植物寬闊樹葉的拍打聲,沿街的叫賣聲,一路聽進耳朵里。后來他喜歡上徒步,每次出發(fā)到機場時,會拿機場電話打一通準(zhǔn)備出發(fā)的電話給我。我收到過他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明信片,有一次是從美國大峽谷寄來的,上面寫著:在峽谷底部時,又渴又餓,一眼望不到盡頭。周遭沒有人,一度以為自己要死了。 他的電話有時會打斷我做功課和寫論文,我漸漸也會有不耐煩的時候。有一次接電話時有事,我非常想快些結(jié)束,突然聽到他那邊傳來水流聲,原來他正在山區(qū)喀斯特地形的巖洞口,不遠處還傳來大狗的叫聲。那時他剛從洞里爬出來,看著月色正好,就想給我打個電話。那一刻我內(nèi)心突然平靜下來,他帶給我的,也許便是區(qū)別于日常生活的一種體驗,不管是傷心的,還是開心的!跋矚g過”的心情并不是一無是處,在許多個過了就忘的日子里,也留下了一些可回味的片段。 有一次通信時,他在郵件里寫:我想我是喜歡你的。那一刻我盯著屏幕看了許久,說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一半悵然一半歡喜,歡喜大概是想起了十七歲的自己,但當(dāng)下,更多的是一種“結(jié)束了”的悵然。 一旦喜歡了,把真心交到別人手上了,就給了別人傷害自己的權(quán)利。雖然我們都能坦然面對我曾經(jīng)喜歡過他這件事,但即使在朋友式的交往中,我也自我感覺低了他一頭。直到收到那一句“喜歡你”,我才覺得我們之間平等了。這一刻他把軟肋遞到我手上,盡管知道我們之間再無可能,但因為這一句遲來的喜歡,遙望回我的十七歲,便不再覺得可笑和愚蠢了。 這可能也是影片給吉吉和亞歷克斯這樣結(jié)局的原因:因為亞歷克斯的這句喜歡,之前吉吉所有的蠢笨與不安,讓人尷尬到手指蜷縮的種種行為,就都讓人沒有了嘲笑的理由。這樣她的一腔孤勇才值得敬佩,才能鏗鏘有力地說出臺詞:“我的心依然難安,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愛我,明白愛和死一樣強大,并且永遠地扶持我! 4 電影只演到亞歷克斯幡然醒悟的那一刻,而現(xiàn)實也許要復(fù)雜得多。就像影片里其他四個女子的故事一樣,還有很多種情形和可能。 導(dǎo)演給了安妮斯頓扮演的貝絲作為“剩女”,男友尼爾遲遲不愿和她結(jié)婚的困窘,也給了他們足夠的善意讓他們有好結(jié)局。貝絲在妹妹的婚禮上被親戚嘲笑,因為和談了七年的男友分手,作為伴娘在紅毯上只能牽一條狗。但當(dāng)她父親病倒在床時,姐夫和妹夫在客廳只顧玩樂,甚至開始惦記父親的遺產(chǎn),只有她那位被分手的男友默默地跑回來,在廚房里洗幾天沒洗的碗,幫她清理這一家的爛攤子。 這一刻,誰還會認可那條“如果男人不愿和你結(jié)婚,就是不夠喜歡你的”定律呢? 所有經(jīng)驗性的定律都有特例,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特例。在這種希望面前,影片之前所有的醍醐灌頂,似乎都可以一筆勾銷。其實吉吉就算沒有和亞歷克斯在一起,她也會遇上亞歷克斯給她介紹的“特別適合她”的那個比爾——穩(wěn)重、守諾,不讓人提心吊膽,答應(yīng)了要給她打電話,就一定會給她打電話,不會讓她獨自呆坐等上一晚。但那樣不夠戲劇,不夠浪漫,不夠沖淡她之前愚蠢、可笑又尷尬的行為,所以導(dǎo)演要奉上亞歷克斯,這個全片最有趣、最浪漫、最招人喜歡的男主角,來給吉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盡管這幾乎找不出合理的地方。 吉吉幾乎不到半分鐘就接受了回心轉(zhuǎn)意的亞歷克斯,以她的立場,沒有不接受的理由,如果不接受,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甘心。 曾經(jīng)的我有沒有不甘心呢?在睡不著的深夜,我也曾這樣想過。應(yīng)該是沒有的,盡管“他沒那么喜歡你”的定律因人而異,但細心一些總能察覺到,在自己不會騙自己的時刻。 我的不甘,終結(jié)在一杯十塊錢的奶茶上。 收到信后的那個暑假,那個男孩約我在家鄉(xiāng)的一家奶茶店見面。畢業(yè)那年,我們學(xué)校門口的奶茶連鎖店一杯普通的奶茶大概是十五塊。暑假時回去,能看到初中生和高中生點一杯奶茶,然后在那里做作業(yè)。那個男孩也把我約到了鬧市中心一家奶茶店,如果說那家店有什么優(yōu)點的話,大概是比周圍的店都便宜。那是我這輩子喝過的最難喝的一杯奶茶,又苦又澀,沒有誠意,甚至遠不如高中時學(xué)校小賣部里賣三塊錢一杯的珍珠奶茶。約我那天,那個男孩沒有洗頭,頭發(fā)黏膩到一縷縷的。碰面之后,他去買煙,并沒有問我能不能抽。甚至等奶茶端上來后,他還催促我快點喝,因為見完我,他等會兒還有事——這一切都讓我實在無法相信,我對他而言曾經(jīng)是重要的人。 我把那杯難喝的奶茶一飲而盡,從此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時,再沒有不甘和留戀。 5 男生的心思,其實比想象中要好猜得多。重要的問題也許是影片中女主角吉吉問出的:我是否要遠離每一個沒那么喜歡我的人?這樣到最后,我是否會孤獨終老? 影片最后,回心轉(zhuǎn)意來找吉吉的亞歷克斯帶了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女主角用來做借口的那支促銷圓珠筆。他沒有精心準(zhǔn)備禮物,沒有像樣的道歉,甚至沒有聽完女主角的埋怨,用一個強吻帶出了這個喜氣洋洋的結(jié)局。終于“脫單”的女主角,最后用畫外音的口吻,對影片中以離婚結(jié)束的一對夫妻,表達了自己的憐憫。 這大概是我雖然已經(jīng)能耐心讀懂影片的驚艷立意,卻始終無法喜歡這部電影結(jié)局的原因。 對于女主角提出的問題,有些樂觀的人大概有把“他沒那么喜歡我”提煉成“他喜歡我”的本事,而我的傲氣只允許在青春年少時蠢上一次。或許會孤獨終老,或許會成為旁人眼中戀愛一次就成功的幸運兒。但在年輕時,并不會知曉。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找出了久遠的書信,里面那個男孩寫:我自己都很難相信的一個事,就是我雖然不算是一個很好的聽眾,卻留下了你所有的書信。雖然我和你寫的信,你早就沒有了,但我一直留著,而且我也知道我會一直留著。我每次上路之前,想要寫點東西,總會留給你,因為我覺得你一定是那個我值得信賴,也會好好保存的人。 在冷靜的分析下,我仍然希望每一個自己認識到“原來他不夠喜歡我”的女孩,到最后都能留有一點柔軟的記憶。這大概是“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這句話中,“喜歡”那個詞仍然閃閃發(fā)光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