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


作者:楊義     整理日期:2017-01-02 12:47:14


  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多是民間智慧書。它們以出神入化的奇筆,牽繫著市井與江湖,情場與戰(zhàn)場,在人類文學中自成文化敘事的系統(tǒng)。
  明清時代人,稱小說名著為“奇書”。因為它們講的並非“聖賢中國”,而是“民間中國”,聖賢難免古板,民間殊多奇觀。魯迅深知古代小說,指稱社會上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點出民間學問,多靠小說,甚至還靠從小說中編出來的戲文。研究古典小說,很大程度上是解讀中國民間的氣質、信仰和知識形態(tài)。
  因此,不深得中國文化之三昧,難以深刻地把握古典小說名著的讀法。照搬西方文學概論的話頭,也許只得古典小說名著的皮毛!度龂萘x》、《水滸傳》、《西遊記》的主要人物群體,為何都重複著“主弱從強”的結構模式?《紅樓夢》為何一開頭就寫女媧煉石補天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而且偏偏追蹤著那塊未入補天體制的多餘石頭的行事、夢思和惹禍?《西遊記》為何在大鬧天宮後寫了九九八十一難,並且在取經(jīng)大功告成後,偏未足的一難中讓通天河的老黿把經(jīng)書翻入水中,留下完滿中的缺陷?古典小說名著留下太多的文化之謎,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中國新讀法”予以破解。吃中國菜是不能拘泥於西方營養(yǎng)學教科書而對號入座的,否則你可能失去對中國菜色香味的別具情趣的享受。讀中國古典小說,也應有這種文化覺悟和文化情懷。
  本書十二講,應合著中國古人觀察日月運行的周天十二宮之數(shù)。由此衍化成十二地支,及其相對應的由子鼠到亥豬的十二生肖,直至衍化出《紅樓夢》的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端疂G傳》一百單八將,無論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都有十二作為基數(shù)。十二之數(shù)溟濛渺遠地散佈於天地萬象,形成一個神秘而有序,流動著生命動靜資訊的數(shù)理系統(tǒng)。對於這個神秘而奇異的系統(tǒng),我們應該操持現(xiàn)代意識、開放視野和創(chuàng)新精神,入乎其裹而探其神髓,出乎其表而悟其通則,從中解放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生命、文化智慧和敘事妙招,若能如此,庶幾可以開拓中國古典小說解讀的峰迴路轉、閱盡奇觀的精神歷程。 作者簡介
  楊義,1946年生,廣東省電白縣人,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新文學圖志》、《重繪中國文學地圖》、《中國古典文學圖志》以及《楊義文存》等著作三十余種。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等獎項。曾講學于牛津、劍橋、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以及日本、法國諸名校。

目錄:
  序言
  導言 中國古典小說的本體闡釋和文體發(fā)生發(fā)展論
  第一講 文人與話本敘事典范化
  一、話本和文人互動互補的審美動力結構
  二、入話和正話的“有意味的錯位”
  三、由俗趨雅和敘事焦點盲點的調整
  四、韻散交錯的精致化和審美濃度的增加
  五、偽書《京本通俗小說》和宋元話本的敘事方式
  第二講 《三國演義》的悲劇結構和經(jīng)典性敘事
  一、悲劇態(tài)勢的形成和民間心理原型
  二、“戰(zhàn)爭與人才”母題以及兵、道互滲模式
  三、具有結構價值的探聽效應和數(shù)序組合
  四、兩極共構的立體動態(tài)審美功能
  五、敘事時間和歷史時間的疏密張弛
  第三講 《水滸傳》的整體生命和敘事神理
  一、神秘的宇宙意識和參數(shù)敘事
  二、心理、社會、玄想三層面的結構張力
  三、折扇式列傳單元和群體性戰(zhàn)役板塊
  四、似真?zhèn)魃裰髁x的敘事謀略
  五、以局部限知實現(xiàn)整體全知的流動視角
  第四講 “剪燈三話”的文化意識和敘事謀略
  一、百年亂離對傳奇筆墨之志怪的刺激
  二、亂世悲涼淡化后的養(yǎng)性炫才
  三、在風流和禮防共構中欣賞人間情欲
  四、在玄怪幻想和時空錯亂中反省歷史
  五、意象敘事與話本趣味的影響
  第五講 《西游記》:中國神話文化的大器晚成
  一、“三教歸心”情結和超宗教自由心態(tài)
  二、個性神群體及其精神哲學隱喻
  三、神魔觀念重構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間
  四、神秘數(shù)字和神奇情節(jié)相組合的結構體系
  第六講 《金瓶梅》:世情書與怪才奇書的雙重品格
  一、“世情——奇書”的審美旨趣悖謬雙構
  二、文人小說對傳統(tǒng)文學的多層次戲擬
  三、對正統(tǒng)哲學和世俗宗教的信仰危機
  四、“情欲與死亡”母題和人物“三絕”
  五、敘事語言系統(tǒng)的變革和意象性
  六、結構的“道”與“技”以及對生活原生態(tài)靠攏
  第七講 李漁小說:程式化和個性化的審美張力
  一、托缽山人、快樂浪子的復雜自我
  二“三美俱擅”原則和“才貌風流”正反模式
  三、名士、戲曲家、園林嗜好者對話本體制的改造
  四、“俗中求雅”和喜劇化語言風格
  第八講 《聊齋志異》充滿靈性的幻想和敘事方式
  一、蒲松齡尋找精神系統(tǒng)
  二、顛倒的世界和沉重的幻想
  三、靈魂幻想的鄉(xiāng)野氣息和靈秀不俗
  四、花妖狐魅的笑影和詩情
  五、以生命精華激發(fā)敘事體制活性
  六、在博取傳統(tǒng)和投射作家心靈光影之間
  第九講 《儒林外史》的時空操作與敘事謀略
  一、百年文化反思和“葉子”式結構體制
  二、把清事推至明朝后的“帝都情結”和“精神家園”
  三、瞬息煙塵中的真儒理想和名士風流
  四、“瞬間百年”時空操作中的悲喜劇和智性美
  第十講 《紅樓夢》:人書與天書的詩意融合
  一、“天·人”奇書品格與復合視角
  二、生活原生態(tài)和對比原則的張力
  三、“影中影”描寫術和悖謬性扭結
  四、神話素之意象和預言敘事的多維性
  五、真幻雅俗錯綜的時空結構及其人文化
  第十一講 《紅樓夢》與五四小說
  一、在“神圣施、曹,土芥歸、方”思潮中
  二、“正因寫實,轉成新鮮”和悲劇文學形態(tài)
  三、個性思潮的解讀和汲取
  四、對婦女和婚姻愛情問題的妙悟與誤認
  五、描寫手法的模仿、點化和轉型
  第十二講 《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智慧
  一、以王充、應劭雜說改造志怪文體
  二、陷入開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執(zhí)的文化怪圈
  三、以博學老者晚秋氣象譏評傳奇小說青春氣息
  四、借幽怪以閱世和歸隱于心的孤獨感
  五、學問家筆下的“狐鬼”和狐鬼中的“學問家”
  六、敘事功力和反虛構之間的張力
  七、復式視角和“元小說”
  結論 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對兩千年小說敘事的綜合考察
  一、文化對行原理與易行、道行圖譜
  二、潛隱圓形結構對應于審美理想及其適應性和涵容力
  三、圓的破裂與參數(shù)敘事
  四、陰陽兩極共構的敘事動力學及其四種表現(xiàn)形式
  五、視角的群體流動性、層面跳躍性和玄學性
  附錄一
  臺灣版《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序言
  附錄二
  臺灣版《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自序
  附錄三
  臺灣版《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前言——白話小說由口傳走向書面





上一本:彈指詞箋注 下一本:新訂《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的作者是楊義,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