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


作者:鄭莉     整理日期:2022-01-08 02:55:40


  來到日本,自然會去找這里美麗的女子。我發(fā)覺,這里這個民族,天生愛美,愛營造美。
  要欣賞東瀛女子的美,你要先去欣賞她們親手剪裁、栽培的盆景花卉。在大阪的天守閣公園外,我看到了經(jīng)過精心修剪的各色菊花花藝展。一頭渾圓,一頭變尖,由圓慢慢縮成一點,這似乎能夠表明某種性格特點,達成了審美的黃金比例。既不是太圓潤,也不至于太鋒芒,一頭針尖,一頭圓滑,正好說明了某種性格上的中和端莊。你既不可以總是鋒芒畢露,但你也不可能總是渾圓厚黑,這會讓人覺得你不真實,做人無個性,太累。因此,如果能結合這兩者在一種個性中,有寬有窄,有退有進,有老實渾厚,又有璀璨性格,擲地有聲,這會讓你在人際關系中脫穎而出。
  曾經(jīng)訂閱過一本日式雜志,很早就對日式花藝有了自己的認識。在他們的花藝特色中,我看到四個字:耐性,盡心。對美的追求是人心的終極追求之一,然而,如果讓花朵自然綻放,而不修剪出一定的形狀,可能會流于混亂和無序,野生然而龐雜。在這里,我看到的花藝,既原生,又后天,你只是輕微地改變一下花朵整體的形狀,卻又帶來別樣的審美情趣。
  是的,你也許會說,這種花藝有點雕琢。在日本,你隨處可見一種雕琢過后的美麗,其魅力在于,把握了美的本質之后,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美。美并不只是一種平常,還真的是一種經(jīng)過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物。而只有通過人的加工創(chuàng)造,那美也才富有了性格。
  因此,我喜歡通過觀賞東瀛女子戴花的不同位置,來猜測她的性格。這里女子戴花,從不匆忙煩亂,而是沿襲一種至中至和的傳統(tǒng)。你看她,長發(fā)必得編成小辮,挽成發(fā)髻,歪歪地梳在一邊,然后穿過發(fā)稍,在右后側戴一朵不大不小的花朵;ǘ浜皖^發(fā)相映成趣,好像那花能很自然地在發(fā)上長著,不覺得突兀多余,更不覺得扭捏作態(tài)。
  花朵,成為女子無聲的語言,在靠近右側頸項處,正好靠近一個敏感帶,這里有著女子心事的無聲傾訴,再配上木屐的嗒嗒聲,裙服在地上拖延,讓你好像回到了中國的唐代,那些仕女走下來,給你別樣情致,召喚你的靠近。
  我想,這里是適合像我這種文人常年居住的,因為現(xiàn)代化并沒有抹煞女子們對美的追求。我住在北京,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見戴花的女子了。記得兩個月前,我在H&M的店,買了一朵紫色小花,戴了兩次就不好意思再戴了,因為周圍真的沒有這種傳統(tǒng)。我也恨自己的短發(fā),不好戴花。
  因此,看到京都東瀛女子戴花,不由得生出一種莫名的嫉妒心和喜愛。這里應該也是男子的天堂了,男子可以暗賞無數(shù)女子的風情,好像又回到了藝伎時代,女子隨意流露的風情韻味,表達著內心對于愛情的崇敬與向往。荷爾蒙飄飛的季節(jié),愛情真的可以隨處發(fā)生,播散出它的光芒。P6-7
  十來年前,我住在川東,那時候,我能感受到的幸福,是如此地讓人懷念。我認為,周末和家人一起旅游最近的公園,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在溫暖的陽光下蕩舟前行,時不時地朗誦古詩詞,讓生活充滿古典情懷,一路欣賞美景,并且品嘗食物,就是幸福。那時的幸福,其實就是相愛的人可以在一起。同時,也要有更干凈的空氣,更純凈的水,生活節(jié)奏不要太快,可以慢活一點。
  而到了城市,我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也嘗到了分手的痛苦。我的幸福指數(shù)因此而起起伏伏。他的到來似乎能讓我在“幸!敝醒灒磺卸继珴饬,太迅速,好像需要馬上完成一次欲望的儀式,當這種男女感情從“細水長流”滑落到欲望操作,早已經(jīng)離幸福倡導的“清歡”質地越來越遠了。你感受不到對方對你真正的關懷、支持和陪伴,感受不到他對你無條件地接納和保護,只有一種占有的刺激,男歡女愛的感性吸引。
  分手后,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從失戀抑郁的低谷緩過來,我知道,我沒有學習到愛的功課,真正的愛是不需要占有和要求的,應該是一種無為,一種關照,我還不能夠放下一切去關照他,我只是愛上了他給我營造的一種愛情的感覺。
  因此,女子一定要小心,愛情的歡樂并不一定就能為你帶來真正的幸福,也有可能會種下不幸的苦果。當你因為愛情而喪失了自我,不懂得自愛,也不懂得換位到對方的角度去為他設想,那么這會給雙方帶來心靈上的打擊。
  是的,什么是幸福?我們是不是已經(jīng)離它越來越遠?都市越來越缺少人情味,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目標,人們彼此防備,彼此傾軋,然而這又能怎樣呢?在獲得了更多物質快樂的同時,你的內心就感到充實了嗎?
  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發(fā)展中,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也許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多么迅猛的發(fā)展呢?反而是需要我們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幸福的眼睛。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行者,喜歡四處游走。他形容的幸福,是能夠獨自穿越美麗的草原,看到盡頭的晚霞。那位朋友不想為了物質而過度操勞,他喜歡四處游玩,寫作,帶領人們閱讀《論語》《大學》《中庸》等國學著作,掀起漢學復歸的風潮。他追求純粹精神上的超越,追求道德上的修養(yǎng),以及能夠為國為公的清廉。所謂“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我還有一個朋友,她安然于一分平凡有趣的工作,最喜歡的事情是參與各種身心靈工作坊,并進行各種身心靈療愈實踐。她熱愛旅行,熱愛交友、藝術等等,會很真心地投入進去,把詩情畫意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天。跟她一起去旅行,你會看到她真心投入到大自然中,把自己演化成大自然的一部分。她真正地投入到當下的幸福中去。
  其實,如果你能夠在凡間擁有一份超凡脫俗的精神生活,那么你也會是幸福、快樂并充實的。印度哲人克里希拉穆提曾說:“如果真的熱愛地球,我們自會節(jié)儉地使用地球資源。我們從未坐下來看看星辰、明月和樹木。我們從不喜歡用雙手在地球上耕作,我們以用雙手勞動為恥。但是,若你用雙手在地球上勞作,神奇的事情就會發(fā)生。”
  克里希拉穆提曾經(jīng)讓信徒嘗試去觀看夕陽的美,欣賞那轉瞬即逝的片刻,那個時候,整個人完全靜定,沒有波瀾起伏,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美景中的平和。其實,你的所需,是一些真正停下來的片刻,把自己融入進一份大愛當中。
  “人們已經(jīng)喪失了柔情和敏感,對美好事物變得麻木無知。要與萬事萬物產生真正的關系,我們必須重新找回那份敏感。看看那兒的葉子,看看夕陽下的美景,看看山坡、流水的美,看看面龐之美、微笑之美,這些美都被我們忽視了。要理解美麗,人必須頭腦非常簡單才行,也就是說,頭腦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不被任何思想攪擾,這樣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質,欣賞落日時才能看到所有色彩、美麗和光輝。簡言之,你處于‘無我’的狀態(tài)!
  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人真正快樂的時候反而是童年或者少年時代。那時的我們,干凈、明亮、至純、至真。而當我們有了攀比、匱乏之心,有了功利之心,反而離滿足感越來越遠了。
  這就是我們對于幸福的謬誤,幸福并不是你前方某處,某個點,需要你去不斷地攫取獲求才能收獲。幸福就在你手邊,唾手可得。當農夫在地里干農活,金黃的麥穗讓他心生愉悅。他唱著小曲兒,和同伴們一起揮舞鐮刀,收割莊稼,汗如雨下,但誰能說他不幸福呢?在那個過程中,他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價值。
  一個幼兒園老師,靜靜地陪伴孩子們作畫以及玩耍。她全身心地投入,為每一個孩子精心地準備玩具,引導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這也是她的高峰體驗和幸福時刻。
  一個鋼琴家坐在鋼琴邊,彈奏著自己最喜歡的音樂,整個人仿佛置身其間,跟隨音樂搖曳起伏,他和琴聲可以合二為一,不可分割,他也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
  一個劇作家寫出了一個好的劇本,他反復吟誦,回味無窮,他也是在自己的體驗中,物我兩忘。
  當你更深沉,更投入地進入當下,當你能夠不分心而專注地做一件自己深感興趣的事情,當你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打磨,把這件事情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產生一種宛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也許你就真的具備了體驗幸福的能力。尤其當你放棄了比較,放棄了對于結果的執(zhí)著,你愿意放下來,然后松弛地應對現(xiàn)實,可以做到對每件事情都多盡一份心,多認一份真,那么你就會收獲到更多的驚喜給自己。
  是的,幸福其實無關太多的結果,真的和過程有關。幸福不是“水中月,鏡中花”,是你完全可以觸摸到的某種真實而富于質地的體驗。只有當你放棄某些執(zhí)著,愿意修行,愿意守柔,愿意圓潤并且歸真。那么,你才能擁有創(chuàng)造更多幸福的能力。





上一本:青春是一場思想的遠行 下一本:食野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每一滴水上安住每一段路上幸福的作者是鄭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