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完人,人難免犯錯,由人掌控的國家也難免犯錯。上個世紀(jì)50年代批判馬寅初,鼓勵生育,致使人口暴漲,就是國家犯錯。全國人民吃大鍋飯,致使大眾沒了勞動積極性,也是國家犯錯。吃飯的人多了,創(chuàng)造的財富又少,國家和老百姓就貧窮,在相當(dāng)一段時期內(nèi),全中國餓死了不少人。1958年出生的妻————朱艷群算是幸運,小時候沒有餓死,卻是差點餓死。 朱艷群上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是父母最小的孩子。朱艷群說,她差點餓死的時候還年幼,餓了只有生理反應(yīng)和條件反射,只會哭,心里不會難受,心靈不會受創(chuàng)傷,長大以后也沒陰影。差點餓死是自己8歲那年,母親親口告訴她的。當(dāng)年全家饑寒交迫,為了補(bǔ)貼家用,母親走街串戶去別人家做裁縫,沒時間帶尚在嬰兒期的小女兒,只能把她寄放在托兒所。小鎮(zhèn)上所謂的托兒所,簡易得很,僅有一間舊屋,幾張硬板床,一個照看孩子的老太,并無食物供應(yīng)。母親自己吃不飽,奶水幾近于無,又買不起奶粉之類,故每天早上喂點粥湯就送去托兒所。餓極的小艷群,長哭不止,先是大哭,哭不動就小哭,就泣不成聲。照看的老太一籌莫展,有時慷慨地把自己家中帶來的咸菜放一點在艷群的口中,聊勝于無。母親曾多次含著眼淚帶著歉意對朱艷群說,每當(dāng)傍晚放工時去托兒所接她,總是懷有一種恐懼,生怕看到的是已經(jīng)餓死的女兒。幸而,瘦弱無比、滿眼是淚的小艷群,總還有奄奄一息。 朱艷群告訴我,8歲那年聽了自己差點餓死的故事,不知為什么,她絲毫沒有生出對父母的抱怨和責(zé)怪,相反,就在那一刻起,她開始有了憐惜父母的心。她想,在那貧困的年代,由于她的出生和存在,一定是給父母增添了更多的艱難。她想,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每一個孩子的,當(dāng)他們恐懼自己的女兒有可能會餓死的時候,心情是何等地痛苦!基于這樣的想法,她從小立志長大以后要有所能力,有所出息,從主觀到客觀,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女兒。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