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歲月的驛站--中華節(jié)氣節(jié)日風情錄
作者:劉寶田,劉湛濤 整理日期:2021-12-26 04:15:24
永遠的祭奠 ————端午節(jié) 又見粽子,又見粽子…… 又見龍舟,又見龍舟…… 又是“士尚三閭俗”(唐·張說)、“萬古傳聞為屈原”(唐·文秀)的端午祭奠。 端午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他們生活在水鄉(xiāng),斷發(fā)紋身,自比是龍的子孫,每至端午,便舉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慶典(見聞一多《端午考》)。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楚國京都,楚三閭大夫屈原目睹國破民辱,痛不欲生,揮筆留下絕筆之作《懷沙》,于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羅江中,以高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愛國主義樂章。相傳屈原沉江,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劃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爭先恐后打撈他的真身。打撈不得,便把飯團、雞蛋卜通卜通投進江里,喂飽魚蝦鱉蟹,以免它們嚙噬三閭大夫。從此,每到這個日子,人們便紛紛爭渡江中,投以飯食,祭奠英魂,一個普通的民俗節(jié)日便慢慢演變?yōu)楹刑厥庖馓N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傳留不息。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記載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因屈原!边@說明至遲在漢代,端午祭奠屈子已成風氣。 端午的古風習原本很多很多,有懸艾、插蒲、斗草、浴蘭、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贈朱索、貼赤符、采術(shù)、蓄藥、烹鶩、殖龜、蒲酒、梟羹,等等。但經(jīng)過歲月流水的淘洗,許多風習都已漸遠漸淡,以至湮沒無聞,只在有關(guān)典籍上留下一抹歷史的憶痕。唯有與祭奠屈子緊密相系的食粽和競渡,卻與時演進,蔚為大觀。 每年的這個時節(jié),無論靜處偏僻的村寨,還是寄身喧鬧的城鎮(zhèn),無論蝸卷一簾幽雨的窗內(nèi)家居度日,還是策杖無邊晴嵐的旅途浪跡江湖,迎目而來的都是粽子、粽子。我常常覺得像魚在波光里翩翩漂流一樣,在粽子的河谷里穿行,在淡淡的粽香中浮沉。無論在哪里,總有人把一碟粽子擺到我面前,或者把一串粽子塞進我掌中:“嘗嘗,香著呢!比绻矣兄x絕的意思,馬上就被堵。骸斑@時節(jié),哪有不吃粽子的!笔呛牵宋缡臭,是我們這個民族祖祖輩輩的約定。我們這個長江黃河般源遠流長的民族呵,文化積淀已沉沉如高天厚土,許多物質(zhì)和行為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其本身,而成為一種全民族的心理認同,自然衍生拓展為一種千百萬人投身的洋洋灑灑的獨特民族風景線,而光彩燁燁閃熠在這道風景線之上的是一種莊嚴、崇高的心靈取向,一種偉岸、高貴精神。這是我們民族文化魂魄的深厚之美、磅礴之美、狂狷之美、浩然之美、永恒之美。即如一枚小小的粽子,亦已成為龍的子孫精魄的載體,綿綿傳承,熠熠閃光,深人中華文明的骨髓。南朝梁代吳均《續(xù)齊諧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日: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遣,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者蛟龍所憚也;匾榔溲浴J廊俗鲷,并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在后人的心中,一切執(zhí)著于高尚的人是永生的。一切與永生者有關(guān)聯(lián)的物質(zhì)是不滅的。不惟不滅,而且會如涓流般發(fā)展成浩浩江河,流向永遠!讹L俗通》記載:“以菰葉裹粘米、棗、栗,以灰汁煮,令熟!弊C明漢代就已出現(xiàn)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食品。西晉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苯鞘蚓褪桥=切蔚氖蛎佐。南北朝時期,粟米中還摻雜板栗、赤豆、肉類、藥材等物,“益智粽”就是粟米中摻了中藥益智仁!按筇启兆印备兄v究,用米“瑩白如玉”,錐形、菱形,花樣翻新。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中說的“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九子粽,就是上大小下的九只粽子連成一串,并用九種顏色絲絳扎成,五彩繽紛,觸目為美觀,納口為美食。元稹“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吟贊的是筍葉彩飾糯米粽。粽餡也各各有異,且富地方特色。北方多棗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黃粽。美色美味,于是流傳到東亞、南亞各國。宋代,粽又出新。蘇東坡《端午帖子詞》中“時見粽里覓楊梅”“水團冰浸砂糖裹”,詠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楨“碧艾香蒲處處忙”,說的是艾葉粽。清代董元愷“縈絲楚粽,巧借針線縫”,描述的是綾羅包裹、針線縫合的粽子。清人還有食粽的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里面藏。欲嘗其中味,解帶脫衣裳!敝劣隰章(lián)、粽話,更是煙雨蔥蘢,機趣萬方。這些看似與屈子無涉,其實蓋濫觴于紀念詩人的文化傳承。誰教我們處于文化積淀豐沛如春云夏雨的泱泱之邦呢。當然,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更有一種與屈子一脈相承的精神:一邊吃著皇上御賜之粽,一邊想著“東南米價高如玉,江淮餓莩千家哭”,從而發(fā)出“君門大嚼心豈安”,“救時無術(shù)真素餐”(明·莊昶:《端午食賜粽有感》)的感喟,應(yīng)當說是傳承了屈子憂國憂民的情懷。 P10-13 北京人都知道北京的門。中國人都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 但是,真正懂得北京的門的人并不多。門的起源與流變,門的方位與意蘊,門的建構(gòu)與象征,門的權(quán)威與朝政,門與墻及與宮、與城、與市的關(guān)系等等,真正懂得的人就是一部北京的活歷史、一張北京的活地圖。真正懂得二十四節(jié)氣的人也不多。二十四節(jié)氣的由來和底蘊,節(jié)與氣與候,民間與官方各自的慶儀和典制,二十四節(jié)氣與國計民生,與政治、經(jīng)濟、吏治和軍事,與天文、地理、醫(yī)學和保健,與文學、藝術(shù)、體育和娛樂,與動物、植物特別是花卉,與雅文化和俗文化,乃至與神學、佛學、道教與玄學等等,真正懂得的不說是一個至少也是半個中國民俗文化的專家。 剛懂事的年齡,父親就常常跟我念叨二十四節(jié)氣,要我背熟節(jié)氣和一些有關(guān)節(jié)氣的農(nóng)諺,講每個節(jié)氣的農(nóng)事。立秋前三天,他每天凌晨即起,爬上屋后的高地,體察風向和觀看云脈,依據(jù)祖先傳留下來和自己積累的物候經(jīng)驗判斷秋季的氣候,如果有“秋風秋雨搖動秋”的跡象,他會喜形于色地說: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如果“魚鱗滿天火燒云”,他會憂心忡忡地說:干死蛤蟆,餓死老鴰。這就是我最初受到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教育。但如果我問為什么,父親是講不出什么道理來的。那時,我想:有一本關(guān)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書,該多好。可惜沒有,后來也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 在漫長而匆忽的人生旅途里,我慢慢地讀了一些書,積累了一些知識,想要有一部二十四節(jié)氣書籍的想法又回旋在腦海中。于是,我問自己:可以試著為二十四節(jié)氣立傳么?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一些朋友,得到了他們一致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于是,便動手實施自己的設(shè)想。 但這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以前我寫作和主編出版了十多部著作,有600余萬字吧,但都沒有感到這一次面臨的艱難。幸喜小女湛濤是市圖書館的業(yè)務(wù)干部,她檢索、閱讀了一部又一部典籍,搜集、整理了一疊又一疊資料,使得寫作能按部就班地進行。 我們一開始就確定了寫作的要求:“民族性、知識性、文化化、文采化:為24個節(jié)氣立傳。”二十四節(jié)氣是全人類農(nóng)耕文明的節(jié)序,但它完全是中華民族的,它反映的民風民情、民習民俗,充分體現(xiàn)了華夏人民的民族心理、民族習慣、民族品格、民族傳統(tǒng)!懊褡逍浴笔嵌墓(jié)氣的靈魂。失去了中華民族“民族性”的二十四節(jié)氣便不是二十四節(jié)氣,頂多是一個空洞的軀殼。如前所述,二十四節(jié)氣涉及的知識非常豐富,幾乎綜合有傳統(tǒng)意義上一切學科的知識。因此,它的文化沉淀無與倫比地豐厚。于是,“知識性、文化化”,自然就成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題中必有之義。它們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生機靈動的血肉。沒有了血肉,二十四節(jié)氣便只剩下一具干枯脆弱的骨架。這就使得二十四節(jié)氣里激蕩著一條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波光瀲滟之河,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們心中常常升騰起一股民族自豪的感情。也正是這股感情,激勵著我們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決心把這個系列寫完,并盡可能“文采化”,盡可能清新、曉暢、優(yōu)美些,好讀些,使讀者能于閱讀享受當中輕松愉快地在知識上豐富自己,在精神上強大自己。 感謝《邵陽日報》和她的文藝部主任馬笑泉先生,2011年專門開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專欄,使得拙作能夠在一年內(nèi)應(yīng)節(jié)與讀者見面,聽到讀者的意見。也感謝不少讀者給我打電話,或者枉駕過訪,談感受和意見。還有一些讀者告訴我,他在剪報收藏。說實話,沒有他們的關(guān)心、鼓勵和支持,這些東西至今很可能還是空中樓閣。 終于完成了。自我感覺還不錯。松了一口氣。正如《邵陽日報》專欄編輯馬笑泉先生所說:“這是一項工程!爆F(xiàn)在結(jié)集,我覺得與2010年完成的“為六大民族節(jié)日留影”的“永”字系列散文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是共通的,于是便合為上、下兩卷,名之《歲月的驛站————中華節(jié)氣節(jié)日風情錄》,一起奉獻給讀者。倘若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點點享受感而覺得沒有浪費時間以致被“謀財害命”的話,我則欣欣然有喜色了。 劉寶田 2015年3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