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憶錄


作者:何西來     整理日期:2021-12-26 04:12:46


  先師何其芳治學錄
  何西來
  屈指算來,先師何其芳辭世,已21年有余了。歲月流逝,泉臺幽邈,但他的人格風范,他的詩、文、著述,特別是他的治學精神,卻長留人間,給后輩學人以榜樣,以啟迪,以力量,不廢如江河行地。
  他為人真誠、平易、寬厚,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也沒有某些學者的清高,乃至霸氣。在文學所任所長的一二十年間,雖德高望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上上下下,黨內(nèi)黨外,大家都親切地免姓稱他其芳同志,誰也不以職銜相稱。只有毛澤東在為他修改《不怕鬼的故事·序》時,特意在何其芳的署名之上添了“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12個字的正式官銜。我們做他的學生的幾年,都稱他何老師;調(diào)到研究所,我還這樣叫,就被別的同志和他本人著實糾正過幾次,只好跟著大家稱其芳同志了,但在心里,他仍然是我敬重的師長?吹贸鰜恚S多人都有如我一樣的心態(tài)。
  關于其芳師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精神,周揚曾作過這樣的評價:“其芳同志在藝術上不斷進行著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建樹。其芳同志治學嚴謹,刻苦勤奮。他研究了我國古典詩歌、民歌、新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客觀規(guī)律,提出了建立現(xiàn)代格律詩的主張,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上,對詩歌的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他關于我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推動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發(fā)展。他不止一次地說過,做好古典文學研究工作,特別是總結那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問題,不僅有助于社會主義文學的發(fā)展,還可以豐富我國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就是他的,也是我們大家的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每個國家的文藝作品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只有在自己民族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不但要和我國當前文藝運動實踐結合起來,而且要和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結合起來。其芳同志在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何其芳文集·序》)應該說,這是一個有分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而且也只是在其芳師的廣闊研究領域中舉其大要。事實上,還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可以提及,如當代文學批評、外國文學研究、文學藝術教育、科研組織領導等,他都有自己的建樹?傊瑥淖鋈,到作文,他都有許多值得記憶,值得效法的東西。真誠、善意、“書生氣”
  其芳師是一個真誠的人,坦率的人;有童心,常顯出幾分天真。對待同志,對待學生,他從不設防,別人也不會防他。他的詩歌和散文,無論是早年的《預言》、《畫夢錄》,還是參加革命后的《夜歌和白天的歌》,抑或是晚年寫的《深深的哀悼》及其續(xù)篇,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近體古詩,都因為能夠向讀者袒露襟懷,能夠見出真人格、真情性,而備受歡迎。有論者認為,他非常喜歡在詩文中訴說自己,這是不錯的。他不僅喜歡,并且很善于把自己的所經(jīng)所歷,所想所思,直到細微的心理隱曲、情感波流,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傳遞給讀者。不僅作品如此,就是他的那些大塊頭的學術文章,在相當規(guī)范的專業(yè)術語和理論框架的后面,敏銳的讀者,也不難窺見一個可以與之彼此交流的作者的存在,析理論事,都沒有“隔”的感覺。他的文字常見靈智的閃光,如電火行空,啟人醒悟,亦不免一切人都會有的偏頗和缺陷。但無論是靈智的閃光,還是偏頗與缺陷,都真實地袒露在那里,既無遮攔,更無做偽。
  其芳師的真誠,一半出于天性,但更重要的是一種信念,是一種自律。在《刻意集》序里,他說,“現(xiàn)實的鞭子終于會打來的,但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誠實”(《何其芳文集》),還說,“一個踏實于自己的人應當最知道他自己”(《何其芳文集》)。因此,他也就不怕把自己所想的東西如實地告訴別人。荒煤說,他對人沒有惡意,心里存不住話。據(jù)荒煤回憶,在延安魯藝的時候,“工作中有不同意見和看法,學生中發(fā)生了什么使他感到不安和不快的事,發(fā)現(xiàn)了文學系同學中的好作品,工作中感到什么困難,甚至戀愛中的煩惱、歡樂,他都要對我們講。我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一種習慣:如其芳晚間遲遲沒有上山時,就在窯洞外邊等他‘匯報’。更不用說,當他寫了得意的詩章,他一定要對我們朗誦。他的心始終是向他的戰(zhàn)友打開的。因為天真、坦率,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其芳有時也有煩惱、苦悶、痛苦的。除了向我們傾訴之外,我清楚地記得,他有時還會站在山頭大聲叫嚷道:‘哎喲,怎么得了哦!’,使得全東山的同志都知道我們的其芳有了不稱心的事!(《憶何其芳》)這是一種典型的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詩人氣質(zhì)。詩,靠了這種真率的氣質(zhì)而見敦誠,而與讀者靈犀相通,引起共鳴。他的詩文,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真而獨特,而很難被人重復,所以能夠長新。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詩人氣質(zhì),則又常被稱為書生氣、書卷氣。巴金30年代在上海見到他,說他穿著長袍,是個斯斯文文的大學生、詩人,雖然沒有直說,但字里行間顯然留存著書卷氣的印象。當年曾與其芳師一起奔赴延安的沙汀回憶說:“他給我的印象比較一般:長袍、眼鏡、身材不高,油黑的臉顯得胖胖的,書生氣相當重!(《何其芳選集·題記》)看來,書生氣是許多人對他的共同感覺和共同印象。據(jù)他生前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多年沒有見到毛澤東,有一次在會上碰到,毛澤東遠遠走過來打招呼,頭一句話就問:“怎么樣,還是那么書生氣吧?”
  書生氣是一種評價人的模糊概念,當它被人們用來說明其芳師的真誠性格的表現(xiàn)時,指的是天真、厚道、心口如一;拿赫f,和這樣的同志一道工作,讓人感到省事、愉快。不過,這種書生氣有時也有較真、執(zhí)拗、認死理、不肯輕易變通的一面。比如他給人的印象之一是愛爭論,心直口快,怎么想就怎么說。據(jù)荒煤回憶:在延安時,“有一次和曹葆華爭論,將來誰擁有更多的讀者,其芳在爽朗的笑聲中就這樣自信地宣布:‘將來我的詩集擺在書店里,你看!就要比你的讀者多!’他笑得那么天真,講得又很認真,把我們都逗樂了。葆華也沒有為此生氣。我們都很了解其芳,他心里想的,口頭上講的,都是真的,一致的。他并沒有認為這是惡意,或是對人不尊重,更不覺得是嘲笑,他不過是認真地講了他心里的話罷了。”(《憶何其芳》)巴金也很肯定其芳師的這種快人快語、敢講真話
  P1-3
  校改完這本《九畹恩露》的清樣,已經(jīng)是今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了。北京已經(jīng)春綠,可以聽見陶陶盛夏的敲門聲了。培育我們成長,施給我們?nèi)橹投髀兜南容厒、先師們,早已駕鶴遠去,連我們自己,也都深深地步入了耄耋之年。同窗之中,竟有三分之一和我們陰陽懸隔,跟到另外一個世界,隨侍先師去了。以致回憶錄的作者中,有兩位學兄戴其鍔和陳寶云的名字,不能不加上黑框,作為紀念。
  書稿里師兄師姐們的回憶文章,從收到稿件,到編排成書,到校改完清樣,我至少都仔細讀過三次以上。每讀一次,都感動不已,常至潸然淚下,以致像老杜樣感慨:“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都曾有過一個非常青春的年歲,又恰逢共和國的早晨。雖然天空時見陰翳掠過,但畢竟不掩火樣的激情,哪怕是苦難,是饑餓,在回憶的追光里,都浮現(xiàn)出某種詩意的氛圍里。那時,我們正是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節(jié)的主角。
  在這本書的組稿、催稿中,馬文兵同學會的會長繆俊杰兄,做過許多組織工作。他的三篇稿子也寫得極為認真、突出;一遍一遍地改,稿子送來了,還要改。實在讓我感動。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幾屆文學所領導的熱情支持與幫助,新一屆所長陸建德,黨委書記劉躍進,副所長高建平,科研處長嚴平,都多有關照。還有人民大學文學院孫郁院長,張永清副院長,陳傳才教授等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也讓人難忘,一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還要感謝出版社的魏小薇和周志寬。
  最后,我的老伴兒,馬文兵同學會的秘書長韋鳳葆,在本書的約稿、催稿、催要新老照片的過程中,在后續(xù)的編稿、校稿、聯(lián)系責編等一應瑣細的雜務中,都替我分勞、代勞,勇于承擔,不辭勞累,對她,就不是一個謝字可以了卻的。
  謹以此書紀念我們的先師,我們的先走的同窗,還有我們自己遠去了的青春。
  何西來
  2011.5.4六硯齋





上一本:雪山并蒂蓮 下一本:漂泊的那朵美麗憂傷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九畹恩露--文研班一期回憶錄的作者是何西來,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