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茱萸之謎


作者:余光中     整理日期:2021-11-25 15:16:51


  這一連串的經(jīng)驗,從驚到喜,中間還帶著不安和神秘,歷時雖短而印象很深。
  坐火車最早的記憶是在十歲。正是抗戰(zhàn)第二年,母親帶我從上海乘船到越南,然后乘火車北上昆明。滇越鐵路與富良江平行,依著橫斷山脈蹲踞的余勢,江水滾滾向南,車輪鏗鏗向北。也不知越過多少橋,穿過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幾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紅、眼花。
  人川之后,剛亢的鐵軌只能在山外遠(yuǎn)遠(yuǎn)喊我了。一直要等勝利還都,進(jìn)了金陵大學(xué),才有京滬路上疾駛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隨母親回她的故鄉(xiāng)武進(jìn),鐵軌無盡,伸人江南溫柔的水鄉(xiāng),柳絲弄晴,輕輕地?fù)嶂溊恕?墒前肽旰笤僮返陌嘬嚃|去,卻不再中途下車,而是直達(dá)上海。那是最難忘的火車之旅了:紅旗渡江的前夕,我們倉皇離京,還是母子同行,幸好兒子已經(jīng)長大,能夠照顧行李。車廂擠得像滿滿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卻無法像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疊股,摩肩錯臂,互補著虛實。母親還有座位。我呢,整個人只有一只腳半踩在茶幾上,另一只則在半空,不是虛懸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壓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體之間。這么維持著“勢力平衡”,換腿當(dāng)然不能,如廁更是妄想。到了上海,還要奮力奪窗而出,否則就會被新涌上來的回程旅客夾在中間,挾回南京去了。
  來臺之后,與火車更有緣分。什么快車慢車、山線海線,都有緣在雙軌之上領(lǐng)略,只是從前京滬路上的東西往返,這時,變成了縱貫線上的南北來回。滾滾疾轉(zhuǎn)的風(fēng)火車輪上,現(xiàn)代哪吒的心情,有時是出發(fā)的興奮,有時是回程的慵懶,有時是午晴的遐思,有時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來豪闊的山水,遠(yuǎn)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斷,窗內(nèi)的思緒不絕,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長途,終站尚遠(yuǎn),兩頭都搭不上現(xiàn)實,這是你一切都被動的過渡時期,可以絕對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識亂流。
  餓了,買一盒便當(dāng)充午餐,雖只一片排骨,幾塊醬瓜,但在快覽風(fēng)景的高速動感下,卻顯得特別可口。臺中站到了,車頭重重地喘一口氣,頸掛零食拼盤的小販一擁而上。太陽餅、鳳梨酥的誘惑總難以拒絕。照例一盒盒買上車來,也不一定是為了有多美味,而是細(xì)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鄉(xiāng)情,以及那許多年來,唉,從年輕時起,在這條線上進(jìn)站、出站、過站、初旅、重游、揮別,重重疊疊的回憶。
  最生動的回憶卻不在這條線上,在阿里山和東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十二年前。朱紅色的窄軌小火車在洪荒的岑寂里盤旋而上,忽進(jìn)忽退,忽蠕蠕于懸崖,忽隱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聲在峭壁間來回反彈。萬綠叢中牽曳著這一線媚紅,連高古的山顏也板不起臉來了。
  拜東岸的海神卻近在三年以前,是和我存一同乘電氣化火車從北回線南下。浩浩的太平洋啊,日月之所出,星斗之所生,畢竟不是海峽所能比。東望,是令人絕望的水藍(lán)世界,起伏不休的咸波,在遠(yuǎn)方,搖撼著多少個港口多少只船,捫不到邊,探不到底,海神的心事就連長錨千丈也難窺。一路上怪壁礙天,奇巖鎮(zhèn)地,被千古的風(fēng)浪刻成最丑所以也最美的形貌,羅列在岸邊如百里露天的藝?yán)龋逗蹌倓牛患艰徶鴷r間的簽名,最能滿足狂士的“石癖”。不僅岸邊多石,海中也多島;疖囘^時,一個個島嶼都不甘寂寞,跟它賽起跑來。(P4-5)余光中先生生于1928年重陽節(jié),跟茱萸關(guān)系匪淺。他有本傳記《茱萸的孩子》正好也說明了他生命中的文學(xué)基因與他的鄉(xiāng)愁。余先生很早為大陸讀者所喜歡的正是他對于鄉(xiāng)愁的書寫。故選題起名《茱萸之謎》,似乎是對于余光中先生生平密碼的一種解讀,也是對其作品,并其對于生命中的感悟,對于文學(xué)的見解的一種解密。靠前輯是舊月舊日,“舊月舊日”,采取諧音,這部分主要收入了余光中回憶性的文章,和一些關(guān)于兩岸三地的家國之思。第二輯是遍插茱萸,具備文化意象。第三輯是登高,書論,詩論與讀書相關(guān)。第四輯是少一人,說生命中的人。





上一本:雨的四季 下一本:真水無香--我生命中的鼓浪嶼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茱萸之謎的作者是余光中,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