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威爾紀實作品全集(共3冊)(精)》由《通往威根碼頭之路》、《巴黎倫敦落魄記》與《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三冊組成。這三冊紀實類作品共同構成了解讀喬治·奧威爾思想的一把鑰匙,奧威爾在《1984》中對于貧窮的入木描繪與他的“恐鼠癥”都可以從中尋得端倪。 《奧威爾紀實作品全集(共3冊)(精)》由《通往威根碼頭之路》、《巴黎倫敦落魄記》與《向加泰羅尼亞致敬》三冊組成。 威根,英格蘭北部業(yè)已衰落的礦業(yè)城鎮(zhèn),英國早期工業(yè)化的象征。一九三六年一月,時年三十三歲的喬治·奧威爾只身前往伯明翰、曼徹斯特、威根、設菲爾德等地進行階級狀況調查。在隨后的兩個多月里 ,他混跡于煤礦工人、流浪者等群體之中,與他們同吃同住,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當年十二月,他交出《通往威根碼頭之路》這部別開生面的非虛構作品。其時歐洲正處于二戰(zhàn)前夜,人們對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zhàn)毫無準備, 但左翼思潮與右翼思潮的輿論交鋒卻已愈演愈烈。通往威根碼頭之路,到底是通向自由,還是奴役?身處云詭波譎的歷史現(xiàn)場,喬治·奧威爾將給出自己的答案。 1927年,奧威爾辭去在緬甸的職務,開始輾轉于英國本島和歐洲大陸。1933年,他以這段經歷為題材寫就了《奧威爾紀實作品全集(共3冊)(精)》,敘述了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掙扎在社會底層,不久又回到倫敦,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淪為無業(yè)游民并顛沛流離的種種經歷,展示了觸目驚心又不失真實的奧威爾式的真相,對貧困與社會作了冷靜的感想和評論,并透著黑色的幽默。 《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的作者以戰(zhàn)爭親歷者的身份描繪了戰(zhàn)爭的真實情況和”副產品”。他將他自己對戰(zhàn)爭的理解講述出來,冷靜地剖析了戰(zhàn)爭的表象與實質,傳達了”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的主題思想,就是這場戰(zhàn)爭所帶來的意義,是讓人們更加堅信人類的高尚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