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空雨衣


作者:查爾斯•漢迪,周旭華     整理日期:2014-10-16 16:42:01

《空雨衣》是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經典作品的最新版本。
  我們并非天生要當有名無實的“空雨衣”:薪水名冊上的編號,經濟學或社會學研究中的“原始材料”,某分政府報告中的“統(tǒng)計數字”。社會與組織形態(tài)的變革會對組織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努力工作的核心人員,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他們是否會像作者在《空雨衣》一書中所說的,遇到變成“空雨衣”的危險呢?
  在本書中,查爾斯?漢迪為我們理清頭緒,無論組織與個人,應該如何去管理現實中的悖論,以及如何將“空雨衣”填滿。
  作者簡介:
  查爾斯·漢迪(CharlesHandy)
  當代最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師,“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之一,管理界的預言家、哲學家,被譽為“大洋彼岸的德魯克”。
  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如果說德魯克是管理學之父,那么查爾斯?漢迪就是當之無愧的“管理哲學之父”。
  20世紀最具創(chuàng)見的組織行為大師,以“組織與個人的關系”“未來工作形態(tài)”的新觀念聞名于世。
  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在殼牌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后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追隨本尼斯、阿吉里斯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再后來他返回英國參與創(chuàng)辦了英國首家管理學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迷思
  今天,許多人很幸運,不需要為生存而工作?墒菃栴}來了,工作不是為了生存,那該是為了什么?一連串問題被提出來,各種各樣的答案也蜂擁而至。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個迷思。
  第1章我們在哪兒
  第2章當代九大悖論
  第二部分平衡悖論的三種方法
  悖論令人困惑的原因在于,它要我們接受相互矛盾且同一時間背道而馳的事物,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相反事物相安無事。其實,人生好比蹺蹺板,假如我們掌握事情的原理和竅門,知道相反兩端彼此的需要,那么無論居高居低都能順心。
  第3章S型曲線:持續(xù)成長的秘方
  第4章甜甜圈原理:核心與邊界之間
  第5章中國式契約:雙贏的戰(zhàn)略
  第三部分穿越悖論的八條蹊徑
  我們不要變成“空雨衣”,它讓我們正視一件事:如何在較大的環(huán)境框架下,為個人的愿望與決策找到立足的空間。除非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夠擔負起若干個人的責任,否序言
  第一部分迷思
  今天,許多人很幸運,不需要為生存而工作?墒菃栴}來了,工作不是為了生存,那該是為了什么?一連串問題被提出來,各種各樣的答案也蜂擁而至。對許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個迷思。
  第1章我們在哪兒
  第2章當代九大悖論
  第二部分平衡悖論的三種方法
  悖論令人困惑的原因在于,它要我們接受相互矛盾且同一時間背道而馳的事物,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相反事物相安無事。其實,人生好比蹺蹺板,假如我們掌握事情的原理和竅門,知道相反兩端彼此的需要,那么無論居高居低都能順心。
  第3章S型曲線:持續(xù)成長的秘方
  第4章甜甜圈原理:核心與邊界之間
  第5章中國式契約:雙贏的戰(zhàn)略
  第三部分穿越悖論的八條蹊徑
  我們不要變成“空雨衣”,它讓我們正視一件事:如何在較大的環(huán)境框架下,為個人的愿望與決策找到立足的空間。除非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夠擔負起若干個人的責任,否則根本沒有希望穿越悖論。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改變組織結構,將更多權力下放給小單位與地方單位,以開辟出新的蹊徑。
  第6章雙重公民身份
  第7章逆向授權的藝術
  第8章超越利潤
  第9章新型企業(yè)
  第10章虛擬辦公室
  第11章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學習型社會
  第13章建立公平的計分卡
  第四部分找尋人生的意義
  我們全都是“進化鏈”中的偶然。未來幾十年間,世界將會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地方,我們需要借助所能找到的一切助力,確認自己在世上的位置與角色。如果我們想找尋人生的意義,那么延續(xù)感、聯結感和方向感將是對抗迷思與無力的最佳解藥。
  第14章延續(xù)感
  第15章聯結感
  第16章方向感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yōu)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fā)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于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辟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yōu)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yōu)秀到卓越》《基業(yè)常青》作者吉姆?柯林斯
  漢迪的寫作風格別具特色:親切、有趣,而且完全沒有讀不懂的專業(yè)術語。書中涉及的話題極其廣泛、出人意料。我們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很多的問題,而漢迪早已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金融時報》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yōu)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fā)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于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辟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yōu)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yōu)秀到卓越》《基業(yè)常青》作者吉姆?柯林斯
  漢迪的寫作風格別具特色:親切、有趣,而且完全沒有讀不懂的專業(yè)術語。書中涉及的話題極其廣泛、出人意料。我們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很多的問題,而漢迪早已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金融時報》第1章我們在哪兒
  有位年輕朋友最近在倫敦一家銀行找到份頗為光彩的工作,某晚我請他出來小酌,他卻說:“晚上九點以前我下不了班!蔽覇柕溃骸澳愕墓ぷ饕恢边@樣?”他答道:“那倒不是!钡盅a充說:“我的同事希望我和他們一起多加會兒班,即使周末也不例外。我不能讓他們失望!闭w說來,這是一份令人振奮的工作,而且薪水很高,只是極度耗神。
  生存的公式
  一家大藥廠的老板曾簡單明確地歸納出自己的政策,他提出了一個“1/2×2×3=P”的公式,即在5年之內,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員人數減半,每人的薪水加倍,產量成為3倍,便是公司的生產力“P”(productivity)或利潤“P”(profit)之所在。也許并非所有公司都可以如此明確地套用這個公式,但類似做法的確非常普遍:好工作、高薪水、高業(yè)績,但人員更精簡。這種做法據說有助于增強組織的共識。
  然而,這類工作并不適合所有人。對于希望在生活中多點空間做其他事的人來說,就不適合。無論男女,凡是希望照顧家庭者,接下此類工作都會相當辛苦。小孩固然可以托人看管,但照顧的品質卻不盡如人意。一位身為人母的女性業(yè)務經理說:“每次因公出國,我都堅持要公司支付我念睡前故事給孩子聽的越洋電話費。”然而,為人父母者所要做的,又豈止是在電話里念睡前故事?
  一周工作70小時的確耗力傷神。雖然“效率”可節(jié)省部分時間,彌補一些精力的大量流失。但當效率運用不當時,只會落得心力交瘁!氨惶涂铡保╞urn?out)這個詞能夠成為流行語有其根據,絕非憑空產生。過去,人類以一生47年的時間來分攤10萬小時的工作時間,現在,“充實”的工作者,卻將這些工作集中在30年之內。于是我們要問,真的有必要在一個肩頭擔子已不勝負荷的人身上增加工作量嗎?在高薪背后隱藏著某種風險。有時候,最沒保障的事似乎竟是提供一份有保障的工作。
  在醫(yī)藥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八成可以活到75歲。假如每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是30年,那么幾乎人人在結束工作生涯后,仍然有25年的日子要打發(fā)。這25年不能算是真正“退休”,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此期間另創(chuàng)事業(yè)。心理學大師榮格相信,人生上半段是為下半段做準備。奇怪的是,如今絕大多數人都渴望擁有完整的后半生,但卻沒人為此做好準備,許多人平白浪費他們的下半輩子。一位朋友說:“我只希望和以前一樣!比欢,很不幸,我們不太可能繼續(xù)過一樣的日子。
  競爭力的悖論
  這類悖論在各國的職場中接連出現。索尼公司前總裁盛田昭夫(AkioMorita)曾指出,日本人每年平均工作時數多達2159小時,而德國人平均每人只工作1546小時,其他國家則介于日德之間。日本人目前每人每年比德國人多工作15周(以每周40小時計算)。盛田認為,日本年輕人不會容忍這種工作差異長久存在,尤其是那些最近陸續(xù)加入日本企業(yè)的高學歷年輕女性。現在,東京婦女平均只生育1?1個小孩,這個生育率只達到要維持日本目前人口數所需生育率的一半。日本人已沒有足夠的時間兼顧工作與育兒,大家都在期待,這樣的工作傳統(tǒng)會改變。否則,長此以往,日本的工作人口將會越來越老齡化,且生產力日減。老一輩日本人仍對盛田的看法存疑,但民意調查顯示,高達87%的受訪者希望改變。
  對德國人來說,他們的挑戰(zhàn)主要是繼續(xù)使德國人1小時的工作績效,抵得上日本人1小時20分鐘的績效。德國人若想維持競爭優(yōu)勢,一定得辦到這一點。即使日本人開始松懈,德國人仍需費很大的勁才可達到此目標。
  一位德國朋友對我說:“過去,上班的意義是去某個地方,而非做某件事。我們過去無法保持高工作效率,因為手邊經常找不到需要的零件或工具。這無所謂,反正客戶對我們的拖延習以為常,而我們做好做壞拿到的薪水都一樣!币苍S是因為看見我一臉驚訝,他接著補充到:“我并不是說那套制度是對的,或認為它可長久,可是在那段日子里,我們的確有許多時間和精力與家人(family)和朋友(friend)相處,共度節(jié)日(festival)、同享歡樂(fun)。但如今……”他苦笑著說:“似乎生活中只有利潤(profit)、績效(performance)、報酬(pay)和生產力(productivity)。有時,我寧愿擁有4F!要4P有何用?”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遭遇過類似日本人與德國人所面臨的悖論。為了討生活而工作,雖然辛苦但目標明確易懂。今天許多人很幸運,不需要為生存而工作。可是問題來了,工作不是為了生存,那該是為了什么?一連串問題被提出,各色各樣的答案也蜂擁而至。政治領袖、企業(yè)、學校、醫(yī)院、監(jiān)獄,當然還包括我們自己,都在尋找問題的答案。
  重新界定“生存”的定義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我們可將求生存定義為:對個人、企業(yè)、國家而言,能和他們的“左鄰右舍”并駕齊驅?墒牵偃缥覀兲J真,又將引發(fā)無休無止、沒有贏家的競爭。因為在同一產業(yè)里,只能有一個真正的龍頭;在世界經濟大勢中,也只有一個國家能做真正的霸主;我們永遠找得到比我們更富有、更成功的鄰居。競爭本身固然是健康的,甚至也許是必要的,但世上一定要有比“贏”更重要的東西,否則大多數人都注定當輸家。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這種現象也發(fā)生在美國。美國96%的財富增長被1%的最有錢的人占據,而40%的家庭,實際生活水平反而越來越差。曾經是促使財富增加的一些誘因,到頭來又把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消耗殆盡。
  盡管各方對上述數字是否準確仍有爭議,但發(fā)生了財富集中于少數人的不均現象,則是不爭的事實。其他國家也好不到哪里去。世界各地都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而且這種貧窮不只是相對的貧窮,有時甚至是絕對的貧窮。窮人的唯一共同愿望,也許是指望在不斷增長的世界里,能在富人的夾縫中找到立足的空間。但目前看來,希望頗為渺茫。
  粉飾文明的背后
  戈爾出任美國副總統(tǒng)之前曾寫道:
  我們在自己的文明中,構筑了一個虛假的世界——塑料花、人工草皮、冷暖空調、螢光照明、從不開啟的窗戶、永不停歇的背景音樂、不知晴雨的白晝、永遠閃耀的夜空、“隨身聽”與“隨身看”、微波冷凍食品、酒精與毒品帶來的興奮。
  ……





上一本:杰克·韋爾奇29個領導秘訣 下一本:我的第一本管理學入門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空雨衣的作者是查爾斯•漢迪,周旭華,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