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曲人鴻爪:張充和曲人本事


作者: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     整理日期:2015-06-24 19:59:16

《曲人鴻爪》,百歲張充和(“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倍加珍藏的曲人本事。
  一位文化曲人獨特的世紀回憶,穿越抗戰(zhàn)與內(nèi)戰(zhàn)的烽火,浸潤她六十年來海外移居的生涯,記錄眾多曲人以曲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這就是曲壇名家、書苑才女張充和珍藏至今的紀念冊《曲人鴻爪》(三大集):第一集存藏抗戰(zhàn)前后吳梅、杜岑、陸朝鑾、龔圣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年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及身在臺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jīng)昌、夏煥新、毓子山、成舍我等作品;第三集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農(nóng)、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作品。
  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曲人生涯之余韻流風。今依據(jù)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筆錄曲人本事,鉤沉演藝傳承,再現(xiàn)當年沙龍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對《曲人鴻爪》各家題詞和畫幅做出畫龍點睛的詮釋和導讀。此外,在2010年初版之后,2013年增訂版特別更新了張家舊影、張充和事略年表及題字存目。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冀能留住張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Chang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昂戏仕逆⒚谩敝∶,2013年5月17日在美國家中度過100歲生日。早歲師從朱謨欽學古文及書法。16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昆曲。1934年以數(shù)學0分、國文滿分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抗戰(zhàn)爆發(fā),轉(zhuǎn)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昆曲曲譜,并從沈尹默習書法。勝利后,于北大講教授昆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漢學家傅漢思(HansH.Frankel,季羨林北平時期的好友)。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20多載,并于家中傳薪昆曲,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SunChang),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遷往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系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G.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編有《劍橋中國文學史》(與漢學家宇文所安聯(lián)合主編)。目錄:
  【題圖】張充和女史舊影
  【代序】我和張充和的曲緣(孫康宜)
  【前言】張充和的《曲人鴻爪》(孫康宜)
  【第一集】抗戰(zhàn)前后的曲人活動
  1、吳梅
  2、杜岑
  3、路朝鑾
  4、龔圣俞
  5、陶光
  6、羅常培
  7、楊蔭瀏
  8、唐蘭
  9、樊家父女:樊浩霖、樊誦芬
  10、盧前
  11、周仲眉夫婦:周仲眉、陳戊雙【題圖】張充和女史舊影
  【代序】我和張充和的曲緣(孫康宜)
  【前言】張充和的《曲人鴻爪》(孫康宜)
  【第一集】抗戰(zhàn)前后的曲人活動
  1、吳梅
  2、杜岑
  3、路朝鑾
  4、龔圣俞
  5、陶光
  6、羅常培
  7、楊蔭瀏
  8、唐蘭
  9、樊家父女:樊浩霖、樊誦芬
  10、盧前
  11、周仲眉夫婦:周仲眉、陳戊雙
  12、張鍾來
  13、吳蔭南
  14、王茀民
  15、王季烈
  16、吳逸群(增訂版)
  17、汪東
  18、蔡家父女:蔡晉鏞、蔡佩秋
  19、韋均一
  【第二集】1949—1966:曲人的懷舊與創(chuàng)新
  [第二集上編:曲人在美國]
  20、李方桂
  21、胡適
  22、呂振原
  23、王季遷
  24、項馨吾
  [第二集下編:曲人在臺灣]
  25、蔣復璁
  26、鄭騫
  27、焦承允
  28、汪經(jīng)昌
  29、夏煥新
  30、毓子山
  31、吳子深
  32、張穀年
  33、陸家曲人:陸蓉之、陸永明、陸郁慕南、郁元英
  34、成舍我(增訂版)
  【第三集】1966年以后:張充和的也盧曲社和其他昆曲活動
  35、姚莘農(nóng)
  36、林燾
  37、趙榮琛
  38、余英時
  39、吳曉鈴
  40、徐朔方
  41、胡忌
  42、洪惟助
  43、王令聞
  【附錄】張家舊影—張充和事略年表—張充和題字存目(增訂版)
  【后記】張充和與紐約海外昆曲社
  【續(xù)記】從張充和百歲祝壽公演說起(增訂版)【周有光】——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沈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最多,是書法家。
  【歐陽中石】——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diào)極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余英時】——有光先生說得十分準確:“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彼慕忝弥形衣劽钤纭⑾嘧R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許倬云】——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白先勇】——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書畫,當今才女。
  【董橋】——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陳平原】——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yōu)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尽肚锁欁Α反颉俊獙O康宜《我和張充和的曲緣》(2009年10月于耶魯大學)我和張充和女士的曲緣,要從二十八年前說起。那是1981年的4月間,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剛建成一座仿造蘇州網(wǎng)師園的明軒(AstorCourt),一切就緒,只等幾個星期后向外開放。那年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尚未搬至康州來。當時普大的師生們正在熱心研究明代小說《金瓶梅》,對書中所錄許多明代小曲尤感興趣。于是服務于該美術館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K.Hearn)就計劃為我們在明軒里舉行一次曲會,并請著名昆曲大師張充和為大家唱曲,由紐約的陳安娜女士(即后來的紐約海外昆曲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吹笛。當天充和用昆曲的唱法為我們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記》)、《羅江怨》(俗名《四夢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從頭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昆曲優(yōu)美的精髓,令在場諸人個個絕倒。有關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國聽明朝時代曲》為題寫一文,在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上發(fā)表。次年秋天,我轉(zhuǎn)到耶魯大學任教,并與充和的丈夫傅漢思(HansH.Frankel,德裔美國漢學家)教授同在東亞語文學系里共事(傅漢思教授于2003年8月辭世)。充和與耶魯大學的關系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魯東亞圖書館重修,自然請充和為該館題字以為紀念。多年來,充和在耶魯?shù)乃囆g系教書法,課外兼教昆曲。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向充和習練昆曲,只可惜總因工作太忙而屢屢作罷。還記得1980年代后期,我的博士生王璦玲正式向充和拜師學昆曲,開始會唱《牡丹亭》里的“游園”曲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羨慕。直到今日,王璦玲女士(現(xiàn)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所長)還經(jīng)常對我說,她當年等于是“代替”我向充和學習了昆曲。然而,未能向充和學習那素有“百戲之祖”雅稱的昆曲,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遺憾。對我來說,昆曲最大的魅力乃在于它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人文化;蛟S只有像充和那樣精于昆曲和書法,并徹底經(jīng)過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人,才能真正了解昆曲的意境。最近,在一篇訪問記中,作家白先勇就曾說道:“我一直覺得書法與昆曲是一個文化符號。昆曲的水袖動作都是線條的美,跟書法的線條要有機地合起來!保ㄒ娎顟延钤L問白先勇的文章:《白先勇:我相信昆曲有復活的機會》,《時代周報》創(chuàng)刊號,2008年11月18日)不用說,以書法和昆曲著稱的張充和女士最能了解昆曲的這種特殊魄力。但我也經(jīng)常在想:過去到底有哪些“文化曲人”引導充和走過那底蘊深厚的昆曲藝術旅程?究竟要有什么樣的文化修養(yǎng)和訓練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昆曲的藝術本質(zhì)?在今日后現(xiàn)代的世界里,我們還有可能繼承并傳達那種富有文人氣質(zhì)的昆曲藝術嗎?前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充和讓我翻看她多年來存藏的《曲人鴻爪》三大集,終于使我瞥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謂“文化曲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曲人鴻爪》書畫冊里,她收集了無數(shù)個“曲人”給她的書畫,其中包括曲學大師吳梅、王季烈等人的書法,畫家兼曲人張穀年、吳子深等人的作品,還有來自各方曲友的題詠。最難得的是,不論充和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她都不忘將那《曲人鴻爪》的冊子隨身攜帶,倍加珍藏。正如她所說:“抗戰(zhàn)那些年,這個冊子一直跟著我,一直跟到現(xiàn)在!边@是因為,只要有可能,她都要“抓住”每個機會讓她的曲人知遇在冊子里留下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因此,《曲人鴻爪》實際上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一部難得的曲人書畫見證錄!肚锁欁Α分械臅嬀,曲文膾炙人口,實令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因也令我深受感動——尤其是,有些收在《曲人鴻爪》里的書畫已經(jīng)沉睡了七十多年之久!不久前,我的耶魯同事蘇煒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里提到了充和這部難得的《曲人鴻爪》,但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讓廣大的讀者也分享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因而我主動向充和建議,希望她能盡快把這些書畫付梓出版。重要的是,《曲人鴻爪》收藏了1937年至1991年一段十分漫長的曲人心聲。我想通過充和的口述來填補上世紀以來“曲史”的一些空白,所以才有編寫此書的構想。同時,我能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多向充和學習,更是求之不得的樂事。讓一位九十七歲的杰出書法家兼昆曲家領著再次走過那段已經(jīng)消逝的時光,去捕捉一些戲夢人生的片斷,去追尋那個已逐漸失去的文人傳統(tǒng),確實是一件動人幽懷的雅事。從中既讓人瞥見老一代文化人的師友情誼和風雅交往,也讓人對那個已經(jīng)逝去的曲壇佳話倍感珍惜。必須聲明的是,由于篇幅的局限,本書無法收進《曲人鴻爪》里全部的字畫。因此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得不放棄一些曲人的作品,也請讀者見諒。有關此書的策劃,我首先要感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曹凌志先生以及好友李懷宇先生的推薦——他們從一開始,就非常熱情地支持此書的出版。同時我要感謝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及AndyRodekohr(AssistantDirector,CCK-IUC)對本研究計劃的慷慨支持。此外,余英時、陳淑平、高友工、許倬云、王璦玲、林勝彩、謝正光、王瑋、陳安娜、尹繼芳、傅剛、李唐、章小東、孔海立、VictoriaWu(吳禮蘭)、康正果諸位也都為我提供了重要的幫助。香港《明報月刊》的彭潔明(總經(jīng)理室高級主任)和陳芳(執(zhí)行編輯),大陸《書城》編輯陶媛媛,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聯(lián)合報?副刊》主編宇文正,以及美國《世界周刊》主編常誠若和《世界日報?副刊》主編吳婉茹(AnnieWu),都分別在報刊上登載有關本書的精選章節(jié),讓海外的讀者更加了解充和在昆曲方面的貢獻,我也要特別感謝他們。同時,我的丈夫張欽次(C.C.Chang)付出了許多時間和心力,他為我搜集各種各樣有關充和的曲友們的信息,而且還幫助錄音、拍照等工作,所以我要特別向他獻上感謝。當然我最應當感謝的是張充和女士。沒有她貢獻出《曲人鴻爪》的書畫,沒有她向我口述往事,那根本就不會有這本書的結集。【《曲人鴻爪》續(xù)記】——孫康宜《從張充和百歲祝壽公演說起》(2013年6月13日于耶魯大學)才聽說6月9日那天,紐約海外昆曲社的陳安娜社長為充和女士在哥倫比亞大學密勒劇場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張充和百歲祝壽公演”(名為“唯曲是寶”昆曲公演,由昆曲名家演出),今天我就收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曹凌志先生來信,說即將出版“百歲張充和作品系列”,其中也包括《曲人鴻爪》一書(以及它的姐妹篇《古色今香》)的修訂本。這個消息令我感到震撼。充和女士,一位百歲的人(按中國人的算法,已經(jīng)一百零一歲),居然每天仍唱昆曲,實在令人佩服。我因為一直太忙,已經(jīng)許久沒聽充和唱曲了,但我系的博士生王萌筱告訴我,她上個月(5月5日)才去參加曲友們?yōu)槌浜团e辦的百歲慶生會,很是開心。在慶祝會中,充和還唱了三段曲子,有“你是個天生俊生”等動人歌詞。王萌筱并發(fā)來了當天拍攝的幾張精彩照片,令我高興了一番。我想,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時刻,《曲人鴻爪》能有再版的機會,也真好。初版書中,漏了成舍我先生一項,今加上。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趁此修訂版的大好機會,把初版書中的錯誤好好更正一下。有關初版書中的錯誤,我還有一段趣聞,想在這兒與讀者分享。且說《曲人鴻爪》的初版中有個嚴重的錯誤(有關第一集第一六節(jié)“吳逸群”),幸而嚴曉星先生在《文匯報》上很中肯地指出錯誤。原來有兩個同名同姓的“吳逸群”——都是蘇州人,都長相清秀,也都會唱昆曲。這是我與充和女士當初都沒想到的。其實,我在收集材料的整個過程中,的確是把大部分的材料都拿給充和看過,并向她請教過的。但因充和的年事已高,有些過去的事已經(jīng)記不得,所以很多時候,她也無法判斷材料的正確性。有關“吳逸群”那一節(jié),幸而前半部的信息是對的,但最后一段我卻寫錯了(張冠李戴)!因此,讀了嚴先生在《文匯報》的文章之后,我立刻寄一封謝函給他,感謝他指出書中的錯誤。但有趣的是,由于這個冒犯和錯誤,我和吳逸群先生(正確的“吳逸群”)的長子吳釗先生(古琴家)卻成了好友!起初,我向吳釗先生道歉,并贈書給他。吳先生立刻來函致意,并告訴我有關他父親吳逸群先生與充和女士從前的一段交誼。2011年5月我去北京時,還特地到吳釗先生府上拜訪(由中央美術學院的青年俊彥趙胥和彭斯兩位陪同)。吳釗先生那天親自為我彈古琴,那是他將于6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表演的一段曲子。那天我們都忍不住向?qū)Ψ秸f:“幸而書里寫錯了,否則我們也不會認識!迸R辭,他還送我兩本寶貴的著作——一本是他的《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圖說中國音樂史》,一本是《古樂尋幽:吳釗音樂學文集》。他的音樂史書籍,我至今百讀不厭。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我本來就不是研究曲的專家,只是本著研究文化史并以學習的態(tài)度來撰寫《曲人鴻爪》這本書的。書中若有錯,自然是一種缺憾,但我很愿意從錯誤中學到新的知識,所以我對嚴曉星和吳釗諸位都存有衷心感激之意。同時,作為一個嚴謹?shù)淖珜懻撸膊捎猛鈦淼牟牧,我都一一加注。當然,若有資料上引用的錯誤,我必須負全部的責任。我很感謝曹凌志先生,在充和百歲的時候,能讓我有機會出版這本書的修訂版,讓我有一種日益更新的感觸和希望!尽肚锁欁Α泛笥洝俊獙O康宜《張充和與紐約海外昆曲社》(2009年)張充和最常提起的朋友之一,就是住在紐約的陳安娜女士。常聽充和說,她很早就和安娜由于共同愛好昆曲而結為好友。從前安娜在臺灣上大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昆曲,后來到了美國,就開始向充和學習吹笛(陳安娜女士原是汪經(jīng)昌先生在臺灣師范大學的學生,汪經(jīng)昌先生又是吳梅先生的大弟子,而現(xiàn)在安娜又跟吳梅先生的女弟子充和學習,所以陳安娜女士算是吳梅曲學的后繼人之一)。從1960年初開始,充和經(jīng)常在紐約上臺表演昆曲,后來安娜從臺灣來,從此都由她吹笛伴奏(就如1981年4月間她們一同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明軒里表演昆曲)。安娜研究戲曲文學,有專著出版,同時在聯(lián)合國任教。1988年,“海外昆曲社”正式成立,陳富煙先生擔任第一任社長(他是民族音樂博士,也跟充和老師學昆曲),并由安娜任副社長兼秘書。后來安娜成為該社的第二任社長。多年以來,充和一直是該社的主要顧問之一。海外昆曲社成立二十年以來,有今日之成效,確也不易。該社團的組成主要有三方面的結合:學者則如張充和女士、陳富煙先生、陳安娜女士、鄧玉瓊女士(地球物理博士,紐約民族樂團團長)等,以及駐社藝術家(中國南、北昆劇院團的昆劇從業(yè)人士),還有業(yè)余的昆劇愛好者和支持者。同時,昆曲社底下還設有兩個部分:即昆劇團和傳習班。在過去十年間,該昆曲社舉辦過一百多場表演、示范和演講。在這些演出活動中,都由該社著名的駐社藝術家親自登臺演出,故總是圓滿成功。最近以來,我聽說海外昆曲社最為風靡的公演之一就是2006年11月間在紐約曼哈頓交響樂劇場(SymphonySpace)舉行的“兩代名伶同臺獻藝”,當時曾經(jīng)演出四出折子戲——即《鳳凰山》的《百花贈劍》,《水滸記》的《借茶》和《活捉》,以及《長生殿》的《驚變》。此外,2008年10月間,他們?yōu)榱藨c祝海外昆曲社二十周年紀念,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彌勒劇場舉行一次盛大的公演。據(jù)說當天他們演出《長生殿》里的《定情》、《哭像》,以及《潘金蓮》中的《挑簾》、《裁衣》等折子戲,十分轟動!杜私鹕彙纺藶樯虾@F根據(jù)明代劇作家沈璟的《義俠記》傳奇劇本改編而成。沈璟原著取材于小說《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從景陽岡打虎開始,途經(jīng)陽谷縣時為其兄武大報仇,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直到上了梁山為止,共三十六出。但上昆改編的《潘》劇僅著重提取《義》劇中有關潘金蓮這個人物線的發(fā)展,因此演到武松《殺嫂》一出,潘金蓮死后,全劇就結束了(劇中的《挑簾》原為《義俠記》第一二出,《裁衣》則為《義俠記》第一四出)。據(jù)說幾年前昆曲社曾在紐約的“臺北劇場”演過全本《潘金蓮》。最近則聽說,他們在馬里蘭州的昆曲研習社演出有關潘金蓮的幾出戲。這些公演都得到了昆曲觀眾們和媒體的好評,可惜我都錯失了這幾場精彩的演出,想起來真感到遺憾?赡苁且环N緣分吧?2008年11月19日那天我在充和家中,偶然碰到了幾位來自紐約海外昆曲社的昆曲行家。那天來拜訪充和的曲友共有六人——即尹繼芳女士(即本書第四三節(jié),“王令聞”條已介紹過的海外昆曲社副社長兼藝術總監(jiān),專唱小生)、王振聲先生(海外昆曲社駐社藝術家兼音樂家)、王泰琪先生(海外昆曲社駐社藝術家,專唱小生)、史潔華女士(海外昆曲社昆劇團團長,專演旦角)、蔡青霖先生(海外昆曲社昆劇團副團長,專演丑角)和吳德璋先生(海外昆曲社駐社藝術家,專唱小生)。見面之后才知道,原來史潔華和蔡青霖夫婦就是在馬里蘭州分別扮演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搭檔。吳德璋曾在該劇中反串王婆。小生王泰琪先生(他是沈傳芷先生和俞振飛先生的徒弟,也是充和的親戚),也出現(xiàn)在這些戲里。音樂家王振聲先生則專事打鼓,笛子和二胡也很出色;他原是江蘇省昆劇院鼓師。至于尹繼芳女士,我早已聞其大名,她是江蘇“繼”字輩的重要昆曲傳人。經(jīng)過今天的交談,我又認識到:尹繼芳女士來自蘇州有名的一個藝術世家,她的母親和舅舅都是戲曲界著名前輩藝術家。尹繼芳女士從前先習作旦,后改小生。她的啟蒙老師是尤彩云和曾長生兩位。她的拍曲師從俞錫侯、吳仲培、許振寰諸位先生。表演則師從沈傳芷先生,并曾受徐凌云、周傳瑛、方傳蕓、高小華諸位教導。她后來曾得到俞振飛先生的指點,并與岳美緹女士切磋。至于蘇劇,則由其母蔣玉芳女士,且得益于吳蘭英、華和笙、尹斯明諸位師長。早在60年代初,尹繼芳女士已成為江蘇省蘇昆劇團青年演出隊的主要演員。她擅演的蘇劇包括《出獵?回獵》、《岳雷招親》、《紅樓夢》、《抱樁盒》、《九件衣》、《杜十娘》等。在昆劇方面,她經(jīng)常演出《寄子》、《出獵?回獵》、《琴挑》、《驚夢》、《拾畫?叫畫》、《斷橋》、《小宴》、《風箏誤》、《百花贈劍》等。她后來學戲曲導演,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的戲曲導演進修班。她于1989年移民美國,從一開始就在紐約海外昆曲社服務,多年來曾應邀在美多處演出,并應邀參加洛杉磯、西班牙國際藝術節(jié)等重要活動。總之,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竟認識了這么多資深曲人,真讓人高興。其實那天我和這些“曲人”碰面,前后只不過半個鐘頭(因為我還得趕去學校上課)。但奇妙的是,整個過程恍若一場美夢——尤其是,我親眼目睹了他們陪充和演唱《牡丹亭》里的《游園》(由王振聲先生吹笛伴奏)。能聽到九十多歲的充和以十分美妙的嗓子、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唱她的拿手好戲《山坡羊》,還看到她身邊圍繞著不少在行的年輕昆曲演員,真有一種魂隨曲聲,與杜麗娘一起游園的情境。這里頭有音樂、有文化、有美感,也有令人感到溫暖的誠摯友情。從這次的曲人來訪,我深深領會到昆曲的美質(zhì)。那天的經(jīng)驗的確令人大開眼界,使我更真切地了解到充和為什么一直如此珍惜她生命中所遇見過的每一位曲人?梢哉f,她的《曲人鴻爪》留下的就是她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家庭院。按:2009年4月13日那天,耶魯大學的東亞圖書館為慶祝張充和女士的九十六歲生日,特別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書展(充和生于1913年陰歷四月十二日,正確的生日應當是陽歷5月17日。但為了耶魯師生們的方便,提前舉行了開幕典禮)。當天校方也請來紐約海外昆曲社的諸位同仁(包括陳安娜、尹繼芳、鄧玉瓊、史潔華、蔡青霖、王泰祺、王振聲、聞復林諸位),在書法展之后,他們和充和共同演唱了昆曲。在昆曲演唱之前,陳安娜女士特別做了劇目的介紹。當天充和無論在歌喉或風韻方面,都令人贊嘆不已。充和唱的就是以下兩段:《玉簪記?琴挑》張充和唱陳妙常:聽寂然無聲,想是他回書館去了。咳,潘郎啊,潘郎。ǔ境琛浚┠闶莻天生俊生,曾占風流性?此麩o情有情。只見他笑臉來相問。我也心里聰明。(適才呵!)把臉兒假狠,口兒里裝著硬。我待要應承,這羞慚怎應他那一聲。我見了他假惺惺,別了他常掛心?催@些花蔭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零,照奴孤零!赌档ね?尋夢》張充和唱杜麗娘唱【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在梅樹邊。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啊呀,人兒。∈氐脗梅根相見!





上一本:馬蹄湖邊憶舊游 下一本:人性諸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曲人鴻爪:張充和曲人本事的作者是張充和口述,孫康宜撰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