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才華橫溢的詞人,以夢為馬,在詩酒年華里,盡展一個詞人的風流與瀟灑。他是指點江山的帝王,坐擁繁華,在龐大的帝國里,盡享王者至尊的權利。當兩種人生,交織在一起,結成了巨大的矛盾。無人懂得這位詞人在金階華殿里吟風弄月的瀟灑,亦無人懂得這位帝王在楊柳岸曉風殘月下的孤獨。所以,他無可厚非地走向注定的結局,他辜負了江山,也被江山所誤。時光呼嘯而過便是百年,歷史塵封了過往,幸而他的詩詞,千古流傳。且讓我們隨著他筆墨中的歡愁,重游這位“詞中之帝”的人生軌跡,品味他的快意與哀愁。 作者簡介: 李清秋,一個安靜的墨客。身在今時各處游走,心卻始終沉浸在悠遠的古香夢境。持筆深思,潑墨生香,只為捕捉寧靜古風中最真實的美,還原給你最唯美的感動?释麊渭,厭惡單調。崇尚冷靜,拒絕冷漠。輕視物質,保持對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敬畏,堅信現(xiàn)實與虛幻的間縫中有著一片空凈。主要作品《詩中自有禪滋味:重溫最美詩詞里的空靈禪境》《蕭紅:愛與漂泊》。 目錄: 第一章大唐?末世?悲歌 第一節(jié)亂世風雨,恍如一夢002 第二節(jié)戎馬一生,落款南唐007 第三節(jié)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013 第四節(jié)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020 第二章烽煙?帝王?憂患 第一節(jié)迷失命運,奈何榮寵032 第二節(jié)寒松霜竹金錯刀038 第三節(jié)墨香如蝶044 第四節(jié)點青螺,烏玉玦049 第三章相思?寂寥?夢境 第一節(jié)秋風多,雨相和058 第二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062第一章大唐?末世?悲歌 第一節(jié)亂世風雨,恍如一夢002 第二節(jié)戎馬一生,落款南唐007 第三節(jié)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013 第四節(jié)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020 第二章烽煙?帝王?憂患 第一節(jié)迷失命運,奈何榮寵032 第二節(jié)寒松霜竹金錯刀038 第三節(jié)墨香如蝶044 第四節(jié)點青螺,烏玉玦049 第三章相思?寂寥?夢境 第一節(jié)秋風多,雨相和058 第二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062 第三節(jié)笙簫吹斷水云閑068 第四節(jié)落花狼藉酒闌珊,笙歌醉夢間074 第四章宿命?福禍?江山 第一節(jié)天教心愿與身違080 第二節(jié)去年花不老,今年月更圓085 第三節(jié)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090 第四節(jié)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098 第五章離恨?年華?深情 第一節(jié)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104 第二節(jié)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111 第三節(jié)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122 第四節(jié)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里浮生131 第六章戰(zhàn)火?文墨?詩酒 第一節(jié)南朝天子愛風流142 第二節(jié)影斜不入壽杯中148 第三節(jié)萬頃波中不自由154 第四節(jié)離恨綿綿,春日如年160 第七章覆滅?頹唐?空落 第一節(jié)半壁江山,一幅殘卷170 第二節(jié)無一歡之可作,有萬緒以纏悲179 第三節(jié)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191 第四節(jié)總是詩人誤198 第八章毒酒?長恨?永恒 第一節(jié)夢里不知身是客206 第二節(jié)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212 第三節(jié)多少恨,昨夜夢魂中216 第四節(jié)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間222 后記229前言時間的浪花翻飛幾許,跳躍著生命的感慨,略過惆悵人生,落到詞人夢里,成了千古嘆息,成了文學世界里的翡翠明珠,穿透歷史的城墻,在某個不設防的瞬間,照徹我們的心靈。 詩詞的舞臺上,從來不乏千古流芳的文人名士,但往往極致的傳奇,更能讓人們透徹地釋放愛恨。而若說極致,莫過李煜。 李煜,詩詞之宗,生于帝王之家,是南唐后主,多情的違命侯。生命賦予他獨特的軌跡,他無心政治,卻不得不執(zhí)掌江山。他要的不過是“一壺酒,一竿綸”,而他得到了別人眼中垂涎三尺的王位。這對他來說,并非命運的厚贈,而是生命的負累。 往昔的單純與美好,一閃而過。眼前的繁華與喧囂卻越來越縹緲。就這樣,他在如夢如幻的人生里。以詩文為命,覽盡繁華,看遍破碎,以淚書情。最終,一切來了又去,將他裝滿后,又全部掏空。他未能保住江山,也未能保護深愛的人。他深愛的人,離他而去。他辜負了江山,也終被江山所誤,一生憂愁。他筆下的一江哀痛,澆灌了千古人的愁腸。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徹骨的悲歡。 世間成敗的那一桿秤,也難以衡量他的人生。他是亡國之帝,詞家之宗。兩種命運交集成一種人生。錯位鍛造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璀璨,命運犧牲了一個朝代,成全的了文學。時間的浪花翻飛幾許,跳躍著生命的感慨,略過惆悵人生,落到詞人夢里,成了千古嘆息,成了文學世界里的翡翠明珠,穿透歷史的城墻,在某個不設防的瞬間,照徹我們的心靈。 詩詞的舞臺上,從來不乏千古流芳的文人名士,但往往極致的傳奇,更能讓人們透徹地釋放愛恨。而若說極致,莫過李煜。 李煜,詩詞之宗,生于帝王之家,是南唐后主,多情的違命侯。生命賦予他獨特的軌跡,他無心政治,卻不得不執(zhí)掌江山。他要的不過是“一壺酒,一竿綸”,而他得到了別人眼中垂涎三尺的王位。這對他來說,并非命運的厚贈,而是生命的負累。 往昔的單純與美好,一閃而過。眼前的繁華與喧囂卻越來越縹緲。就這樣,他在如夢如幻的人生里。以詩文為命,覽盡繁華,看遍破碎,以淚書情。最終,一切來了又去,將他裝滿后,又全部掏空。他未能保住江山,也未能保護深愛的人。他深愛的人,離他而去。他辜負了江山,也終被江山所誤,一生憂愁。他筆下的一江哀痛,澆灌了千古人的愁腸。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徹骨的悲歡。 世間成敗的那一桿秤,也難以衡量他的人生。他是亡國之帝,詞家之宗。兩種命運交集成一種人生。錯位鍛造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璀璨,命運犧牲了一個朝代,成全的了文學。 今時今日,我們難以復刻他們極致的人生,卻可以在他們某一段故事中,尋到一些共鳴。那一種想忘不能忘的痛;那最美的初遇,最好的曾經(jīng);那昨夜小樓里吹來的東風,那一場醒不來的春花秋月夢境……在反復的吟唱中,他就那樣,隔著千年時光,攜著一生悲歡淚歌,向我們緩緩走來。 那些繁華與凄涼時光,已成為過往,那些惆悵,被賦予了新的情節(jié)。又仿佛,是他的哀愁還未訴盡,所以才借后人之口,滔滔不盡地訴說。 著者 2015年1月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蘭性德第一節(jié) 亂世風雨,恍如一夢 花開一季,隕落成殤。漫天飄飛的花瓣,勾勒成南唐最后一抹絢爛。李煜,這位千夫所指的昏君,這位萬人敬仰的詞帝,在山河破碎之時,選擇了肉袒而降。 歷史的洪流,淹沒了那個平凡的日子。然而對于李煜來說,那是他生命里最銘心刻骨的恥辱。他一生的痛與很,在那一天凝結成一道深入骨髓的疤。 當“王國”跌落“亡國”的深淵,所有的痛苦與絕望,只有李煜一個人最清楚。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他不會忘,離開的那一天,宮娥彩女在淚眼婆娑中為他演奏最后的樂曲。曾經(jīng)奏出天籟般柔美樂曲的樂器,而今竟在淚水中奏著悲歌。仿佛只在昨天,他還和心愛的女子賞月賦詩,多少風花雪月的過往,轉眼間如風而逝。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祖輩留下的大好江山,竟在他手上化為泡影。當人們紛紛把矛頭指向這位亡國君主的時候,殊不知,最悲痛的,是他。 絕望,如同一把鋒利的劍刺進了他的胸膛。 五代時期,南唐是江南有名的富庶大國,可謂是國泰民安。然而,在軍事力量上,南唐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這樣富裕而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國家,就像一只溫軟的綿羊,無論綿羊本身多么珍貴,卻總是避免不了任人宰割的命運。 公元961年,原本一心撲在詩詞歌賦上的李煜陰錯陽差地成了南唐的帝王。盡管他內心深處一萬個不愿意,但男人與生俱來的責任感,還是促使他努力去做一個好皇帝。他害怕干戈,更不愿黎民百姓遭受戰(zhàn)亂之苦。對猛虎般的北宋,他只有拼命地討好。于是,從那一年起,南唐每年都要向北宋進貢大量的奇珍異寶。 然而,北宋的野心,豈在于那些珍寶上?他們要的,是一統(tǒng)天下! 歷史的車輪,永遠不會為任何動人的故事而感動,更不會為任何善良的人感動。弱肉強食,這是千萬年來流傳下的大自然法則,沒有人可以更改。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則,也是史書里的標簽。 公元971年,南漢為北宋所滅,一時間,南唐唇亡齒寒。那種濃重的危機感,在富庶的南唐上空席卷而來,好一個黑云壓城城欲摧!在萬分驚恐與慌亂中,李煜依然堅守著心中小小的希望——與其說那是希望,不如說是癡人說夢般的幻想——只要向北宋低頭,他們就不會侵犯自己。 于是,歷史上有了這樣的一幕:南唐后主李煜,向北宋皇帝趙匡胤上表,甘愿削去南唐國號,從此只稱江南國主。他幻想著,這樣恭順北宋,就不會像南漢那樣遭到滅國之災了。 然而,這個天真的帝王錯了。 現(xiàn)實永遠是現(xiàn)實,從不會因為你心存僥幸而出現(xiàn)奇跡。趙匡胤決絕地說,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李煜是無辜的。盡管他沒有稱雄世界的野心,但是他所在的位置,卻成了北宋統(tǒng)一天下的絆腳石!盎实邸边@個頭銜,對李煜來說是一種幸運,然而也是他生命里最大的不幸。 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趙匡胤派出十萬大兵討伐江南。 人們經(jīng)常責怪李煜荒于朝政,責怪他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讓人。其實,逆溯歷史的軌跡,我們會看到,真正的歷史,并非與傳言完全一致。趙匡胤發(fā)起那場討伐江南之戰(zhàn)持續(xù)了一年多的時光,直到975年,宋軍才攻陷金陵(今南京)。當和平共處的夢想破滅后,李煜也曾努力抵抗過。以一個江南小國,抵抗了宋軍一年多之久,這已經(jīng)很不容易。 李煜是深愛著自己的子民的。正是因為這份愛,他選擇肉袒而降。在大勢已去的時候,他沒有命令將士們拼死抗爭,也沒有逃跑。他的投降,是為了能給那些深愛的人留下活路。對一個男人來說,尊嚴比生命更重要。然而為了那些深愛之人的生命,他甘愿放下自己的尊嚴。 從此,李煜的一切,包括他自己,完完全全地淪為了趙匡胤的戰(zhàn)利品。 那應該是李煜記憶里最寒冷的一個冬天。那一年,他和宰相殷崇義(后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為湯悅)等朝廷命官及心愛的小周后等眾多妃嬪一起被押往汴梁(今河南開封)。他多年來苦心收藏的書籍、字畫等也被裝進了箱子,從此與他一起歸為臣虜。 從那一天起,李煜的命運徹底改變。他不再是萬人之上的皇帝,而是一個戰(zhàn)利品,是北宋的違命侯!國家不幸詩家幸,在他的筆下,那些或美好或蒼涼的過往,一一化作文字的結晶,縱然時光飛逝了千百年,他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的千古詞帝。告別故國后,他曾以“破陣子”為詞牌,寫下了這首令人唏噓的詞: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又名《十拍子》,源于唐太宗時期的《破陣樂》。這是一支氣勢雄渾的武舞曲,據(jù)說有兩千人才能完成這場雄渾壯闊的歌舞。歌舞一經(jīng)面世,就震懾了無數(shù)人,其威名甚至遠播海外。《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唐玄奘天竺取經(jīng)時,曾有一個國王向他詢問起這首著名的武舞曲。 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zhí)旗旆。外藩鎮(zhèn)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兩千人的大型歌舞中,有人奏著激蕩昂揚的樂曲,有人身披鎧甲、手執(zhí)刀劍有節(jié)奏地旋轉、翩躚,或許,還會有戰(zhàn)馬加入表演的行列。那種壯觀的場面與起到的作用,大概和今天的軍事演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那場盛世歌舞,定是舞出了大唐的雄風,舞出了一個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與文化實力。也正是這個原因,詞牌《破陣子》在后世深受愛國者的喜愛。國破家亡后,李煜用這個詞牌寄托了自己的亡國之恨,同時也寄托著對故國的無限懷念。 只有閉上眼睛,他才能看到最美好的世界。蝕骨噬心的亡國之恨,讓他的筆風進入了一個蒼涼凄愴的世界。因為曾經(jīng)擁有,所以在失去后才會更為那再也不可能的擁有而痛徹心扉。 第二節(jié) 戎馬一生,落款南唐 愛情是人們各種感情中最普通的一種,卻也是最特殊的一種。中國是一個儒學大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古代社會里人人都要遵守的規(guī)章,所以自由戀愛往往被打上恥辱的烙印。所以,家長們總是極力阻撓兒女闖入自由戀愛的“歧途”。但是真愛往往能撼天動地,沖破世俗的種種屏障。一旦陷入真愛之河,青年男女們往往寧愿選擇玉碎,也不會選擇瓦全。 提到愛情,很多人都會想起牛郎織女這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L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兩個人隔著茫茫銀河,雖是盈盈一水間,卻脈脈不得語。 王母的阻撓,象征著封建社會里的陳規(guī)舊制。傳說,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到天上去搭橋,好讓牛郎織女見面。于是,七月初七成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 每每提起情人節(jié),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jié)。不過,近些年來,一直有人提議把七月初七定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越來越多的戀人或夫妻也的確會在這一天好好地慶祝一下。 這樣說來,七月初七似乎算是一個好日子了,其實不然。 老一輩的人說到七月初七,常常會說:“喜鵲都到天上搭橋去了,把人間的喜氣也都帶走了!币驗槿碎g沒有了“喜氣”,所以這一天理所當然地成了個不吉利的日子。除此外,七月還有個稱號,叫作“鬼月”,七月十五則是“鬼節(jié)”。傳說每到這個時候,眾多鬼魂就會來到陽間,所以在這個月份里諸事不宜。如果有孩子在這個月份降生,人們就會覺得這個孩子命運不會很好,尤其是七月初七的日子。 當然,在科學文化大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已經(jīng)知道那些只是封建迷信罷了。不過,逆溯時光的軌跡,在古代中國,這種觀念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 在著名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恰巧也有一個七月初七出生的人,她就是金陵十二釵之一的賈巧姐。這個生日讓她的母親王熙鳳隱隱感到不祥,為了能壓制這種不祥,王熙鳳特意請貧苦人劉姥姥(古時人認為貧苦人取名能壓住霉運)來取個名字。當劉姥姥問“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精明干練的王熙鳳,也會為這個生日苦惱不已,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千百年來,七夕一直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與浪漫情懷的日子。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七”與“凄”諧音,這個數(shù)字本身,似乎就是一個故事。文人墨客們也喜歡把七夕納入筆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薄澳昴昶呦Χ涩庈帲l道秋期有淚痕?”…… 七夕又名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因為織女手巧,所以女孩子們便會在這一晚擺上瓜果貢品,然后對月穿針引線,向織女乞巧。所以,以“乞巧”為題材的詩詞歌賦同樣不少,如柳永的“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鬢相亞”,又如羅隱的“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多少墨香,綿亙在七夕這個傳奇的日子里。而李煜,便是傳奇中的傳奇。 李煜出生在一個被墨水澆灌的日子里,難怪他一生嗜書如命,愛墨成癖。同時,他也出生在一個充滿了浪漫而凄涼的愛情氣息的日子里,也難怪他為愛執(zhí)著,為愛沉淪。 循著歷史的長河,當歲月的指針撥向南唐升元元年時(公元937年),一個漂亮的男嬰在那一年的七月初七降生了。 金陵(今南京),王府,黃昏。人們都在為這個新生的男嬰忙碌著,興奮著。他是吳王李景通(即李璟)的第六子,也就是后來的李后主李煜。 像《紅樓夢》中的賈巧姐一樣,李煜也是出生在貴族之家。只是,李煜沒有劉姥姥這樣的貧苦人為他取名鎮(zhèn)壓霉運,命運里,也沒有小說故事里的化險為夷。他的人生,將是一場真實的春花秋月,也將是一場殘酷的流水落花。他的名字為“從嘉”,父親希望他一切都能順順利利,然而真實的人生卻完全與“從嘉”相反。 據(jù)說,李煜的祖父李昪為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孫。這種說法至今仍然存在爭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李昪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而杜撰的。在古代,為了提高自己身價而打著某皇帝或某名人之后的旗號的的確不少,即便是今天,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過一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而世間諸事,很多時候也如聯(lián)中所寫。歷史的洪流淹沒了最初的形狀,我們只能在故紙堆里摸索真理的雛形。 在《江南錄》中,南唐舊臣徐鉉也曾提到李昪是唐憲宗第八子的說法,這種說法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宋太宗毒死李煜后,為他立墓時所撰的墓志銘上也提到了李煜為隴西李氏之后。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更在《南唐書》中列出了具體的世系: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榮,李榮生李昪。這樣具體到姓名的關系,進一步證明了李昪身上的貴族血統(tǒng)。 是真實的也好,是杜撰的也罷,當千余年的歷史風煙逝去,所有浮華的、表象的東西已經(jīng)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千古詞帝李煜的詞依然鮮活,依然在茫茫紅塵中唱響?v然已經(jīng)不是當年的旋律,但是一字字、一句句,依然在延續(xù)著李煜的喜怒悲歡。 李昪是位英勇的賢德君王,經(jīng)過一場場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后,他終于建立了南唐的基業(yè)。 那時的李景通還是吳王,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身為李昪正妻宋氏所生同時又為長子的他將會成為南唐王朝名正言順的繼承者。 幾乎人人都知道,后來的李煜成了一位癡情又才華橫溢的君王,但是李煜的父親李景通也是位才氣逼人的君主卻鮮有人知。在李景通身上,我們能看到李煜的影子。他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尤其精于隸書。在詩詞上,他更有著很深的造詣。早在十五歲時,李景通就寫下了“蒼苔迷古道,紅葉亂朝霞”的絕美詩句。 詩句是鑲嵌在詩人心靈上的眼眸,所以在詩歌的世界里,詩人能看到常人所看不見的美好與荒涼。在讀詩與寫詩的過程中,李景通邂逅了生命最純凈的快樂。漸漸地,那些有著嚴格的平仄與對仗要求的格律詩歌,讓他產(chǎn)生了一種刻板而又不好施展的感覺。而那些可以譜曲歌唱的詞,卻讓他產(chǎn)生了莫大的興趣。 從廣義上講,詞屬于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但是詞不同于詩,那種參差錯落之美,那種自由灑脫之美,恰恰是詩中所欠缺的。詞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至五代十國時迅速發(fā)展,至宋朝達到巔峰。也正是這個原因,人們習慣于把詞稱為“宋詞”。 簡單來講,詞就是當時的歌曲,而那些千古傳唱的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大多喜歡文學的人對音樂也會比較有興趣,而詞恰恰結合了文學與音樂兩種藝術。很多貴族階層的人非常喜歡這種錯落有致又容易抒情表壞的文學體裁,他們常常寫完之后馬上命府中的歌姬舞女表演。 飄飛的水袖,甜潤的歌喉,那些能歌善舞的女子把詞中的情調演繹到了極致。音樂如同一雙翅膀,將“詞”這種年輕的體裁快速載到了文學的高空。 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李景通對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份深刻的喜愛,給年幼的李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潛移默化之中,詩詞歌賦漸漸融進了李煜的血液,濃濃的墨香,在這位千古詞帝的人生中氤氳開來。 第三節(jié)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一提到中國文壇上赫赫有名的文學家父子,人們常常會想到建安風骨的曹家與一門父子三劍客的蘇家,殊不知,南唐時代的帝王李家父子倆同樣是譽滿天下的。 詞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體裁,配之以悠揚的樂曲與曼妙的舞姿,一時間成了貴族子弟的寵兒。李景通醉于詩詞,他的文學才華遠遠在治理國家的才能之上。也正是這個原因,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對這個皇位繼承人格外擔憂。 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每一位開國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固若金湯,萬年流長。如秦始皇嬴政,他以自己為始皇帝,希望子子孫孫一輩輩地把大好江山傳承下去,熟料竟二世而亡,這簡直是一種歷史的諷刺。又如隋文帝楊堅,千辛萬苦創(chuàng)下大隋基業(yè),竟重蹈了秦始皇的覆轍,同樣二世而亡。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李昪一面考慮著嫡長子繼承制,一面又考慮著江山基業(yè)的傳承。或許,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數(shù)。忽然有一天,李昪做了一個奇怪的夢;秀敝,他看見一條金色的巨龍,一直飛到了大殿。突然醒來,李昪覺得這個夢似乎是在向自己預示著什么,他趕緊派人前去大殿查看。 大殿里毫無異樣,只有李昪的長子李景通在那聚精會神地仰望雕梁畫棟。那一個瞬間,決定了南唐以后的國運,也決定了一個無辜的皇子——李煜的命運。 那正是迷信思想大行其道的年代。李昪覺得,這一定是上天給予他的暗示,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shù)。于是他不在猶豫,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八月,李昪將長子李景通立為太子。 一個離奇的夢,決定了南唐離奇的國運,也決定了李煜離奇的一生。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太子李景通即位,并改稱“李璟”,改年號為保大。 時間在歷史的罅隙里穿梭。滄海桑田,星移物換,在歲月的洪流里,每一個人都在奮力拼搏。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滄海一粟,但是每一個人,卻又是一片滄海。那時的李煜,和王位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錦衣玉食的童年生活里,他無憂無慮地成長著,在心愛的書籍里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文學王國。 李景通即位后,依然對詞抱有強烈的熱忱。那些美麗的字句,如同一片片妖嬈的花瓣,編織成了那個年代里最美的樂章。在文學上,他是個十足的才華橫溢之人,然而在政治上,卻沒有多大能力。在他的生命里,文學占據(jù)了最多的時光。 因為對文學的熱愛,李景通在用人上也偏向有才華的人,甚至連有才無德的人,他也愿意重用。 我們經(jīng)常說“德才兼?zhèn)洹,卻不是“才德兼?zhèn)洹保梢姟暗隆钡闹匾允桥旁凇安拧敝暗。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里對德與才進行了辯證的論述:“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這段精彩的論述,給圣人、愚人、君子及小人都給出了恰到好處的詮釋。一個人的道德要比才華重要得多,我常常想,如果一個人無德,那么上帝千萬不要賜予他才華,寧愿令其成為愚人,也不要成為小人,因為小人著實比愚人可怕得多。愚人無德,幸其亦無才,也就不會有做壞事的本領,但是無德的小人卻有本領,沒有人知道他們會利用自己的才華做出什么令人發(fā)指的事情來。 小人一旦得志,就會為了一己私利而不計代價地傷害他人。古往今來,這樣的小人不勝枚舉,如唐代的楊國忠、李林甫,如宋代的童貫、高俅、秦檜。他們是有才華的人,只可惜把才華用錯了地方。 團結在皇帝身邊的人,對國家大事與黎民百姓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為的明君總是千辛萬苦尋找忠臣良相,而無為的昏君卻和一幫奸佞臣子打成一片。或許,這也是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李景通喜歡有才華的人,所以團聚于他身邊的臣子,幾乎個個才氣十足。只是這些人里,雖然有德才兼?zhèn)渲,但是也不乏無才無德的小人。盡管李景通也知道有些人作惡多端,奈何又拉不下面子,所以只好睜只眼閉只眼。而這些人又拉幫結派,彼此間傾軋攻擊,鬧得朝廷之上雞犬不寧。 諸位臣子中,馮延巳是令李景通非常欣賞的一個,在歷史上,這個人常常被史學家們稱為奸佞陰險之輩。他和魏岑、陳覺、查文徽、馮延魯五人被稱為“五鬼”,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先主李昪曾因為馮延巳多才多藝而任命他為秘書郎,令其與太子李景通交游。從此,他的才華深深地感染了李景通,在李景通登基的第二年(公元944年),就任命馮延巳為翰林學士承旨;保大四年(公元946年),任命他為南唐宰相。 歷史的車輪,在歲月中悠然前行。所謂皇帝,其實也只是個職位而已,李景通沒有選擇的余地,李煜同樣沒有選擇的余地,或許,一切都是歷史的抉擇。 如果可以讓李景通選擇他最愛的文學,相信他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就,而李煜更是如此。 南唐人信奉佛教,而統(tǒng)治者尤甚。李景通登基后,曾經(jīng)在讀書堂的舊址上加以修葺,改建成了一座寺院,并命名為“開先寺”。李景通命令最信任也是最喜愛的臣子馮延巳撰文記事,這也是《開先禪院碑記》的由來。 在那篇碑記里,馮延巳回憶了李景通對他賞識及重用的過程。字里行間,我們能看出他是對李景通滿懷感激的。他曾在《長命女》中將君臣之恩喻為夫妻之情,來表達李景通對他的知遇之恩: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愿: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精彩的字句里,點綴著濃濃的感恩之情。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又是這樣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讓愛才心切的李景通如何不喜歡呢?然而,懂得感恩的人未必真有報恩的能力,我相信,馮延巳是渴望報恩的,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為他的政治才能實在少得可憐。 李景通也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給馮延巳點評,在寫詞上彼此切磋。有一次,李景通將自己剛寫好的兩首詞拿給馮延巳看,一首為《應天長》: 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 另一首為《望遠行》: 玉砌花光錦繡明,朱扉長日鎮(zhèn)長扃。夜寒不去寢難成,爐香煙冷自亭亭。遼陽月,秣陵砧,不傳消息但傳情。黃金窗下忽然驚:征人歸日二毛生! 這兩首詞,都是寫女子的惆悵哀傷之情的,人物刻畫細致入微,感情飽滿而細膩。馮延巳讀罷,不禁深深折服。做文學的人,能夠對同行折服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些騷人墨客之間的關系常常是很微妙的,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文人相輕”。 這樣精彩的詞句,讓馮延巳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么好,面對皇帝虔誠的詢問,他甘愿罰詞一首,也不敢妄加點評。那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杏花盛開,鴛鴦戲水,美麗的風景如同一幅畫卷。馮延巳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的詞,如同吹皺春水的那一抹清風,讓李景通眼前一亮。靈光閃現(xiàn),他又寫下了兩首《浣溪沙》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無論是李景通的詞,還是馮延巳的詞,都是精彩絕倫的。在文學的世界里,他們不再是君臣,而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李景通故意戲謔地問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這也是“吹皺一池春水”的由來,后人經(jīng)常以這句話比喻“關你何事”。 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這句話,放在李煜身上一點也不假,放在他父親李景通身上也同樣適用。雖然李景通沒有做亡國君,但是他的江山并不穩(wěn)固,危機始終存在著。 其實南唐并不缺少治理國家的人才,只是他們的才華在治國而非文學,所以空有一腔報國熱忱,卻得不到皇帝的青睞。當李煜接過這個風雨飄搖的江山時,南唐的政治已經(jīng)向著滅亡的方向駛去。 第四節(jié)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萬里江山,在將軍眼中是金戈鐵馬,在書生眼中則是山水長卷。李景通醉心于文學藝術,他的兒子李煜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光陰染指,歲月在荒草迷離中悄然遠去。一天天,一年年,李煜在書香墨寶中悠然成長。紅香綠玉,水袖清歌,濃濃的皇家氣息縈繞在李煜身畔。然而,他不愛富貴,只愛書香,甚至連人人垂涎的皇位,他也毫不關心。他只想做一個隱者,一壺酒,一竿綸,逍遙自在于塵世的萬頃波濤之中。 只是,與生俱來的貴族血統(tǒng)讓他身不由己。人生總是充滿了諷刺,當你非?释玫揭粯訓|西的時候,踏破鐵鞋,費盡千辛萬苦卻依然是無法得到,而這件東西在別人眼中,卻被視之如糞土。而自己輕易就得到的東西,卻是別人眼中的永生難得的至寶。 李煜七歲那年,他的父親李景通登基為帝,即南唐中主,并更名“李璟”。 父親身份的變化,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表面上依然是溫馨的一家人,但是暗地里卻多了一份鉤心斗角。皇位如同一杯極具誘惑的香醇鴆酒,讓多少人不計代價地選擇飛蛾撲火,也讓多少骨肉親情為之破碎支離。 據(jù)說,李煜生就一副帝王之相:闊額、豐頰、駢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目重瞳”,也就是有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瞳仁。在古代社會里,但凡是有重瞳特征的人,都被人們認為是圣人,甚至是天生的帝王。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重瞳”其實是瞳孔發(fā)生了粘連畸變,也叫作對子眼。發(fā)生這種情況的概率非常低,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這是早期白內障的現(xiàn)象,不過,重瞳并不影響視力。 在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重瞳者共八人,有倉頡、虞舜、重耳、項羽、呂光、高洋和魚俱羅,以及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李煜。 或許,李煜的帝王相不在政治,而在文學。在李煜之前,已經(jīng)有七個名揚天下的重瞳者,所以當李煜降臨到塵世間,加上他特殊的身份地位,理所當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不過,外界一切的風起云涌,對李煜來說永遠是無關波瀾的。他在乎的,只是清風朗月間的一抹悠然情致,唯愿在書山墨海中做一葉孤舟,遨游于屬于自己的天地間。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李煜以為,只要與世無爭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不會遭遇人世間的種種冷漠與糾葛。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不管他表現(xiàn)得多么與世無爭,多么不戀王權,有一件事卻是他永遠也改變不了,那就是他的相貌——那副被人們譽為天生的帝王之相的容顏,尤其是“一目重瞳”。 李弘冀為李璟長子,也就是李煜的長兄。他的性格乃至愛好、特長與李煜完全相反,幾乎就是李煜的一個對立面。他可不像六弟那樣對皇權毫無興趣,恰恰相反,對他來說,皇位是一個極大的誘惑。為了這個誘惑,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如果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那么作為李璟長子的李弘冀登上皇位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早在李璟登基的時候,就曾立下誓言,皇位要兄終弟及,并把李景遂立為皇太弟。 李景遂是南唐烈祖李昪的第三子,對于皇權,他的興趣也不大,對于皇兄的安排,他一直感到不安,并多次向李璟提出取消自己的皇太弟身份。 無論是哪個王朝,皇位一直都是人們爭奪的對象,甚至為了一個皇位,親情也會被冰冷的權欲凍結。然而在那個溫柔的南唐,兩個對皇位唾手可得的人竟然都不愿意做皇帝,而愿意做皇帝的人卻命定與皇權無緣;蛟S,這也是南唐注定的劫數(shù)。 我常常想,如果李弘冀當上了南唐的皇帝,那么,南唐的命運是不是就要改寫了?甚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也會改寫?或許,南唐就不會滅亡,與北宋之爭,誰負誰勝也未可知。而一心只愛文學藝術的李煜,也可以在文學世界里做一個快活神仙,在錦衣玉食的生活中譜寫更多的精彩詞句。 然而,想象終歸只是想象,永遠遮掩不了洶涌澎湃的歷史事實。 李弘冀是個果敢的人,在軍事上更是頗有造詣。中主時期,南唐經(jīng)常遭受鄰國的侵犯。有一次,后周軍隊占領了廣陵,吳越也趁機侵犯常州。那時候,恰好是年少的李弘冀駐守潤州,局勢非常緊張。 中主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擔心,趕緊派人讓李弘冀回來。 然而在那個緊急時刻,如果主將臨陣脫逃,必定會導致軍心渙散。李弘冀考慮到大局,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他決定與眾將共同守護潤州,背水一戰(zhàn),絕不做貪生怕死的逃兵,誓與眾將共生死。 李弘冀的做法大大鼓舞了軍心。不過,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形勢卻不容樂觀,一連幾次都吃了敗仗。在戰(zhàn)場上,將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縱然士兵以一當十,沒有一個好將領指揮,也會是事倍而功半。 飽讀兵書的李弘冀深知這個道理。他了解到都虞侯柴克宏英勇善戰(zhàn),便以自己的生命做擔保提拔柴克宏為主將。 這個做法受到了大家的非議,但是李弘冀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 事實證明,李弘冀的做法是正確的。柴克宏領兵殺敵,非常勇猛,不僅穩(wěn)固了潤州,還率兵解救了常州,大敗吳越軍,還抓獲了十多名將領。 為了震懾敵軍、殺一儆百,李弘冀將抓獲的俘虜悉數(shù)處決,不僅大大地震懾了敵軍,也壯大了南唐的軍威。 然而,向來心慈手軟的中主李璟對兒子殺戰(zhàn)俘的做法很不高興。一來,他打心眼里覺得這種事情太過殘忍;二來,他擔心會引起敵人的震怒,招致其更大規(guī)模的侵犯和報復。不過,畢竟李弘冀是立了戰(zhàn)功的,他的不滿,也只能壓在心底。 李景遂對自己皇太弟的身份一直耿耿于懷。他的想法和李煜差不多,只要能平平淡淡地過好這一生,就足夠了,什么皇位、權力,都是不重要的。同時,他也看到了李弘冀對皇位的渴望,那雙充滿權欲的眼睛,常常讓他感到畏懼。加上李弘冀越來越得人心,他更加堅定了取消皇太弟身份的想法。 公元958年,李景遂再一次向皇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他的堅持下,李璟終于同意了,改封他為晉王、天策上將、江南西道兵馬元帥、洪州大都督、太尉、尚書令。這樣一來,皇儲的位置就非李弘冀莫屬了,于是李璟理所當然地封嫡長子李弘冀為太子。 在封建王朝里,縱然你當上了太子,也未必能順順當當成為皇帝,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沒能當上皇帝的太子太多了。李弘冀本來就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盡管自己已經(jīng)成為太子,但是總覺得這個位置并不穩(wěn),唯恐被別人搶走了自己心愛的寶座。在他眼中,最大的威脅不外乎兩人,一個是已經(jīng)推掉皇儲之位的叔叔李景遂,另一個就是一目重瞳的弟弟李從嘉。 在南唐李氏家族里,迷信思想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李弘冀也深受影響。盡管李煜始終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但是在他看來,弟弟依然是自己強大的競爭者。 李煜也深知哥哥對自己的猜忌。在骨子里,他就有一種逃避的思想,無論是后來面對咄咄逼人的北宋,還是此時面對疑心重重的皇兄,他都選擇了逃避。他不愿意面對人世間的諸多險惡,更不愿去品嘗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他一個人沉醉在幽靜的墨香里,靜靜地默誦著自己的《漁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一楫春風一葉舟,一綸絲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儂”是“我”的意思,“世上如儂有幾人”,可見李煜自己也深知,如他這般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一個清高的王子,他不慕皇權,不愛富貴,只愿在那清幽的山水間,做一個快樂的漁父。他希望在萬頃波中得自由,希望能拋開紅塵里諸多的牽牽絆絆,自由自在地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想,促使李煜寫下這首詞的原因應該有二:第一是他發(fā)自內心地對詞的熱愛與對平凡生活的向往;第二則是明哲保身,向皇兄表明自己絕無對皇位的非分之想。從后來李煜對北宋的態(tài)度上,我們絕對可以肯定,面對咄咄逼人的皇兄,他一定是選擇了退讓,更何況,他對皇位的確沒什么興趣。 然而即便是這樣,李弘冀還是不放心。那個一目重瞳的弟弟,簡直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甚至把他看成是項羽再世。無限委屈的李煜只能在詩詞歌賦中排遣心中的抑郁,明明是親兄弟,卻因為皇權而比路人還要冷漠。這對善良又重感情的李煜來說,這是一種錐心的痛。他曾寫過一首《秋鶯》,以殘鶯的凄涼與孤寂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悲傷與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游。 老舌百般傾耳聽,深黃一點入煙流。 棲遲背世同悲魯,瀏亮如笙碎在緱。 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凄冷蓼花愁。 說到歸隱,很多人會情不自禁地想到秋天,這大概和深秋怒放的菊花有關,加上晉陶淵明獨愛菊的影響,文人墨客們很容易把秋與歸隱聯(lián)系起來。不過,別人的歸隱詩一般都是輕松愉快的,比如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王維的“松風吹解帶,明月照彈琴”。然而李煜的這首詩,卻充滿了愁苦彷徨,我想,其主要原因,就是皇兄施加的壓力。 那時的李煜并不算是一個真正的隱者,但是在皇宮里,不慕權勢不戀富貴的他,已經(jīng)算是一個十足的隱士了。另外,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堆表明自己是個隱者的名字,如鐘山隱士、鐘峰隱居、蓮峰居士、鐘峰隱者、鐘峰白蓮居士等等。這些名字表明了李煜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也隱隱透出了與皇兄李弘冀之間緊張的關系。 事實證明,李煜的做法是正確的,從他的叔叔李景遂的遭遇上我們就能夠判斷出。李景遂雖然不再是皇太弟,但是在李璟眼中,依然是皇位的合適人選。 李璟對這個太子一直有些不滿意,每次李弘冀做了什么讓他不滿意的事情,他總會懷疑起自己當初的決定,甚至有那么幾次,沖動的他破口怒喊,你休想得到皇位,我要讓你的叔叔回來當皇帝…… 對于神經(jīng)敏感的李弘冀來說,這簡直要了他的命。他歷盡千辛萬苦,就為著這個皇位,結果父親竟然還沒有打消兄終弟及的念頭。他要阻止父親這么做,而辦法,只有讓叔叔李景遂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皇權的爭奪永遠充滿了血腥的味道。在畸變的權欲面前,是父子又怎樣,是兄弟又怎樣,是夫妻又怎樣,更何況是叔侄。李弘冀聽說李景遂殺死了都押衙袁從范的兒子,便買通了袁從范,讓他趁機給李景遂下毒。有一次,李景遂打球口渴,便喝下了袁從范送來的水,哪知,那是一碗被下了劇毒的水。 李景遂死后,李璟追謚其為文成太弟。 天理昭彰,因果循環(huán),任何事情都有其發(fā)生的原因,也必有其引發(fā)的后果。種下什么樣的因,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果。千年的歷史洪流席卷而過,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李景遂殺死袁從范之子的原因,但是這段故事卻驗證了因與果的關系。 而此時的李弘冀,同樣也像叔叔李景遂那樣種下了惡因,等待他的,不是金燦燦的皇位寶座,而是日復一日的精神折磨,乃至生命的終結。 據(jù)說,李景遂死時的樣子非?植溃w還沒來得及入殮,就已經(jīng)潰爛不堪。這樁宮廷血案也深深地震撼了李煜,在以后的歲月中,即便是想一想這件事,他都感到毛骨悚然。 李煜作為一個局外人,所受到的震撼只是心靈上的,而當事人李弘冀受到的則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對于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場面、殺過不計其數(shù)的俘虜?shù)睦詈爰絹碚f,殺個人不算什么,然而這一次不是旁人,而是與自己有著骨血之親的叔叔。在叔叔死后,他經(jīng)常被噩夢驚醒,甚至精神恍惚地看見叔叔的鬼魂前來索命。 南唐李家向來迷信,對夢境更是非常重視的。李弘冀嚇壞了,因為精神上的折磨,他的身體也很快被疾病縈繞,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原本是為皇位,結果爭來斗去,卻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如果李弘冀?jīng)]有那么重的疑心,沒有去自找麻煩,或許還真的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南唐皇帝,那么或許,南唐的命運就不一樣了。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有些東西,如果注定不是自己的,那么無論你怎樣費盡心機,終究是得不到,還會弄得自己遍體鱗傷。與其拼了命地去爭奪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如安安心心地守護好自己擁有的東西。否則,不僅連想要得到的也得不到,就連自己原本擁有的也失去了。 仿佛是歷史偏偏要讓一目重瞳的李煜驗證這個帝王之相,南唐的皇儲之位,歷史性地落到了李煜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