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收錄了梁實秋關(guān)于美食的文章,其中既有酒樓飯莊的招牌菜,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梁先生自嘲嘴饞,一生未能忘情于詩酒,即使身居臺灣,仍對老北京的美味念念不忘。《雅舍談吃》不僅寫出了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現(xiàn)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底蘊,更融入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濃濃情意。 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也不只代表著地域文化,更承載著人們對于歲月對于故土的集體記憶。飄香的菜品,遠去的叫賣聲,有家的味道,有故鄉(xiāng)的影子,每每讀來心頭總會泛起漣漪,觸動心底那永遠不會淡去的親情和鄉(xiāng)情。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 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尤以散文創(chuàng)作最為突出,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文藝批評專著《浪漫的與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隨筆》《雅舍雜文》《雅舍憶舊》《雅舍遺珠》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來,時而流連于衣食住行,時而沉醉于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溫婉、平實之感。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秋:“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目錄: 第一輯 味是故鄉(xiāng)濃 燒鴨 鍋燒雞 芙蓉雞片 烤羊肉 燒羊肉 白肉 爆雙脆 炸丸子 烏魚錢 鐵鍋蛋 醬菜 茄子 菠菜第一輯 味是故鄉(xiāng)濃 燒鴨 鍋燒雞 芙蓉雞片 烤羊肉 燒羊肉 白肉 爆雙脆 炸丸子 烏魚錢 鐵鍋蛋 醬菜 茄子 菠菜 薄餅 鍋巴 粥 面條 滿漢細點 核桃酪 餃子 酪 水晶蝦餅 栗子 湯包 酸梅湯與糖葫蘆 煎餛飩 豆汁兒 核桃腰 燒餅油條 第二輯 舌嘗四海香 鴿 拌鴨掌 糟蒸鴨肝 咖喱雞 臘肉 佛跳墻 獅子頭 醋熘魚 兩做魚 瓦塊魚 鮑魚 黃魚 生炒鱔魚絲 魚翅 魚丸 海參 西施舌 干貝 熗青蛤 蟹 火腿 豆腐 熘黃菜 龍須菜 韭菜簍 菜包 筍 蓮子 八寶飯 烙餅 薄餅 粥 鍋巴 面條 第三輯 吃中有真意 廚房 五斗米 味精 吃 飯前祈禱 圓桌與筷子 饞 吃相 請客 讀《中國吃》 再談“中國吃” 讀《烹調(diào)原理》 讀《媛珊食譜》 《飲膳正要》 關(guān)于蘋果 窩頭 由熊掌說起 千里莼羹,未下鹽豉 炸活魚 大菜 腌豬肉 狗肉 蘿卜湯的啟示 說酒 飲酒 酒壺 吃醋 喝茶 豆腐干風波 康乃馨牛奶 你來摘 “啤酒”啤酒 粽子節(jié) 北平的零食小販 記日本之飲食店 吃在美國 “麥當勞” 包裝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來,下筆千言,諧而不俗! 他的學術(shù)文章,功在人民,海峽兩岸,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么異辭!玖w林 文學批評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學事業(yè)之所在,其激蕩之廣,反應之烈,凡我國新文學史皆難忽視!喙庵芯虏撕t 韭菜是蔬菜中最賤者之一,一年四季到處有之,有一股強烈濃濁的味道,所以惡之者謂之臭,喜之者謂之香。道家列入五葷一類,與蔥蒜同科。但是事實上喜歡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賞。 有一年我在青島寓所后山坡閑步,看見一伙石匠在鑿石頭打地基。將近歇晌的時候,有人擔了兩大籠屜的韭菜餡發(fā)面餃子來,揭開籠屜蓋熱氣騰騰,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一陣風吹來一股韭菜味,香極了。我不由得停步,看他們狼吞虎咽,大約每個人吃兩只就夠了,因為每只長約半尺。隨后又擔來兩桶開水,大家就用瓢舀著喝。像是《水滸傳》中人一般的豪爽。我從未見過像這一群山東大漢之吃得那樣的淋漓盡致。 我們這里街頭巷尾也常有人制賣韭菜盒子,大概都是山東老鄉(xiāng)。所謂韭菜盒子是油煎的,其實標準的韭菜盒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不過油煎得黃澄澄的也很好,可是通常餡子不大考究,粗老的韭菜葉子沒有細切,而且羼進粉絲或是豆腐渣什么的,味精少不了。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館(天興樓?)賣過一陣子比較像樣的韭菜盒子,干烙無油,可是不久就關(guān)張了。天廚點心部的韭菜盒子是出名的,小小圓圓,而不是一般半月形,做法精細,材料考究,也是油煎的。 以上所說都是以韭菜餡為標榜的點心。現(xiàn)在要說東興樓的韭菜簍。事實上是韭菜包子,而名曰“簍”,當然有其特點。面發(fā)得好,潔白無疵,沒有斑點油皮。而且捏法特佳,細褶勻稱,捏合處沒有面疙瘩。最特別的是蒸出來盛在盤里一個個地高壯聳立,不像一般軟趴趴的扁包子,底直徑一寸許,高幾達兩寸,像是竹簍似的骨立挺拔,看上去就很美觀。我疑心是利用筒狀的模型。餡子也講究,粗大的韭菜葉一概舍去,專選細嫩部分細切,然后拌上切碎了的生板油丁。 蒸好之后,脂油半融半呈晶瑩的碎渣,使得韭菜變得軟潤合度。像這樣的韭菜簍端上一盤,你縱然已有飽意,也不能不取食一兩個。普通人家都會做韭菜簍,只是韭菜餡包子而已。真正夠標準的韭菜簍,要讓東興樓獨步。 窩頭 窩窩頭,簡稱窩頭,北方平民較貧苦者的一種主食。貧苦出身者,常被稱為啃窩頭長大的。一個縮頭縮腦、滿臉窮酸相的人,常被人奚落:“瞧他那個窩頭腦袋!”變戲法的賣關(guān)子,在緊要關(guān)頭停止表演向圍觀者討錢,好多觀眾便哄然逃散,變戲法的急得跳著腳大叫:“快回家去吧,窩頭煳啦!”(煳是燒焦的意思)坐人力車如果事前未講價錢,下車付錢,有些車夫會伸出朝上的手掌,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地說:“請您回回手,再賞幾個窩頭錢吧!” 總而言之,窩頭是窮苦的象征。 到北平觀光過的客人,也許在北海仿膳吃過小窩頭。請不要誤會,那是噱頭,那小窩頭只有一英寸高的樣子,一口可以吃一個。據(jù)說那小窩頭雖說是玉米面做的,可是羼了栗子粉,所以松軟容易下咽。我覺得這是拿窮人開心。 真正的窩頭是玉米做的,玉米磨得不夠細,粗糙得刺嗓子,所以通常羼黃豆粉或小米面,稱之為雜和面。雜和面窩頭是比較常見的。制法簡單,面和好,抓起一團,蹺起右手大拇指伸進面團,然后用其余的九個手指圍繞著那個大拇指搓搓捏捏使成為一個中空的塔,所以窩頭又名黃金塔。因為捏制時是一個大拇指在內(nèi)九個手指在外,所以又稱“里一外九”。 窩頭是要上籠屜蒸的,蒸熟了黃澄澄的,噴香。有人吃一個窩頭,要賠上一個醬肘子,讓那白汪汪的脂肪陪送窩頭下肚。困難在吃窩頭的人通常買不起醬肘子,他們經(jīng)常吃的下飯菜是號稱為“棺材板”的大腌蘿卜。 據(jù)營養(yǎng)學家說,純粹就經(jīng)濟實惠而言,最值得吃的食物蓋無過于窩頭。玉米面雖非高蛋白食物,但是纖維素甚為豐富,而且其胚芽玉米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富有維生素B多種,比白米白面不知高出多少。難怪北方的勞苦大眾幾乎個個長得比較高大粗壯。吃粗糧反倒得福了。杜甫詩“百年粗糲腐儒餐”,現(xiàn)在粗糲已不再僅是腐儒餐了,饜膏粱者也要吃糙糧。 我不是啃窩頭長大的,可是我祖父母為了不忘當年貧苦的出身,在后院避風的一個角落里砌了一個一尺多高的大灶,放一只頭號的鐵鍋,春暖花開的時候便燒起柴火,在籠屜里蒸窩頭。這一天全家上下的晚飯就是窩頭、棺材板、白開水。除了蒸窩頭之外,也貼餅子,把和好的玉米粉抓一把弄成舌形的一塊往干鍋上貼,加蓋烘干,一面焦。再不然就順便蒸一屜榆錢糕,后院現(xiàn)成的一棵大榆樹,新生出一簇簇的榆錢,取下洗凈和玉米面拌在一起蒸,蒸熟之后人各一碗,澆上一大勺醬油、麻油湯子拌蔥花,別有風味。我當時年紀小,沒能懂得其中的意義,只覺得好玩。現(xiàn)在我曉得,大概是相當于美國人感恩節(jié)之吃火雞。我們要感謝上蒼賜給窮人像玉米這樣的珍品。不過人光吃窩頭是不行的,還需要相當數(shù)量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 自從宣統(tǒng)年間我祖父母相繼去世,直到如今,已有七十多年沒嘗到窩頭的滋味。我不想念窩頭,可是窩頭的形象卻不時地在我心上涌現(xiàn)。我懷念那些啃窩頭的人,不知道他們是否仍像從前一樣地啃窩頭,抑是連窩頭都沒得啃。前些日子,友人貽我窩頭數(shù)枚,形色滋味與我所知道的完全相符,大有類似“他鄉(xiāng)遇故人”之感。 貧不足恥。貧乃士之常,何況勞苦大眾?不過打腫臉充胖子是人之常情,誰也不愿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貧窮。貧賤驕人乃是反常的激憤表示,不是常情。原憲窮,他承認窮,不承認病。其實就整個社會而言,貧是病。我知道有一人家,主人是小公務員,食者眾多,每餐吃窩頭,于套間進食,嚴扃其門戶,不使人知。一日,忘記鎖門,有熟客來排闥直入,發(fā)現(xiàn)全家每人捧著一座金字塔,主客大窘,幾至無地自容。這個人家的子弟,個個發(fā)憤圖強,皆能卓然自立,很快地就脫了窩頭的戶籍。 北方每到嚴冬,就有好心的人士發(fā)起窩窩頭會,是賑濟窮人的慈善組織。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來之食,人所難堪。如果窩窩頭會能夠改個名稱,別在窮人面前提起窩頭,豈不更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