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歷史劇以史詩的方式表現(xiàn)了他頭腦中的中世紀以及他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其中心主題則是被置于莊嚴而高度道德化語境中的英格蘭或國家主題。在西方文教傳統(tǒng)譜系中,不斷有學人將莎士比亞與柏拉圖并舉。莎士比亞戲劇以歷史舞臺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問題的底蘊,尤其是王者問題,一再激發(fā)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為后世探究何謂優(yōu)良政制、審慎思考政制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不僅如此,與柏拉圖的戲劇作品一樣,作為政治哲人的莎士比亞沒有學說,他的政治哲學思考無不隱含在筆下的戲劇人物和戲劇謀篇之中。 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通過對莎士比亞主要的八個歷史劇整體系列的綜合闡釋,通過分析莎士比亞對待這些歷史主題所保持的精思熟慮以及他大多數(shù)歷史劇的精致架構,讓人們更加相信莎士比亞是受過教育的,在廣闊的智慧和思考的力量上是可以媲美但丁和彌爾頓的詩人;他提升了編年史劇的水平,將編年史劇變成一種獨立的真正的戲劇類型,而不只是悲劇的附屬品。并且從一開始到最后、在他所有的歷史劇中始終對秩序原則有著穩(wěn)固的意識,并因為這種意識而與同時代那些更具哲學思維的作家們更為接近。 作者簡介: 作者蒂利亞德為英國著名批評家,對文藝復興時期宇宙觀念的研究在文藝復興歷史背景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是20世紀西方歷史主義莎評乃至整個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背景 第一章宇宙論背景 1、引言 2、歷史的語境 3、伊麗莎白時期的世界秩序 4、莎士比亞如何獲悉這種觀念 第二章歷史背景 1、馬基雅維利 2、中世紀準則 3、傅華薩與提托·李維 4、中世紀的期待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背景第一章宇宙論背景 1、引言 2、歷史的語境 3、伊麗莎白時期的世界秩序 4、莎士比亞如何獲悉這種觀念第二章歷史背景 1、馬基雅維利 2、中世紀準則 3、傅華薩與提托·李維 4、中世紀的期待 5、都鐸王朝的神話 6、波利多爾·弗吉爾 7、托馬斯·莫爾爵士 8、霍爾 9、霍林斯赫德10、歷史的用處11、伊麗莎白時期有關近期英國歷史的觀念12、反叛的原則 第三章 戲劇之外的文學背景1、為官之鑒2、斯賓塞、錫德尼、沃納 第四章 戲劇的背景1、道德劇2、《高布達克》3、英國編年史劇第五章 回顧 第二部分 莎士比亞第一章 早期的莎士比亞 第二章 最初的歷史劇四部曲1、前言 2、《亨利六世》上篇3、《亨利六世》中篇4、《亨利六世》下篇5、《理查三世》 第三章 約翰王 第四章 第二個歷史劇四部曲1、引言 2、《理查二世》3、《亨利四世》4、《亨利五世》 第五章 《麥克白》結論 第五章 《麥克白》 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里成功地塑造了王子這個真正的君主典型,但他并不是理想的在位國王;在《亨利五世》里那個本應該施行統(tǒng)治的完美國王,既沒有意趣,也缺少一致性。他還要繼續(xù)努力塑造這一形象。認為莎士比亞習慣性地貶低或是諷刺善于行動的成功者,把他與更有趣但往往不成功的思想者進行對照——福丁布拉斯與哈姆雷特、安東尼與勃魯特斯、奧克泰維斯與安東尼——的想法是錯誤的。莎士比亞是個相當明智的人,他所生活的世界也非常艱險,因此不會低估公共性的美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盡管對思想者更感興趣,但也從未忘記善于行動的人,一個例證就是《辛白林》里著墨不多的吉德律斯(Guiderius)?瓷先ニ坪跏且欢ㄒ堰@個行動者、這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置于事物體系中的恰當位置。亨利五世的下一個版本,如格蘭維爾-巴克爾指出的,是《哈姆雷特》里的福丁布拉斯。最終版本,及其包含的政治對生活的整體適應內涵,出現(xiàn)在《麥克白》里。這部戲劇是莎士比亞最后一部重要的悲劇,也是其歷史劇的終曲!尔溈税住冯m是一部真正的悲劇,但它在國家這個主題上的處理方式與其它悲劇都不同。相比于《哈姆雷特》里的丹麥、《奧賽羅》里的威尼斯、甚至是《科利奧蘭納斯》的羅馬,“蘇格蘭”在《麥克白》中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一區(qū)別在前一句話用引號把蘇格蘭(而不是其他國家)單獨引起來,已經(jīng)恰當?shù)刈龀隽吮硎尽4驍】评麏W蘭納斯的是他的母親,或許還有羅馬的倫理道德,而將麥克白擊垮的是整個國家。麥克白的個人悲劇,他的高尚理性與墮落的意志之間巨大的矛盾,他對抗凌駕一切的天意的徒勞,無序試圖推翻自然的神圣秩序這一普遍的宇宙主題,這些都比實際的政治主題更為重要。然而這個主題是天意發(fā)揮作用的手段,也是讓這部戲劇如此豐富的動因之一。因此,雖然《麥克白》首先是與其他三部重要悲劇聯(lián)系在一起的,[316]它還與《理查三世》緊密相關,在這部戲劇中國家也是經(jīng)歷了與可怕個人的斗爭。一旦與《理查三世》聯(lián)系在一起,《麥克白》便觸及了整個歷史語境,而這正是本書的主題。該劇從霍林斯赫德的編年史獲取的就不再僅僅是情節(jié)材料,它從一個方面來講,完全可以被稱作是最精美的一面“為官之鑒”。莎士比亞在麥克白的獨白“要是干了以后就完了”中好像確實是暗示為官之鑒的類比。他說完愿意拋棄來生之后,又補充道: 可是在這種事情上,我們往往逃不過現(xiàn)世的裁判;我們樹立下血的榜樣,教會別人殺人,結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殺;把毒藥投入酒杯里的人,結果也會自己飲酖而死,這就是一絲不爽的報應。(第一幕第七場第7-12行;《莎士比亞全集》[五],頁210) 這里的報復原則是《為官之鑒》的重要主題;麥克白的觀點與這部作品完全一致,與重視歷史先例的同時代觀點也非常相符!笆虑椤保╟ases)有可能指的是編年史或《為官之鑒》里記錄的那些真實謀殺。不過,本劇與《理查三世》可以類比的地方不止于此。我雖然不相信那些在莎士比亞戲劇里找到的刻意的同時代類比內容,但我相信伊麗莎白時期熱衷于發(fā)現(xiàn)歷史重復自身的例證這種傾向的價值。我認為莎士比亞的觀眾不會錯過理查三世嫉恨地觀察著逃亡中的里士滿伯爵來到布列塔尼宮廷,與麥克白的密使暗中監(jiān)視流亡中的馬爾康在英國宮廷之間的類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在各自暴君的統(tǒng)治下都經(jīng)受了同樣的恐怖。麥克德夫孩子們的遇害復制了倫敦塔里遇害的王子們;在這兩處謀害事件發(fā)生之后,天意都立即開始實施干預。麥克白的屬下在鄧西嫩拋棄了他,正如理查的屬下在波士委將他拋棄。新國王在戲劇末尾講的話在語調上非常一致。由此可見,《麥克白》延續(xù)并涵蓋了莎士比亞最嚴肅和最深入人心的政治主題:罪行的展開、對惡人的懲罰以及都鐸王朝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