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天使與棄嬰


作者:天使與棄嬰     整理日期:2013-06-02 11:16:33


  天使與棄嬰
  作者:冷夢
  或許這件事本不該發(fā)生,然而它發(fā)生了;或許人們很難相信,然而它是真的……
  一種無與倫比的情感照耀出了人性的善,卻也折射出了愚昧與無知對人的生命尊嚴的漠視和輕慢……
  ——作者題記
  上篇 天淚
  瀟瀟天淚,棄兒在病床……
  天在泣。
  天雨如淚。
  1990年10月9日凌晨, 老大爺俯瞰人寰窺視到了一幕人間悲劇,一個弱小垂危的小生命,被他的生身父母孤零零丟棄在了一所醫(yī)院的病床上。
  上午8點, 陜西省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病房的值班護士在給幾個重病人抽血輸液之后回到辦公室,一打開門,門縫里掉下了一張文不通字不順的“棄兒文書”:
  胡林保同志你好:
  十幾年以前見過你,這回我很想見見你可是早(找)不見你,我這娃不要了固我的涇(經(jīng)) 濟很困難我以(已)用了4;5百了(400-500元)。誰能看見這娃求求他這個小同志吧,固我家很窮在(再)無別的……
  你現(xiàn)在不知到(道)我,以后我一談你才能知我。再見請護事(士)們同志把這個專(轉(zhuǎn))給胡醫(yī)生吧。
  1990年10月9日晨
  護士一看,心“咯噔”一下,愣在那兒了。
  醫(yī)生辦公室,大夫們正在洗手消毒準備迎接一天的工作。值班護士推門進來,急得聲音都變了調(diào):
  “18床的陳作義他爸他媽跑了!留個條子……”
  跑了?怎么就能跑了!孩子的生命還在垂危中,作父母的怎么就能跑了!驚訝,氣憤,迷惑,焦慮,一時間使得這些以拯救人的生命為天職的白衣天使們瞠目結(jié)舌……
  病兒的入院登記卡上填寫著: 姓名,陳作義;性別,男;年齡,4個月;家庭住址,陜西省鱗游縣河西鄉(xiāng)。然而,事后證明,表格中除性別年齡以外,全部是假的。
  至于那個被“托孤”的胡林保大夫(應為胡林寶),是醫(yī)院急診科主任,對于棄兒父母給他寫的信,以及信上所說的十幾年前曾有“謀面”的事,胡大夫在搜腸刮肚地搜索了一番記憶儲存后,還是茫然地搖了搖頭。
  ——孩子,賴以與其父母保持聯(lián)系的一切信息來源,中斷了……
  根據(jù)事后的調(diào)查,孩子父母的婚姻狀況按照法律術(shù)語屬于“事實婚姻”,他們在其婚姻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的情況下孕育了這個小生命,小生命的降生多少帶點隱秘性質(zhì),自然成了一個“黑人黑戶”。
  孩子出生后的第72天,一場橫禍降臨到了這個生而不幸的小生命身上。
  那晚,他像往日一樣乖乖地熟睡在大伯家的土炕上。那是陜西農(nóng)村常見的半尺寬的炕臺,一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幽幽地燃著。至于煤油燈是怎么撞翻的,事后誰也說不清楚。煤油潑灑到孩子的頭上,連帽子帶皮帶肉一起燃燒。太弱太小的他,在感到皮肉灼痛的剎那發(fā)出過貓樣微弱的啼聲,隨后便像一截小木頭般任憑大火焚身而沒有了聲息。火勢在蔓延,炕席著了,棉被和放在炕上的收音機著了,濃煙與皮肉的焦糊味終于嗆醒了睡在嬰兒身邊的哥哥,15歲的小哥哥睜開惺松的眼睛倏然看見這一幕駭人情景,嚇得哇哇大哭……
  
  陜西省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主治醫(yī)生王云俠大夫接診了這個患兒。診斷結(jié)論深三度燒傷。患兒頭顱大部分燒焦,自耳以上,毛發(fā)、皮肉無存;左右頂骨(即腦蓋骨)被燒干,右耳被燒掉,脖子上燒出一條深深的印痕,像戴著一條觸目驚心的焦黑肉項鏈……
  緊急搶救!燒傷科醫(yī)護人員當即行動。按慣例,醫(yī)院給其父母下了“病危通知書”。
  不料,就在一群白衣天使為挽救這個垂危的小生命同死神拼命相爭的時候,患兒的生身父母卻失蹤了!
  醫(yī)生們的記憶里,只留下了他的父母不甚清晰的模樣:這對農(nóng)民夫婦,男的三十多歲,黑黑瘦瘦,尖鼻子尖下巴,一張薄嘴唇,無肉多骨的窄瘦臉龐上,嵌著一雙又黑又亮轉(zhuǎn)動十分靈活的眼睛,上身穿一件又舊又臟的黃軍衣,頭戴一頂舊軍帽。女的二十多歲,高高大大,比瘦小的丈夫足足高出半個頭,圓圓的臉,身穿綠布褂子……
  除了這模糊的記憶,就是此時飄灑在病室外的瀟瀟細雨……
  天雨如淚。
  天在泣。
  孩子,你姓“燒”
  嬰兒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身上裹著一件薄薄的粗布紅襖,除了額頭和右眼皮燒得黑焦以外,露在白被單外的小臉慘白慘白,一雙黯淡無神的眼睛睜得大大的……
  護士長高若賢揭開被子。嬰兒精赤著屁股蜷著細瘦的小腿浸泡在一堆破破爛爛的濕尿片里,粗布紅襖也濡濕了大半,泡在尿窩里的小身體赤紅赤紅……大夫護士的眼睛潮濕了,有人趕緊跑回家取來了自己孩子的小棉襖和尿布,有人抱來了自家的小褥子,在給孩子換衣服時,護士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衣襟硬硬的,拆開一看,里面縫了一張10元的人民幣。10元錢,連同床頭放著的一包未啟封的奶粉,這就是孩子的父母給予他的最后一點父愛和母愛!
  情況立刻匯報給了醫(yī)院領(lǐng)導,答復明確而果斷:“該怎么治怎么治,費用先不考慮!”醫(yī)院領(lǐng)導和醫(yī)護人員心想到了一處。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這是醫(yī)生的天職。
  面對一個岌岌可危的小生命,只要他還有呼吸,有心跳,只要有一口氣,就不能放棄治療!
  醫(yī)生的職責使得他們別無選擇!
  手術(shù)照常進行。第一次大手術(shù)是“壞死顱骨鑿除,創(chuàng)面刃后皮片移植”,即將燒焦灼頭頂骨去掉,從孩子的腿上取皮植到硬腦膜上。但是按規(guī)定,這樣的手術(shù)必須由親屬簽字同意,否則,麻醉師不予麻醉。
  “手術(shù)同意書”拿到了院長辦公桌上。
  平日辦事果決,外號“李大炮”的李副院長拿著筆,躊躇了。
  他將對這個小生命負有法律責任。此刻,手中的筆,顯得異常沉重。
  稍頓,他呷了口茶,在本應患兒父母簽字的地方莊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李春生。
  無影燈下的手術(shù)臺。燒傷科主任、副主任醫(yī)生周東允親自主刀。這是一次特殊的手術(shù),手術(shù)室門外沒有等待著的焦灼的親屬,但靜悄悄的病房里走動的“白大褂們”,個個心神惴惴,不時抬腕看表。時間似乎過得異常緩慢,兩個小時像流逝了兩個世紀……終于,手術(shù)室的門打開了,滿臉汗涔涔的手術(shù)大夫周東允出現(xiàn)在門口,疲憊而欣慰地對大家一笑,與他共同分享這愉快和幸福的,是與孩子素不相識的燒傷科全體醫(yī)護人員。
  從嬰兒的父母棄兒離走的10月9日凌晨起, 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的10個人就成了嬰兒在這個世界上的親人。
  醫(yī)院總務科每天給嬰兒送來一斤鮮牛奶。燒傷病人的特點是食欲很旺,吃得多,吸收少,醫(y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負吸收”。嬰兒的“飯量”大得驚人,一斤牛奶不夠,很快增至兩斤,兩斤還不夠,于是大夫護士自己掏腰包,為他買來一袋袋奶粉、白糖。護士們上班,多了一項“奶孩子”的任務,誰上班誰給孩子喂奶。一天,周主任皺皺眉頭:“你們這樣不行,不知道孩子幾點吃的,總喂咋行?”護士長高若賢一聽,趕忙去翻資料,當媽媽對她來說還很陌生,雖然她已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可是為了工作,自己的孩子生下來后,就是婆婆帶大的。為了眼前這被父母遺棄的重度燒傷的小生命,她需要重新來一次作母親的人生體驗。
  終于,她查到“科學育兒”的條款,興奮之余,她排出一個“喂奶喂水大系表”,3小時喂一次奶, 中間喂一次水,每次奶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一絲不茍!按笙当怼辟N在護士辦公室門上,人們輪流自覺嚴格執(zhí)行。
  一晃兩個多月過去了,一天,醫(yī)院“最高行政長官”高院長帶領(lǐng)各部門領(lǐng)導查房,院長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及吃睡情況,作出新的指示:“不能光喂牛奶,該加點副食了。”于是,嬰兒的“食譜”里又增加了一項新內(nèi)容:每天一個蒸雞蛋。
  說來,真難為了燒傷科的年輕的大夫護士,職業(yè)的訓練只教會了他們?nèi)绾沃尾【热;人生的課程里還來不及為他們安排養(yǎng)育嬰兒這一課,驟然來到他們中間的小生命常常讓他們感到不會為父為母的尷尬。護士長高若賢說話了,溫言軟語:“那就實習實習!
  燒傷科出現(xiàn)了一支“實習爸爸媽媽”隊伍。
  談起他們同孩子的親情,科黨支部書記王云俠也覺得奇怪:
  “似乎,這孩子。同我們科真有一種緣分,不知怎么,就那么愛他……”
  在科里,王云俠做了孩子的“第一監(jiān)護人”,對于這個小生命,她似乎負有一種使命感。長期經(jīng)受的職業(yè)訓練,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使她很快總結(jié)出了嬰兒拉屎撒尿時特有的“動作表情癥候”,孩子屙了,尿了,她嫻熟地提起孩子的兩條小腿,又擦又洗,很快便把孩子伺弄得舒舒服服,“實習爸爸媽媽”在一旁觀摩著,學習著,躍躍欲試。
  二十幾歲的年輕大夫陳榮還在熱戀中,在醫(yī)院,卻幸福地做了“實習爸爸”;純豪,抹得滿屁股滿腿的屎,護士急得不知如何下手,陳榮見狀叫一聲:“我來!”快步上前擦洗,弄得兩手的屎,一面擦,一面笑呵呵自我解嘲:“這有什么?小孩的屎又不臟不臭!币欢螘r間下來,擦屎,喂奶,伺弄嬰兒真就出了徒。護士們笑著夸他:“陳大夫,你畢業(yè)了!”陳榮一臉自負:“我想我將來準定是個合格的父親!”
  護士鄭明霞,是一個黑眉亮眼模樣俊美的姑娘,剛剛步入19歲的年華,在家里,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掌上明珠。平日別說伺養(yǎng)嬰兒,連抱也沒抱過。如今自己值班時要單獨給孩子喂奶換尿布,回到家急得直犯愁。父母見女兒愁眉緊鎖,干脆來個急用先教,連比帶劃講起自己當年的經(jīng)驗。盡管這樣,女兒每日下班回到家還時常面布愁云:孩子怎么這么小呀,小胳膊小腿那么細,一動就覺得孩子的骨頭要斷了。就連孩子紅紅的小屁股也讓她發(fā)愁,那么細皮嫩肉的,擦破了怎么辦?一個月以后,飯桌上沒有了這優(yōu)憂愁愁的“嬰兒詠嘆調(diào)”,父母倒奇怪了:“明霞,你們科那孩子咋樣了?”女兒嗔怪地斜睨父母一眼:“什么那孩子那孩子的?我們孩子有名兒啦, 叫‘燒豆豆’ !”父母聽了撇嘴一笑:“喲,連個對象還沒有呢,就‘我們孩子’……”女兒卻咯咯笑了:“是我們孩子嘛!”“你們孩子怎么叫‘燒豆豆’?”“這有什么奇怪,燒傷科的豆豆嘛!”
  燒傷科的醫(yī)護人員為孩子起的名字既溫馨又心酸。
  那天,一個小護士給孩子喂奶,一邊逗孩子玩,一邊嘟嘟嚷嚷道:“陳作義,陳作義,名字難聽死了,又不好叫!迸赃吶擞X得有趣:“那叫什么?”小護士眨眨眼睛,脆生生地道:“就叫小豆豆!”另一個護士撫著孩子的臉頰:“小豆豆呀,你爸都不要你了,咱不跟你爸姓,姓燒,燒傷科的嘛!”
  “百家姓”中沒有“燒”這個姓。孩子在獲得這個獨特的姓氏的同時,獲得了一個奇異的“家族”。他成為這個“家族”中一個合法的嬰兒。
  “我們兒子”——“娘”不嫌兒丑
  作為燒傷科醫(yī)護人員共同的孩子,“燒豆豆”享受著“特級”待遇。孩子太小,吃喝拉撒睡都要人操心,為了便于觀察和護理,自從孩子父母離走的那天早晨起,孩子就被轉(zhuǎn)入搶救室,搶救室與護士辦公室是里外套間,中間隔著一堵玻璃墻,三班倒的護士24小時值班,抬頭就能看見孩子。孩子也怪,似乎知道自己不幸的身世,很少像同齡嬰兒那樣哭鬧,只要護士辦公室有人,就靜靜地躺著,嘴里“咿咿呀呀”,表達著他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新奇感受。大一點了,會爬了,怕他摔下來,醫(yī)護人員就用被子給他圍個圈,豆豆坐在自己的“領(lǐng)地”里,常常翻來覆去地看著自己的一雙小手,模樣倒很深沉,似乎掌上有一個奇異的世界,他怎么看怎么想也悟不透它……
  醫(yī)護人員心酸了:這孩子,心里好像透亮著呢,知道他跟別的孩子不一樣……
  孩子喚起的愛心是深沉的,深沉得像一泓靜靜流淌的愛河,科里15個人,只要誰能騰出手,誰就把孩子放在溫暖的懷抱里抱上一抱,把孩子傷殘的小臉貼在面頰上暖一暖,這時候,孩子的小臉就漾上一種很知足很知足的模樣,那模樣,讓人看了只想要掉淚!
  可是,燒傷科的工作是繁重的,護士不能總守在豆豆身邊。豆豆對孤獨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恐懼,一見屋里沒人,像受驚一樣尖著嗓門哭叫,滿病房都能聽見他的哭聲。護士常常要忙完工作,一有空閑就趕緊跑去看他,實在忙不過來,只好請求陪護的病人家屬:“把我們豆豆抱一會兒吧……”
  白衣天使的職責和他們“為父為母”的感情發(fā)生了尖銳沖突。
  王云俠大夫不愿孩子受委屈,每天一上班,一定先進搶救室,掀開被子摸摸孩子尿布濕了沒有,干著,王大夫就滿意地笑笑;濕了,臉上就掛不住,自己動手給孩子擦屎擦尿,完了、還忍不住沉下臉刮護士幾下:“娃拉了屎,你們怎么沒看見?”護士心中好不委屈,怎么剛剛換上的尿布,到病房里忙活一陣兒,轉(zhuǎn)眼就拉了屎了?豆豆卻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見有人來,高興了,兩只小手直搖直晃,鬧著往王云俠懷里鉆。
  護士好不“嫉妒”:“王大夫,你咋就對豆豆好,對我們不好呢!”
  王云俠一眼白去:“你有媽有爸呢,娃沒有!闭f著,眼睛又紅一圈。
  豆豆長到四五個月時,有人說:“該讓娃辨認顏色啦!绷⒖逃腥讼±飮W啦買來一大堆塑料玩具,床兩邊豎上輸液架,拉上條繃帶,豆豆手一抓,滿繩玩具亂動,五顏六色,琳瑯滿目,看得他小眼都瞇起來了。
  轉(zhuǎn)眼間秋去冬來,有人說,“該換季了”,豆豆的床頭很快壘起一堆衣服,有大夫護士拿來的自己孩子的衣褲鞋襪,有大夫護士親手縫制或請人縫制的里外三新的棉衣棉褲……
  1991年農(nóng)歷新年,是豆豆生命中的第一個春節(jié),全科人把豆豆打扮得簇新一團,頭上戴一頂嶄新的紅絨帽,腳上穿一雙鮮亮的紅棉鞋,身上新衣是王大夫一針一線密密縫制,腿上新褲是明霞姑娘讓媽媽制作,護士小巨、小令、小劉、小侯、小師、小吉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拿出錢來為豆豆買來一大堆吃食衣物……中國兒童里大概很少有誰在生命的第一個春節(jié)像“燒豆豆”那樣富有!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爆竹聲聲,小豆豆也不寂寞,他被王云俠抱回家過了個“四世同堂”的大年夜。翌日一大早,“四世同堂”的家庭還在酣睡,周主任的小女兒就來叩門,豆豆又投入了另一家人的懷抱……
  經(jīng)過三次手術(shù),植皮、整容,豆豆的燒傷逐漸痊愈了。術(shù)后的豆豆,腦殼上少了兩塊頂骨,硬腦膜上只有一層頭皮包裹著,只在腦袋周圍長著一圈稀疏的頭發(fā),右半臉到右眼瞼,燒傷的疤痕還相當觸目,右耳也只剩下一個小肉疙瘩,兩只眼角還向下耷拉著。高明的醫(yī)術(shù)可以使嬰兒起死回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命的奇跡,卻無法駐顏有術(shù)還給孩子一個無傷殘的、健康而美麗的小天使般的容顏!
  豆豆顏面上的終生缺憾,是愛他的15顆高貴而富有同情心的心靈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的事實!
  然而,愛心無邊。愛心有時會蒙蔽理智的眼睛,“娘不嫌兒丑”。再丑的孩子在充滿母愛與父愛的眼中都是俊?印
  有時,“燒氏家族”的人圍著豆豆,由衷地發(fā)出著一片贊美:
  ——“咱們豆豆皮膚白白的!
  ——“眼睛也好看。”
  ——“鼻梁高高的……”
  ——“我們兒子越看越好看!”
  圍繞燒豆豆,每天都有新聞,有一天,護士長高興地對大家宣布:“我們兒子有口形啦!”又一天,陳大夫興高采烈地宣布“我們兒子”會抓撓著小手做出一副“再見”的姿勢……每一個新發(fā)現(xiàn),都會在科里引起巨大的反響。孩子與“義父義母”們的感情與日俱增。
  ——然而,一個離別的日子也到來了……
  中篇 天憫
  情緣未了……
  1991年3月13日, “燒豆豆”在燒傷科度過了半個年輪的日月以后,離別了他的溫暖的“家”。大家把“豆豆”的衣物裝了兩大箱子,又為他添置了新鞋新襪新手絹,縫制了新衣新褲新被褥,由王大夫、高護士長和市民政局的一位同志組成的護送小組登上了東去的火車。按照醫(yī)院處理棄嬰的慣例,豆豆在傷愈后惟一的歸宿是兒童福利院。
  王大夫和高護士長抱著孩子走進這被稱為棄嬰的“諾亞方舟”的兒童福利院,在入院登記表上填上了嬰兒“陳作義”的名字及聯(lián)系人“王云俠、高若賢”。王大夫和高護士長隨后把豆豆送入所在班。班上一二十個嬰兒,只有三個健全女嬰,其余一律是重殘兒童。
  豆豆被安排在了一個靠墻角的床位。孩子好像預感到了什么,兩手死死揪住王大夫的衣襟不肯松手,剛一放下,就“哇”地一聲大哭。王大夫和高護士長流著眼淚向保育員詳細介紹了豆豆的起居飲食習慣、表情特征等等,在豆豆撕心裂肺的哭聲中,逃跑似地沖出了福利院的大門。該離去了,兩人卻拖不動步子!岸苟惯在哭,”高護士長說!班,哭得可厲害呢!”王大夫說——隔著一條街兩人似乎仍能聽見孩子的哭聲。徘徊良久,她倆重返福利院。孩子果真仍在哭。高護士長和王大夫沖上樓,摟著孩子,三個人哭作一團……
  哭聲驚動了福利院院長。當院長得知,她們與孩子非親非故非血緣關(guān)系而只是兩位可敬的白衣天使時,一向剛硬的院長沉默了。
  在所有護送棄嬰入院的人們中,這是一個特例!
  “你們有什么要求?”院長懷著敬意,詢問兩位“義母”。
  “給我們孩子調(diào)個床位吧,靠近窗戶點,讓他能夠曬上太陽……”簡單的要求中,浸透出母愛的細密。
  “好。 
  院長當即讓保育員把豆豆的小床挪到窗戶下。
  一個月過去了。對豆豆的回憶無論是美好還是凄楚,無論是溫馨還是苦澀都應該稍微褪色了。世界上的棄嬰不止豆豆一個。中國的棄嬰也不止豆豆一個。應該說豆豆比起別的棄嬰是幸福的, 他起碼享受了180個日日夜夜15個“父母”那么多的愛那么多的情。
  然而, 時光的流逝不足以沖淡180多個日日夜夜的記憶,豆豆的哭聲仍舊縈回在義父義母們的心頭,每當有人問起:你們豆豆怎樣了?王大夫就先哭了,高護士長就先哭了,燒傷科的15個人就神色黯然滿眼凄迷!
  一日養(yǎng)育百日情,更何況180多個日日夜夜呢!
  5月陽春, 滿樹新綠。1991年5月1日,豆豆到兒童福利院一個多月后,燒傷科黨支部書記、醫(yī)生王云俠和護士長高若賢又踏上了東去的路途,她們受全科人的重托去探望“兒子”。
  車愈近兩人的心跳愈快,高若賢往王云俠身邊靠靠,“王大夫,我真害怕,不知道孩子還在不在……”王云俠不語,望著遠方,此前她已獨自偷偷地看望過豆豆,那是一次撕心裂肺的“母子”相見。豆豆的生命是脆弱的。稍微不慎,摔傷或碰傷,頭皮撕裂,就會造成腦組織外露,甚或,腦組織會像豆腐腦一樣流出來……孩子的生命系于一發(fā)之間。
  一進福利院,兩人迫不及待地往樓上奔,趴在窗戶上一看,豆豆床上的被子在動,“在呢在呢!”兩人欣慰地叫著,“豆豆,豆豆!”
  孩子乍然間聽到這熟悉的聲音,似乎記憶深處的一根弦被猛然撥動,“哇”地大哭起來!像是一個在人生的艱困危途中突遇親人的悲切慟哭。
  王云俠和高若賢把孩子緊緊擁在懷里。孩子手腳冰涼,蔫蔫地耷拉著小腦袋,屁股下濕乎乎的,兩人仔細一看,嚇了一跳,豆豆屙了,便中帶血帶膿,一看便知是菌痢;更何況豆豆屁股上患有嚴重濕疹,用紙輕輕一擦,嫩嫩的皮膚就擦破了……
  或許是老天爺有意不絕此情,或許是“燒氏家族”真的與孩子緣分未了,偏偏在孩子重病纏身的這天,“義母”們前去探“兒”!
  “得趕快給娃把病治好!”兩位“義母”說。福利院同意兩人的意見,孩子被接出院。
  返回醫(yī)院的路上,王云俠和高若賢手中輪流抱著豆豆,救護車箭一般疾駛著,一進搶救室,醫(yī)生馬上給孩子輸上液,護士長一查體溫,乖乖,40.2度!
  這一夜,王云俠一直守在病兒的床前。
  翌日,燒傷科的晨會開得令人心碎;就在這天早晨,全科作出了再度義務收養(yǎng)病殘棄嬰豆豆的決定。
  “咱們每人每月拿出三元錢,不要醫(yī)院再管,咱科就把娃養(yǎng)起來!敝苤魅紊ひ粲悬c暗啞。
  “咱十五個人呢,還養(yǎng)不起一個娃?”
  一個小生命未來的命運,就這樣決定了。
  “十五個姓氏”
  “燒豆豆”的命運是令人羨慕的。
  一天中午,在護士辦公室,一位護士從病歷卡上抬起頭,凝神呆望了一會,突然對正在看值班護士報告的高若賢說:
  “護士長,你看咱們這科里,像一個家一樣,一個爺爺,兩個奶奶,這么多爸爸媽媽姑姑,把孩子都慣壞了!
  護士的話語里,有著那么多感慨。
  在以金錢為媒介交換物的商品世界里,人類許多美好的感情,往往有如灰燼下面的火種,似乎熄滅了,似乎失去了熱力,然而,在某種特殊的際遇下,它會灼灼燃燒,以至發(fā)出眩目的光亮;此光美得絢麗堆瑰,美得撼人心魄……
  當“燒豆豆”被命運偶然遺棄到燒傷科15個醫(yī)護人員中間,這個弱小而無助的小生命畢竟喚醒了人們心中許多許多的良知,一種奇異的感情紐帶,把這些本無血親關(guān)系的人們結(jié)合成了一體,共同把人類之愛以及一種超越血親關(guān)系的親情傾注到這個小生命身上——于是就誕生了一個世界上最復雜的姓氏——混雜著15個姓氏的、相當奇特又相當和睦的“家”。
  一切發(fā)生得那么自然;一切又那么美好。
  像當今中國的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一樣,“燒豆豆”成了整個“燒氏家族”中的“小太陽”。孩子第一聲奶聲奶氣口齒不清的“奶奶”,叫得王大夫熱淚盈眶,第二天一上班,她像宣布一個重大新聞:豆豆會叫“奶奶”了。喊聲給了大家溫馨的享受,可是繼之而來的卻是一陣沉默。咿呀學語的嬰兒首先學會叫的該是給予了他生命、世界上最溫柔最親切的字眼“爸爸”、“媽媽”呀!可是,豆豆的世界中,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醫(yī)院的人跑來看豆豆,看著這“一家人”親熱的樣子,不由動了情:“豆豆有這么多媽媽,這么多爸爸!”一句話說得燒傷科的人一陣心熱,一陣心酸。高若賢伏下身子,蹲在床前,捧著孩子的小臉,聲音有點哽咽:
  “叫媽媽,豆兒,叫媽——媽!”
  是啊,總不能讓孩子剛學語就失卻了人類這兩個最親切的字眼。
  孩子有著疤痕的小臉皺了皺,仿佛觸動了一個遙遠的夢幻,小臉燦燦然地笑了:
  “媽……媽……”
  “哎——兒子!”高護士長把孩子抱在懷中,端麗秀雅的臉上早已淚痕滿面。
  其他五位“媽媽”(已婚的護士)也都含著幸福的熱淚,甜甜而苦澀地笑著。
  三位年輕男大夫,在生命的同一瞬間,做了同一個嬰兒的“爸爸”。
  畢竟豆豆的生父在遺棄嬰兒時留下的名字叫“陳作義”,由此,至少可以斷定孩子姓陳,“讓孩子叫你‘爹’,不叫‘爸’!蓖踉苽b醫(yī)生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她的學生陳榮大夫說,她希望生為陳姓的豆豆,有更多的親情。小伙子一聽欣然領(lǐng)命,從手術(shù)臺上下來,手里抱著嬰兒,不厭其煩地刺激孩子的語言器官,“叫爹!爹——”一面教,一面信心十足地解釋:“爹是爆發(fā)音,好發(fā)!”果不其然,“強化訓練”的結(jié)果,孩子很快便能脆脆生生地叫“爹”,作“爹”的朗聲應答,神情既驕傲又陶然。
  三位未婚的小護士,聽豆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爹”地叫得歡暢,心里便覺癢癢,也在給豆豆做“強化訓練”,“叫阿姨,阿——姨!”豆豆側(cè)著腦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一臉的嚴肅認真,只是豆豆的努力終因能力有限而告失敗。他只會張圓小嘴,發(fā)出一個“阿——”字,下面的“姨”字憋在嗓子眼里怎么也出不來, 姑娘們心疼了。 明霞姑娘聰明,亮晶晶的眼珠子一轉(zhuǎn),教孩子一個單音:“叫姑姑!”小家伙這次叫得挺順溜,只不過叫成了“嘟嘟!”就這,三位“嘟嘟”還是高興得笑作一團。
  豆豆一下干擁有了這么多親人,他的生命從此不再孤單;命運使他不幸失去了一個家,命運又使他獲得了一個無比溫馨的“家”。在這個“家”里,最能慣孩子的是“爺爺奶奶”們。
  從福利院抱回來,經(jīng)過一場大病,豆豆又瘦得皮包骨頭了!澳棠獭痹栈⒆拥难来玻 又扶著孩子站站,便狠皺了一會兒稀疏的眉毛:“都9個月了,娃一個牙也沒有,腿也軟得不會站。要喝稀飯!要加菜加肉加湯!要加強營養(yǎng)!”儼然一個“營養(yǎng)學權(quán)威”。
  袁菊花在燒傷科年紀最長,半年前因跌傷,膝蓋粉碎性骨折,平日走路一拐一拐,上個樓梯也要手扶膝蓋兩腳并攏慢騰騰往上挪。自打有了“小孫子”,她心甘情愿地受苦受累了。豆豆的一日三餐,她按營養(yǎng)學標準精心配制,一絲不茍。中午稠稠的咸稀飯,半缸子青菜肉未,下午雞湯肉湯排骨湯,間或包子餃子餛飩。吃飯時,“祖孫倆”一人一把椅子相對而坐,袁菊花一勺一勺地喂,嘴里還不斷地發(fā)著重音字:這是肉肉,菜菜,飯飯,饃饃,餃餃……孩子一面吃,一面小嘴翹翹地呀呀學語“肉肉”、“菜菜”……醫(yī)院里舉行籃球比賽,“姑姑”把孩子抱上湊熱鬧去了,袁菊花雙手捂著個熱奶瓶,滿世界地找“豆兒”,非看著自己的寶貝“孫子”喝下這瓶奶才放心地蹣跚離去。
  護士們愛和袁大夫逗:“袁老師,我看你對豆豆比對你自己的外孫都好!
  袁菊花嘴一撇:“我外孫不聽話,犟嘴,挑食。豆豆多好,真乖!”
  從袁菊花的家到醫(yī)院,足足走20分鐘,不多算,每天以一里計,從豆豆“五一”抱回到來年6月離去, 390多天300多里路,為給豆豆送飯,袁菊花每天端著個小缸子匆匆來去,從不間斷。
  燒傷科主任周東允醫(yī)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從手術(shù)臺上下來,先要去看豆豆,豆豆張著兩只小手喊著:“爺爺,抱抱!
  周東允抱著“孫子”,到處轉(zhuǎn)悠一圈。豆豆依在身材高高的“爺爺”懷里,小臉貼在有著高高顴骨、戴著眼鏡的“爺爺”臉上,極幸福也極得意。
  “燒氏家族”中“陰盛陽衰”,女性成員兩倍強于男性。女性們一有空便把孩子像傳遞彩球般你抱我抱,每每這時周東允便以“一家之尊”的身分訓斥道:“你們不要光抱孩子,小孩就是咋慣咋來。小孩嘛,哭就哭一會兒!痹挸隹,醫(yī)生們一撇嘴:“說誰呀,你比誰都怕‘豆豆’受委屈!边@話沒說錯,科里開晨會,周東允怕孩子沒人抱哭鬧,特許豆豆坐在中間的辦公桌上作“列席代表”,大家圍成一圈站著,主任念文件下指示,豆豆也拿張報紙,煞有介事地“5、8、10”發(fā)表演說。周東允輕輕地呵斥:“豆豆不要吭聲!”誰知豆豆一伸手,撤嬌道:“爺爺抱!”“爺爺”的權(quán)威在“孫子”面前失去了效力,無奈,他只好努努嘴,暗示某個大夫護士抱抱孩子。后來,“爺爺”漸漸養(yǎng)成習慣,每天早晚兩次,非跟孩子親熱一番不可。后來小家伙摸著“規(guī)律”,晚上10點鐘,周東允不來看就不肯睡覺,來了又纏著不讓走。每晚的“吻別”,成了豆豆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周末,周東允喊一聲:“走,豆豆,咱們回家去!”豆豆歡天喜地地撲進“爺爺”懷里,揚起小手同所有的人“拜拜”。周東允抱著孩子,一只肩上挎著學行車,一只肩上掛著尿布包,護士們望著他這副標準的“爺爺形狀”,相互看看,眼睛就不覺潮潮的。
  回到周家,豆豆儼然是家中的小主人,嘴里一喊“電電”,家里的電視機、錄音機自然就會有人咔咔啪啪一氣亂扭亂開;飯一做熟,豆豆拍拍左邊的椅子“奶奶”,拍拍右邊的椅子“爺爺”,再拍拍中間的椅子“豆豆”,名次座位就算定了。周醫(yī)生的小女兒周琪尤其寵愛豆豆,豆豆也戀周琪,每當他扯著袁奶奶的手嚷著“找琪”時,一準是小嘴饞了。雖說周琪參加工作不久,工資菲薄,一天總要花上一兩塊錢給豆豆買零食。科里人跟周東允開玩笑:“你女兒攢不下錢,看將來咋陪嫁?”
  豆豆吃的百家飯。南方風味有“袁奶奶”;北方風味有“肖奶奶”和“王奶奶”;高護士長家最講究吃排骨,紅燒排骨自然由“高奶奶”供應——后來有人喟嘆:這孩子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難怪比別的孩子聰明!
  說起來,就連王云俠醫(yī)生70多歲的老母親也和豆豆結(jié)下了不解的親情,兩天不見“重孫”,就想得不得了,拄著個拐棍顫顫巍巍地到燒傷科,帶點吃的玩的給豆豆,有時干脆命令女兒:“你給我把娃抱回來!”王大夫心疼老母:“怕你嫌吵……”老太太拐杖頭戳得咚咚響,“我不嫌!我能活幾天,娃才剛活人呢!”說著,“太奶奶”眼圈一紅,就抹幾把淚。
  王云俠對豆豆的“偏心”更甚。一天晚上,一位護士抱病值班,突然,豆豆在搶救室里哭了起來,王大夫聞聲趕到,護士著急,拿著鑰匙的手抖得半天插不進鑰匙孔,豆豆聽見“奶奶”的聲音,音量更放高了一倍。王云俠一急,劈手奪過鑰匙自己開了門。 “王大夫, 我感冒難受得很……”護士囁囁嚅嚅地解釋。王云俠卻“不依不饒”:“你有病,可以休息嘛!”護士一時委屈,傷心得落下眼淚。
  豆豆畢竟還小,撒尿不認地方,醫(yī)生值班室潔凈的淡藍色被褥常被他尿濕。天陰下雨,隆冬臘月,尿濕的被褥無法晾曬,搞得大夫們經(jīng)常睡在豆豆尿濕的床上。
  然而,誰也沒有抱怨。誰都覺得,這是豆豆的“特權(quán)”。
  比起“爺爺奶奶”們,“爸爸媽媽姑姑”們別有一番苦衷。
  六位“媽媽”中,除高若賢年齡略大,家務負擔略輕以外,其他五位“媽媽”,或者剛剛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或者剛做嬰兒的母親,可她們?yōu)槎苟顾瞰I的“母愛”,更其難能可貴,也更為真情動人……
  “媽媽,你怎么把我的東西拿給豆豆?”
  一天,護士劉靜的寶貝兒子抓著自己的小毛巾被,死活不松手。媽媽急了,伸手打了兒子一掌,兒子委屈地哭了。
  當軍人的爸爸回家探親,兒子摟著爸爸的脖子告狀:“媽媽不愛我,愛豆豆!
  兒子比豆豆只大兩歲,劉靜深知兒子也需要母愛,可是,當護士的她如今得將母愛同時分給兩個“兒子”。每到上中班和夜班時,她便將兒子送到空空蕩蕩的托兒所;就連兒子有病,她也不能守在身邊。夜深人靜,她在醫(yī)院給豆豆喂水喂奶,哄著豆豆玩,聽著豆豆一聲聲地叫著“媽媽”,直到豆豆在她的臂彎里甜甜地睡去,這時,劉靜的眼前,才不時映現(xiàn)出自己兒子的音容……
  “媽媽,你帶我到病房去,我聽話,跟豆豆玩!
  “媽媽,你為什么要豆豆不要我?”
  兒子不愿到托兒所,每每拽著媽媽的衣襟,哭得好傷心……
  半夜,劉靜給豆豆換好尿布,拽拽被子,然后,踏著積雪去接自己的兒子,遠遠地,聽見兒子嘶啞的哭聲……
  “媽媽”!媽媽這個字眼在這里又多了多少含意!
  同“媽媽”們相比,“爸爸”們都還沒有孩子,有的還是“快樂的單身漢”,然而,他們卻同樣在盡著“父親”的職責。
  冬天值夜班,“爸爸”們常把豆豆焐在自己寬厚的胸膛上。
  城里興起“呼啦圈熱”時,醫(yī)生強興軍興高采烈地給豆豆買一個,似乎別的孩子有豆豆沒有,作“爸爸”的心里就過意不去——盡管“呼啦圈”對豆豆來說還遠遠“力不勝任”。
  一個72天的垂危的小生命,在這個毫無血親關(guān)系卻充滿親情的“家”里轉(zhuǎn)眼間長到了兩歲,白白胖胖,活蹦亂跳。這中間,還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病人們的捐助,寶雞市建設(shè)銀行一位叫查小娟的女干部多次送衣送物等,限于篇幅,容筆者僅以此帶過。豈止如此,就是燒傷科醫(yī)護人員對豆豆傾注的愛心,筆者也只能是掛一漏萬。其情其德,自有豐碑在人間!
  豆豆長大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們的心頭卻變得沉甸甸了。
  孩子的歸宿,究竟應該在哪里?
  下篇 天問
  千里尋親……
  1991年8月3日《衛(wèi)生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燒豆豆”,你媽你爸在哪里?》的文章。在文中,作者呼吁:“我們多么希望孩子的父母,也能像醫(yī)務人員那樣,給孩子以愛,給孩子以溫暖!”
  “呼吁”如石沉大海。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醫(yī)院根據(jù)豆豆住院單上的線索多次派人到陜西省麟游縣及附近地區(qū)去尋找其生身父母,然而,毫無結(jié)果。
  1992年4月的一個早晨, 曾被未曾謀面的棄兒父母莫名其妙地委以“托孤”重任的胡林寶大夫被叫進了醫(yī)院黨委辦公室,黨委書記握著他的手,再三囑托:為了豆豆,踏破鐵鞋,找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他的父母。
  沒有二話,胡林寶出發(fā)了。讓我們看看下面一幕場景:
  時間:1992年5月12日。
  地點:甘肅省靈臺縣邵寨鄉(xiāng)新民村。
  “這是陳夢交的家嗎?”
  胡林寶推著輪胎上沾滿泥巴的自行車進了一個破破爛爛的農(nóng)家院落,三四間泥皮剝落的破房子袒露著這家人的貧窮。
  聽見喊聲,一個懷抱六七個月嬰兒,個頭高高、臉龐大大的年輕婦女走了出來。婦女憨憨地笑著,將客人讓進屋。
  土炕上,一團黑乎乎、露著破棉絮的被子,里面蜷縮著一個男子。
  男子見有人來一骨碌翻身爬起,睜著一雙迷迷糊糊的眼睛盯著眼前的不速之客。那神情,顯然是在辨認,在短暫的迷惘后,他認出了胡林寶。只是胡林寶怎么也搜索不出記憶里曾經(jīng)見過這個人。近30年前的一段奇特的經(jīng)歷使他更不會想到竟是他與這樁“棄嬰案”有了瓜葛。
  那是60年代中期,在陜西省彬縣通往麟游縣的大路邊,有一孔崖壁上鑿出的小小的土窯洞,破窯里住著一家從河南逃荒來的人家。當年還是中學生的胡林寶和同學去縣城上學的路上,常把這家人家作為“驛站”歇腳。這家人很窮,但卻從不吝惜一碗開水。在胡林寶的記憶里,破窯里養(yǎng)育著一串串男娃女娃,這一串串拖著鼻涕,衣衫襤褸的孩子中就有一個此刻他才知道的“官名”叫陳作義、小名叫陳夢交的男孩……
  陳作義由于家窮, 19歲入贅作了上門女婿,妻子在給他生育了大毛二毛三毛3個兒子后,突然棄家出走,給他遺下一個破破爛爛的家。考慮到日后為兒娶媳婦昂貴的聘禮,陳作義在大路邊撿回一個裝在破紙箱里的“棄嬰”——出生十幾大的女嬰,加上后妻李乖肖為他生養(yǎng)的兩個兒子——“豆豆”和懷中嬰兒,一個八口之家,只有一個勞力,他的家更是一貧如洗。
  30年后重相聚,胡林寶沒敢貿(mào)然直言來意。敘舊情拉家常從上午扯到下午,他不得不說了:
  “我來,主要是說‘燒豆豆’這件事……”
  胡林寶講著燒傷科收治、撫養(yǎng)棄嬰的事,陳作義盤腿坐在炕沿垂頭傾聽,未了,抬起尖尖瘦瘦的臉,顯出一片茫然。
  “我昨也聽人說過這件事,具體是誰的娃我不知道……”
  無計可施的胡林寶聽到這里只得單刀直入,突然說道:“你媽到醫(yī)院去了幾回,給我說了,就是你的娃嘛,不然我咋跑到這兒來?你咋不承認?”
  陳作義一怔,孩子的奶奶確實去醫(yī)院看過兩次,但只是謊稱給女兒抱養(yǎng)個男娃。
  胡林寶繼續(xù)攻心:“關(guān)于孩子的醫(yī)療費醫(yī)院黨委研究了,全免了。你把娃抱回來,好好養(yǎng)著就行……”
  聽到這里,陳作義突然蹦下炕,“老哥!這是你來了,如果是別人,我就撞上一頭子,趕出去推利咧。兾鞣窖裕杭醋寣Ψ脚鲆槐亲踊,堅決不承認。)你看我這一伙伙娃呢,讓我抱回來,咋辦呢?……就是娃活著,娃的頭是皮包了的,臉上有疤,還沒有耳朵,這連(即“和”)個人不一樣嘛!沒辦法養(yǎng)活!胡大夫,你看這娃誰要,就把這娃抱去收養(yǎng)算咧……”他乞求說。
  胡林寶默然了。
  當他離開那個生育了豆豆又遺棄了豆豆的破破爛爛的農(nóng)家小院時,他的心格外地沉重……
  他的腳下,是一片沉睡了數(shù)千年的古塬;相傳,塬上的保嚴山為周文王伐密演八卦之地……
  古塬,沉默著。
  離“兒”淚
  1992年6月1日,天降大雨。
  在如注的雨幕中,一輛吉普車從甘肅省靈臺縣邵寨塬盤桓而下,吉普車很快越過陜甘兩省交界地,進入陜境。
  車內(nèi),坐著邵寨鄉(xiāng)孟副鄉(xiāng)長、新民村大隊黨支部楊書記以及“燒豆豆”的生身父母:陳作義和李乖肖。
  夫妻倆再次踏進了兩年前棄子離去的寶雞市中心醫(yī)院。
  在燒傷科搶救室,大夫們牽著豆豆的手,指著懷抱著嬰兒的李乖肖說:
  “豆豆,這才是你媽媽呢!快叫媽媽……”
  孩子怯生生地看著眼前的這位婦女,很聽話地叫了聲:“豆豆媽媽。”
  護士長又指著陳作義說:
  “豆豆,這才是你爸爸呢!快叫……”
  孩子又乖乖地叫了聲:“豆豆爸爸。”
  夫妻倆看著陌生的兒子,相繼輕輕答應了一聲。
  母子、父子三個在生離死別后的兩年相見,顯得異常地平靜。
  孩子稚嫩的小腦袋還不足以理解眼前發(fā)生的事情,不足以明白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孩子叫完,跑回床邊玩起自己的一堆玩具,似乎那些無生命的玩具娃娃比起眼前這對與自己有著血緣聯(lián)系的夫婦對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大夫護士們悄悄地退了出去。
  他們想,讓孩子和父母有一個感情溝通的時間和空間……
  對于燒傷科的15位“家庭成員” 來說,豆豆回歸父母的懷抱是他們在600多個漫漫長夜里所能夢想的最圓滿的結(jié)局——中國人喜歡“大團圓”,骨肉相聚,更足以使這些善良的人們?yōu)橹湟慌鯚釡I。然而,當離別的時刻真的到來,當孩子真的從此與他們天各一方,他們卻只有澀淚長流!那滋味,似乎悲多于喜,澀多于甘,酸多于甜……
  孩子在15個穿著潔白大褂的“天使”手里被抱來抱去,每個人不是眼睛潮紅就是眼眶里滾著兩包熱淚,誰都明白,這是孩子長此而去,長此離別;誰都明白,習慣了為孩子忙碌習慣了為孩子操心習慣了孩子的哭聲笑聲腳步聲稚嫩的叫聲甜甜的睡態(tài),一下子失去將會多么空落多么寂寥多么清冷;誰都明白,這是最后一次抱吻孩子,以后想多看一眼多叫一聲多抱一下多親一口多牽會兒小手多聽一聲“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都將很難很難……
  惟獨豆豆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睜著圓圓的眼睛,轉(zhuǎn)著小腦袋,看看這個,望望那個, 有點害怕, 懵懵懂懂地小聲叫著:“姑姑”、“媽媽”、“爸爸”、“爹”、“爺爺”、“奶奶”……
  孩子最后傳給了中心醫(yī)院院長。
  當古塬的 “父母官” ——一位副鄉(xiāng)長從院長懷里接過本鄉(xiāng)的這個棄而復還,“死”而復生的小公民時,瞬間,他體驗到了“百感交集”的真正含義。后來,在接受筆者采訪時,他道出了當時的全部感受與感情體驗:
  “天底下有如此的人間至親至情,暖人心肺感人良深,可是,當我接過孩子時,我感到割心地難受,邵寨鄉(xiāng)不是站在領(lǐng)獎臺上,而是站在被告席上。面對非親非故的大夫護士的一片淚容和可嘆可憐的天下‘父母心’,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該喜還是該悲。我,無言以對……”
  離別的時刻最終到來了。
  11時許,寶雞市中心醫(yī)院門診樓前。15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冒雨送別他們撫養(yǎng)了兩年、給了他生命又給了他“家”和愛、扶他學走路又教他咿呀學語的孩子。孩子哇哇大哭,全體“親人們”也在慟慟地哭,天際中,雨霧里,一片“豆豆”、“豆豆”的哽咽與低喚……“媽媽”高若賢拉著孩子生母李乖肖的手,含淚叮囑:“別的孩子有什么,你讓豆豆也有……”“奶奶”袁菊花也泣不成聲地哭道:“沒有別的要求,只要對娃像對別的娃一樣……”
  李乖肖被深深地感動了。畢竟“母子一體”。
  當年,棄兒離去時,夫妻倆也曾相對垂淚,望著躺在病床上、頭皮和半個面頰被燒得焦黑的生命垂危的兒子,離去不忍,棄之不舍。孩子剛燒傷時,陳作義懷里揣了東湊西借的700元錢, 開著輛拖拉機在山道上急駛顛簸,來到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求治。李乖肖更不會忘記,和孩子分別那天,天色微明,她親手將除去盤纏以外的最后10元錢一針一線縫進孩子粗布紅襖里,又給孩子床頭放包奶粉,算作母子一場的最后一點“薄奠”,當丈夫把她從孩子身邊扯走時,她不由哭出了聲,丈夫怕把別人吵醒,急急地連扯帶拽將她拖出了病房門……此刻,李乖肖抱著當年遺棄的孩子,抱得緊緊,“我不管他爸咋樣,我們娘三個(含她的第二兒子)死都到一塊!”大夫護士們含淚頻頻點頭,似乎這句話是他們在世界上所能聽到的最美好的語言最偉大的誓言最莊嚴的許諾……
  吉普車啟動了。十幾雙救死扶傷天使的手緊抓著車門緊扶著車身,十幾個可令死神懼怕的白色身影圍著吉普車,見慣死亡從來不會在死亡面前掉一滴眼淚的“天使”們發(fā)出了讓死神也會驚詫也會震顫的嗚咽,前來接回本縣小公民的靈臺縣民政局的吉普車竟然四輪膠著挪不動一寸!后來有人出主意讓司機緩緩滑行,從門診樓到醫(yī)院大門口,十幾米的距離就是在滑行中行駛的!
  雨柱潑灑,天雨如淚,天在泣!
  尷尬與永恒
  這個發(fā)生在古塬與一個現(xiàn)代都市之間的故事,似乎結(jié)束了,然而,筆者卻無法就此擲下手中的一支禿筆,綿綿思索,各種世相從如墨的蒼穹間擠壓下來,穿云裂石般沖撞著大腦……
  鏡頭之一
  1991年6月1日,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義務收治、撫養(yǎng)棄嬰的事跡首次在報端披露后,寶雞市燈泡廠子弟學校在思想品德課上,老師抑揚頓挫,飽含感情地讀了《寶雞日報》通訊:《“燒豆豆”新生記》。課堂上,鴉雀無聲,張張小臉淚光盈盈,淚水滴灑在胸前的紅領(lǐng)巾上……
  幾天后,燈泡廠子弟學校的小紅十字會員們來到了醫(yī)院,用小手捧出了一大堆毛票和硬幣,一大堆自己的衣物玩具,孩子們天真地對尚不會說話的小豆豆說:這些衣服和玩具都是我們穿過的玩過的,這里邊有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疼愛,今天,我們把它送給你,也希望你能得到這份愛……
  鏡頭之二
  在寶雞市中心醫(yī)院燒傷科那間雅致潔凈的醫(yī)生辦公室里,筆者聽到了一些來自現(xiàn)實的冷酷的報告。
  #一位燒傷面積為60%-70%的大面積燒傷的農(nóng)村患者,在住院期間贏得了主管大夫的深切同情,病愈回家時,大夫自己掏腰包給了他一筆路費,希望他能將所欠的600元住院費忖清,然而,病人在千恩萬謝之后卻懷揣著300元錢不翼而飛。
  #一位因與丈夫發(fā)生口角澆上煤油自焚的大面積燒傷患者, 傷愈后,欠著醫(yī)院2000元。該少婦卻于一個“人不知鬼不覺”的暮色時分偷偷溜出醫(yī)院,跳上和好如初的夫君開來的拖拉機“夫妻雙雙把家還”。
  #毗鄰寶雞的某縣, 某日一民宅不幸失火,一家三口均被燒傷,縣長和民政局長親自來醫(yī)院表態(tài),醫(yī)療費由他們承擔。然而,當三名患者從陰曹地府里被解救出來,醫(yī)院向縣里要求付治療費,該縣曰:“要研究研究。”正在“研究”之際,先期出院的父與子偷偷將本家女主人接走。
  #一位12歲的小姑娘觸高壓電的傷, 治療中,雙親大人雙雙跑掉,留下一個不懂事的妹妹照顧姐姐, 傷愈后,醫(yī)院打算派車送小姐妹返家,順便索要所欠的500元錢,不料,精明的小姐妹識破“詭計”,自己叫了輛車“先走一步”……
  還有“絕活”。
  一天,一個燒傷創(chuàng)面已經(jīng)生蛆的患者被扔在醫(yī)院門口……
  兩個因違章操作被電擊傷的病人被抬進醫(yī)院,家屬與單位鬧矛盾,一氣之下扔下病人走了……
  不是慈善機構(gòu)的醫(yī)院,面臨著尷尬。
  醫(yī)院規(guī)定,不管何種形式的欠款,逐級相扣:醫(yī)院扣科室,科室扣個人。所謂“個人”,即該病人的主管大夫。
  佛祖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墒,救人命的大夫卻沒得“七級浮屠”,反倒有了凍餒之憂。
  鏡頭之三
  “燒豆豆”故鄉(xiāng)邵寨鄉(xiāng)的一名副鄉(xiāng)長曾遇到類似的尷尬。
  有一天,一輛長途公共汽車開進邵寨鎮(zhèn)車站,乘客下完后,售票員打掃衛(wèi)生發(fā)現(xiàn)車上扔著一個4歲左右的兩腿癱瘓的男孩, 便抱到鄉(xiāng)政府大院,鄉(xiāng)領(lǐng)導懷里抱著個病殘棄兒傻了眼,只好塞進一個鄉(xiāng)干事懷里,“就先放你床上吧!边@算咋回事呢?第二天小伙子又把孩子抱到鄉(xiāng)長的床上。鄉(xiāng)長無奈,把孩子抱給了一對無兒無女的老兩口,“只給我撫養(yǎng)5天時間,一天兩塊,給10塊錢!币贿B無數(shù)個5天過去了, 老兩口隔5天便上鄉(xiāng)政府索要10元錢,“不然把娃抱走!”到筆者驅(qū)車爬上邵寨塬時,孟副鄉(xiāng)長還正在為“此事何時了”而犯愁!
  人類似乎處在兩難之境。人類在這兩難之境中既顯得可愛又十分尷尬。人類或許正是在這兩難境中不斷克服自身不足而推進文明的進程。
  然而,即使到了文明程度已使人們擺脫了兩難之境,即使人類將不再尷尬,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西部的這個故事,也還會告訴人們我們中間曾經(jīng)有過的這段非骨肉親情的愛,也仍然會永恒地溫暖著地球上的同一族類……
  
  選自《三月風》1993年第1、2、3期連栽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wǎng)





上一本:世界第八奇跡發(fā)現(xiàn)記 下一本:中國863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天使與棄嬰的作者是天使與棄嬰,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