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動物生活史


作者:約翰·亞瑟·湯姆森胡學亮     整理日期:2015-05-09 01:46:33

《動物生活史》通過觀察動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們各自是怎樣解決食、色、地盤、種族四大永久性問題,以揭示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進程。作者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千變?nèi)f化的劇場,每一個生物體都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雖然這一出生命大戲已演出上萬年,但會一直繼續(xù)演下去。
  《動物生活史》偏重動物在野外生活時所過的生活,并在脊椎動物里重點表述哺乳動物和鳥類,在無脊椎動物里特別表述了昆蟲和蜘蛛。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最為詳細,也最為確定。
  除了從《動物生活史》中能了解到許多動物的知識以外,作者尤其強調(diào)一種訓練思維的紀律,正是這種思維的訓練是從古老的博物學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的生態(tài)學關(guān)鍵。
  作者簡介:
  約翰·亞瑟·湯姆森(John.ArthurThomson)爵士是蘇格蘭著名自然學家,1861年7月8日出生于蘇格蘭,曾于1893年至1899年,1899年至1930年分別在英國皇家獸醫(yī)學院和阿伯丁大學任教,并獲封爵士,其著作試圖調(diào)和科學與宗教的關(guān)系,認為“生命無處不在”主張整體性生物學,強調(diào)自然界共生和合作的重要,1933年2月12日辭世。
  目錄:
  序1
  第一章哺乳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章英國的哺乳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章幾種英國的及美洲的哺乳動物
  第四章北方的哺乳動物
  第五章樹居的哺乳動物
  第六章空中的哺乳動物
  第七章山上的哺乳動物
  第八章沙漠與平原中的哺乳動物
  第九章水中的哺乳動物
  第十章遷徙的哺乳動物
  第十一章幾種奇異的哺乳動物
  第十二章哺乳動物的本能與智慧
  第十三章大象的故事
  第十四章水獺的故事序1
  第一章哺乳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章英國的哺乳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章幾種英國的及美洲的哺乳動物
  第四章北方的哺乳動物
  第五章樹居的哺乳動物
  第六章空中的哺乳動物
  第七章山上的哺乳動物
  第八章沙漠與平原中的哺乳動物
  第九章水中的哺乳動物
  第十章遷徙的哺乳動物
  第十一章幾種奇異的哺乳動物
  第十二章哺乳動物的本能與智慧
  第十三章大象的故事
  第十四章水獺的故事
  第十五章群居的哺乳動物
  第十六章哺乳動物的母性
  第十七章鳥的生活狀態(tài)
  第十八章爬行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十九章兩棲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十章魚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十一章軟體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十二章蜘蛛和它們的親屬
  第二十三章昆蟲和它們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十四章甲殼動物的生活狀態(tài)
  第二十五章蠕蟲狀的動物
  第二十六章棘皮動物
  第二十七章刺螫動物和海綿動物
  第二十八章最簡單的動物
  第三十九章演化序
  研究博物學有許多有效的途徑,而最容易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觀察動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們各自是怎樣解決食、色、地盤、種族四大永久性問題的,同時這也是本書所研究的主題。我們一旦踏入這個領(lǐng)域,就立刻會向動物表示同情,因為動物的難題實際上是我們?nèi)祟惖碾y題。凡是一種活著的生物,都在生命的大戲劇中充當一個演員,其輕重就各如它的分際。
  至于人類則在這一出戲劇里飾演著最高明的角色。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千變?nèi)f化的劇場,上演的戲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許多萬年,一直綿延到今天,而且還要繼續(xù)演下去。不過,自從人類開始觀察劇中的演員,并探究劇本中的情節(jié)以來,所經(jīng)歷的歲月比起自有戲劇之后,只能算是短短的一天。
  所以,本書偏重動物在野外生活時所過的生活,并在脊椎動物里重點表述哺乳動物和鳥類,在無脊椎動物里特別表述了昆蟲和蜘蛛。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對它們的了解最為詳細,也最為確定。我們開始研究動物,不久就會明白,如果不是舉出——雖不是最嚴重地舉出——生物學的若干基本問題,簡直是不能前進的。我們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表明古老的博物學中有一種訓練思維的紀律,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的生態(tài)學(Ecology),正和解剖學以及生理學等相對富于分析性的研究方法所包含的一樣。但是除了訓練思維外,我們還希望本書的敘述能夠打動人們,從而引起許多讀者來共享生命中最深刻的快樂之一——即使不是深不可測,也是最深的之一。螳螂(Mantis)大概是最怪誕的昆蟲。不但表露虔誠態(tài)度為可怪,它們還要在身旁和肢旁膨脹出來,成為葉狀部分。它們又擁有犀利多齒的鉗,用來攫食。它們動起來,偷偷摸摸地;吃起來,殘暴狼籍得很。雌螳螂愛什么東西就吃什么東西,不問能吃不能。法布爾描寫它們很妙,不過我們不必重新舉它所記的螳螂的兇殘事跡,只要說一句螳螂自相殘食就夠了。歐洲產(chǎn)著名的祈禱螳螂(Prayingmantis),尤其殘忍,雌的竟吞吃自己的配偶。
  可是螳螂的外表非常和善。半豎半斜地站著,靜俏俏地垂頭斂臂。因為前腿太大,所以站起來半作豎直狀。并不知不覺地呈出恭敬祈禱的形狀,儼然像個偽君子。有人叫螳螂做“預言家”(Sooth-sayers)。相傳經(jīng)常有迷路的小孩見螳螂慨然指示了它途徑,然后才得益回家!其實螳螂長期在那里伺食物,等到對準了可食的昆蟲,就伸開長臂。用一個有齒的部分合在另一個有齒的部分上,這件工具像剪高枝用的一種器具。就是一片利刃,一端貫在樞上,接在長竿的一端,用繩一牽,就可剪斷樹枝。螳螂舉起它有齒的腿到口旁,用上顎咬下一塊食物再放開腿去,看看那食物,才咬第二口。很像小學生吃蘋果,吃一口看一看,看它逐漸縮小。
  但是螳螂常常吃到一半便不吃了,又去捕別的東西。也像較高等的肉食動物如白鼬(Stoats)等,吃東西極浪費,不吃也要咬死。大約它們都是由于看見食物就起殺心,不能自遏。我們也許早就該說螳螂隸于直翅目(Orthoptera),和蟑螂,蟋蟀等同目,卻變成專門肉食者。至于葉形蟲(Leafinsects)和杖枝蟲(Walking-stickinsects)雖和螳螂相近,卻絕對吃素。
  多數(shù)螳螂運動得很慢,并不善于飛翔,所以為生存起見,就不得不和環(huán)境取同一形態(tài)色彩。試看那些住在葉堆或地衣或花朵里的螳螂,就顯然可知。那些住在沙漠地方的,被上褐色袍,一樣能遮掩它們,不大顯露。普通螳螂分綠褐兩種。意大利博物學家拆斯諾拉(Cesnola)會嚴密地觀察,得以證實保護色的效用。它用絲線系二十只綠螳螂在綠草里。又系二十只褐螳螂在枯草里。十七天后,四十只螳螂全都活著,未曾被仇敵窺破。它又系二十五只綠螳螂在褐色枯草里,十一天后,完全死光。再系四十五只褐螳螂在綠草上,十七天后,只剩十只。大多數(shù)被鳥啄死。有幾只綠的竟被蟻吃了。這個實驗極可靠。所以在砂地,當然要褐色種才能勝利,而在綠葉叢中,也非綠色種不行。
  祈禱螳螂不產(chǎn)于英國,但可在多陽光的地方養(yǎng)活。歐洲大陸上自哈佛爾(Havre,法國北部)以南都有,好像是中海區(qū)的原種,從三疊紀起就有的。漸向北侵,沿倫河(Rhone)等流域而進瑞士。馬替格尼(Martigny)相近發(fā)累(Valais)地方,和法國布羅溫斯(Proven)地方都各有好多。它喜歡干燥陽光充足的地方。除法,瑞兩國外,德,奧,意,俄,北非洲一直東到中國全有。
  南美洲一種大螳螂,據(jù)有人看見,竟能捉小鳥。那人是個實驗昆蟲學家。正當蟲鳥相爭時,它收了漁人之利。歐洲螳螂只吃昆蟲,幼時它吃蚜蟲等小動物。過后就覬覷較大的,像青蠅(Blue-bottles)和蝴蝶等,據(jù)說它永不碰觸,從生下來會吃起,它們就自吃同族。
  祈禱螳螂一生分三期。第一期是胚胎期,在卵里。卵藏在樹枝或石上附著的卵筐(Egg-bas-ket)里。在瑞士,這一期從秋季九月到十一月起,到明春五月止,若移卵筐進暖室,到二月已有幼蟲孵出。第二期是幼蟲期,從孵化時起,到八月止。幼蟲體外暫時被有一層鞘,鞘外生刺?看叹湍軓穆芽鸬姆珠g里扭身而出。我們設(shè)想它們蒙在囊里,連頭在內(nèi),而帶著囊跑。它們一縮一伸,擠向卵筐的間架上。所有的刺(Spinosties)全向后指,這樣它們就跑出來了。有些熱帶螳螂的幼蟲身后末端有兩條小附尾(Cerci),上面生兩條絲。幼蟲一出卵,就靠這些絲倒懸空中。
  它們一掛可以掛好幾個小時,或好幾天,直到蛻了第一次皮。第三期是長成期,或成蟲期。歐洲種的第三期從八月中起,到深秋止。八月中就是幼蟲末次蛻殼時,雄螳螂長成后,可活一個月,雌的三四個月。
  所謂卵筐又叫卵囊(Ootheca),是件很奇特的構(gòu)造物,是用來保護卵和胚過冬用的。英國博物館里藏了一個標本,約長一寸半。色灰黃。向外的一面凸出,里面陷落成槽,以便附著在枝上。雌螳螂分泌沫狀物來構(gòu)成它,沫狀物性近蠶的絲質(zhì),干了就堅韌,極富抵抗力。法布爾描寫雌螳螂造卵囊時所經(jīng)的繁復過程。部尼溫(Bugnion)后來又補了些筆。重要的事實是造成內(nèi)部隔間,每間容一個卵,和加筑外繞的原帶或厚墻,來包圍這些卵。這一厚層就像凝厚的打過的蛋白沫。
  部教授察得:一個螳螂幼蟲一開始騷動不寧,過了約二十分鐘后,就脫離舊軀殼而出。它出來時,還帶一層鞘。鞘外附著突起的粗粒,向后指。這在扭動時很有用。不過一瞬間這鞘破裂了,小動物探出頭來,并伸出半身在卵囊外了。這鞘近頭處有個帶黃色的,有阻力的,圓錐形的冠。螳螂引身而出時,這冠大有減少摩擦的作用。身后有兩條絲,緊縛這鞘在原隔間的壁上。這絲長大約半寸,等螳螂升高到卵囊面,這二絲就幫著釋放新生的幼蟲離開它的鞘。祈禱螳螂的幼蟲好像不懸在空中,卻立刻就在卵囊面上爬來爬去。雖然沒有蜘蛛那樣蕩繩的技巧,它們的種種適合性也夠多的了。自然的想象力真是太大了!





上一本:自然界的藝術(shù)形態(tài) 下一本:先天后天:基因、經(jīng)驗及什么使我們成為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動物生活史的作者是約翰·亞瑟·湯姆森胡學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