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觸摸生命


作者:方福德     整理日期:2015-02-18 19:16:01

方福德,出生在臺灣基隆市,6歲時隨父母回到老家溫州,啟蒙于一個百年小學,接著考入一所溫州名中學——勤儉中學,中學畢業(yè)后考入我國一所重點名牌大學——南開大學,再接著加盟我國醫(yī)學最高科學殿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一桿子插到底,除去上學時間,迄今已連續(xù)在醫(yī)學科學領域工作41個春秋,堅守在科研教學第一線。
  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工作進入正常狀態(tài)后,他的科普寫作也隨之進入正常狀態(tài),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報刊上發(fā)表的科普文章計有幾十萬字,積少成多,收獲頗豐。
  本書為《方福德醫(yī)學科普文集》,主要向我們闡述了有關觸摸生命的知識。
  目錄:
  第一篇奇妙的生命
  生命的化學
  人類最早的母親只有一個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
  受體與受體病
  衰老能夠控制嗎?
  肝臟能解毒也能被毒害
  營養(yǎng)、烹調與癌癥
  環(huán)境中毒物對人體的侵害
  惡性腫瘤面面觀
  生化反應與醫(yī)療實踐
  科技讓我們更健康
  第二篇神奇的基因
  基因
  克隆技術面面觀第一篇奇妙的生命
  生命的化學
  人類最早的母親只有一個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
  受體與受體病
  衰老能夠控制嗎?
  肝臟能解毒也能被毒害
  營養(yǎng)、烹調與癌癥
  環(huán)境中毒物對人體的侵害
  惡性腫瘤面面觀
  生化反應與醫(yī)療實踐
  科技讓我們更健康
  第二篇神奇的基因
  基因
  克隆技術面面觀
  跨世紀的科學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
  基因圖將揭開人體奧秘——洞悉生老病死窺探喜怒哀樂
  人類基因怎么是斷裂的
  小鼠基因組的研究
  世紀之戰(zhàn):基因搶奪戰(zhàn)
  讓DNA來檢測吧
  基因診斷技術及應用
  基因治療
  人體細胞含有致癌基因嗎?
  癌基因的臨床應用一
  腫瘤基因治療的最新途徑
  腫瘤的基因預防
  漫談轉基因食品
  DNA指紋
  第三篇奇異的生物分子
  各顯神通的分子明星
  關于“分子明星”的簡介
  “黑馬”分子——p53
  時刻捍衛(wèi)著人體健康的分子——DNA修復酶
  Alzheimer病引起的沖擊:載脂蛋白E4
  肌凝蛋白
  hanta病毒:突發(fā)性傳染
  參與信息傳遞的新分子
  谷胱甘肽S-轉移酶與人類肝病
  逆轉錄病毒致病過程中的抗原性變異——新的發(fā)現(xiàn)
  環(huán)腺一磷與腫瘤
  核酸與白血病
  β-地中海貧血的治療
  靛玉紅的抗癌作用
  核酸抗體
  DNA損傷的修復
  轉移核糖核酸及其人工合成
  第四篇科技新發(fā)展
  生物醫(yī)學“錢”景誘人領域
  納米醫(yī)學
  醫(yī)藥學的革命性進展:蛋白質藥物的應用
  組合化學:高效開發(fā)新藥的“魔術師”
  腫瘤抗藥性研究
  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儀器設備與生物醫(yī)學的發(fā)展
  地中海貧血的分子水平研究
  塑造完美的生命——DNA重組技術的現(xiàn)在與未來
  第五篇科學與倫理
  生命倫理學的發(fā)展道路
  人類基因組研究面臨嚴峻倫理問題
  基因工程的倫理問題
  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
  從倫理視角看“克隆人”
  器官移植與死亡概念
  第六篇醫(yī)學教育、科研面面觀
  美國大學見聞
  重訪哈佛
  美國見聞
  保護小學生
  產前聚會
  嬰兒出生廣告
  生育觀念的變化
  嬰兒爭奪戰(zhàn)
  少年兒童不許飲酒
  勤工儉學的孩子
  尊重兒童人格與尊嚴
  波士頓的兩個研究所
  科研導向:促進復雜性研究
  我看研究生
  歐洲見聞
  中國留學生
  所長的風采
  電視募捐辦科研
  199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蛋白質轉運的細胞分子機制研究的啟示
  關于醫(yī)學社會學的探討
  社會生物學之爭
  生理學向何處去?
  分子生物學的困境
  應當重視發(fā)育生物學的研究
  PCR官司
  誰是艾滋病病毒的真正發(fā)現(xiàn)者?——轟動世界的蓋洛事件
  小勢所趨必成大勢——談cDNA專利
  分子生物學與臨床
  新世紀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的歷史使命
  21世紀的醫(yī)學
  塑造21世紀的科學和技術——美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概覽前言序言吾夫方福德,“三門”學者:由家門進校門,再進單位門。其經(jīng)歷單純得像一張透明紙,映射出“一生只讀圣賢書,科園耕耘無停步”的人生軌跡。他出生在臺灣基隆市,6歲時隨父母回到老家溫州,啟蒙于一個百年小學,接著考入一所溫州名中學——勤儉中學,中學畢業(yè)后考入第一篇奇妙的生命
  人類最早的母親只有一個
  人體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構成。細胞質中存在很多微小的結構,叫細胞器或細胞亞單位,其中有一個著名的細胞器叫線粒體,它在電子顯微鏡下顯示出來的形狀很像一只膠鞋的鞋底,有洼有溝的,洼和溝里還包含許多更微細的結構成分。每個細胞質中含有幾個線粒體,多的可達幾十個。小小線粒體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機構”,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一旦發(fā)生故障便可能導致疾病。
  一、線粒體——人類的活化石
  與細胞的組成成分一樣,線粒體主要也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在人類細胞中,除了細胞核中的脫氧核糖核酸作為遺傳物質外,線粒體中的脫氧核糖核酸也可作為遺傳物質進行獨立的復制,這在細胞器中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進行復制和遺傳時有兩點與細胞核脫氧核糖核酸是明顯不同的:一是線粒體攜帶的遺傳密碼中有幾個與通用密碼不同;二是遺傳方式遵守母體遺傳規(guī)律。這兩個特點決定了線粒體具有化石的性質,F(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生物界從最高等的人類到最低等的微生物,遺傳密碼都是通用的,惟獨線粒體少數(shù)幾個密碼例外,這幾個例外密碼實際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密碼,它們在進化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被保留下來,是地道的“化石密碼”,國際上有些科學家利用這一特性正在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的機制,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此外由于線粒體遵循母體遺傳,即只有母親才能將她的線粒體基因遺傳給子女,在其子女中只有女兒才能繼續(xù)將線粒體基因往下遺傳。所以有人據(jù)此推論,人類最早的母親只有一個,地球上的人皆發(fā)源于她。
  二、線粒體——人體的動力站和能源部
  正像開汽車需要汽油一樣,人體活動需要能源和動力,這就全靠線粒體了,因此,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能源庫”和“動力站”。線粒體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方式提供能源的呢?簡單地說,是通過一種叫做三磷酸腺苷(簡稱為ATP)的分子釋放能量實現(xiàn)能源供給的。ATP分子中含有高能磷酸二酯鍵,當人體需要能量時這些高能鍵即斷裂并釋放出能量。ATP的能量又來自何處呢?來自食物。食物營養(yǎng)成分經(jīng)消化吸收后,再經(jīng)一系列生化反應轉換,特別是一種叫氧化磷酸化反應,即可把食物中貯存的能量轉換成ATP的能量。所以營養(yǎng)狀況對于人體能量供給關系甚大?拷睒O圈生活的人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在寒冷氣候中也不感到冷。但是人體內A/P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營養(yǎng)過剩,富余的能量就會經(jīng)生化反應轉變?yōu)橹荆谷朔逝帧?br>  ……





上一本:絲綢之路世界商貿之路探尋 下一本:一日一篇科普速讀: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觸摸生命的作者是方福德,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