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關中平原


作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整理日期:2016-09-18 11:38:57

中國首套規(guī)模達到數(shù)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tǒng)認識上的行政區(qū)劃的界線,本分冊是依據(jù)關中平原地貌和歷史上的關中地區(qū)進行區(qū)域范圍劃分的。立體呈現(xiàn)“八百里秦川”的階梯狀地貌:山地、黃土臺塬、洪積扇、河流階地、河漫灘……追憶周、秦、漢、唐的盛世氣象,見證天府之國的歷史興衰。感受關中生活的韻味:吼秦腔、唱眉戶、演合陽跳戲,捏面花、賞社火、觀細狗攆兔……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本書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chuàng)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關中平原》的“主角”是被秦嶺、北山環(huán)抱的關中平原,范圍覆蓋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四市的一部分(西安將另辟一書)。書中介紹了以渭河為軸線、南北對稱的河流階地、黃土臺塬、山麓洪積扇、山地等地貌,以及點綴于平原上的河漫灘、濕地、沙苑、鹵池、黃土斜坡和溝谷。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關中平原活躍于中國歷史舞臺,書中回顧了這片最早的“天府之國”的興衰,講述了周、秦、漢、唐等朝代于此建立的雄圖霸業(yè),歷數(shù)了深厚歷史積淀帶來的文化遺產(chǎn)——北首嶺遺址、周原文化遺址、西漢帝陵、唐十八帝陵、法門寺等,更講述了關中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面條像腰帶、帕帕頭上戴、唱戲吼起來、房子半邊蓋……
  目錄:
  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 1八百里秦川 2一 自然地理關中斷陷盆地 9 / 渭河沖積平原 9 / 渭河河漫灘 10 / 渭河階地 11 / 黃土臺塬 13 /渭北旱塬 14 / 黃土斜坡 14 / 北山南麓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1八百里秦川2一自然地理關中斷陷盆地9/渭河沖積平原9/渭河河漫灘10/渭河階地11/黃土臺塬13/渭北旱塬14/黃土斜坡14/北山南麓洪積扇15/秦嶺北麓洪積扇16/溝谷發(fā)育17/千河谷地17/大荔沙苑18/鹵池19/三河濕地19/鄂爾多斯地臺南緣20/渭河大斷裂20/渭河盆地北緣斷裂21/隴山21/華山22/千山山脈23/“關中水龍頭”23/黃河(百良—秦東段)26/渭河中下游26/涇河下游28/千河29/漆水河29/北洛河下游30/咸陽地熱田30/焚風效應31/關中褐土帶31/土31/黃土滑坡32/喇嘛山33/錦雞屏山33/景福山33/關山草原34/南原35/隴州川35/蒲峪川36/固關川36/普洛河37/咸宜河37/天臺山37/雞峰山38/云臺山39/銀洞峽39/清水河39/清姜河40/晁峪溝40/西山山地41/青峰山41/吳山41/靈寶峽42/寶雞峽42/六河源43/金陵河43/赤沙河44/石魚溝44/千湖濕地44/馮坊河45/老爺嶺45/寶玉山46/鳳翔洪積扇塬47/雍水河48/橫水河48/箭括嶺49/五丈原49/潤德泉50/五將山51/頁嶺51/石臼山52/桑樹塬52/石鼓峽52/兩亭河53/野河山53/扶風黃土臺塬54/牛倉灘54/七星河54/霸王河56/西湯峪溫泉56/婁敬山57/永壽黃土塬區(qū)57/梁山58/南塬58/肖河灘59/漆水河河谷平原59/武功四塬59/興平臺塬60/咸陽臺塬60/九嵕山61/亮鳳樓山61/朝陽山61/煙霞洞泉62/仲山62/冶峪河63/張家山63/大地原點64/興隆塬64/三原西北山地·殘塬區(qū)64/“三原”65/濁峪河66/頻山66/金粟山67/天乳山67/青崗嶺67/富平北原68/宮里溝68/順陽川68/溫泉河69/堯山69/五龍山70/北洛河河谷(蒲城段)70/蒲城溫湯70/元象山71/崇凝塬71/交孝沙丘72/沋河川72/沋河72/少華山73/澗峪73/高塘泉74/羅紋河74/賽華山74/華山南峰74/孟塬76/觀北醴泉77/華山峪77/羅敷河77/長澗河77/二華夾槽凹地79/夏陽瀵泉79/洽川濕地80/商原80/大荔黃河灘地81/金水溝81/佛頭崖82/禁溝82/泉湖83/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83/崛山森林公園84/紅河谷森林公園85/陜西鵝耳櫟85/太白紅杉86/領春木86/遼東櫟87/山楊87/白皮松88/油松88/隴縣細鱗鮭自然保護區(qū)89/秦嶺羚牛90/青羊90/林麝90/艾虎91/紅腹錦雞91/豆雁92/大鴇92二經(jīng)濟地理中國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之一97/粟稻混作農(nóng)業(yè)97/關中小農(nóng)經(jīng)濟97/重農(nóng)抑商98/區(qū)田法99/關中桑蠶業(yè)99/麥客100/畜牧業(yè)101/青銅鑄造業(yè)102/西秦大賈103/土地交易103/京師倉遺址104/隴關道105/咸陽古渡105/關中漕渠106/鄭國渠107/寶雞峽引渭灌區(qū)108/馮家山水庫108/“中國鈦城”109/“中國鉬業(yè)之都”110/潼關黃金110/富平墨玉111/地下肥水111/大荔棉花111/淳化蕎麥112/“中國棗鄉(xiāng)”112/蒲城酥梨113/淳化蘋果113/油桃114/關中水蜜桃114/太宗山底御杏114/獼猴桃115/同州西瓜115/秦椒115/蔡家坡紫皮大蒜116/八眉豬117/奶山羊117/秦川牛117/關中驢118/蒲城焰火118/豬枕119/鳳翔彩繪泥塑119/鳳翔木版年畫120/寶雞剪紙121/隴州窗花121/西秦刺繡122/鳳翔草編122/白帽辮123/西鳳酒123/乾州鍋盔123/扶風鹿糕饃124/富平合兒餅124/關中石子饃125/岐山臊子面125/潼關醬菜125三歷史地理大荔人129/周人129/秦人130/徙天下豪富實關中131/陵寢移民131/東漢關中豪族132/泛舟之役133/商鞅變法133/咸陽秦都遺址134/劉邦進關中135/五胡亂華136/李淵西行入關136/馬嵬驛兵變137/雍州137/鳳翔138/三輔138/咸陽139/寶雞139/關中四塞140/大散關141/“天下第二關”142/老官臺遺址143/北首嶺遺址143/劉家文化145/關桃園遺址145/周原文化遺址146/西周宮殿遺址147/秦都雍城147/魏長城148/天齊祠148/九成宮149/炎帝陵150/“周陵”150/周公廟遺址151/秦公一號大墓151/西漢帝陵153/隋文帝泰陵158/唐代十八帝陵158/長孫無忌墓159/西周甲骨文159/石鼓文160/曹全碑160/蒙漢合文碑161/慈善寺石窟161/石鼓峽摩崖造像162/柏社古村162四文化地理摩天院回族聚居區(qū)167/“關中十大怪”167/關中民居169/“房子半邊蓋”169/周家大院170/孟店周宅170/鳳翔東湖171/東里花園172/“帕帕頭上戴”172/岐山搟面皮173/禮泉清真牛羊肉泡饃174/娃娃親174/“看忙”175/“白事”175/東峪孝歌176/十字山圣地176/太白山崇拜177/法門寺179/千佛鐵塔180/崇文塔180/慶安寺塔181/華山道觀181/西岳廟182/岱祠樓183/龍門洞183/三原城隍廟185/周公廟185/姜子牙釣魚臺186/燕伋望魯臺186/鳳翔蘇公祠187/咸陽文廟187/蒲城考院188/宏道書院188/補天節(jié)189/堯山圣母廟會189/秦腔190/眉戶191/合陽跳戲192/弦板腔193/燈盞頭碗碗腔193/西府道情194/西山酒歌194/陜西皮影戲195/合陽提線木偶戲195/蛟龍轉(zhuǎn)鼓196/隴州社火197/鐵里芯子197/細狗攆兔198/關中面花199/嬴政199/班固200/李淳風201/白居易202/寇準203/王重陽204/印光法師204/楊虎城205/于右任206/吳宓207前言前言 前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人—地關系的中國式表述;谶@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xiàn)一次全面系統(tǒng)、淺顯易懂的表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為實現(xiàn)這種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借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xiàn)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qū)域的相對完整和內(nèi)在聯(lián)系,本叢書根據(jù)中國的山川形勝,劃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合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nèi)容集結(jié)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gòu)成主體。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jié)對象,如《綠洲》《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gòu)成了本叢書的全部內(nèi)容,讀者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zhì)、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多元內(nèi)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系統(tǒng)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nèi)容不做嚴格、細致的分類,而只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致集結(jié),簡單分編,使整體內(nèi)容得以保持有機聯(lián)系,直觀呈現(xiàn)。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nèi)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zhì)、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tài)等相關的內(nèi)容;第二部分為經(jīng)濟地理,容納與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方式和物產(chǎn)等相關的內(nèi)容;第三部分為歷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歷史相關的內(nèi)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qū)域文化相關的內(nèi)容。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了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了類似工具書的體例,并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面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并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表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nèi)容合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偠灾緟矔Mㄟ^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qū)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受限于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于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nèi))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tài)度。3.本叢書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shù)據(jù)(DLG)為基礎繪制相關示意圖,并依據(jù)叢書內(nèi)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quán)屬爭議依據(jù)。4.本叢書所涉。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市(地區(qū)、自治州、盟)、縣(區(qū)、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qū)劃的標準名稱,均統(tǒng)一標注于各分冊的“區(qū)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全稱表述(如“北京市朝陽區(qū)”,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5.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這套陸續(xù)出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huán)節(jié)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了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制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了資料及數(shù)據(jù)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出版做出了切實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囿于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并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線索或來稿。 金城千里 天府之國對我們來說,“關中平原”這個名字肯定不陌生,它是上演了無數(shù)歷史大劇的舞臺。在過去3000年里,有13個王朝定都于此: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這片土地緣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實,西漢立國之初,張良勸說劉邦遷都關中時,已把帝王將相們的心思道出:“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一句話,關中的優(yōu)勢就在于“固”(金城千里)和“富”(天府之國)。作為《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的一冊,《關中平原》就是圍繞上述關鍵字展開的。
  





上一本:與細菌作戰(zhàn) 下一本:有趣的進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關中平原的作者是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