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北江流域


作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     整理日期:2016-09-05 18:40:25

中國首套規(guī)模達到數(shù)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tǒng)認識上的行政區(qū)劃的界線。本分冊以北江流域范圍進行區(qū)域劃分?坍嫃V東屋脊的地貌輪廓:嶺谷相間,盆地散布,北江水系奔騰其間。展示“丹霞地貌”命名地的壯麗丹霞景觀。追尋珠璣巷移民的遷徙之旅,呈現(xiàn)粵北客家人的發(fā)源之跡。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本書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chuàng)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侗苯饔颉穱@著北江流域的覆蓋范圍而展開,該地處于粵北,素以崇山峻嶺廣布而被稱為“廣東屋脊”,涉及韶關和清遠兩市。書中展示了北江流域內嶺谷相間的地貌格局,勾勒出北江及其支流構成的扇狀水系圖景,并介紹了兩種極具代表性的地貌——巖溶地貌和丹霞地貌。此外,本書還向讀者描繪了“廣東物種寶庫”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處南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區(qū)域,南北動植物交錯滲透。植物種類超過2000種,其中不乏丹霞梧桐、乳源木蓮、南方紅豆杉等稀有種;動物資源豐富程度為廣東之最,分布著云豹、獼猴、白鷴等野生保護動物。除了自然地理,本書還著眼于當?shù)氐娜宋娘L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fā)展出林農并舉的經(jīng)濟模式;歷史上作為中原移民南下的通道,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瑤、壯等山地民族的生活之所,形成了盤王節(jié)、開耕節(jié)等傳統(tǒng)民俗……凡此種種,書中都有精彩講述。
  目錄:
  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前言區(qū)域地貌示意圖 1廣東屋脊2一自然地理嶺谷相間9/粵北山地9/大東山山地11/瑤嶺—石人嶂—雪山嶂山地11/大霧山—大羅山山地12/樂昌—乳源巖溶山地12/連江巖溶山地12/紅色巖系丘陵14/南雄盆地14/丹霞盆地15/滃江谷地15/潖江谷地17/乳源大峽谷17/粵北拗陷17/英德弧形構造20/大東山—貴東斷裂帶20/羅佛寨組20/連陽巖體21/佛岡巖體21/石坑崆22/瑤山22/瑤嶺23/滑石山脈23/青云山23/大庾嶺24/天井山24/丹霞山25/韶石山28/北江扇狀水系29/北江流域29/連江30/滃江31/石灰土32/紅壤發(fā)育32/巖質崩塌33/土地石漠化33/中亞熱帶氣候35/清遠—佛岡多雨中心35/秋旱35/九峰山36/靈君山36/金雞嶺37/坪石盆地38/樂昌盆地38/古佛巖38/廊田河39/黃嶺嶂39/丹霞山本峰40/董塘盆地41/董塘河42/靈溪河42/油山42/青嶂山天池43/蒼石寨43/凌江43/瀑布水44/南山水44/雪峰山44/笑天龍形45/飯池嶂45/“四寨九巖”45/始興盆地47/龍斗輋47/墨江48/澄江河49/暖田溫泉49/九仙嶂49/水源山50/東華山50/風口角巖50/梅巖51/涂屋水51/船底頂51/龍頭山52/黎壁石52/仙人嶂52/獅子巖53/羅坑草本沼澤53/馬壩河53/韶關市區(qū)江心島54/江灣河54/狗尾嶂54/乳源彩石55/埕頭瀑布55/南水湖濕地56/南水(乳源段)56/楊溪河56/大潭河58/簸箕山脈58/東岳山59/巾峰山59/大口巖59/湟川三峽60/天龍峽60/星子河61/東陂河61/連州地下河61/潭嶺天湖62/起微山63/“萬山朝王”63/陽愛觀音巖64/寨崗河64/三江河64/大霧山65/巾子山65/馬頭山66/大旭山瀑布群66/大灘河67/加田河67/陽山國家地質公園67/雷公球68/黎埠平原69/白蓮洞盆地69/青蓮水69/七拱水70/黃思腦山脈70/滑水山脈70/五點梅花山脈71/英山71/南山72/英西峰林73/英德盆地74/湞陽峽74/寶晶宮溶洞74/碧落洞76/仙橋地下河76/熱水湖溫泉76/七星崗77/烏樹頭77/望軍山77/秦皇山78/清城、清新南部盆地區(qū)78/清西平原79/金龍洞79/三坑地熱田79/濱江80/大羅山81/大帽山81/石角丹霞地貌81/倫洲島84/飛來峽84/大燕河85/銀盞溫泉85/觀音山山脈85/通天蠟燭86/清潭仔臼穴86/湯塘溫泉87/潖江87/云髻山87/猴巖88/五花旗88/桂峰山88/三角山89/流溪河水庫89/廣東物種寶庫91/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91/萬畝廣東松林93/石灰?guī)r植被生態(tài)94/通天籮地下森林95/百鳥堂大草原96/蘭花原生種分布點之一96/南嶺自然保護區(qū)97/車八嶺自然保護區(qū)99/石門臺自然保護區(qū)100/筆架山自然保護區(qū)101/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102/小坑國家森林公園103/千年古椎樹王103/丹霞梧桐103/乳源木蓮104/粵北柯105/南方紅豆杉105/篦子三尖杉106/任豆106/長苞鐵杉107/白桂木108/穗花杉108/野茶樹109/蘇鐵蕨109/四川蘇鐵110/闊葉仁化白111/報春苣苔111/南雄古生物化石112/南雄鴨嘴龍113/短棘南雄龍113/連南大鯢自然保護區(qū)113/斑羚114/水鹿114/斑林貍114/短尾猴115/鱷蜥115/虎紋蛙116/無斑肥螈116/白頸長尾雉117/海南虎斑鳽118/白鷴118/金斑喙鳳蝶119二經(jīng)濟地理林農并舉123/稻作農業(yè)123/太公田125/砍山燒畬125/礦冶業(yè)興盛125/韶州永通監(jiān)126/南北商路樞紐127/嶺南新道129/秤架古道129/杜步大橋130/飛來峽大壩130/“中國有色金屬之鄉(xiāng)”131/大寶山多金屬礦131/凡口鉛鋅礦132/連山金礦132/清遠瓷土133/硅灰石礦床133/英德石133/連州黃精134/英德紅茶134/仁化銀毫茶135/連州白茶135/馬壩油粘米135/連山大肉姜136/陽山同冠梨136/三華李136/連山蜜柚137/始興枇杷137/陽山板栗137/仁化黑皮蔗138/南雄白果138/張溪香芋138/始興竹芋139/樂昌馬蹄139/竹山粉葛139/駱坑筍140/南雄黃煙140/清遠雞140/連山麻鴨141/清遠烏鬃鵝141/南雄臘鴨141/洲心燒豬142/連州木屐143/連南瑤族刺繡143三歷史地理馬壩人147/移民珠璣巷147/陽山設關148/韓愈謫治陽山149/劉禹錫出刺連州150/歐南喜清遠稱王151/排瑤起義151/清軍南雄屠城152/粵北會戰(zhàn)152/廣東國民政府五遷連縣153/曲江154/陽山縣154/始興郡155/清遠郡155/韶州155/連州157/南雄州158/牛欄洞遺址158/史老墩遺址159/石峽文化遺址159/呂田獅象遺址160/趙佗城遺址161/羅圍城堡建筑遺址161/連州古城162/雙峰寨162/東堤北古民居163/陽山摩崖石刻163/馬頭崗墓164/龍口古墓群164/丹霞山懸棺葬165/八排瑤寨165/南崗千年瑤寨166/必背瑤寨168/上岳古村168/卿罡古村169/石塘古村170/葸茅圍170四文化地理粵北客家人175/八排瑤176/過山瑤177/壯族178/排瑤盛裝178/水桶褲179/圓錐帽子180/嗜辣180/南雄酸菜餃181/擂茶粥181/澄江黃酒181/翁源糖環(huán)182/排瑤民居182/滿堂圍183/插標185/地域內婚185/“謳莎腰”186/“炒黃豆”186/屈肢葬187/祈雨祭188/新豐擔丁酒189/曹主娘娘信仰189/南華誕廟會190/保安大神會191/飛來寺191/三影塔192/盤王廟193/金山祖廟193/東岳行宮194/韶州府學宮194/高崗豆腐節(jié)195/排瑤開耕節(jié)196/端午扒旱船196/盤王節(jié)198/粵北采茶戲200/祁劇201/長鼓舞201/舞春牛202/舞火麒麟203/珠璣飄色204/張九齡204/邵謁205/余靖206/梅鼎臣207/陳璘207前言前言前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人—地關系的中國式表述;谶@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xiàn)一次全面系統(tǒng)、淺顯易懂的表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為實現(xiàn)這種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借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xiàn)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qū)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lián)系,本叢書根據(jù)中國的山川形勝,劃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合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了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系統(tǒng)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致的分類,而只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致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lián)系,直觀呈現(xiàn)。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tài)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jīng)濟地理,容納與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方式和物產(chǎn)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歷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歷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qū)域文化相關的內容。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了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了類似工具書的體例,并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面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并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表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合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偠灾,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qū)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受限于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于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tài)度。3.本叢書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shù)據(jù)(DLG)為基礎繪制相關示意圖,并依據(jù)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jù)。4.本叢書所涉。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市(地區(qū)、自治州、盟)、縣(區(qū)、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qū)劃的標準名稱,均統(tǒng)一標注于各分冊的“區(qū)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全稱表述(如“北京市朝陽區(qū)”,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5.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這套陸續(xù)出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huán)節(jié)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了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制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了資料及數(shù)據(jù)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出版做出了切實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囿于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并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線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每每拿到一本好書,心里都會興奮,這是愛書朋友的天性。《北江流域》很好的使這一天性得到解放,讓我從中尋找到閱讀的樂趣?吹“很山”的粵北,自然會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想到求學時翻山越嶺的孤獨時光。對于自小登山的我來說,對山懷有濃濃的依戀之情。不同的是粵北的山居然是這樣的秀氣和別致,在北江的滋潤下發(fā)育了白色的巖溶地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更催生了這一景觀的活力,代表地區(qū)樂昌—乳源巖溶山地和連江巖溶山地。說起“紅土地”“黃土地”“黑土地”,大家都知道,我國地域廣大,孕育了多樣的土地和人民。紅色巖系丘陵是粵北的“明星”地貌——丹霞地貌的建構者,代表地區(qū)仁化盆地,聽說首次出遠門的朋友,如果水土不服,可以和當?shù)氐哪嗤炼嘟佑|,會適應得快一些。山地在給予我們秀麗風景和多樣物產(chǎn)的同時,也必將拿走一部分,這里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沒有紅紅火火的工業(yè)做支撐,這里卻像是農林并舉的后花園。農業(yè)生產(chǎn)方式遵循這一自然規(guī)律,宜林則林,宜農則農,辛辛苦苦的一年收獲未必理想,可能遭受自然災害,可能生態(tài)脆弱,但勤勞的客家人、瑤族人、壯族人等族群依然生生不息,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人文片段。每次看到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總是心生敬畏,我們如此不同,卻能在這一片熱土中和樂相融,這片土地上每一次的前進,都包含有各族兒女的忍耐、妥協(xié)以及奮進。
  





上一本:中國地理百科從書太行東麓 下一本:中國地理百科叢書運城盆地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北江流域的作者是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