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137億光年的宇宙論


作者:藤田貢崇,朱悅瑋      整理日期:2015-11-05 11:57:17

1、宇宙充滿謎團!黑洞、暗物質、外星生命體……壯美的宇宙之中究竟發(fā)生著什么?讀過《三體》,看過《星際穿越》,被神秘宇宙、美麗星空吸引的你,看過這本書,會有一個沖動: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你是否知道:宇宙起源于137億光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我們所看到的太陽,是8分鐘以前的太陽;我們所看到的宇宙,是過去的宇宙。這是目前為止用*通俗方式和*清晰的邏輯向讀者介紹宇宙知識的書,遠離枯燥數據,它的視角從地球開始,拓展到太陽、行星、銀河系、直到宇宙盡頭,展現宇宙的壯美與神秘。
  3、小時候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為什太陽總是散發(fā)出光芒,宇宙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樣,亮為什么不會掉下來…….長大后卻漸漸淡忘了,現在我們再次回憶起這些關于宇宙的疑問。
  4、《137億光年的宇宙論》帶你走進地球上**三處*好的天體觀測點,在哈勃望遠鏡無與倫比的成就和多舛的命運中了解神秘的太陽系,黑洞是孤獨的宇宙,解開宇宙之謎。閱讀這本書,是一次生命難得的通往宇宙盡頭的神秘之旅。
   
本書簡介:
  《137億光年的宇宙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普及讀物“多懂一點”系列中的一本。作者跨越時間的界限,向被宇宙的不可思議和美麗所吸引的讀者,展現遙遠的宇宙盡頭的神秘。從在地球上對宇宙進行觀測開始,依次拓展視角從地球到太陽、行星、銀河系、乃至銀河系外。直到宇宙的盡頭。開始一段跨越時空的旅程,也一并了解黑洞以及暗物質等神秘的存在!137億光年的宇宙論》也和大家一起探討宇宙是如何發(fā)展成為現在的模樣,以及它的未來。雖然從地球到遙遠的天體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但通讀閱讀這本書卻可以在瞬間抵達。毫不夸張的說,本書是目前國內出版的首屈一指的解讀壯美宇宙的圖書。宇宙這么大,可以去看看!
  作者簡介:
  藤田貢崇,日本法政大學教授,1970年生人。北海道大學博士,在天文學,科學教育和教育學方面頗有建樹。在校期間就一直研究相對論性噴流和原行星盤。擔任大妻女子大學非常駐講師、科學雜志《nature》譯者、日本科學技術編輯會議、科學影像學會理事。專攻天文學、科學教育、教育學,著書頗豐。
  作為日本朝日新聞社多懂一點系列圖書特邀作者,為普通讀者寫作了《137億光年的宇宙論》一書。
  目錄:
  第一章從地球對宇宙的探索
  第二章充滿謎團的星體——太陽
  第三章太陽系的兄弟們
  第四章銀河系中心巨大的黑洞
  第五章欣賞星系的形狀
  第六章黑洞的能量源
  第七章暗物質與暗能量之謎
  第八章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關于宇宙的夢
  后記
   前言序
  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會有很多人對宇宙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并且產生出“為什么”這樣單純的想法。
  比如“為什么月亮不會掉下來”,或者“為什么太陽總是散發(fā)出光芒”,甚至于“宇宙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些疑問總是會不斷地產生并且范圍越來越廣闊;蛟S我們在小時候都有類似這樣的疑問,但是長大后卻漸漸淡忘了,現在讓我們再次回憶起這些關于宇宙的疑問吧。
  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將孩提時代所學到的零散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認識。我認為,所謂的知識就是這樣充滿了“樂趣”的東西。這本書,就是通過將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使我們更加科學地了解宇宙,并且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我們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廣闊”。
  現在,人們對宇宙進行了非常全面的研究,宇宙已經和曾經人類所了解的那個形象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的新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些新問題,人們只能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在這樣不斷重復的過程中,科學得到了發(fā)展和進步,人類偉大的知識財產也得到了累積。
  也就是說,我們對宇宙有多少已知,就有多少未知。當這些未知被揭開謎底的時候,甚至會被刊登在報紙上,或者出現在電視新聞當中。但是,天文學家所進行的絕大多數序
  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會有很多人對宇宙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并且產生出“為什么”這樣單純的想法。
  比如“為什么月亮不會掉下來”,或者“為什么太陽總是散發(fā)出光芒”,甚至于“宇宙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些疑問總是會不斷地產生并且范圍越來越廣闊;蛟S我們在小時候都有類似這樣的疑問,但是長大后卻漸漸淡忘了,現在讓我們再次回憶起這些關于宇宙的疑問吧。
  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將孩提時代所學到的零散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認識。我認為,所謂的知識就是這樣充滿了“樂趣”的東西。這本書,就是通過將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使我們更加科學地了解宇宙,并且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我們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廣闊”。
  現在,人們對宇宙進行了非常全面的研究,宇宙已經和曾經人類所了解的那個形象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的新問題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些新問題,人們只能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在這樣不斷重復的過程中,科學得到了發(fā)展和進步,人類偉大的知識財產也得到了累積。
  也就是說,我們對宇宙有多少已知,就有多少未知。當這些未知被揭開謎底的時候,甚至會被刊登在報紙上,或者出現在電視新聞當中。但是,天文學家所進行的絕大多數研究,實際上并沒有那么轟動,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
  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研究,組成了人類龐大的知識體系。最近很多大學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在上面介紹了各自學校內的研究者們都在進行什么研究。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些網站,或許你心中的疑問正是別人的研究課題。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本書的章節(jié)構成。本書從在地球上對宇宙進行觀測開始,依次拓展視角從地球到太陽、行星、銀河系、乃至銀河系外。
  第一章“從地球對宇宙的探索”,講述了天體觀測是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如何進行的,為大家介紹充滿魅力的天文望遠鏡和天體觀測站。即便在如此廣闊的地球之上,適合進行天體觀測的區(qū)域也是十分有限的。
  第二章“充滿謎團的星體——太陽”,我們將揭秘作為我們母星的太陽所擁有的謎團。為大家介紹只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能夠看到的太陽的真面目。
  第三章“太陽系的兄弟們”,將為大家依次介紹好比是太陽的孩子一樣的行星。地球的兄弟都是充滿個性的行星。
  第四章“銀河系中心巨大的黑洞”,將把焦點放在太陽系所屬的銀河系之中。并且介紹存在于銀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
  第五章“欣賞星系的形狀”,在本章中我們終于沖出了銀河系,可以去欣賞宇宙中各種各樣星系的魅力。大家一定會因為星系形狀的多樣性而感到驚奇。
  第六章“黑洞的能量源”,將為大家介紹直到如今仍然充滿謎團的天體——黑洞。大家應該知道黑洞并不是一個單純的黑暗星體。
  第七章“暗物質與暗能量之謎”,在本章中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占宇宙質量絕大部分的暗物質,以及看不見的能量——暗能量。同時還將圍繞著暗物質為大家介紹許多相關的天文學家與研究者。
  第八章“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關于宇宙的夢”,將為大家介紹宇宙是如何發(fā)展成為現在的模樣,以及現在的宇宙論。同時還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宇宙究竟有沒有終結。
  疑問的產生就是科學的起點。科學并不是科學家的專利,而是所有人共同的財產。通過這本書,如果能使你感受到宇宙的樂趣,那么你也同樣能夠感受到科學帶來的快樂。希望這本書,能夠使更多的人體會到科學所帶來的快樂,并且能夠解決廣大的讀者朋友心中的疑問,在諸位面對新的疑問時提供一些幫助。
   這是國內已出版的圖書中,讓我最快速了解地球之外世界的書。震撼!
  ——讀者
  關于我們浩淼的星空和神秘的宇宙,一直懷有好奇。多年以后,也時常會仰望天空,想象著地球之外的世界。這本書基本滿足了我對宇宙的向往,對《星際穿越》、《星際迷航》的邏輯有更多的理解。
  ——讀者
  比《平行宇宙》好懂多了,極佳的一本關于宇宙的科普書。日本人關于宇宙論的書,寫的真是通俗,易懂。
  ——讀者
   第一章:從地球對宇宙探索
  “宇宙:最后的邊境!保⊿pace:thefinalfrontier.)
  這句話出自1987~199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視系列劇《新星際迷航》的片頭。
  這種狀況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宇宙現在仍然充滿了未知的領域,極大地刺激了人類的求知欲。
  人類自古以來就對天體的運動充滿敬畏之情,企圖通過占星術來理解天體的世界。后來,出現了通過科學方法去了解宇宙的人,天文學也從此確立起來。
  “占星術”的英語“astrology”和“天文學”的英語“astronomy”出自同一個詞源。天文學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學問,天文學家將許許多多的天體或者說宇宙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利用各種各樣的觀測器械和電腦,嘗試搞清楚位于遙遠彼方的天體所顯示出的多種多樣的物理現象。
  本書將跨越時間的界限,向被宇宙的不可思議和美麗所吸引的讀者們,展現遙遠的宇宙盡頭的神秘景象。
  從我們居住的地球出發(fā),逐漸擴大觀察的范圍,為大家介紹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各種各樣的現象,以及現在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的宇宙之謎。
  首先,本書將介紹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之上,現代的天文學家是如何對宇宙進行觀測的。
  天體觀測的“理想地點”在地球上只有三處
  天體觀測方法在很久遠的古代就形成了,它利用的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可視光線。
  簡單說,透鏡(或者收集光線的反射鏡)的直徑越大,我們用來觀察宇宙的“眼睛”的視力越好。也就是說,只要有一點兒微弱的光線,都可以進行觀測。
  設置在夏威夷島上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Telescope),就是利用可視光線進行觀測的天文望遠鏡。用來收集天體光線的鏡面直徑達8.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鏡望遠鏡,鏡面精度為0.012微米(μm)。
  如何理解這個鏡面精度呢?假設將鏡面放大到整個夏威夷島的程度,那么鏡面的彎曲度只有一張紙那么厚,由此可見,鏡面的做工非常精巧。通過這個鏡片,可以收集到距離十分遙遠的天體發(fā)出的極其微弱的光線,并且拍攝出準確的天體影像。
  日本的天文臺之所以設置在夏威夷島上,主要是因為這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建造在地面上的天文望遠鏡的最大敵人,實際上正是大氣層。關于天體觀測的最佳條件,共有如下三點:
  ·晴天的時候多
  ·大氣層對光線的吸收少
  ·大氣湍流的擾動頻率小
  第一個條件,只要將望遠鏡建造在比云層更高的地點即可,在云層之上,當然無論何時都是晴天。
  第二個條件,需要空氣越稀薄越好,這就需要選擇海拔較高的地區(qū)。
  至于對第三個條件產生影響的大氣層,位于平流層和對流層的交界處,大約1萬米左右的高度。在這里會產生影響整個地球范圍的湍流(偏西風與偏東風),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會成為噴射氣流。因此,最適合進行天體觀測的區(qū)域,必須是不受噴射氣流影響的地區(qū)。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最適合進行觀測的地區(qū),在地球上只有三處。
  它們分別是,位于北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西端的拉帕爾馬島(海拔2300米),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島(海拔4200米),以及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的阿塔卡馬沙漠(海拔5000米)。夏威夷島集中了各國最尖端的光學望遠鏡和紅外線望遠鏡、亞毫米波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共13臺,堪稱“天文臺博物館”。
  另外,大氣的擾動不只發(fā)生在高空。地表附近的空氣流動,空氣因為溫度升高出現的對流,因為地形導致的局部空氣渦旋,以及地表附近的湍流都會擾亂天體發(fā)出的光線。
  由于這些原因,用來存放望遠鏡的天文臺觀測室(圓頂)也需要經過特別的設計和建造。比如說,要將望遠鏡設置在比周圍更高的場所,觀測室的形狀也要特別注意,等等。
  昴星團望遠鏡的觀測室為了不受大氣湍流的干擾,采用了圓筒形的設計,這樣外界的湍流不會進入圓頂之內,內部的熱量也可以有效地排放出去(彩圖1–1)。據說為了設計出具有這種效果的圓頂,研究人員對極其復雜的空氣流動進行了水流實驗和計算機模擬,才最終決定了最合適的形狀。
  ……





上一本:與大自然捉迷藏 下一本:世界之最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137億光年的宇宙論的作者是藤田貢崇,朱悅瑋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