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去明朝看風景


作者:熊召政     整理日期:2022-12-30 02:41:21

  去明朝看風景
  第1章 朱元璋與農(nóng)民
  1、朱元璋一連殺了三個畫師
  洪武三年(1370年)的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東面的皇城中,只見守城的錦衣衛(wèi)校尉打開中門,一群穿著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門中走出。打頭的一個人身材粗壯,五官長相雖說不上丑陋,但絕對怪異,一雙眼睛厲于鷹隼,雖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會讓你不寒而栗。
  這個人便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傳世的畫像看,朱元璋慈眉善目,但有君臨天下的氣概,一看就是“天生龍種”。但這幅畫像的真實性大可懷疑。傳說當初朱元璋召來天下一流的畫師為其繪相。畫師們惟恐畫得不象,都使出看家本領(lǐng),畫得惟妙惟肖。但朱元璋卻仍以畫得不象為由,一連殺了三個畫師。第四個畫師又被召到御前,前面三個同行的命運嚇得他魂袋兒都掉了,他不知如何保住項上頭顱,兀自愁眉不展。幸虧他的朋友獻計,讓他“繪御容時,稍事修飾,掩斂殺氣而增慈善!彼绶ㄅ谥疲窭L出后,朱元璋大為滿意,認為這畫像“形神兼?zhèn),足稱朕意!边@便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朱元璋的畫像了。
  偉人盡管雄才大略,但有時也犯小心眼的毛病。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完人,不應(yīng)該有缺陷。朱元璋統(tǒng)馭千軍橫掃六合,建立起一個赫赫王朝,不管他長相如何,天下人都不敢藐視他。但他偏還要往“美男子”堆兒里湊,并為此動怒而鬧出三條人命,這就大可不必了。
  2、龍子龍孫一起前往山川壇祈雨
  卻說朱元璋領(lǐng)著這群男女走出皇城,向雞鳴山的山川壇走去。那里是皇家祭祀天地神靈的地方。從皇城到山川壇,有十幾里路。沿途警備森嚴,蹕護的軍士排成長陣。皆因這群男女個個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女的都是他的后妃和公主。朱元璋共有四十六個后妃,二十六位兒子和十幾個公主。在中國所有皇帝中,他幾乎可以說是生育能力最為旺盛的一個。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這些人都由王朝的財政養(yǎng)活。滿足于他們的妻妾成群以及錦衣玉食,其龐大的開支,相當于全國三分之一的軍費,當然這是后話了。
  此刻,朱元璋領(lǐng)著他的后妃和兒女們浩浩蕩蕩地離開皇宮,到山川壇干什幺去呢?卻說這年自暮春開始,一直很少下雨,江南大地一片焦渴。田里的禾苗大都枯死。深信“天意”的朱元璋認為這場災(zāi)咎可能是上蒼對他的懲戒,因為他登皇帝位不過三年,一切都還在草創(chuàng)之中。是不是自己登基時說過的“上膺天命,下符民意”這八個字,做得不好呢?經(jīng)過慎重考慮,他決心親率眷屬前往山川壇祈雨。在古代,祭祀與祈禱被看作是人神對話的最好方式。
  3、自虐式的祈禱——皇帝與蒼天對話的方式
  史載,朱元璋到了山川壇后,袒露上身,盤腿坐在青石板上,無遮無擋曝曬于烈日之下。他的兒子們也都陪侍左右。對于住在深宮大院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皇子們來說,參加這樣的祈禱儀式真是苦不堪言。但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不考慮兒子們會不會中暑,他一心要用自己的誠意去感動天庭。他的后妃們雖不在祈禱的行列,但也沒有閑著。在馬皇后的帶領(lǐng)下,她們在祈禱現(xiàn)場臨時搭砌的灶臺上燒制農(nóng)家飯,都是那種喂養(yǎng)朱元璋少年時代的粗糙的飯食。煮熟的麥飯菽豆,皇太子先捧給朱元璋品嘗,然后一家人坐在烈日下吞咽。
  這樣一連三天,白天袒背曝曬,夜里原地合衣而躺。第四天結(jié)束這自虐式的祈禱,仍然徒步回到宮中。朱元璋沒有回到粉黛如云的皇宮。而是獨自來到西院齋宿。他下令從內(nèi)庫中拿出錢鈔采購一萬四千匹布紗頒賜將校,于常例之外補給兵士薪米;又令法司決獄,大赦一批囚犯;并下旨有關(guān)部門訪求天下賢士以探明治國之道。據(jù)說這些措施相繼落實后,老天爺真的下起了大雨,持續(xù)了幾個月的旱情得以緩解。
  六百多年前這一場祈雨的盛典,見之于明朝典籍。雖記述簡略,但斑斑可考。其時明代雖已開國,但北方的戰(zhàn)事仍在緊張地進行,徐達、常遇春等股肱之臣尚在西北的荒漠上平定虜敵,江南膏腴之地因頻經(jīng)戰(zhàn)火,生氣亦未恢復。前面已經(jīng)說過,旱情此時發(fā)生,引起朱元璋的高度警惕,他敏銳地從中發(fā)現(xiàn)了某些危及政權(quán)的因素。
  4、劉伯溫的“寬仁”說引起朱元璋的不滿
  祈雨之后,朱元璋把劉伯溫找來,尋問治國之道。關(guān)于這段故事,曾參與修撰《明會典》的萬歷史官余繼登在其編著的《典故紀聞》書中記述如下:
  太祖謂劉基曰:“今天下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如何才好!眲⒒鶎υ唬骸吧⒅,在于寬仁!碧嬖唬骸安皇⿲嵒,而泛言寬仁,實無益耳。以朕觀之,寬仁必當利民之財,息民之力。朝廷不節(jié)用則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順其生。舍此而言寬仁,是徒有其名,老百姓得不到實惠。”
  從這段對話中可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寬仁之說大不以為然。劉伯溫滿腹經(jīng)綸,精通天文地理,在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角逐中,他是最得力的謀士之一。此一點上,他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猶如張良之與劉邦、諸葛亮之與劉備。顯然這一次談話,劉基的回答“不稱上意!敝煸稗r(nóng)民出身,幾乎是文盲,后來,在打天下與治天下的過程中,他雖然學到不少東西,但他的經(jīng)驗多于知識。盡管他常常表現(xiàn)出思賢若渴的態(tài)度,但骨子深處對讀書人始終抱有戒心。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文采缺失表示了嘲笑。而朱元璋,則連讓他嘲笑的資格都沒有。
  客觀地講,劉伯溫說出“寬仁”二字,只是點出題目,下面只要朱元璋問他一句“如何實施寬仁?”相信劉伯溫一定會有一篇對癥下藥的宏論。但朱元璋并沒有問他,而是噼里叭啦自己講了一通,捎帶著還把這位“國師”譏諷了一句“舍此而言寬仁,是徒有其名。”
  5、皇帝與國師——既相生又相剋
  在中國的古代,君臣晤對,是產(chǎn)生治國方略行政智能的最好方法之一;实叟c國師,既相生,又相克。相生之時,則君臣融洽,國泰民安。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與師相魏征,一部《貞觀之治》記述甚詳。若君臣相克,則天怒人怨。嬖幸之徒趁機以讒言獲寵,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老百姓。當然也有一種皇帝,對“國師”非常尊重,常常不恥下問。如漢文帝把賈誼請來徹夜長談,結(jié)果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此種皇帝,徒落笑柄而已。
  檢點明朝典籍,不難看出,朱無璋雖然經(jīng)常與大臣晤對,但討見識聽意見的時候極少,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他發(fā)表宏論,臣下惟有諾諾而已。
  不過,仔細研究朱元璋的一些“最高指示”,還得承認,這個皇帝心里頭始終還是裝著老百姓的,上面引述的他與劉伯溫的晤對,他不問青紅皂白把劉伯溫揶揄一通固然不對,但他對于“寬仁”的引申,倒真是頗有見地。他認為寬仁過于空落,是讀書人的酸語。對于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實惠。
  6、政治需要想像力,但朱元璋恰恰缺少
  我曾經(jīng)說過,政治是一門藝術(shù),要想作好它,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想象力。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以及鄧小平倡導的“一國兩制”,都是改革中政治想象力的典范。朱元璋缺乏想象力,可舉兩例。一是曾有大臣向他建議象前朝那樣,給江西龍虎山的張道人“天師”稱號,朱元璋斥道:“天至高無上,怎幺可能還有老師?”第二是他的詠雪詩,有這幺兩句“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詩句比起毛澤東的詠雪詩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則不可同日而語了。
  縱觀明朝的一些國策,朱元璋少有創(chuàng)見。他開創(chuàng)的大明王朝,說得準確一點,只是“開”而非“創(chuàng)”。我們說一個帝王應(yīng)有雄才大略,這是統(tǒng)而言之。若分開來說,則開國應(yīng)有雄才,創(chuàng)業(yè)則需要大略。朱元璋是雄才有余,而大略不足。立國之初,他不遺余力推行制度建設(shè),也只是恢復帝國的秩序而非給新的王朝注入詩意。他是一個非常務(wù)實的人。他希望他的國家穩(wěn)定而富裕,士農(nóng)工商各有所務(wù),田野多農(nóng)夫而城市少流民;每一個臣民都充滿至高無上的道德感,都必須心存敬畏。
  7、朱元璋道德治國的提倡者
  朱元璋是道德治國的極力推行者,在他看來,所謂道德,最緊要的兩個字是忠與孝。張居正寫過一副對聯(lián):“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這位大明王朝最為卓著的政治家,雖然比朱元璋晚生了兩百多年,但他對這位開國皇帝的思想,可謂體會至深。今天,我們參觀那些江南的古村落,經(jīng)常看到門楣上書有“耕讀傳家”這四個字。毫無疑問,這是明代的遺風。忠臣與孝子、儒士與農(nóng)夫,這四種人,在明代大受推崇。
  今天,我們常說中產(chǎn)階級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這是西方的觀點。盡管在其衍變過程中增加了不少人文的內(nèi)容,但其發(fā)端仍是經(jīng)濟學上的考量。而六百多年前的朱元璋,卻是依靠忠臣孝子與儒士農(nóng)夫作為中堅力量來穩(wěn)定社會的。這四種人非但沒有共同的經(jīng)濟基礎(chǔ),貧富之間甚至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都有著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這在今天來看簡直不可思議,但在朱明王朝時期,每一個人都必須象圣賢那樣,強迫自己建立起道德優(yōu)越感。
  8、朱元璋始終關(guān)注農(nóng)民問題
  讓我們還是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朱元璋在山川壇祈雨,其目的還是為了農(nóng)民。在他執(zhí)政的三十多年中,農(nóng)民問題始終是他的第一關(guān)注。這不僅僅因為他是農(nóng)民出身,更因為王國的子民,百分之九十都是住在鄉(xiāng)間。農(nóng)業(yè)穩(wěn)則農(nóng)民穩(wěn),農(nóng)民穩(wěn)則天下穩(wěn)。一個統(tǒng)治者并不需要強大的想象力,就能對這一國運作出判斷。由于出身與知識的雙重局限,朱元璋厭惡商人,同時對流民亦抱有高度的警惕。他自己就當過流民,他認為流民是導致社會動蕩的主要因素,而流民十之八九都是離開土地的農(nóng)民。這些人中除了極少數(shù)生性懶惰,大部份都是因為天災(zāi)人禍而背井離鄉(xiāng);谶@種認識,洪武三年的那場大旱引起朱元璋內(nèi)心的恐懼。
  祀天之禮,實乃中國遠古開始的風俗,并非朱元璋的創(chuàng)見。但朱元璋的虔誠卻是前朝皇帝不可比擬的。他的這一舉動,不但為朝中大臣作出楷模,也同時贏得了天下百姓的尊重。朱元璋如此垂范,倒還真不是“作秀”,而是他從內(nèi)心深處就認為自己是農(nóng)民的救世主。在那次與劉伯溫談話之后,他還與時任中書省長官的胡惟庸有過一次交談,他說:
  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得其居所者,朕常思如何安養(yǎng)之。昔吾在民間,目擊小民之苦,鰥寡孤獨饑寒困頓之人,常自厭生,恨不即死。吾每見此狀,心常凄惻。故吾躬提軍旅,誓清四海,以安百姓。今朕代天理世已數(shù)年,若天下之民有流離失所者,非惟更改朕之初衷,于代天行道,亦不工耳。其令天下郡縣,查訪窮民無靠者,月給以衣食;貧困無依者,給以屋舍。
  完全可以想象,天下百姓聽到這樣的圣旨,是如何地歡呼雀躍。自古至今,農(nóng)民始終是社會各階層中的“弱勢群體”,而農(nóng)民中的鰥寡無助者,則是弱勢中的弱勢。朱元璋行“實惠”,首先就讓這樣一些人得到好處,應(yīng)該說是抓住了牛鼻子。但是,我們在今天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中梗阻”現(xiàn)象,明代亦如是。朝廷大量的府州縣官員,對待農(nóng)民“不體上意”,常常表現(xiàn)出官場的傲慢,具體的體現(xiàn)是敷衍塞責與心不在焉。
  9、遲不放賑導致災(zāi)民餓死的“欽差大臣”被朱元璋斬首示眾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洪武九年,山東日照省知縣馬亮三年考滿 ,州官為他寫的評語是:“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朱元璋見了,批道:“農(nóng)桑衣食之本,學校風化之源,當縣令者首先務(wù)此兩樣。該縣令不知務(wù)此,而曰長于督運,是棄本而務(wù)末,豈其職哉?”從朱元璋的這道批示來看,他對官場的貓膩了若指掌。在明代,督運屬朝廷的經(jīng)濟部門,肥得流油。而縣令則是苦差事。也不知那位馬亮花了多少銀子,才買通州官給他寫了這道評語。目的很明顯,希望朱元璋將自己改為督運官,每天吃香喝辣享清福。朱元璋既痛恨跑官要官,更痛恨地方官不懂農(nóng)業(yè)與教育。不用說,這位馬亮因犯“瀆職罪”而被革職,且永不敘用。但整個官場并沒有因為馬亮事件而改變,坑農(nóng)擾農(nóng)的事情還是屢有發(fā)生。茲后,湖北的荊州、蘄州兩處發(fā)生水災(zāi),戶部主事趙干奉命前往賑災(zāi)。這趙干自京城出發(fā),一路游山玩水耽誤了兩個多月,到達受災(zāi)地后又磨磨蹭蹭遲不放賑,以致災(zāi)民餓死很多。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將趙干斬首示眾!短鎸嶄洝分,還載有這一段指示:
  荊、蘄等處水災(zāi),亟命戶部主事趙干往賑之。豈料趙干不念民艱,坐視遷延,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之交,方施賑濟,民饑死者多矣!夫民災(zāi)而上不恤,其咎在上。吏受命不能宣上之意,視民死而不救,罪不勝誅。其斬之,以戒不恤吾民者。
  10、親民順民富民——朱元璋的“三民政策”
  朱元璋治國期間,農(nóng)民問題處理得較好。他死后,他的親民順民富民的“三民”政策,還延續(xù)了好多年。到了明中葉,自正德皇帝始,休養(yǎng)了一百多年的農(nóng)民又開始遭受劫難。又六十多年后,張居正出任萬歷首輔,推行新政,力革時弊,用“一條鞭”的改革,來上承朱元璋的農(nóng)民政策,應(yīng)該說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但人亡政息,張居正遭受清算后,剛剛蘇困的農(nóng)民再次陷于水火,這導致大批流民的出現(xiàn)。元朝末年,大批流民揭竿而起,朱元璋依靠這些流民形成的武裝,建立了大明王朝。誰知在他死后兩百多年,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流民武裝,又將他的后代掀下帝座。終點即是起點,由此可見,歷史的想象力,超過任何一位政治家。
  2006年8月16日于溽暑中





上一本:看了明朝不明白 下一本:只想和你好好生活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去明朝看風景的作者是熊召政,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