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堂三記》(作者:王春瑜)為當(dāng)代學(xué)者文史叢談之一。本叢書談文論史,縱貫古今,述人物,述秘事,述軼聞,述典章,燭幽洞微,各抒己見。隨筆所至,見掌故,見識力,見趣味,見性情。 《老牛堂三記》(作者:王春瑜)主要內(nèi)容簡介:讀者看到拙著,大概首先感興趣的是,何故日“老牛堂”?1993年春天,我在寫《阿Q的祖先————老牛堂隨筆》序時,有謂:“浮生難得幾回雅,我倒也雅過一回:用‘老牛堂隨筆’的名義在臺灣報紙上辟專欄,并維持了一年多。所謂老牛,此無它,不才屬牛,又年過半百,名副其實也;也想藉此聊表心跡:繼續(xù)像老牛一樣在文史園地老老實實地耕耘!币荒旰蟮脑绱,我在自己另一本雜文隨筆集《牛屋雜俎》的序中,加了這樣一條注釋:“不才屬牛。童年鄉(xiāng)居,隨先父恒祥公、母親曹孺人耕讀,與牛同居一室(敝鄉(xiāng)稱牛屋),自今每一思之,老牛之反芻聲、嘆息聲,猶在耳畔回響;‘文革’中遭迫害,蹲‘牛棚’達七年之久;近年顏寒齋日‘老牛堂’;不才與牛真可謂拴在一個樁上矣。”我想,看了這一些,讀者就會知道《老牛堂三記》本書名稱的由來了。有人曾猜測,我在搞自己的牛系列叢書,其實非也。我喜歡辛辛苦苦、踏踏實實獨自牽磨、拉車、耕田的牛,但并不喜歡成群結(jié)隊打打鬧鬧的牛,更不喜歡被人拿著鞭子在屁股后面吆喝、鞭打、無奈只好連大氣也不敢喘、低著頭走成系列的牛。今后,我還會出雜文隨筆集,是否還會在書名中以牛字當(dāng)頭?現(xiàn)在很難說,只能且看下回分解了。 《老牛堂三記》適合大眾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