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公共性的再生產


作者:孔繁斌     整理日期:2021-11-18 20:34:07


  20世紀70年代以后,重構社會治理體系的價值、機制和知識基礎成為全球政府治理改革的主題,但是公共行政范式民主化、市場化的重構并沒有真正解決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的根本缺陷。在后工業(yè)社會或現代性重建的進程中,與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生成、構建密切相聯系的多中心治理,是社會治理模式現代性演進中的一個基本趨向,它是在繼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的“中心-邊緣”治理結構之后,伴隨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而生成的一種社會治理結構類型。多中心治理越來越成為全球性政府治理或社會治理改革的共識。本書作為探討多中心治理運作機制的一個嘗試,試圖在研究中梳理多中心治理的含義和形態(tài)特征,把握其在社會治理歷史進程中的屬性,闡述其歷史合理性和價值正當性,并對其運作機制的理論模式作出闡釋。
  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私人生活中享樂主義對公民個體的深度塑造,從個體感性經驗層面強化了對公民社會權利的獨特理解————社會權利不只是擁有,而且是消費和享受。但問題在于,陷入公、私權利享受之中的公民,能融合進城要發(fā)揮“公民共和主義精神”的社會治理事務中去嗎?
  多中心治理的精神表達與實踐,代表了人類社會從管理型治理模式向服務型治理模式的過渡,它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塑、后民族國家階段社會自治的發(fā)展,對古典政治理論中相互承認的政治原則的復活,對相互承諾的信任、寬容、協商及公正的公共性價值的實踐,都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經由多中心治理實踐的洗禮,人類社會治理模式將更完善,而民主政治也將更成熟。
  本書從建構主義視角出發(fā),在協調宏大的知識學抱負和微觀的規(guī)范分斷努力中,廣泛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采取謙虛的詮釋學姿態(tài),以“規(guī)則、場域、角色”為主要觀測點,建構了一個多中心治理的系統分析框架。其中,圍繞“相互承認的法權”、“相互承諾的信任”、“相互尊重的管制”三條交疊互補的線索,對多中心治理機制所作的深度分析,堪稱本書對國內相關研究給予的實質性推進。





上一本:現代社會工作理論 下一本: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公共性的再生產的作者是孔繁斌,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