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與蔣介石的恩怨 在民國時期的新聞輿論方面,蔣介石極為看重在天津辦起的《大公報》和它的總編輯張季鸞。蔣與張的十幾年交往中有恩有怨,有分歧有共識。作為政治家的蔣介石,為維護其統(tǒng)治,很注意招攬賢達,他又特別看得起張季鸞忠言直諫的人品,并利用一個舊式知識分子好名重節(jié)的情操,對張季鸞禮遇有加,視為“國士”,甚至不計較張對他的責難頂撞;而張季鸞對蔣介石則感恩圖報。2004年4 月號《炎黃春秋》,刊發(fā)田斌文章,記述張季鸞與蔣介石的恩怨! ∈糠曛骸 埣钧[與蔣介石的初次見面是1928年在河南鄭州。是年6 月北伐軍已攻至京津。張季鸞于22日到河南輝縣百泉采訪馮玉祥,得知蔣介石沿京漢路專車北上,張即偕馮于7 月1 日凌晨趕到鄭州迎接。張又意外遇見與蔣同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邵力子、秘書陳布雷和總參議張群。邵、陳是張在新聞界的至交,張群則是他留日時就熟識的老朋友。經(jīng)他們介紹,張季鸞與蔣介石“悅?cè)幻嫖颉! 埣钧[與蔣介石都曾留學日本,都在日本加入同盟會,見過孫中山,特別是張在日辦《夏聲報》名氣很大,蔣有所聞。辛亥革命前夜,一大批熱血青年都回國報效,蔣張也差不多同時回來。蔣介石對張季鸞印象頗深的是張曾在辛亥革命后《民立報》、《中華新報》當記者時,為披露袁世凱出賣國家主權(quán)和段祺瑞與日本簽署出賣民族利益的借款密約消息而兩陷囹圄,蔣很欽佩張的熱膽忠腸。但有幾件事又使蔣領(lǐng)略了張季鸞筆鋒的犀利和輿論陣地的重要! ∑湟皇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當年4 月29日,張季鸞寫出社評《黨禍》,抨擊蔣介石殺戮青年、殘害進步的反動行徑,社評說: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政策蔣介石曾表示過服從,現(xiàn)在卻大開殺戒,實屬口是心非丑惡的兩面行為。張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表示“極端抗議”! 〉诙率1927年11月4 日,張季鸞在《大公報》發(fā)表社評《嗚呼領(lǐng)袖欲之罪惡》,斥罵汪精衛(wèi)“特以‘好人為上’之故,以殉其變化無常目標不定之領(lǐng)袖欲,則直罪惡而已”,后來汪精衛(wèi)果然墮落為漢奸領(lǐng)袖。蔣佩服張季鸞的過人眼力。 第三件事是1927年12月2 日,也就是蔣介石與宋美齡結(jié)婚次日,張季鸞寫了社評《蔣介石之人生觀》,斥蔣“離妻再娶,棄妾新婚”、“兵士徇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點”等,還罵蔣“不學無術(shù),為人之禍”。文章冷嘲熱諷,可謂淋漓盡致! 埣钧[與蔣介石不“罵”不相識。相識后,在他們的特殊交往中,又相處得若即若離。蔣的“文膽”陳布雷曾說過:蔣介石對張季鸞的器重,除張的文采出眾,人品端正,操守清廉外,是蔣“愛烏及屋”。蔣對陜西人印象頗好,是因為他在黃埔軍校有些學生的“卓著才干”所形成,如關(guān)麟征、杜聿明、董釗和張耀明、劉玉章、胡璉、高吉人、張靈甫等陜籍將領(lǐng),他們曾追隨他鞍前馬后,南北征戰(zhàn),“忠心不二”。蔣介石曾對人夸獎?wù)f:“陜?nèi)耸驱埐皇窍x。” 坐在首席上的貴賓 蔣介石每日必看《大公報》,在他辦公室、公館、餐廳各放一份《大公報》。自鄭州晤面后,蔣對張的友好,對《大公報》的寄托逐漸加深。中原大戰(zhàn)前夕,蔣介石想起張季鸞,更想把《大公報》推為全國輿論權(quán)威中心。1929年12月27日,蔣以國民政府主席的身份通電全國報館,發(fā)出求言詔書,電文的抬頭為:“大公報并轉(zhuǎn)全國各報館鈞鑒!笔Y此電一發(fā),確定了《大公報》輿論權(quán)威之地位。1931年5月2 日,在紀念《大公報》發(fā)行一萬號時,蔣介石送來親筆題寫的“收獲與耕耘”賀詞,稱該報“改組以來,賴今社中諸君之不斷努力。聲光蔚起,大改昔觀,曾不五年,一躍而為中國第一流之新聞紙!1934年夏,蔣介石在南京大宴百官,人們看到,緊靠蔣左邊席位就坐的竟是一介布衣張季鸞,而且還看見蔣給張頻頻斟酒布菜,二人談笑風生,與宴者莫不有“韓信拜將,全軍皆驚”之感。1938年抗戰(zhàn)正酣,可蔣介石卻未忘這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是張季鸞五十壽辰,特向正在漢口的張季鸞致電祝賀,并派人送禮慰問! ∥靼采峡诊h灑的公開信 張季鸞對蔣介石的圖報,不僅僅是對蔣個人友情的知恩回報。綜觀張季鸞的許多主張、觀點、評論,應(yīng)是基于國家興亡、民族生存這一愛國主義立場上的!熬。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已踏上中國東北三省。中國再也不能一盤散沙了,沒有政權(quán)中心,群龍無首,就要挨打。張季鸞認為,當時只有國民黨執(zhí)政的國民政府,才能承擔起領(lǐng)導全國抗戰(zhàn)的重任,只有擁護國民黨為“政治中心”,國家事業(yè)才可達成。在當時,中國國內(nèi)任何黨派組織都不可能把握全國局勢,更談不上有軍事力量、物質(zhì)力量來抵御外侮,保衛(wèi)國家了。張季鸞的這個主張就是“國家中心論”! 1936年冬,西安發(fā)生“雙十二”事變,13日正在天津的張季鸞“在報館里坐臥不安,來回踱步,不斷催促駐外記者回報消息。這一天他連飯都未顧上吃”。后張對記者徐鑄成說:“他們要蔣先生答應(yīng)與共產(chǎn)黨聯(lián)合一致抗日,我是準備莊嚴地說幾句話,千萬勿破壞團結(jié),遺人以口實,讓敵人乘虛大舉進攻,各個擊破!边@番話表明了他對事變的理智之見。張當日趕寫一篇社評,題目竟是《西安事變之善后》,表明張已對事變存有以和平方式妥善解決的基本構(gòu)想。張在社評中還說:“解決時局、避免分崩”,“國家必須統(tǒng)一、統(tǒng)一必須領(lǐng)袖”,“各方應(yīng)迅速努力于恢復蔣委員長之自由”。次日,張又寫了《再論西安事變》的社評,呼吁全國各方以大局為重,呼吁張學良、楊虎城“幡然回悟”,尊蔣之中心地位。張季鸞筆耕不輟,一天寫一篇社評文章。12月18日,張季鸞又寫出《給西安軍界的一封公開信》,寫到:“我盼望飛機把我們這封信快帶到西安,望西安大家看看,化戾然為祥和”。文章一發(fā)表,蔣夫人宋美齡立即派出飛機,帶數(shù)萬份這張報紙,飛臨西安上空散發(fā)。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創(chuàng)舉。12月25日晚六時,《大公報》社傳來蔣介石返回南京正在洛陽休息的消息,張季鸞“特別興奮,露出了許多天不見的笑容”。當晚,張季鸞就寫出《國民良知的大勝利》的社評。稱這是“普天同慶、全國欣喜”的盛事。自此,張與蔣的個人關(guān)系已加深到了全國沒有幾個人能擁有、能勝過的地步。據(jù)說與蔣介石敢平起平坐,去蔣官邸事先不須通報的只有幾個人,而張季鸞當屬其中?箲(zhàn)初期,蔣又把張召在外交事務(wù)方面代為做事,先與德國人陶德曼斡旋,后又派去香港與日本人接洽。1938年7 月7 日抗戰(zhàn)周年之際,張為蔣起草《抗戰(zhàn)周年紀念日告全國軍民書》的文告,提出“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的口號。次年,張又為蔣寫了《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lǐng)》的文章,陳布雷在文中添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張季鸞在《大公報》還發(fā)表了許多堅持抗戰(zhàn),鼓舞斗志的好文章,大都從維護國民政府利益,團結(jié)各方抗日這一基調(diào)出發(fā),使蔣介石深感張季鸞的忠直和新聞輿論的重要。 重慶和談的最早倡導者 《大公報》之所以受到各界好評,在國共兩黨中都有許多朋友,是張季鸞獨立辦報,不盲從,不趨炎附勢,尊重客觀實際的結(jié)果! ∪甏,在國民黨一片“剿共”聲中,張季鸞就派記者到紅區(qū)采訪。1930年4 月11日《大公報》刊登了“紅軍紀律嚴明,百姓擁護”和“吃民間飯,每人還給五百錢”等消息。此后,還報道過紅軍英勇作戰(zhàn)、士氣旺盛的事跡。1934年6 月,《大公報》附刊《國文周報》連連發(fā)表蘇區(qū)紅軍的政治、組織、經(jīng)濟等方面的介紹文章,向世人告示,紅軍不是國民黨宣傳的“土匪”、“流寇”等。當時《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就是看了這些文章后,萌生到陜北、西北考察的念頭。經(jīng)張季鸞首肯,范長江只身進行西北之旅,寫出《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jīng)過》《從瑞金到陜北》《陜北共魁劉志丹》等三十余篇通訊報道,由《大公報》連載,此舉使全國人民開始了解共產(chǎn)黨,了解紅軍長征,知道陜北有個毛澤東,一時《大公報》名聲大振,范長江名聲大振。1935年《大公報》又登出范長江寫的《動蕩中之西北大局》的通訊,蔣介石看到后,把張季鸞叫到官邸大罵一頓。這是張與蔣較明顯的一次不和! ≡缭1931年,他就派記者到蘇聯(lián)采訪,報道蘇聯(lián)經(jīng)濟建設(shè)情況,希望中國有所借鑒。1940年,他向蔣推薦邵力子任駐蘇大使。這些言行,與蔣不很和諧。 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41年5 月,張季鸞就在一篇社評中說到:“最好毛澤東先生能來重慶與蔣委員長徹底討論幾天,只要中共對于國家前途的基本認識能真實成立、一致諒解,則其他小問題皆不足障礙合作,而這種團結(jié)抗戰(zhàn)的新示威,其打擊敵人的力量比什么都偉大!边@個建議是張季鸞在著名的重慶談判四年前首次提出來的,應(yīng)該說張季鸞是重慶和談的最早倡導者。張的這些話既是提給毛澤東的,也是說給蔣聽的。而且張季鸞的過人之處就是把中共當作一個政黨看待,與國民黨放在一個平等地位! 拔帐知q溫” 1941年9 月6 日,張季鸞在重慶病逝,在全國引起很大震動,社會各界迅速作出反應(yīng),整個民國政府和蔣介石對此極為重視。 9 月5 日,得知張季鸞病危,蔣介石到重慶歌樂山中央醫(yī)院探視。蔣坐在張病榻前,握著他的手,望著他清瘦的病容,眼睛含淚,吶吶數(shù)語,眉宇重凝。9 月6日凌晨,張季鸞走完了他五十三年淡泊寧靜而跌宕傳奇的人生歷程。張逝世后,蔣介石立即致《大公報》社唁函。函曰:“季鸞先生,一代論宗,精誠愛國,忘劬積瘁,致耗其軀。握手猶溫,莒聞殂謝。斯人不作,天下所悲!逼渲小拔帐知q溫”一句是說前一天蔣到醫(yī)院探望張的情景! 9 月26日,《大公報》社暨中國新聞學會和重慶各報聯(lián)合會舉行公祭張季鸞大會,蔣介石率孔祥熙、宋子文、張群、張治中、于右任、陳布雷等人吊唁。中共方面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也前往吊唁。張的靈堂布滿鮮花挽聯(lián),吊唁者從清晨至夜晚,達數(shù)千人。靈堂中央,還擺放著蔣介石題寫的挽聯(lián):“天下慕正聲,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訣,四海同悲!碑斕,蔣介石簽署了國民政府“褒揚令”! 〈文4 月29日,張季鸞靈柩歸陜,陜西各界三千多人在西安西郊迎接。9 月5日,在興善寺舉行公祭張季鸞大會,蔣介石親臨大會致祭。蔣很少出席這樣的祭奠儀式,這次特由川到陜,更說明蔣與張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這一天,西安全市下半旗致哀! 埣钧[(1888-1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