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其實誰都不容易


作者:陳澍     整理日期:2014-09-19 10:24:32

如果這里不是我的城,那又會是誰的城?
  香港與上海展現(xiàn)其外的是高效進取的金融中心,身處其內(nèi)感受到的是濃得化不開的厚重歷史!吧虾:拖愀鄱际俏业募。”多年來以“滬港小生”為名撰寫專欄文章的資深傳媒人士陳澍,穿梭于各大新聞事件現(xiàn)場,樂于分享圈中見聞,大至銀行家故事,小到辦公室電郵紛爭,乃至滬港雙城民生百態(tài)??這些都是其筆下素材。
  生于廝、長于此,雙城故事,雙城思考。本書分享了滬港兩地其人、其事、其情,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其醫(yī)療、教育以及居住環(huán)境究竟如何;新上海崛起的同時,老上海的傳統(tǒng)是否已然沉寂;每個城市都印著自己鮮明的標識,其實誰都不容易。問你家在哪里?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作者簡介:
  陳澍(GeorgeChen),1980年生于上海,2008年移居香港,現(xiàn)任香港《南華早報》金融編輯,常以《滬港小生》為名在多家媒體撰寫專欄,文章頗受傳媒和財經(jīng)業(yè)界讀者關(guān)注。他的新浪認證微博“滬港小生”也是大中華地區(qū)最熱門個人微博之一。
  在加入香港《南華早報》之前,陳澍曾效力于英國路透社、美國道瓊斯等媒體機構(gòu),十余年采訪足跡橫跨東西半球。陳澍于2014年入選耶魯大學世界學者項目,成為第14位來自中國的耶魯世界學者。
  陳澍先后獲得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經(jīng)濟學學士及香港大學國際關(guān)系碩士(優(yōu)異)學位,現(xiàn)正在香港大學攻讀公共行政學博士學位。陳澍于2011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書《外資銀行在中國》。
  作者網(wǎng)站:www.mrshangkong.com
  新浪微博:@滬港小生
  目錄:
  第一章獅子山下
  香港人“不高興”
  香港有條荷李活道
  沖出“薄扶林”
  港漂福利社
  “我掛住你”
  心在何處,家在何處
  香港求醫(yī)小記
  政府不大,小事不小
  我們都為房東打工
  香港買房記
  如果不是李家城,那又會是誰的城
  上海人在香港
  消逝的歲月
  第二章職場斗士第一章獅子山下
   香港人“不高興”
   香港有條荷李活道
   沖出“薄扶林”
   港漂福利社
   “我掛住你”
   心在何處,家在何處
   香港求醫(yī)小記
   政府不大,小事不小
   我們都為房東打工
   香港買房記
   如果不是李家城,那又會是誰的城
   上海人在香港
   消逝的歲月
  第二章職場斗士
   同城、異夢
   外企“求生”法則
   記者這碗飯
   做記者還是做分析師
   在辦公室里學政治
   “滬港競爭”新賽季
   小郵件,大學問
   裁員進行時
   遇見“中環(huán)女”
   一個自豪的“新中國人”
   選美是一門生意
   我們都曾是“蟻族”
   也許這樣,我們還可以是朋友
   最近有點fine
  第三章香港有情
   兩個女孩
   談、戀、愛
   鉆石般的愛情
   其實誰都不容易
   愛人胃口
   上海姑娘、香港女仔
   港男、港女
   八分之一男朋友
   戀愛語言解碼
   緣來星巴克
   分手說愛你
   搶工作!還要搶老公
   離婚進行曲
  第四章舊物拾遺
   追
   維他奶二三事
   鹿鳴春小記
   八號風球的愛戀
   大品牌,小市民
   代溝
   我的小團圓
   我們就是這么過來的
   過了橋,那是上海大廈
   在那里,阮玲玉跳完最后一支舞
   “中美合作”婚姻誕生地
   太古洋行的“大班樓”
   上海三部曲
   香港三部曲如果不是李家城,那又會是誰的城
  “李嘉誠”這三個字在香港有另外一種寫法——李家城,意即香港好比是一座李家的城,這樣的說法當然有些夸大,但也算是一種香港社會民意的體現(xiàn)。
  在香港,李嘉誠和他的家族確實有著很大的實力,影響著數(shù)百萬香港人每天的生活,從晚上回家開燈(香港的電力公司“港燈”有李嘉誠的投資)乃至去超市買日常生活用品(百佳超市、屈臣氏等都是李嘉誠控制的集團旗下產(chǎn)業(yè)),更不用提不少香港人每日工作、生活的辦公樓、住宅,那些都是長江實業(yè)的物業(yè)。所以2014年初當李嘉誠突然提出要為百佳超市尋找新主人的時候,香港社會嘩然,一時間種種關(guān)于“李嘉誠欲撤資香港”的傳聞、報道傳遍大街小巷。
  說李嘉誠想借此機會從香港撤資可能真有點聳人聽聞,李嘉誠這點歲數(shù),我覺得他本人是不可能退的了,正所謂落葉歸根,難道李嘉誠非要等到這把年紀才開始盤算著移民歐洲,徹底和香港說再見?至于李嘉誠的家人,小兒子李澤楷剛剛完成對之前荷蘭ING集團在香港遺留的保險資產(chǎn)的收購,改名為富衛(wèi)保險,雄心勃勃,誓言與其他在香港的老牌保險商一爭高下。李嘉誠的大兒子李澤鉅這些年則一直緊跟父親腳步,李嘉誠說一,李澤鉅不會說二,而事實上,去年李嘉誠見香港傳媒時也曾暗示李澤鉅會幫他打理李嘉誠現(xiàn)有的主要資產(chǎn),而李澤楷則會受到老爸強有力的“現(xiàn)金支持”,做一些新的投資項目(比如最近收購ING在香港的保險業(yè)務(wù))以及他本人有興趣做的事情。
  就算李嘉誠真的把百佳超市賣掉,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李嘉誠和他家人準備撤資香港,單從數(shù)字上來看,一個價值幾十億的百佳對李嘉誠而言真的是“微不足道”,不過,李嘉誠決定拋售百佳超市這件事本身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今年4月,香港忽然掀起一場碼頭罷工運動,矛頭直指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雖然和黃再三解釋自己在碼頭業(yè)務(wù)中只扮演股東角色,但罷工運動愈演愈烈,最終更將起初只是因為碼頭工人工資問題而起的罷工活動演變成等同于“反李嘉誠”、“反地產(chǎn)霸權(quán)”的社會運動,不少碼頭工人和社運人士曾一度占據(jù)有中環(huán)地標之稱的長江中心大樓區(qū)域,而長江中心恰恰是李嘉誠商業(yè)帝國的象征。整個罷工社運最終雖以雙方和解收場,但李嘉誠本人在經(jīng)歷過這一系列風波之后疑備感神傷。李嘉誠對香港肯定是極富感情的,但如今香港發(fā)生的一切,甚至將社會矛盾的矛頭指向李嘉誠,這也或多或少令他有些失望。
  在一次公開記者會上,李嘉誠在被問到有關(guān)撤資香港的問題時曾這樣形容他和香港現(xiàn)在的關(guān)系——“你愛我,或者你恨我,我李嘉誠都會在香港!崩罴握\也曾對香港媒體記者表示,除非哪天你看到李嘉誠把中環(huán)的長江中心賣掉,那才是你可以真正判斷李嘉誠是否準備真從香港撤資的時候。在這一系列風波的過程中,不少香港商界同行私底下也對李嘉誠的境遇頗感同情,也可能是多少帶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意味。有零售行業(yè)人士表示,以百佳為例,其實如今香港超市業(yè)務(wù)競爭激烈,利潤回報非常低,才百分之幾的回報率,和李嘉誠在歐洲的電信、基礎(chǔ)設(shè)施的投資回報可以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有趣的是,李嘉誠雖然有意退出超市業(yè)務(wù),但最終出售“百佳”一事卻“難產(chǎn)”,一度被寄予厚望接盤的華潤可能出于央企背景,覺得在當下香港敏感政局時期接盤會令香港民眾對交易背后的政治意圖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華潤因此最終選擇退出競購。至于其他幾個亞洲、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機構(gòu)投資者,則因出于對香港房地產(chǎn)前景不明(超市業(yè)務(wù)涉及很多商業(yè)地產(chǎn),因此包括租金等錯綜復(fù)雜因素)而對百佳資產(chǎn)定價出現(xiàn)分歧,最終令“百佳”出售一事擱置。事到如今,賣不賣百佳對李嘉誠來說可能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香港商界和許多香港普通民眾在今年經(jīng)歷的這一系列政策影響和商業(yè)風波之后,又是否真看清(又或者是“看輕”)了一些什么?
  記者這碗飯
  因為抽煙太多,如今看上去略帶40歲的滄桑。Y先生喜歡把自己的工作形容為“車間主任”,他手下的記者就是所謂的“碼字工”,每天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新聞產(chǎn)品給“碼”出來。好的產(chǎn)品貼上“獨家”或者“頭條”的標志,普通的就貼上“合格”,湊滿一個版面正好。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經(jīng)Y先生簽字畫押的新聞產(chǎn)品越來越多,而他的煙也隨著難耐的職業(yè)性寂寞越抽越多。日報早上出版,所以通常編輯最忙的時候就是晚上的八九點鐘。遇到突發(fā)新聞,通宵達旦那更是家常便飯。也不知道從何談起,好像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茶葉和香煙自然而然成了日報記者和編輯的最愛。
  Y先生如今還是單身,女朋友談過兩三個,似乎沒有一個愿意陪他守住這份職業(yè)性寂寞。如果說報紙的編輯還有時間喝茶抽煙,那么通訊社的記者常常會忙得好像連喘氣的機會都很難得。
  我有一個同事,這里暫且稱他為L。L先生年輕時曾是新華社駐中東地區(qū)的首席記者,他去伊拉克寫新聞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叫CNN的電視頻道。L先生如今已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問他會不會鼓勵兒子將來也從事記者這個職業(yè),L先生坦言:“我想還是做醫(yī)生或者律師比較好!蔽覜]有問他為什么,因為我自己都能隨口說出很多個“因為”。
  雖說不愿意看到子繼父業(yè),L先生對自己的記者工作卻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充滿激情,實在是難得。L先生說記者這碗飯是讓他“人老心不老”的關(guān)鍵。每天起來都預(yù)感有大事發(fā)生,即便沒有大事,至少每天也不缺新鮮事或者新奇事。你不僅經(jīng)常是第一個知道的,而且更令你感到驕傲的是你可能還是第一個讓全世界知道的。
  當年毛澤東曾對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下達最高指示,稱新華社的任務(wù)就是“要把地球管起來”,如今這條標語據(jù)說在遍及全球的新華社分社辦公樓里還能找到。西方新聞界也經(jīng)常把記者喻為“冕之王”,意思是說記者享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地位。這些說法都表達了對記者這碗飯的肯定和尊崇。
  我在大學里學的是經(jīng)濟學,畢業(yè)時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成了一名新聞記者。有時候我難免會想,一開始就選擇吃記者這碗飯也許很大程度上是DNA在作怪,因為我的父親也曾經(jīng)是一名記者,他的記者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在北京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為毛澤東等新中國第一代領(lǐng)導(dǎo)人拍攝紀錄片的
  “光輝歲月”。
  父親當年是一名攝影記者,而我后來則成了文字記者。聽我媽媽講,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在桌上剪膠卷,我就在地上跟著撿他不要的“廢片”,然后收藏在一個如今已經(jīng)生銹的柯達牌(Kodak)鐵皮罐頭里,總是如獲至寶一般的興奮。也許正是出于這份天生對記者工作的親切感,畢業(yè)后我也就偶然中在香港俗稱叮叮的有軌電車帶有必然地吃上了記者這碗飯。
  某年同學聚會,一位已在某家美國投資銀行混得“副總裁”頭銜的同學試圖分析我的職業(yè),他對記者工作的歸納顯得很通俗易懂!坝浾卟痪褪沁@里開會,那里吃喝,然后每天晚上寫個稿子交差?”
  我問他的“副總裁”日子過得如何,同學回答也很簡單:“和你差不多,這里開會,那里吃喝,然后運氣好就能推動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的IPO”。末了,我的另一個做律師的同學對我們的這番談話做出總
  結(jié)性陳詞:過程類似,結(jié)果不同。后來遇到對記者這碗飯有類似認識的朋友還真不少,包括我的朋友Y先生的一位前女友,據(jù)說他們分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女方認定Y先生工作如此“悠閑”,卻沒有好好想念她,照顧她。
  至于一些對記者有反感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類似戴安娜王妃和“狗崽隊”事件的困擾,也有一些受過新聞傷害的名人,可謂“一朝被蛇咬”,一見到記者就怒火中燒。曾經(jīng)也有朋友把我的職業(yè)和麥當勞餐廳的服務(wù)員相提并論。如今全世界就一個關(guān)鍵字“忙”,新聞也好比麥當勞的漢堡包,兩口三口就吞下去,于是再大的新聞過了今天也就成了舊聞,直到某天會因為某個歷史事件而被學者在某個圖書館的館藏里再找出來討論一番。
  我也經(jīng)常聽身邊的女記者們抱怨說記者這碗飯對她們來說好比“空中小姐”,都是一碗“青春飯”。年紀輕的時候還有力氣在外面跑,30歲一過,每天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照鏡子,哪里還有心情再挖獨家。有些于是“退居二線”做了編輯,或者離開通訊社和報紙這樣過于“操勞”的媒體,找一家類似ELLE這樣的時尚月刊寫寫那幾場風花雪月的事。
  除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抱怨,記者們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刻。最開心的莫過于發(fā)現(xiàn)可以“震動地球”(西方新聞界常說如何可以“shaketheworld”)的獨家新聞,而比獨家新聞更開心的也許是你和志同道合的新聞戰(zhàn)友們一起聊起獨家新聞背后的故事,那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享受過程和追求結(jié)果其實一樣重要。
  當然也可能有寫錯的時候,能找到一兩個真正懂你的人,向他(她)傾訴你的委屈和苦澀,那會是一件比欣慰的事情。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校園里曾經(jīng)很流行這樣一句話,叫作“理解萬歲”。記者總是希望從各個角度去挖掘和理解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記者本身也正是最需要被理解的一群人。當每一個記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整篇報道頂端的時候,他(她)享受榮譽,也時刻準備著接受挑戰(zhàn)。記者這碗飯,有時真比煙花還寂寞。
  八分之一男朋友
  曾經(jīng)讀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遇見百分百女孩》,百分百女孩我還沒有碰到,最近倒是偶遇一個八分之一男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這里暫且稱之為L。L先生紐約留學,北京工作,年薪五百萬,某日看完馮小剛和葛優(yōu)的佳作《非誠勿擾》,忽然覺得備受啟發(fā),于是發(fā)動身邊好友幫他介紹相親機會。幾輪相親下來,L先生和S小姐確定戀愛關(guān)系。
  L先生覺得自己很幸運,經(jīng)常在朋友面前贊揚自己的女朋友,一會兒說S小姐每日睡前都會發(fā)短信問候晚安,又說下雨天也經(jīng)常會收到“天雨路滑,小心駕車”的友情提醒,感覺好是溫馨,一幫單身的朋友一時間自然特別羨慕,紛紛向L請教相親心得。
  沒過多久,北京忽然傳來L先生和S小姐分手的消息,我當然很詫異,于是專程打電話去慰問。聽說分手是L先生主動提出的,問其原因,L先生感嘆:“其實我只能算是八分之一個男朋友!
  我被說的一頭霧水,刨根問底才得其所以然。
  某日,L先生和一個金融圈內(nèi)朋友吃飯,忽然聊到最近和女朋友S小姐如何如何甜蜜,說著說著,L先生的朋友忽然插話說S小姐好像他也認識的一個朋友,不過據(jù)他知道,那個女孩子好像已經(jīng)有男朋友了,還是北京城里一個小有名氣的外資律師事務(wù)所合伙人。
  北京比香港大很多,但若真的遇到巧事,再大的地方都會撞到。
  不日,L先生又和另一個朋友吃飯,聊到女朋友S小姐時,忽然又被他的朋友插話說,好像他也認識這樣一個女孩子,不過據(jù)他所知,好像人家也已經(jīng)有男朋友,當然不是L先生。
  L先生將信將疑,問他朋友那個他認識的S小姐的男朋友可否是律師,對方答是銀行家。L先生剛剛以為一定是另有其人,但再聊下去又發(fā)現(xiàn)實在是情節(jié)相似,當然也包括經(jīng)常短消息噓寒問暖。
  鼓起勇氣,L先生裝作“講笑話”的心態(tài)和S小姐詢問有關(guān)“律師、銀行家的女朋友”的小道消息。沒想到S小姐倒也十分豁達,當面承認自己既是那個律師的女朋友,也是北京某個銀行家的女朋友,L先生大惑不解,問她為何欺騙自己,還斗膽承認自己同時交那么多男朋友?S小姐坦言,其實自己同時有八個男朋友,L先生和那兩個律師、銀行家都可算是其中的八分之三。
  巧的是S小姐最近也剛看過電影《非誠勿擾》,于是便以影片中的橋段來反過來開導(dǎo)L先生。“你是做投資銀行的,當然知道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簡單的道理,其實談戀愛和炒股票一樣,一定要多買幾個,多談幾個,分散風險,低吸高拋,當然也要留兩個基本面穩(wěn)定的壓倉,比如教授、醫(yī)生,這些職業(yè)都屬于眼下可以抵抗金融危機裁員風險的!
  自從有過“八分之一男朋友”的經(jīng)歷以后,L先生笑言如今談戀愛,最好也要先做一下“DD”(DueDiligence,盡職調(diào)查)。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真的是什么樣的事情都會發(fā)生。我很好奇地問L先生,其實北京女孩一直口碑不錯,我遇到的大多“君子坦蕩蕩”,可能真要算你倒霉,巧遇“百分百人間極品”。
  L先生說真要感謝三十年改革開放,如今北京好像深圳,東西南北中,皇城根下早已不只是“百分百北京人”。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談戀愛也是一樣,碰上了,你就注定是她的八分之一。
  至于那些短信,自然是得益于諾基亞手機的強大群發(fā)功能,據(jù)說S小姐專門創(chuàng)建了一個“男朋友”的群組,通常言簡意賅,逢人都是“親愛的:我睡了,晚安”。
  科技以人為本,原來如此。
  香港求醫(yī)小記
  一天晚上,香港剛剛解除了兩百多個疑似被傳染豬流感的酒店住客的醫(yī)學隔離。于是,司機大哥一聽說我要去醫(yī)院,立刻戴上口罩。我趕忙解釋:“別慌,我沒有發(fā)燒,只是被開水燙傷!
  因為這是我來港后第一次去醫(yī)院看病,起初真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后來,從香港的同事那里得知,在香港,如果有急事要送醫(yī),可以打999電話“call白車”,也就是要一輛救護車,好像上海也有120的緊急電話服務(wù)一樣。
  那晚,趕到附近的公立醫(yī)院掛急診,收費處掛著一幅政府公告:有香港居民身份證的病人,急癥掛號100港元,沒有身份證的則須收取570港元掛號費。好吧,我不禁安慰自己,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看來我還賺了。香港的護士小姐有一些小小的“八卦”,一邊給我的傷口敷藥,一邊找話題和我聊天。香港西環(huán)有軌電車鐵路
  “你是哪里人?來香港多久?會不會講廣東話?有沒有成家?喜不喜歡香港……”諸如此類。其實我明白,護士們是希望通過和我聊天,盡量分散我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想著我的傷口,這樣可以減輕我的緊張心理。從病人的角度出發(fā),我喜歡這樣的“八卦”。聊著聊著,護士小姐已經(jīng)幫我清理好傷口了,臨走時給我一包止痛片,再三叮囑三件事:不要空腹吃藥,能不吃就不吃,是藥多少都有一些副作用,最后還提醒你記得按照指定時間回來復(fù)診。
  忽然想起以前在上海,半夜跑去醫(yī)院掛急診的經(jīng)歷。上海的急診室醫(yī)生通常和你說的話不超過三句:哪里不舒服?多久不舒服?然后給你開處方。最后,醫(yī)生肯定不會忘記再和你說最重要的那句:去某某窗口付錢,然后再去某某窗口取藥。
  換到上海的護士小姐,通常也都是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不同的是他們通常不跟病人聊天,因為他們自己和自己聊。一針青霉素下去,還沒推完,忽然聽到護士小姐問旁邊的一個同事:“你上次推薦的那支股票叫什么來著?”
  要知道,那還是上海的一家三級甲等大牌醫(yī)院。救命!沒想到第一次去香港的醫(yī)院看病是因為燙傷,不過換一個角度來想,好在只是燙傷,下次萬一真的有什么更緊急的情況,這次“燙傷”可算是很成功的實戰(zhàn)演習。第二天去換藥,護士小姐又開導(dǎo)我,換一個角度思考,幸好燙傷的不是臉,只是手
  臂而已。有道理!
  給我一個在上海的朋友打電話,他最近正在為籌備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事情而每天忙得不可開交。聽說我燙傷在家病休,他也忽然來了靈感。“兄弟,要不我也干脆把自己燙傷,然后申請病假?最近工作壓力太大,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你這下好了,吃了睡,睡了吃,不想吃也不想睡的時候就看看
  電視,真是豬一般的生活!”他笑言。
  還有一個遠在紐約的朋友,聽說我燙傷了,趕緊發(fā)來郵件問候。開頭第一句話就建議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才是你第一次燙傷?我和我身邊的朋友很小的時候就不知道被燙傷過多少回了,看來你父母在你小時候把你保護得很好。好吧,原來燙傷也是可以被別人羨慕的。慢下來的人想快,太快的人又想慢,我們總是以為別人的生活比自己好,真達到了卻發(fā)覺其實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果不其然。換一個角度思考,其實生活中的一些難題往往沒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小郵件,大學問
  許多年前看過一部美國電影《You’veGotMail》,中國大陸常翻譯成《電子情緣》。如今是人都喊忙,和“有情人”寫信的機會相信不會太多,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忙著處理是與工作有關(guān)的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真正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還是21世紀初的事情,記得在我1999年剛?cè)氪髮W的時候,能從學校教務(wù)處申請到一個電子郵件地址還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甚至興奮過自己拿到獎學金。
  我真的記不起自己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寫給誰的,又或者寫了一些什么,我只能確定剛開始寫電子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十分注重傳統(tǒng)書信文風的,比如開頭要尊稱某某先生、女士、老師、摯友或其他頭銜,結(jié)尾也務(wù)必加上諸如此致、敬禮、春安等詞匯表示尊崇。
  當時還有一個在中國大陸曾經(jīng)頗為流行的電子郵件軟件,叫做Foxmail,它為了滿足傳統(tǒng)中國人撰寫電子郵件的需要,專門設(shè)置了一個自動生產(chǎn)的書寫模板,每次只要作者一新建郵件,系統(tǒng)會立即生成一個標準的“此致、敬禮”模板,乍一看還真覺得特別中國化。
  后來畢業(yè)進了一家中文報館工作,電子郵件疑開始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到的電子郵件可謂來自四面八方:老板的、同事的、讀者的??當然還有那些拼命鼓勵你買這買那的垃圾郵件。
  幸好那個時候還沒有一個叫“黑莓”(BlackBerry)的玩意,否則電子郵件真的要像今天一樣如影隨形了。
  電子郵件的發(fā)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卻也曾經(jīng)給我鬧出不少笑話。比如發(fā)錯收信人,又比如把一個好大的群發(fā)郵件忘記“密送”,忽然間調(diào)動了大家的“八卦”本性,然后收到若干回復(fù):原來你也認識他(她),搞得我很是尷尬。
  工作幾年以后發(fā)現(xiàn),其實電子郵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越來越發(fā)展成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文化愈演愈烈,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已足以左右一個人、一間企業(yè),甚至一個國家的命運。
  我有一個朋友,這里暫且稱她為E。小E從中國一所知名高校畢業(yè)后直接進了一家國際投資銀行工作,起步職位是分析師(analyst),上面還有經(jīng)理(associate)和高級經(jīng)理(seniorassociate)、助理副總裁(AVP)、副總裁(VP)等等好多級別。分析師在投行很多時候都扮演著任人差遣的角色,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是她的老板,所以小E每天收到的郵件可能真的要比他們?nèi)駽EO收到的還要多。
  剛開始,小E按照每封郵件的要求一一照做,張三要小E在規(guī)定的24小時之內(nèi)做好powerpoint文件,李四要小E在接下來的48小時之內(nèi)找全后天見大客戶時需要講解的行業(yè)資料。當然小E也有很多屬於自己每天考勤范圍內(nèi)的“正經(jīng)事情”要做,搞得小E不禁抱怨自己就像一個文件處理機器人。
  后來小E向好心的師兄師姐“取經(jīng)”,建議之一即在回復(fù)張三李四的任務(wù)安排時一律“cc”(抄送)給張三李四的老板,通常也自然是小E的部門主管。這樣老板就清楚,誰在做什么,誰又在指揮誰做什么,因為那些張三李四給小E布置的任務(wù)通常都是部門主管原本打算交給他們單干的,而推到小E頭上,她又每次都只能“盛情難卻”,結(jié)果卻總是“吃力不討好”。
  小E“取經(jīng)”后感覺醍醐灌頂,于是照做。
  之后來自張三李四的郵件果然少了很多,不過同事之間的人情味也自然淡了很多。幾個月前,小E所在的投行宣布新一輪裁員,張三、李四都比小E級別高很多,收入自然也高,在那一輪裁員中意外最先被裁。臨走那天,張三和李四暗示小E做人要厚道,警告她“老板最近事情很多,心情很糟,什么郵件都cc他,早晚你也被裁掉!
  小E語。
  我還有一個朋友小S,在一家跨國咨詢公司工作,去年剛剛升任高級經(jīng)理。前陣子小S被公司派去一個偏遠小城幫助一個民營企業(yè)做上市前的戰(zhàn)略性重組。任務(wù)雖然艱辛,但最終還是順利完工。因為小S是那個項目的團隊領(lǐng)導(dǎo),民營企業(yè)的老板在項目結(jié)束后給小S發(fā)了一個表示感謝和表揚的電子郵件,收信人只有小S一個。
  小S收到郵件后特別高興,于是趕緊轉(zhuǎn)發(fā)給他的團隊共享成功的喜悅,還特別把他所在的咨詢公司的亞洲大老板的郵件地址也加在了“cc”欄上,初衷是想讓大老板充分意識到團隊的力量。大老板也自然很開心,當即回復(fù)大家(Replytoall)表示感謝。
  可是小S的同事們卻高興不起來。
  小S后來向“高人”請教,才搞清楚來龍去脈。原來小S團隊中同樣有兩個高級經(jīng)理,雖然小S是這個項目的領(lǐng)導(dǎo),但是從公司內(nèi)部級別來看,這三個“高級經(jīng)理”是平起平坐的。小S把民營企業(yè)老板的郵件抄送給亞洲大老板,讓其他兩個高級經(jīng)理心里有點不快,其中一個私下抱怨:“小S又不是我的老板,憑什么他要來表揚我?”
  事后小S感嘆,那位仁兄抱怨的也不道理,只能怪自己涉世未深,不懂原來電子郵件也有大智慧可學。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某些大公司據(jù)說還特別設(shè)置了每個員工的電子郵件發(fā)送權(quán)限,防止底層員工“越級”投訴老板。前些年在中國發(fā)生的“史上最強女秘書”(原EMC中國區(qū)總裁助理)事件可謂是電子郵件時代辦公室政治斗爭的一場“完美風暴”。
  除了發(fā)送對象的選擇,電子郵件的書寫語言也很有講究。不同的話題有不同的文風需要,寫給客戶的和寫給同事的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曾經(jīng)某個知名投資銀行的明星分析師因為在回復(fù)一個客戶郵件時把某個上市公司近期的表現(xiàn)很隨意地評價為“POS”(pieceofshit,意思是“一坨屎”),沒想到那個上市公司也恰好是這家投行的一個重要客戶,郵件又神差鬼使地被轉(zhuǎn)到了那個客戶那里,后果自然可想而知。
  2006年,摩根士丹利前亞洲明星經(jīng)濟學家謝國忠(AndyXie)也曾因為一份評論新加坡政府的內(nèi)部郵件外泄而在業(yè)界引發(fā)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謝國忠最終離開摩根士丹利,業(yè)界普遍認為他的離職與“新加坡郵件”事件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
  記得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小的時候不是很懂,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真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電腦是死的,人是活的,小心駛得萬年船!





上一本:圓夢象牙塔 下一本:聽南懷瑾講人生智慧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其實誰都不容易的作者是陳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