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的瑣事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一種莫名的煩躁,明明不辭辛苦地想要一份安定的工作、一種安寧的生活,可現(xiàn)實的無力之感有時候卻是那么強烈。工作、生活、愛情……我們究竟是要的太多,還是太過要求完美?于是在憤憤不平中與別人較勁、與自己較勁,可最終卻讓自身陷入泥潭。 這是作者為那些想要簡單幸福生活的人寫的一本關于解決生活煩惱的書,每一篇都只針對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小煩惱給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實用、速效、幽默、溫情,作為一本獨特的勵志書,它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幫助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堅強起來,為日常生活打開幸福和奇跡之門。 作者簡介: 諾埃爾·尼爾森,人際關系專家,臨床心理學博士,暢銷書作家。出版過《危險的關系:如何識別和應對陷入困境的人際關系的七種警示》《大贏家:培養(yǎng)贏家態(tài)度的八個關鍵》《你的丈夫是美好的》等書。通過其多年的努力,讓無數(shù)的人在工作、家庭以及人際關系上變得更幸福,更健康,更成功。 目錄: ◇作者序 01只要瞄準目標,就沒有“失敗”這回事兒 02買不著咖啡?喝茶也好啊! 03給對方建議比直接幫忙更有成效 04用“成熟”模式應對父母的管束 05息怒“三部曲” 06真實體驗冥想中的生活 07給情緒起一個名字,而不僅僅是“壓力” 08沉默不是金 09荒謬的恐懼感 10如果判斷帶來傷害 11最糟糕的一天 12為什么倒霉的是我? 13我很無聊 14熟悉“幸福”這種感覺◇作者序 01只要瞄準目標,就沒有“失敗”這回事兒 02買不著咖啡?喝茶也好。 03給對方建議比直接幫忙更有成效 04用“成熟”模式應對父母的管束 05息怒“三部曲” 06真實體驗冥想中的生活 07給情緒起一個名字,而不僅僅是“壓力” 08沉默不是金 09荒謬的恐懼感 10如果判斷帶來傷害 11最糟糕的一天 12為什么倒霉的是我? 13我很無聊 14熟悉“幸福”這種感覺 15忍耐不是犧牲 16完美主義者的痛苦 17搞清楚狀況再戀愛 18心中渴望什么,現(xiàn)實就是什么 19所有你需要做的是“要求” 207種走出抑郁癥的方法 21愛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行為 22與他人比較的唯一作用 23把樂趣放回到生活中去 24失控情緒的詛咒 25享受白日夢 26不要試圖“控制”別人 27不要盲目服從戀愛和工作對你的要求 28習慣的力量 29不要讓恐懼操縱大局 30不應該隱藏的情緒 31事事不如意 32對言語暴力說“不” 33不要把精力放在“這是誰的錯”上 34與“擔憂”成為朋友 35打破自憐的習慣 36生活似乎太過分了? 37少說多聽 38這樣的生活有意義嗎? 39為它去死 40活著的意義 41如何用心傾聽 42莫名的焦慮 43選擇回應的方式 44看到馬糞,就意味著附近有馬 45直覺需要執(zhí)行才能變強 46這究竟是誰的生活? 47自身的才華是主干,工作只是樹枝 48指責他人只能暫時麻木自身的痛苦 49擔憂是精神苦悶的第一個跡象 50意外已經(jīng)發(fā)生 51假如對愛情絕望 52神奇的“心智演練” 53認可并不是愛 54為什么總是感到緊張? 55縱容不是幫助 56不做“苦瓜臉” 57將精力放在“愛的價值”上 58新年的決定 59選擇“一個”而不是“某個”解決方法 60健康的羞恥感很必要 617種方式對工作場所的性騷擾說“不” 62玩弄女性的誘騙者 63責怪別人的感覺很好嗎? 64事態(tài)又失控了 65什么?小小的我? 66“還好”并不是真的好 67節(jié)日憂郁癥 68付出后的滿足 69品質(zhì):根據(jù)原則行動的能力 70多為自己的身體考慮考慮 71認識到自己與孩子不同的議程 72不要讓整個人都沉迷于一件事物 73在消極的地方得不到積極的結(jié)果 74問問心靈想要什么,再讓大腦想辦法解決 75不要只說“我很抱歉” 76你真的想扶起那個跌倒的人嗎? 77回應的正面力量(一) 78回應的正面力量(二) 79被“無意義感”折磨的你 80無意識的反應還是有意識的選擇? 81自身優(yōu)勢存在于三種不同的層次 82與相似的靈魂同行 83不必為自己的需求感到羞愧 84消極意識的毀壞性 85什么?沒有擔保? 86恐慌:一種失控的感覺 87“耐心”不負有心人 88找對“對象”再付出 89知道不想要什么,卻不知想要什么? 90騙人的“我愛你” 91當自身的需求得不到別人的關注 92你也想拋下工作去旅行? 93只有承擔責任才能從痛苦中解脫 94讓“設限”為愛情加溫 95別讓你的生活充滿“碰巧發(fā)生” 96你想要,不代表別人也想要 97不要錯把“批評”當“支持” 98不要強制別人對你好 99信任關系也可以安全地發(fā)展 100弄清“受困”的時間才能擺脫困境 101“危機”不是危險,而是機遇!一定要讀的一本書!諾埃爾·尼爾森中肯的意見能夠給我們啟發(fā),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極好地創(chuàng)造幸福和成功的奇跡。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約翰·格雷 當你在生活中期待奇跡的時候,它們似乎就會發(fā)生。諾伊爾·納爾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開了奇跡之門。 ——切麗·卡特·斯科特博士,著有《如果人生是一場游戲,這就是規(guī)則》 《每天制造一個奇跡》為每天的幸福敞開了一扇門。它鼓舞人心,也很有幫助,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也能夠做到。 ——加里和喬伊·倫德博格,著有《我沒必要讓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更好》 用那些實用的路線圖將你變成自己的天使,納爾遜博士將神祇帶到了地球上。閱讀這本書,你就能使自己創(chuàng)造奇跡。 ——里克·福斯特,合著有《我們?nèi)绾芜x擇快樂》 《每天制造一個奇跡》幫助人們采取溫和的充滿愛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他們渴望的生活,而與此同時也接受自己本身。既實用又有趣。 ——詹妮弗·勞登,著有《女人的慰籍》《女王舒適生活指南》一定要讀的一本書!諾埃爾·尼爾森中肯的意見能夠給我們啟發(fā),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極好地創(chuàng)造幸福和成功的奇跡。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約翰·格雷 當你在生活中期待奇跡的時候,它們似乎就會發(fā)生。諾伊爾·納爾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開了奇跡之門。 ——切麗·卡特·斯科特博士,著有《如果人生是一場游戲,這就是規(guī)則》 《每天制造一個奇跡》為每天的幸福敞開了一扇門。它鼓舞人心,也很有幫助,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而提供了很多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也能夠做到。 ——加里和喬伊·倫德博格,著有《我沒必要讓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更好》 用那些實用的路線圖將你變成自己的天使,納爾遜博士將神祇帶到了地球上。閱讀這本書,你就能使自己創(chuàng)造奇跡。 ——里克·福斯特,合著有《我們?nèi)绾芜x擇快樂》 《每天制造一個奇跡》幫助人們采取溫和的充滿愛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他們渴望的生活,而與此同時也接受自己本身。既實用又有趣。 ——詹妮弗·勞登,著有《女人的慰籍》《女王舒適生活指南》 疲勞,被淹沒的感覺,辱罵和抑郁——是衡量女性失意的重要因素。納爾遜在《每天制造一個奇跡》中都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是一本令人滿意的作品,洗滌人們的心靈——和頭腦。 ——戴安娜·布赫兒,著有《女人話語的價值》《自信溝通!》認可VS愛 當你開始發(fā)展一段新戀情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次沒錯”。你希望這段特別的關系持續(xù)下去,希望這一次你能從中找到真愛,得到快樂,并感到滿足。然而卻往往事與愿違,你感到失望了。一些東西沒錯,但也有一些東西錯了,或者這個人并不是你想要的,又或者你沒有感受到自己想要的被愛的感覺。在所有的原因中,一段關系出現(xiàn)問題最普遍以及最少被認識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有混淆“認可”和“愛”的傾向。 所謂“認可”,即某個人對你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感到滿意。例如,你希望你的漢堡大小適中,而服務員也給了你一個大小適中的漢堡,于是你認可了;又比如,你讓你的狗“坐下并呆著”,它這么做了,你拍拍它的腦袋——你認可了。認可是一種反饋機制,它能讓我們和其他人知道應該怎樣做事。 在開始一段關系時,你需要用反饋機制來讓自己知道你和這個新人是否相處得好。問題在于,你想要的愛如此糟糕,以至于你要通過尋找認可來強制反饋自己是否討人喜歡,而不是用你得到的任何信息來衡量這段關系帶給你幸福的潛質(zhì)。你故意做一些你認為對方會喜歡的事,并且十分確信你能得到認可。這種感覺非常妙,你認為事情會進展得很好。然后你又做了一些對方并不認可的事情,也沒有停下來思考:“對于這段關系的未來,這些不認可告訴了我什么呢?”你驚恐地認為:“他不會再愛我了,”于是你很快放棄或隱藏了不被認可的行為。通常的結(jié)果是,你放棄或隱藏了越來越多的行為,直到你已經(jīng)不是你自己。你變得易怒,內(nèi)心感到苦澀,并且不愿接受這段關系將要毀滅的事實。 認可并不是愛!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認可了你或者你所做的事,這并不代表這個人就愛你。愛比這復雜多了。愛是關心他人本身,重視他人本身,尋求了解和理解他人本身,并且找尋與他人本身和諧相處的方式。 如果一味地偽造翻饋,你就不能了解這個人是誰,也不能讓對方了解并理解你自身。所以,要真誠地對待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并相信有一個人會愛上這個真實的你。當你在做最真實的自己時,通過留心別人是如果回應你的來尋找這個人。不要將人們的認可和不認可當作自己行為的指導,而是將其作為反饋,來看看你和某個人(認可你的X部分,不認可你的Y部分)的關系是否健康快樂。 讓“認可”在其反饋的角色上成為對你有用的仆人,并幫你找到你理所應得的愛。 由“管束”變“成熟” 無論你是22歲還是52歲,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有一位或者兩位父母健在。你可曾注意到讓父母停止對子女的管束有多難嗎?養(yǎng)育子女是一個龐大而又艱巨的任務,一旦父母進入狀態(tài),摸到竅門,就會永遠做下去。 問題是,如果你已經(jīng)26歲了,想要發(fā)現(xiàn)自我,弄清楚怎樣才能有所成就,而這時父母卻還不停地要求你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這種更經(jīng)常),但結(jié)果又毫無幫助。但是,如果你的父母68歲,而你45歲,你會發(fā)現(xiàn)與父母的互動只是基于“責任和義務”(有時會完全避免與他們接觸),這樣你就不會一直在“被管束”中直至死去。 這是一個可悲的狀態(tài)。如果父母一直不把他們已長大的孩子當成年人來看待,總之就是他們一直沒有走出父母的角色,那么,父母與孩子之間偉大的愛和關心就會消失。 但作為孩子,你是有很大的權(quán)力的。的確是有一些家長真的一點都不關心他們的孩子,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因為大多數(shù)家長都不想失去孩子,所以在父母面前,孩子的權(quán)力更大。因此,使用這些權(quán)力,利用你的優(yōu)勢,幫助你的父母成長起來。 如何做到這點呢?所有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你自己,都經(jīng)歷過孩提時代、青年時期以及長大成人和為人父母的過程。通常,如果你的父母“管束”你,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進入了孩子的角色,只能順從或者被動地接受管束;蛘呦2歲的孩子一樣為了反對而反對,對一切說“不”,而不管父母的管束是否有用。但是,如果你使用成熟的模式進行應對,你的父母也會以“成熟”的模式給予回應。 成熟模式基本上有五點:什么,如何,多少,何時,何地。例如,家長說:“不要吃冰激凌,它會毀了你的身材!蹦阋猿墒炷J交貞骸氨ち柙趺磿䴕Я宋业纳聿哪兀俊奔议L:“你會變胖!蹦悖廊挥贸墒炷J交卮穑骸澳阏J為我吃多少冰激凌才會變胖呢?”家長(現(xiàn)在會感到煩惱,因為這不是他們習慣的方式):“我不知道,就是不準吃!蹦,繼續(xù)維持成熟模式回答說:“我會保持體型的,我已經(jīng)精細地計算過,吃一點冰激凌不會讓我的外形變差,不過還是感謝您的提醒!”家長沉默。 這并不是在挖苦你的父母,只是在訓練他們。如果他們想跟你就冰激凌的問題展開討論,那很好,你可以跟他們分享你的看法,并樂意聽取他們的意見。然而,如果家長是想告訴你該怎么生活,對不起,你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請注意,你自己也在成長。只有形成了自己的觀念和價值觀,你才能和家長進行成人間的談話。這樣才是真正的雙贏。因此,鼓勵父母采取成熟模式和你對話,自己也會從中得到成長。 停止—觀察—傾聽 你十分惱火,催了秘書三次她也沒把工作做完,腦子里想著很多事情卻因此毫無進展。你對秘書大喊:“我需要完成這項工作,現(xiàn)在就要弄完!”秘書被你訓斥得哭了,而這個時候,你除了惱火以外還感到有些內(nèi)疚。 回到家,你的孩子什么事也沒做,還圍著你悶悶不樂地問:“我餓了,什么時候吃晚飯?”這時你想起秘書哭的樣子,你沒有大喊,而是收起情緒,假裝甜甜地說:“只要你們做完應該做的事就可以吃完飯了。”孩子哭喊著“不公平”沖進臥室,“砰”的關上門。 你放棄了,“無論是惱怒還是和善都不起作用,我做不到了!庇谑悄幕饸庥指Z了上來,直到吃完飯才漸漸消氣。 實際上,你做得到。你只需要知道游戲是什么就好了。此時你正在玩的游戲可以被稱為“我,我,我”模式,然而更有效的游戲模式應該是“我,你們,我”。這樣,你才會更受歡迎。 換句話說,就是要以他人的觀點為出發(fā)點。當事情沒有按照你的要求發(fā)展時,或人們沒有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時,請停止—觀察—傾聽。 1)停止 一旦確定事情沒有按照你的要求進行時,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或者停止催促別人繼續(xù)做事。 2)觀察 觀察一下。無論是表面上的還是實質(zhì)上的,先弄清楚這個人的問題是什么,對于這種情況你能幫上些什么忙,并弄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還會發(fā)生什么事。 3)傾聽 問問那個人怎么了,聽聽他的說法。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當你問第二次的時候秘書還沒有完成工作,停止:此時要找出哪里出了問題。觀察:秘書是生病了,有心事還是工作太多了?你讓對方做的工作是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太多了?是不是降低了他們的身份?是不是他們對工作不熟悉?然后,傾聽:問他們是否覺得有些工作不適合他們,或者是否有些問題需要你知道,你要認真地傾聽對方說了什么。 同樣的,像你孩子的這種情況,停止:提醒自己他們什么事情都沒做有點不對勁。觀察:看看他們是否發(fā)燒,感到疲倦,或心情不佳,是不是你讓他們做的事情太難,當天離開前你是否跟他們說了再見?然后,傾聽:問問他們怎么了,是怎么回事,當天發(fā)生什么事了(同時告訴他們什么事都沒做是不對的),溫和地問他們?yōu)槭裁礇]有做,然后傾聽他們告訴你的事情。 停止,觀察,傾聽,這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又效果顯著的小技巧。使用這個技巧,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變得更簡單,完成得更徹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