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的治學,博大精深,既是一個狹隘領域的專家,又是個雜家。他的知識面究竟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 我不打算通俗地闡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貢獻。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他,我們同時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到的?最后幾十年(他是82歲時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對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這個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chuàng)舉,不問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這種工作方法是獨立存在的。 從表面上看,這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目錄: 編者的話 第一章 怎么生活得更好: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我確實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記和文檔,我從中得到的一切,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新發(fā)現,使我參透了一個人一生的秘密。 這個秘密是——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有擁護者,有景仰者,也有讀者。他沒有學生,只有私淑弟子。也就是說,他并沒有教他們,是他們向他學習。學習什么呢?很難說。主要是學習應當怎樣生活、怎樣思考吧。似乎咱們總算找到了一個人,他知道他活著是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領悟了他存在的意義。 第三章 令人驚嘆的一生 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他,我們同時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成的?最后幾十年(他是82歲時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對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這個方法。 柳比歇夫的遺產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chuàng)舉編者的話第一章 怎么生活得更好: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我確實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記和文檔,我從中得到的一切,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新發(fā)現,使我參透了一個人一生的秘密。 這個秘密是——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有擁護者,有景仰者,也有讀者。他沒有學生,只有私淑弟子。也就是說,他并沒有教他們,是他們向他學習。學習什么呢?很難說。主要是學習應當怎樣生活、怎樣思考吧。似乎咱們總算找到了一個人,他知道他活著是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領悟了他存在的意義。 第三章 令人驚嘆的一生 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他,我們同時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成的?最后幾十年(他是82歲時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對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這個方法。柳比歇夫的遺產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chuàng)舉第四章 時間開銷日記中的“時間統(tǒng)計法” 他認為他那些本本是“時間統(tǒng)計”。好比賬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統(tǒng)計支出的時間。 我發(fā)現,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了一些圖,列了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令人嘆為觀止的編號文檔 時間開銷日記 時間的賬簿第五章 時間統(tǒng)計法: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法)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 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1小時35分”、“1小時50分”,然而當時他自然沒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著他;他借助于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仿佛置身于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陰在冷冰冰地流逝。如何與時間相處 “我對時間統(tǒng)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第六章 緣起:一生的奮斗目標 這樣到底好不好?——給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 然而在事實上(這個事實很值得注意),柳比歇夫的命運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生氣勃勃、和諧協(xié)調的一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標,在他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終忠于他青年時代的選擇,忠于自己的愛好和理想。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一生的奮斗目標:創(chuàng)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如何做時間統(tǒng)計 他的時間好像是物質,不會無影無蹤地消逝不見,不會消亡;它變成了什么,總能查得出來。由于做了統(tǒng)計,他獲得了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隨時隨地利用“時間下腳料” 時間統(tǒng)計法的本質:針對過程的“事件?時間日志” 總結的價值和意義第八章 時間之鏡 柳比歇夫的總結公正客觀地反映了過去一年的歷史。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細密的網眼,抓住了變幻無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損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時間。第九章 時間統(tǒng)計法的勝利 柳比歇夫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創(chuàng)造了他的方法,他通過他的方法證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個目標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第十章 光亮的背面 他能夠叫時間服從他,但不能左右環(huán)境。他無非是個凡人,激情、愛、挫折都能叫他分心,連幸福也會影響他的專心致志。其他的事實 柳比歇夫的自我評價 生活的內容并不是苦難,而是成果 向自己提問題第十一章 井井有條的生活 無數的日期、姓名、事件,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應用起來簡直得心應手,這是因為他把這些材料都按一種巧妙的體系分別銘刻在頭腦之中。至少可以這么認為,當需要的時候,即使不能“記憶如泉涌”,他也能像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冊一樣,在腦中找到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愛好 整理和組織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熱愛自己的事業(yè)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價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示非常欣羨柳比歇夫那種從容不迫、順利安適的生活。柳比歇夫以其一貫的作風,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兒開列了一張清單作為對他的回答。說真話的人 平反第十三章 了解一個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時間統(tǒng)計法成了他即興演奏的樂器,用這樂器,他愛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 他如此精打細算地統(tǒng)計時間,可他把時間都浪費到什么上去了?年度總結:向時間做自我剖析 不時走入岔道 無休止的內心爭執(zhí) 自我批評的能力第十四章 比時間更寶貴的 在他緊張的精神生活中,他崇敬的英雄們、他喜愛的人、他的表率都不斷在變換。仔細去考察這種變化,該是很有意思的事。對于柳比歇夫,任何時候都不能說他已“成為”怎樣一個人。他永遠正在“逐步成為”怎樣一個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變化,他總是重新考慮,不斷提高對自己和理想的要求。計劃沒有全部完成 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時間守則 一個一生都不斷成長的人第十五章 自我認識的道路 他不期待別人的贊揚,他學會了自己對自己做出公正的評價。時間統(tǒng)計法提供了客觀的指標,能說明他的情況。他在1963年驕傲地記下了2006小時30分鐘的工作記錄,這是他的最高紀錄。平均每天5小時29分鐘。而戰(zhàn)前,每天大約4小時40分鐘!他清楚地了解這些數字的真正價值,他給自己規(guī)定了定額,他拿著秒表監(jiān)視著自己,他自己獎勵自己,自己懲罰自己。簡樸生活:超過最低生活必需品限度的東西,他都不要 保持獨立的考驗 時間統(tǒng)計法的標尺 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第十六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柳比歇夫并沒有建樹豐功偉績,可他建樹的要比功績的意義更為重大——那就是過得很好的一生。他為什么有那么多時間 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 過得很好的一生附錄: 與時間統(tǒng)計法無關—— 談《奇特的一生》的創(chuàng)作 許多實干的、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對柳比歇夫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時間統(tǒng)計法很感興趣,指望這個方法帶來成效。這種愿望里有某種不對頭的東西,某種柳比歇夫所沒有的——就像我已在小說中一再強調過的,與柳比歇夫、與他的時間統(tǒng)計法毫無關系的東西。 問題就在于:一個人只有向自己提出遠大目標時,這個時間統(tǒng)計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的遺產 所有的人,連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親近的人在內,誰都沒有想到他留下的遺產有多大。 他生前發(fā)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被廣為翻譯出版。 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500印張,相當于12500頁打字稿。即使以專業(yè)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科學史上,艾勒、高斯、赫爾姆霍茨①11、門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遺產。對于這種遺產,我老是迷惑不解。這一點很難解釋,但也挺自然——古時候,人們寫得比較多。至于今日的學者,出版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種罕見的甚至奇怪的現象。連作家似乎也寫得比過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遺產包括幾個部分:有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yè)、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他一生的各個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 他講課,當大學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個室的負責人,還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紀30年代他跑遍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去過許多集體農莊,實地研究果樹害蟲、玉米害蟲、黃鼠……在所謂的業(yè)余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單這一項,工作量就頗為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總計300種。這些地蚤都要鑒定、測量、做切片、制作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屬的分類他研究了一生。這需要特殊的深入鉆研的才能,需要對這種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價值及其說不盡的新穎之處。有人問到著名的組織學家聶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來研究蠕蟲的構造,他很驚奇:“蠕蟲那么長,人生可是那么短!”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chuàng)舉 柳比歇夫的治學,博大精深,既是一個狹隘領域的專家,又是個雜家。 他的知識面究竟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jié);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如數家珍。他懂復變數理論、農業(yè)經濟、羅·費歇①12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古希臘、古羅馬,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么。這,不是他要當萬寶全書,不是死背硬記,他之所以獲取這些五花八門的知識,是有原因的,下文自有交代。我說,他的坐功當然也是極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點嘛。說起來,這種本事在昆蟲學之類的專業(yè)中頗為普遍,同時也是必需的。柳比歇夫自己就說過,他屬于這樣一類學者,給他們照相,不該照臉,該照臀部。 根據列夫·貝爾格、尼古拉·瓦維洛夫、弗拉基米爾·貝克列米舍夫①13這一流專家們的反映,柳比歇夫的著作很有價值。今天,他的一些離經叛道的見解已升到有爭議的等級,一些有爭議的見解已升到無可爭議的等級。對于他的學術聲望乃至榮譽,大可不必擔心。 我不打算通俗地闡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貢獻。我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他,我們同時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產生了那么多思想,這是用什么方法達到的?最后幾十年(他是82歲時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維效率有增無減。關鍵不是在數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樣,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對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這個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chuàng)舉,不問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這種工作方法是獨立存在的。從表面上看,這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僅保證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證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