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大的滿足就是心靈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應該以追求心靈的富足為最終目標。我們不僅僅要追求物質的富足,還要追求心靈的富足。只有心靈富足了,我們才能夠感到充實。本書講述了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處世哲學和生存策略,是一本能夠開啟人生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的書。 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協(xié)會遼寧省會員,主要著作有,詩集《讓我軟軟地束縛你》,文書寫作類有《公文寫作必備全書》、《領導講話稿寫作技巧與范例》、《新聞寫作必備全書》等20多部 目錄: 第一章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自行省察就是要通過自我反省隨時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情緒與態(tài)度,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不斷完善自我。這是積極追求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愿望。做人,與其低著頭埋怨錯誤,不如昂起頭糾正錯誤。自省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自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 放下固執(zhí)與偏見,充實自己的心靈 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適時放松,但不能放縱 別讓虛榮挾持你的心 珍惜所擁有的,不作無謂的攀比 一味嫉妒別人,痛苦的只會是自己 淡泊明凈,保持心靈的一片凈土 人生的寬闊在于胸懷 過度自私是靈魂的牢獄 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一章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自行省察就是要通過自我反省隨時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情緒與態(tài)度,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不斷完善自我。這是積極追求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愿望。做人,與其低著頭埋怨錯誤,不如昂起頭糾正錯誤。自省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自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 放下固執(zhí)與偏見,充實自己的心靈 自省自察,完善自我 適時放松,但不能放縱 別讓虛榮挾持你的心 珍惜所擁有的,不作無謂的攀比 一味嫉妒別人,痛苦的只會是自己 淡泊明凈,保持心靈的一片凈土 人生的寬闊在于胸懷 過度自私是靈魂的牢獄 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二章看淡得失,求得患失實則得不償失 人生在世,如果計較的東西太多,樣樣都不肯放手,就會活得很累。聰明而智慧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計較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凡事不可太計較,順乎自然才是智者所為;對自己不苛求、對他人能寬容、放下仇恨、懂得感恩,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強大,才能從容生活,幸福圓滿。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失去的少 患得患失,得不償失 懂得放手也是一種幸福 舍棄不必要的包袱 目錄: 尋找心靈的富足 別讓擁有的成為人生的負累 淡看人生得失 無愧于心才能把握得失平衡 第三章一切隨緣,擁有一顆平常心 世界太反復無常,要想靜靜地度過每一天,擁有一顆平常心很重要。如果我們無法適應生活,并因此怨天尤人,不敢面對現(xiàn)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整天被憂郁的情緒所控制,那么我們就等于被生活擊垮了。既然這樣,我們不如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適應生活。唯有接受事實,適應社會的不公,才能放平心態(tài),讓自己的生活少一些怨氣,多一些快樂,我們才會有機會去改變自己的不公平處境。 生活有時是不公平的,要去適應它 平常心是一種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tài) 寧靜是一種自我定力的積淀 心定才能找到欲望和自我價值的平衡點 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順其自然,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 平常心是難得的人生境界 第四章何必較真,人生很長計較很忙 我們都知道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鏡子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用肉眼看起來很干凈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就無可救藥、罪不容誅了。做人不要太較真,省去較真的時間和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值得做的事,這樣我們會更成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快樂,生活也會更精彩。 做人不要太較真 不要總是用放大鏡看人 較真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不要鉆牛角尖 太在意只會讓你更失意 不要把曾經的錯誤永遠刻在心上 第五章淡定從容,別讓煩惱成為生活的主旋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生活對我們來說,有數(shù)不清的煩惱,當你對一件事物吹毛求疵、斤斤計較的時候,煩惱就像螞蟥一樣吸上了你。而煩惱的后果就是把事情搞砸,并且還只有你自己為它承擔后果,所以,在意那些毫無意義的小事,并且為之煩惱實在是愚蠢之舉。記住,不要煩惱,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在意沒有意義的小事。 煩惱,只能自己埋單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告別狹隘的人生更加輕松灑脫 活在當下才幸福 別讓小事絆住腳 把心靈的旋鈕調到積極的位置 隨緣,讓煩惱隨風而逝 第六章修剪欲望,守候心中那份滿足 欲望越大,帶給人們的失望和挫折也就越大,甚至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欲望的滿足也只存在于短暫的一瞬間,幸福感立刻就會被新的欲望所取代。欲念太多,心靈就會被束縛。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欲望,要想使船在抵達彼岸前不至于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要把那些不需要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舍棄掉,知福惜福,知足常樂,才是智慧而幸福的人生。 知足方能常樂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過多的貪欲使人迷失 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隸 人生中不僅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 守候心中那份滿足 第七章內心淡然,名利在于無求而自得 在人的一生中,一切名利其實都是過眼煙云,終會逝去。雖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少有人能夠躲過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為名利所勞累、甚至為名利而生存。一個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就無法保持心靈的純真。其實靜心觀察這個物質世界,即使不去刻意追趕,陽光仍舊會照耀在我們身上。 名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價值 生命之舟承載不了太多的欲望 獨善其身,一片冰心在玉壺 在寧靜中凈化心靈 去留無意,寵辱不驚 拋開虛名保持心靈的自然和超脫 不圖虛名,力求真實而高尚的人生 學會放手才能得到心靈的放松 第八章看開一點,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也許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們真的很痛,真的很想就此放棄我們的人生。可是,我們還是會挨下去的,不論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怎樣的淚流滿臉、無助茫然,時間是治療一切哀傷的良藥。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不要焦躁,也許這只是生活對你的一點小考驗,相信自己,一切都能處理好,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亦沒有永遠的傷痛。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而心情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苦難是幸福的前奏 清理人生的暗角 天無絕人之路 笑對苦難是直面人生的曠達情懷 恒心是成功的基石 打開心靈的窗戶體會陽光的溫暖 第九章提升自信,將自卑變?yōu)榘l(fā)憤的動力 自卑就像一種細菌一樣吞噬著我們的心靈,給我們帶來莫大的痛苦,給我們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創(chuàng)傷。其實,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因為自己的缺點而自卑是愚蠢的。如果一個人總是跟自己過不去而產生自卑心理,無異于自己折磨自己。我們應該把自卑丟棄,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充分調動自己身上的積極情緒,以一種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相信我們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自卑是心靈的結 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建立起足夠的自信 永遠對自己說“我能行” 自信是推動成功的巨大力量 不要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 看得起自己是成功的最佳心態(tài) 戰(zhàn)勝自卑的過程就是挑戰(zhàn)自我心志的過程 把自卑轉化為追求成功的動力 第十章不必執(zhí)進,退一步人生之路更廣闊 人在社會上,不是所有事情都得爭個輸贏。許多時候,適當?shù)耐俗尲仁且环N境界,也是一種智慧。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生活中,如果能做到凡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看開一些,那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海闊天空、云淡風輕。 懂得屈伸之道,識時務者為俊杰 退一步,天空更開闊 退卻不是軟弱 學會示弱,淡然處事 示弱不是妥協(xié),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 以退為進,不爭一時之氣 知止而靜,量力而行 第十一章動心忍性,忍耐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忍是一種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善忍的人總是擁有堅不可摧的信念,他們能在困難面前屹然不動,把痛苦的感覺或情緒控制;他們不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也不管面對塵世的浮華還是人間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會總是順風而來。對于逆境的磨難我們應該抱一種忍耐的態(tài)度,因為它有可能會化為我們人生的財富。 學會克制,就會有更多的快樂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善于忍耐是出人頭地的前提 生活中需要忍耐來調劑 忍耐是一種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 暫時地低頭是為了長久地抬頭 第十二章大智若愚,事事清明反而煩惱更多 糊涂是一種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給你一顆自由的心,用這顆自由的心去重新審視世界和人生,寧靜以致遠。做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稱悟透了人生。有人聰明但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拼命,卻不知難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糊涂是一種境界,也需要大智慧,看得遠,忍得氣,收放自如。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空間,但又不會太委屈自己,人要是學會了糊涂,人生路才能走得更穩(wěn)、更長。 難得糊涂是聰明的最高境界 難得糊涂,眼里要揉得進沙子 留有余地才能達到內心的坦然 作糊涂觀,悠然地享受人生經歷 糊涂,修身養(yǎng)性的大境界 第十三章摒棄浮夸,低調務實修煉自己 低調是一種品格、一種修養(yǎng)、一種胸襟、一種姿態(tài)、一種風度,更是一種謀略。它代表著豁達,代表著成熟和理性,它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tài)度,也是人類個性的最高境界。只有學會低調,才能保持一顆平凡的心,才不致被外界所左右,才能夠冷靜,才能夠務實,這是一個人成就大事最起碼的前提。 低調做人是一種大智慧 適時低頭不會讓生活更沉重 做人處世低姿態(tài) 成熟的麥穗總是低著頭 看輕自己,看重別人 放下“身架”才能提高“身價” 在低調中修煉自己 第十四章謙虛為人,人生的處世智慧 古語云:“滿招損,謙受益!敝t虛永遠不會傷害別人,只能使自己受益。如果不謙虛就學不到東西,受損害的永遠是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懂得謙虛,認識到學無止境的含義,才能放開眼界,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讓自己不斷得到進步。歷史的長河沒有盡頭,知識的海洋沒有彼岸,唯有擁有謙虛的心態(tài),才能使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不斷提升。 得意忘形是做人大忌 自負是一種“坐井觀天”的盲目自信 唯我獨尊會讓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謙恭有度是君子的情操 謙虛謹慎是一切美德的皇冠 謙虛讓生命更加輝煌 第十五章心寬路寬,寬恕別人最終獲益的是自己 寬以待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yōu)槿颂幨缿搶W會的人生智慧。宋朝林通的《省心錄》里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寬容自己的標準來寬容別人,那么交往的人就很全面了;以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么就會少犯錯。用今天的話來說,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安德魯.馬修斯更有一番形象的詮釋:“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 寬容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走出心靈狹隘的圈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會忘記,讓身心輕松 寬恕別人最終獲益的是自己 第十六章豁達樂觀,讓幸?鞓烦0樯磉 人類最難到達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靈。生活得快不快樂,全在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理解。把快樂的種子撒在每個人的心底,能生出更多的快樂。生活里有著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而要發(fā)現(xiàn)它,關鍵在自己。養(yǎng)成豁達樂觀的好心態(tài)、會給我們的人生增加不竭的動力。 樂觀是獲得美好生活的源泉 樂觀讓幸福離我們更近 快樂與幸福是因為心靈的豁達 時刻將自己心靈的視窗調到快樂頻道 心靈健康,一切都會為幸福和快樂讓路 擁有簡單的快樂就擁有持續(xù)的幸福感 擁有積極心態(tài)的人總能樂觀地面對生活 修心養(yǎng)性,讓快樂常伴 用“心”為自己制造幸福的天堂 第十七章品味人生,以善為先知恩圖報 感恩不是一種形式,不是別人對我們的要求,而是靈魂的訴求,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情感。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一種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更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每個人都會擁有無邊的快樂和幸福。 仁愛,讓世界充滿人性的陽光 以善為先,知恩圖報 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永遠對生活心存感激 讓感恩擦去心靈上的污垢 在感恩中享受快樂人生 參考文獻患得患失,得不償失 人的一生中,得與失總是難以界定的,有時得失就在瞬間。曾有人說:“如果你不懂得悲傷,你就不曾真正懂得快樂!钡檬Ь褪沁@樣的關系。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有得必有失。人的生命旅途中總會面對種種得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就要權衡輕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輕,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才不至于因為失去而后悔,才能生活得更快樂。 在人的一生中,最能牽動情緒的莫過于“得失”二字。許多人往往為一得而喜形于色、為一失而悲痛于心,這種對得失的敏感,甚于任何一件事對人情緒的影響。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把個人得失看得很重,做什么事情都要再三思量、反復考慮,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得十分周全,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生怕把事情辦砸了,心里得不到片刻的安寧。這種人的心態(tài)其實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其實,得與失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但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淡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得與失,那么就會得不償失。 患得患失是人的精神枷鎖,是附在人身上的揮之不去的陰影,F(xiàn)代社會競爭的急速加劇,讓患得患失的人越來越多,能夠從容不迫的人越來越少;嫉没际У娜丝偸桥聲ナ裁,但其實他什么都得不到,因為什么都不想丟下,就什么都得不到。正如哲學家叔本華說的一句話:患得患失是在痛苦與無聊、欲望與失望之間搖晃的鐘擺,永遠沒有真正滿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得與失,是互為聯(lián)系、互相轉換的。他們把有得必有失、有失便有得統(tǒng)一于一個辯證的觀點之上,讓人始終記住,得失是辯證統(tǒng)一的,得到一些總會失去一些,反之,失去某些時總會得到另一些。而佛家則說,得失互為因果,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便是失、失便是得,其意似乎與古代哲學說的有相似之處。道家的觀點最好理解,他們認為,得也好,失也好,全是自然使之,得亦自然,失亦自然,面對得失,應順其自然。這些不同的經典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認為得失不是永恒不變的,是相互依靠、互相轉換的,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他們也都勸導人們要不以得喜、不以失悲,以平常之心看待得失之事。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用長遠的戰(zhàn)略的眼光去看待得與失才會更有價值和意義。只有那些目光短淺的人,才會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見利益背后的隱患,更看不見緊跟在“失去”后面的“得到”,因為他們唯恐避之不及,早就逃之夭夭了。所以,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做錙銖必較、追名逐利之徒。 《孔子百家》里記載著一個故事:有一天,楚王外出游玩,不小心丟了他的弓,于是他手下的人要去找。楚王說:“不必了,弓掉了,但總會有人撿到,不管是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再去找?”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道:“可惜呀,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呀!為什么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會有人撿到,又何必計較是否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這是孔子的理論,是對人生得失的一種豁達心態(tài),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圣人的這種境界。一般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得到利益時都會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失去利益時則會心情沮喪,憤憤不平之色流露于外。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終是不可取的,得到固然令人感到欣喜,但當你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在得到中失去了期盼;而失去雖然令人感到傷感,但當你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于是在失去中得到了懷念。所以,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的。 有這樣一個老太太,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她都要發(fā)愁,別人十分不理解,就問她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開洗衣店的,一到雨天我就擔心兒子洗的衣服干不了;而我的女兒是賣傘的,一到晴天我就擔心她的傘賣不出去!比藗兟犃硕伎扌Σ坏,對她說:“你怎么不這樣想:晴天的時候你兒子洗的衣服不愁干不了,而雨天的時候人們都去買你女兒的傘了! 患得患失的人往往做不成大事,因為一個人考慮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圈套里。正如一個人創(chuàng)業(yè)一樣,剛開始的時候雖然艱難,但下決心的時候卻很痛快,因為他不會考慮那么多問題。但是一旦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容易變得猶豫不決、患得患失了,因為他以前白手起家,也就無所謂得與失,現(xiàn)在有了一些基礎,當然會害怕失去這個失去那個,在害怕的同時,又期望什么都能得到,到最后落個得不償失的結局。 正確對待得失,關鍵是要在得失之間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得失當前,心若淡定,就不會為一得而喜極致狂,也不會為一失而悲極致亡。心態(tài)不好,往往會事事計較,有時會造成自己因爭小得而失大利,或者變小失為大失。從這個角度講,正確對待得失是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的重要因素。 懂得放手也是一種幸福 古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該放手時就放手,趁早放手,不僅放開了別人,也放開了自己。以一顆平常心隨緣地接納生活的一切,才是快樂和為人灑脫的妙法。能夠做到萬事隨緣而去,便能擁有一種睿智而美麗的人生,這種人生是充實且自由的,如果對于早該放手的事情執(zhí)著,留下的就只有傷痛了。 其實,人從呱呱墜地到撒手人寰,正應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苦為其殫精竭慮,精神和名利相比起來,先掩埋于塵土、腐化為塵土的是名利。 有一位智者酷愛陶壺,只要聽說哪里有好壺,不管路途多遠他都一定會親自前往鑒賞,如果中意,花再多錢買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壺中,他最喜歡的是一只龍頭壺。 有一天,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前來拜訪他,智者拿出這只龍頭壺泡茶招待朋友。朋友對這只茶壺贊不絕口,觀賞把玩時一不小心將它掉落到地上,茶壺應聲破裂。 智者蹲下身子,默默收拾這些碎片,然后拿出另一只茶壺繼續(xù)泡茶。他和朋友說笑著,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一樣。 第二天,有人問智者:“這可是你最鐘愛的一只壺,難道你就不覺得難過、惋惜嗎?” 智者說:“事實已經造成,我對碎壺留戀又有何益?昨天的事就讓它留在昨天好了,不必為此煩惱,不如趁著今天天氣好重新去尋找,也許能找到更好的呢!” 人生在世,不要只抓著昨日的回憶不肯放手,終日沉湎其中,在回憶里銷蝕著有限的生命,在回憶中尋找著曾經的亮點和輝煌,以獲一絲慰藉。放下回憶,即放下了沉甸甸的包袱,才能走出從前。生活總要繼續(xù),最鮮活有生機的是那些正在期待著的燦爛。只要生命尚存一息,明天永遠是最誘人的。 俗話說“覆水難收”,漫漫人生是不可逆轉的,當然也不可能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不管有過怎樣的失敗和傷痛,都只是過去的事情,若沉湎其中,只會自傷。人不可能停止在昨天或過去,在有生之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學會適當?shù)赝洝?br/>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些事,雖然我們經過百般努力,但成功卻還是遙遙無期時,這時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因為它是我們該放棄的,繼續(xù)做下去只會給我們帶來慘痛的失敗,不妨換一個活法,換一種方式,或許這樣我們才會愜意無比。如果我們在一次不經意中得到一個意外的便宜,在我們沾沾自喜之后,一定要趕快放棄,便宜的背后往往潛藏著陰毒的殺氣,會使我們跌進低谷,以致遍體鱗傷。每一個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我們很努力地去打動別人,卻不能使他動情時,不妨學會放棄,把自己綿綿的情思深深地藏在心底。因為那不是我們要爭取的,那是我們應該放棄的,帶著它只會讓我們傷感,讓我們傷痕累累。 有一天,男人去拜訪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那位教授聽他講完他和他老婆的事以后,只是微微地點了一下頭,接著,從自己的臥室里拿出一個空的玻璃瓶,把一個玩具球放到里面去,隨后讓男人伸手去拿球,男人的手伸進去了,可就是拿不出球來。因為瓶子的口比男人抓球后的手要小得多。 “怎么樣,拿不出來吧。你想抓住玩具球,玩具球也借瓶口套牢了你的手。若你松開它,你的手怎樣伸進去的,還能怎樣出來,F(xiàn)在,你和你的老婆已經無法和睦相處了,你還想抓住她,結果,你把自己也囚禁了,如果你能再理智一些,趁早放手,不僅放開了她,你也可以放開自己了!苯淌谝馕渡铋L地說。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有些東西無法抓住的時候,放了手,就得到了解脫,也從此遠離了痛苦。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都會在取舍中選擇,只有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只有懂得放棄該放棄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獲得自己該得到的。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每個人都渴望索取,渴望占有,卻常常忽略了舍。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真諦。 舍棄不必要的包袱 美國《幸!冯s志有一篇評論當代企業(yè)領袖必備的標準的文章,文中這樣寫道:“那些畏懼矛盾,不敢有長遠規(guī)劃的企業(yè)家最終將退出舞臺,因為人們渴望追隨的是那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yè)領袖!庇性S多人都會因為急功近利而因小失大,這些人只顧眼前,思慮不到未來,沒有遠大的目光,自然也不會取得成功。 人世間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間,自有它的定數(shù)。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放棄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放棄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邁上新的臺階。生活中,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從長遠利益去謀劃的話,那么到最后眼前的利益也會失掉。一個精明的人,一定要把目光放得長遠,即使就在眼前失利、陷入內憂外困的境地,也要去研究、規(guī)劃自己的長遠發(fā)展。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緊要處只有幾步,要懂得選擇,千萬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換句話說,人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情況發(fā)生變化的時候,要懂得及時調整和選擇新的路線。做任何事,都有多種方案,而不能只在一棵樹上吊死,一條路走到黑。任何一件事都有多種方案,擁有很多被選擇的空間,遇事能隨機應變,就是一種智慧。 很久以前,一個大家族一行八十多人被暴風雪阻隔在路上無法脫身,就這樣他們一直在那里堅持了40天,有一半人因疾病和饑餓而陸續(xù)死亡。最后,其中的兩個人決定步行出去救援,沒想到,他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小村莊,剩下的人得以獲救。 在那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在面對饑餓和死亡的威脅時,為什么他們沒有馬上出去求援,而是在此空等了40天以后,才決定放棄那個地方呢?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冒險出去求援?其實就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放棄身邊的財產。 在這40天中,他們并不是在空等,而是試圖將馬車和財物一起弄出關口,結果卻因為風雪太大而失敗,最后他們在筋疲力盡之下只得放棄了。就這樣任由大雪圍困在關口,直到耗盡所有的食物。 生活中,同樣的悲劇在不斷地上演,經常會有人陷入這種“關卡”里不能自拔。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會地位、豐厚的收入、漂亮的辦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權力,寧可守著一份并不喜歡的工作,虛度數(shù)十年的光陰。 人的一生被許多難以取舍,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然而,一個人擁有的越多,就越不舍得放下,于是只能依舊走著既定的道路,而不敢冒險突破,這樣一成不變的生活,最終注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平庸。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天才。 一個人的能力無論多么大,都是有限的,只能做一部分工作,體現(xiàn)一部分價值。如果我們真的無法勝任某種工作,不適合做某件事,那還不如及早回頭,把時間安排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可不必覺得自己懦弱,放棄何嘗不是一種勇氣。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夠勝任某項任務,能否真正取得勝利。 不愿舍棄眼前所擁有的利益的人目光短淺,雖然他們會暫時表現(xiàn)得相當出色,但是卻缺少一種對未來的把握和規(guī)劃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現(xiàn)在的水平上。 一個人如果只顧眼前的利益,也許會得到短暫的歡愉,但是最終卻都逃不開失敗的結果。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xiàn)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豐富的人生。 別讓擁有的成為人生的負累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不要奢求你沒有的東西而不知享受已有的東西,須知你現(xiàn)有的東西一度也曾是你向往的東西。 道教認為,為人處世應當節(jié)制欲望,個人修煉應當少私寡欲,因為貪欲有害身心健康。《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就是說,人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過于關注自身,如能淡化自我,則會減少許多個人的憂傷。換言之,人之所以有憂患,是因為有私欲,如果沒有私欲,就不會有憂患。 人生就像爬山,本來我們可以輕松登上山頂去欣賞那美麗的風景,但由于身上背負了太重的欲望包袱,帶著沒有止境的索求上路,我們不但越爬越累,登不上山頂不說,甚至連沿途的美麗風景也會被忽略掉,空留一身的疲憊。 人的一生有耕耘才會有收獲,有奮斗才會有成功,有付出才會有收獲。生命在于奮斗,人生在于積累。所以,我們永遠不應該奢望生活平白無故地給予我們很多。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了,生命會顯得過于沉重,奢求太多的人生就會顯得太過臃腫,讓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成為負累,一生不能輕松。 從前有一位巴格達商人,一天晚上,他一個人行走在靜寂無人的山路上。忽然,一個神秘的聲音對他說:“請你彎下腰來,撿起路邊的幾個石子,明天早晨,你將因此得到歡樂!彪m然商人并不相信石子會給他帶來歡樂,但他還是彎下腰去,在路邊撿了幾個石子,然后裝入衣袋,繼續(xù)趕路。 第二天,太陽照到商人身上,商人忽然想起了衣袋里還有石子,于是就掏出來看。當商人掏出第一粒石子時,他一下愣住了,原來那不是石子,而是鉆石!商人去掏第二顆、第三顆、第四顆……發(fā)現(xiàn)是紅寶石、綠寶石、藍寶石…… 商人開心極了,這么多寶石可以賣多少錢!不過轉念間,商人又沮喪起來,他后悔昨晚沒有多撿幾顆石子,多撿幾顆,就會得到更多的寶石!于是商人就這樣懊惱了一路,之前的快樂也消失不見了。 一個容易滿足的人,所獲得的快樂會很多。當商人發(fā)現(xiàn)石子是寶石時,他獲得了快樂,但當他開始痛悔昨天晚上沒有多撿幾顆石子時,快樂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快樂其實很簡單,它永遠屬于知足的人,而不屬于貪得無厭的人。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之一就是永不知足,因為自己的內心填不滿、放不下,我們才時常感覺活得太累。當你真正放下了后,你才發(fā)覺所有的苦惱也都被你放下了,你又如原來一樣輕松快樂。 有記者問臺灣著名作家劉墉:“您曾經是臺灣某電視臺的節(jié)目主持人,可是為什么在事業(yè)到達頂峰時,您卻毅然選擇了離職,到美國去做美術教員呢?這在一般人看來,是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的,請問您當時是基于何種考慮?” 劉墉笑瞇瞇地回答道:“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好比一個人爬山,他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頂峰時,就不能再往上爬了,此時他唯一的選擇只有下山。一方面來說,他要開始走下坡路,而另一方面,他可以下這座山,去爬另一座更高的山,不管是哪個方面,首先要做的都是從現(xiàn)在的山上下來。我的選擇就是想多登幾座山,從不同的高度看看風景! 我們一心只希望擁有得越多越好,爬得越高越好,到頭來,我們的心靈卻無法得到休息。貪婪是一種誘惑,讓我們不知疲倦地爬向那沒有止境的深淵。 活得太累的人,只知道一個勁地朝前走,而不知道停下腳步歇息,觀賞沿途的風景。生活是個過程,當我們回首一路走來的路途時,有的人的回憶里不但有一生的收獲,更有那些鮮活的畫面、美好的風景,而有的人卻只有花費他畢生時間換來的唯一的果實。索求有度,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上的包袱,輕松上路,你的人生旅途會更加愉快。 欲望不會讓人快樂,只會讓人失落,甚至陷入大喜大悲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中。希望越大,欲望越大,失望和挫折也就越大,就算你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欲望的滿足也只存在于完成時的那一瞬間,當那個時刻過去之后,你就對它再也沒有先前的興趣了。當一個人的貪欲強烈到不可克制的病態(tài)時,甚至可能不擇手段來傷害別人,以致眾叛親離,最終會使自己失去生活的樂趣。 我們應該對自己的需求進行分類,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分為“必需品”和“身外物”。學會享受克制欲望的自控感,如果貪欲來自對別人的羨慕,就要告訴自己,雖然他擁有的東西我沒有,但是我擁有的東西他也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