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數偉大的思想家都曾深入思考過,究竟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究竟什么對自己真正有好處?什么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什么值得一生去追求呢?為了實現目標,我們究竟需要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呢?最后他們認識到:只從自己利益出發(fā),或為了實現自我根本不顧及他人利益的人,根本無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怎么過上美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指南書,闡述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通過閱讀本書,讀者會明白,無需向外求索,其實幸福就在我們心中。 作者簡介: 作者:安塞爾姆格林(AnselmGrün),1945年出生,德國著名作家、心靈導師、精神顧問,開設冥想、深層心理學釋夢、齋戒等課程,已出版約300部書,在西方得到廣泛閱讀和傳播,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當代心靈導師。格林的許多書被翻譯為30多種語言,在全球發(fā)行量超過1500萬冊。 譯者:何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1983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外語系,獲德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語系,獲德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應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邀請赴德國科隆大學研修。已出版多部翻譯作品,主要有:《米切爾恩德作品集》、《在時間的長河里》、《宮廷文化》。 目錄: 序言 專注(Achtsamsein) 獨處(Alleinsein) 年齡(Alter) 禮節(jié)(Anstand) 勞動(Arbeit) 禁欲(Askese) 正直(Aufrichtigkeit) 仁慈(Barmherzigkeit) 謙遜(Bescheidenheit) 感恩(Dankbarkeit) 謙卑(Demut) 謹慎(Diskretion) 敬畏(Ehrfurcht)序言 專注(Achtsamsein) 獨處(Alleinsein) 年齡(Alter) 禮節(jié)(Anstand) 勞動(Arbeit) 禁欲(Askese) 正直(Aufrichtigkeit) 仁慈(Barmherzigkeit) 謙遜(Bescheidenheit) 感恩(Dankbarkeit) 謙卑(Demut) 謹慎(Diskretion) 敬畏(Ehrfurcht) 教育(Erziehen) 友好(Freundlichkeit) 友誼(Freundschaft) 溫和(Friedfertigkeit) 好客(Gastfreundschaft) 享受(Genie?en) 正義(Gerechtsein) 健康(Gesundheit) 追求幸福(Glücksstreben) 慷慨(Gro?zügigkeit) 故鄉(xiāng)(Heimat) 樂于助人(Hilfsbereitschaft) 希望(Hoffnung) 禮貌(H?flichkeit) 戰(zhàn)斗(K?mpfen) 放慢腳步(Langsamkeit) 閱讀(Lesen) 愛(Liebe) 贊美(Loben) 別離(Loslassen) 適度(Ma?) 同情(Mitleiden) 悠閑(Mu?e) 勇氣(Mut) 鄰里關系(Nachbarschaft) 可持續(xù)性(Nachhaltigkeit) 寬容(Nachsicht) 秩序(Ordnung) 責任感(Pflichtbewusstsein) 建議(Rat) 財富(Reichtum) 敬意(Respekt) 安寧(Ruhe) 謙和(Sanftmut) 緘默(Schweigen) 自控(Selbstbeherrschung) 死亡(Sterben/Tod) 安慰(Tr?sten) 責任(Verantwortung) 原諒(Vergeben) 真誠(Wahrhaftigkeit) 有為(Wirkung) 時間(Zeit) 公民的勇氣(Zivilcourage) 滿足(Zufriedenheit)美好生活這樣開始 美好的生活始于專注。不專注于自己,就會失去自我。不專注于生活的每個瞬間,就會忽視自己和生活的現實。為了能有意識地過好生活,我們需要專心致志。只有關注生活,才能發(fā)現生活的豐富。 新的一天教會我們:如果起床時能集中心思,就能感覺到起床與復活之間的關系:我們從自己恐懼的墳墓中復活,從內心黑暗的墳墓中復活。我起來,面對自己,經受這天生活的考驗。關注能戰(zhàn)勝恐懼和麻木。真實與本質的東西,會透過生活的微小簡單之處閃爍出來。 專注從早晨就開始了:認真洗漱不僅僅意味著仔細清洗身體的各個部分,同時也令我真切感知到洗漱意味著什么,感知到我在洗掉別人投射到自己身上那些模糊不清的東西,洗掉強加給自己的自我形象。洗盡渾濁之物,露出上帝創(chuàng)造的我清晰的本來面目,這樣就能將在我心中洋溢的美滲透到我身上。 如果我專心走路,就能體會到走路還能有什么意味:它可能意味著從一種依賴關系中走出來,在自己內心變化的道路上前行,還可能意味著走向自己的生活目標。 我專心從事的所有活動都將向我顯示出其真正的意義。而且我將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周圍的人和事。我會關注他們,并最終以清醒的眼光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質。 享受獨處 “從未獨處過的人,無法理解獨處的快樂!薄K菲主義(Sufi,指伊斯蘭教泛神論神秘主義者!g注)大師H?伊納亞特汗(HazratInayatKhan,1882-1927)這樣說過。而在談話中,我卻常常聽到不同的觀點。許多人抱怨:“我感到非常孤獨,誰也不來看我,我沒有能夠交心的人!豹毺幊闪送纯嗟母粗弧 當然看待孤獨也有不同的角度。如果能有意識地去感知孤獨,就能享受獨處。這完全取決于從什么角度看待孤獨。我們可以為現在身邊沒有人感到遺憾,但也可以為自己不受外界干擾而高興:現在沒人想從我這里得到什么,沒人牽扯我,沒人向我提出什么要求。若能這樣看待自己的處境,就能感受到自由,就能輕松舒口氣,享受寧靜以及由這種寧靜而來的環(huán)繞在我身邊的祥和。德語中的“allein”(獨自)一詞——正如心理學家P?舍倫鮑姆(PeterSchellenbaum)所指出的那樣——也可以理解為“all-eins”(將一切合而為一),他認為,在“與一切合而為一”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孤獨,是無比美好的。在孤獨中我們能隱約感悟到人的一種原始渴望,從多樣走向統(tǒng)一的渴望,與自己、與上帝、與周圍的人、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渴望。與一切融為一體的人,便能感知真實的本來面目,捕捉到真實的奧秘,認識到究竟是什么在最深處將真實統(tǒng)一在一起。 不幸的根源 每個人都竭力追求幸福,而越是追求,所獲得的幸福就越少。中國古代的智者莊子早就深諳此道,他說:“知足者常樂”。在與自己內心達成一致的瞬間,在達到忘我境界的瞬間,我是幸福的。那時我一無所求,不再有任何壓力迫使我非要達到什么目標不可。當下有許多討論幸福的書籍,大家似乎覺得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加不幸。美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埃里克?霍弗(EricHoffer)在研究中發(fā)現,對幸福無止境的追求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缺乏幸福感的根源所在,因此他完全認同中國先賢莊子的思想,認同“對幸福的追尋是不幸的主要原因。”許多人以為幸福是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能在一次美妙的旅行中、在一個健康的周末里、或者在運動帶來的成就感中找到幸福。但是我們不應該在自身之外去尋找幸福,幸福就在我們心里。我們只需要觀照自己的內心,就會發(fā)現心靈的豐富。假如我們肯定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每天賜予我們的、數不清的平凡小事充滿感激,幸福就在我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