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三世”外交家伍廷芳


作者:張禮恒     整理日期:2015-04-25 15:02:01

伍廷芳(1842~1922),晚清、民國外交家,法學博士。從1882年起到1911年止,在仕清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伍廷芳以一個新型官員的身份,從事薦西學、筑鐵路、辦外交、改法制等實踐活動,且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出任民軍總代表,主持南北和談,為推翻清政府立下了不世之功,皈依于孫中山革命黨人的旗幟下,直至生命結束。
  作者簡介:
  一、主編介紹:石源華,現(xiàn)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二級教授、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華民國外交史新著》(全3卷)、《近代中國周邊外交史論》、《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主編)等,尤關注民國外交人物研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百位民國外交家傳記”,主編《中國十外交家》、民國外交官傳記叢書7卷,主持《世界知識》“民國外交人”專欄百余期。8次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著作論文獎。二、作者介紹:張禮恒,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近代中外關系史。目前側重于近代中日韓三國外交研究。在《近代史研究》等權威雜志發(fā)表論文80余篇,在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出版學術著作6部。先后獲得山東省教育廳優(yōu)秀專著一等獎、山東省社科聯(lián)專著三等獎、二等獎等。
  目錄:
  叢書總序/石源華
  第一章風雨滄桑路
  生在南洋
  智脫匪巢
  遠遁科舉
  第二章小荷才露尖尖角
  踏上西學路
  中國辦報第一人
  基督徒家的乘龍快婿
  第三章中國首位留學博士
  入林肯法學院
  拜會郭嵩燾
  不應諸侯羅聘
  第四章任職香港的酸甜苦辣
  華人領袖“伍叔”叢書總序/石源華第一章風雨滄桑路生在南洋智脫匪巢遠遁科舉第二章小荷才露尖尖角踏上西學路中國辦報第一人基督徒家的乘龍快婿第三章中國首位留學博士入林肯法學院拜會郭嵩燾不應諸侯羅聘第四章任職香港的酸甜苦辣華人領袖“伍叔”以法作劍護華民廢笞刑與爭免剖尸案離港北上第五章李鴻章的外交顧問洋務派的“智囊”為處理“長崎事件”出謀劃策\與東洋魔鬼打交道換約全權大臣第六章初次出使美國餞別香港抗議美國“排華法案”西班牙之行義和團運動的辯護律師奉命緝捕梁啟超第七章再任駐美公使重返美洲大陸調侃羅斯福永遠的朋友朗維勒拜訪大科學家愛迪生折沖樽俎南美行締結中秘條約第八章新世紀來臨前夕“沒有辮子的食肉獸”民軍外交總代表南北和談初定國基與陳其美打賭反對袁世凱稱帝第九章在民國外交總長任上黎元洪的支持者短命的“內(nèi)閣總理”“頭可斷,法不可違”攜印信離京出走第十章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應邀南下“伴食總裁”“關余案”風波竭誠輔佐孫中山噩耗在叛亂后傳出蓋棺定論附錄一伍廷芳大事年表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后記寒冬日本行                                     總   序民國職業(yè)外交家群體比起他們的先輩來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是在封閉的“大中華帝國”被迫打開國門后,逐步走向現(xiàn)代、走向世界的過渡時期應運而生的。中國的外交家曾經(jīng)歷了三個時代。筆者在研究中著意于將民國職業(yè)外交家與他們的前輩進行比較,說明和論證民國職業(yè)外交家新的歷史特征。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早在秦漢以前就與周邊鄰邦及中亞細亞地區(qū)進行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秦漢以后,中國的對外聯(lián)系遠及西方,相傳曾橫跨太平洋到達美洲。盛唐時代,中外交往進入鼎盛階段,遠近前來通好的國家多達40余國。宋元時代,中外關系再次形成高潮,元蒙帝國橫跨歐亞大陸,海陸交通遍及世界各地。明清時代,中國中央王朝依然是“控馭八荒,懷柔萬國”“四夷賓服,萬方來朝”,鄭和七下西洋,交往國家之多,航行規(guī)模之大,對外聲勢之壯,開創(chuàng)了世界航行史上的奇跡。中國古代外交家是中國天子的代表,“天朝上國主義”是他們處理外交問題的總原則,“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他們觀察世界地理的基本看法,“天朝居中馭外”是他們對于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觀念,“夷夏大防”“王者無外”是他們處理涉外問題的基本準則。在以“朝貢”為主要特征的古代中外關系史上,為炫耀封建王朝的權威和盛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發(fā)展作出過貢獻,但他們除了“朝貢”關系外,幾乎不承認其他任何形式的外交關系,已明顯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進入晚清時代,帝國主義用大炮和鴉片轟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然而,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卻依然沉浸于“天朝大國”的盲目陶醉之中。晚清外交家與古代外交家一樣,基本上由封建官僚兼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面對外國殖民勢力的東來和中外交往中出現(xiàn)的新局面,不能適時提出新的外交戰(zhàn)略和應對方策,依然是滿腦子的封建士大夫的“正朔”觀念,視所有的外國人為“蠻夷戎狄”,把外國來訪的使節(jié)當作“向化來朝”的“貢使”,甚至為了堅持外國使節(jié)不得進京、謁見皇帝須行三叩九拜大禮等陳腐的禮儀,與西方國家為此發(fā)生嚴重爭執(zhí),時間長達150年,不惜犧牲重大外交權益。他們在對外事務中的昏庸無知和在國際舞臺上的丑態(tài)百出,使他們的名字與近代中國外交喪權辱國的恥辱共存于世。他們中只有少數(shù)人較快地從中國外交失敗的痛苦經(jīng)歷中覺醒,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精華,不同程度地更新了自己的知識結構,曾經(jīng)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外交思想和主張,在近代中國的對外交涉中演出了若干好戲。如郭嵩燾出使英倫三島,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使臣;曾紀澤虎口奪食,索回已為崇厚割讓給沙俄的新疆伊犁領土;楊儒在對俄交涉中拒簽賣國條約,以身殉職;薛福成有智有謀,索還滇緬邊境大批國土;黃遵憲盡忠職守,對外交涉成績卓著等等,盡管他們在整個晚清的外交家中數(shù)量十分有限,但他們畢竟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xiàn)中國近代外交與國際社會的逐步接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他們的某些外交思想和主張也為他們的后繼者所繼承。民國時期的職業(yè)外交家群體是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和民國的誕生而逐步形成的,他們是一個職業(yè)外交家的群體,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他們與他們的前輩相比,面臨著不同的國際背景,背負不同的民族使命,具備不同的知識結構,也有著不同的歷史貢獻,因而他們是一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多彩的個性形象的群體。





上一本:御霜實錄:回憶程硯秋 下一本:回憶田漢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三世”外交家伍廷芳的作者是張禮恒,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