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編著的《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傳略(第2輯)》是《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傳略》的第二部,著重記錄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共和國高等教育領域的9位老一輩教育家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革命歷程、教育理念、教育成果以及杰出弟子等。他們曾經(jīng)在我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等學校中擔任過主要領導工作,在教育戰(zhàn)線德高望重。他們對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竭盡忠誠,對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有獨到見解,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這9位老一輩教育家分別是朱物華、李曙森、劉達、李國豪、劉佛年、唐敖慶、錢令希、趙沨、謝希德。書中配有大量珍貴的照片,使這樣一部沉甸甸的有著豐富史料價值的圖書顯得更加厚重。 目錄: 朱物華 一、生平 (一)少年時代(1902—1919) (二)考入交大(1919—1923) (三)留學歲月(1923—1927) (四)國立中山大學步入杏壇(1927—1930) (五)唐朱物華一、生平(一)少年時代(1902—1919)(二)考入交大(1919—1923)(三)留學歲月(1923—1927)(四)國立中山大學步入杏壇(1927—1930)(五)唐山交通大學名師風范(1930一1933)(六)從北京大學到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33—1946)(七)交通大學母校執(zhí)教(1946—1955)(八)奉調(diào)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55—1961)(九)重返上海交通大學(1961—1998)二、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一)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二)深入實際掌握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三)科學研究要方法對路(四)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五)建設科研中心(六)擔任交通大學校友總會會長三、師生永契四、風范永存李曙森一、生平(一)由農(nóng)民子弟成長為革命青年(二)投筆從戎、抗日救國、九死一生(三)在東北解放區(qū)開始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四)新中國的高等教育管理生涯二、新中國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一)新中國成立前夕首倡“新型正規(guī)化教育”(二)新中國成立之初先行先試高校黨委領導體制(三)20世紀60年代為“高教六十條”獻智獻策(四)改革開放之后聯(lián)名提出影響深遠的“八三五”建言三、系統(tǒng)、完整、超前的高等教育思想(一)必須按照教育規(guī)律來辦教育(二)高校發(fā)展要繼承和發(fā)揚自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往開來(三)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需要超前規(guī)劃(四)高校教師必須教學與科研并重(五)高等工科院校必須理、工兼重,并向綜合化發(fā)展(六)‘高校必須大力發(fā)展研究生教育(七)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八)高等教育的專業(yè)與課程設置觀(九)高等教育的教學觀(十)高等教育的教師觀(十一)重視和推進大學的英語教學劉達一、生平(一)讀書救國(二)投身革命(三)出任市長(四)致力教育二、教壇宿將碩果盈(一)推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思政教育(二)打造良性發(fā)展的師資隊伍(三)建設保障有力的基礎設施(四)構建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模式(五)探尋科學發(fā)展的教育規(guī)律(六)深化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七)潛心基礎教育的調(diào)研工作三、言傳身教仰高風(一)睿智勇敢的革命家(二)堅持原則的“硬骨頭”(三)奮勇開拓的領路人(四)銳意改革的探索者李國豪一、求學二、育人三、兩個轉變:同濟工程教育的歷史轉身四、工程教育思想核心:課題源自工程實踐五、工程師就是要與國家同舟共濟六、李國豪工程教育思想是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劉佛年一、生平(一)家學淵源(二)輾轉求學(三)艱辛求職(四)無窮探索二、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一)在馬克思主義道路上的探索(二)關于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實踐與理論思考(三)“教育大革命”運動中的冷靜思索(四)為社會主義教育學奠基(五)“特殊條件”下的學術積累(六)建設重點師范大學(七)基礎教育要爭取“大面積豐收”(八)研究理論展望未來(九)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研究三、風范長存(一)執(zhí)著、忠誠、無私奉獻的共產(chǎn)黨人(二)博學、寬厚、循循善誘的師者(三)睿智、務實、治學嚴謹?shù)膶W者(四)開放、民主、虛懷若谷的長者(五)正直、堅定、銳意改革的探索者唐敖慶一、貧而不墜求學志經(jīng)邦濟世長報國(一)年少志高求學不墜青云志(二)情深學厚思成于行精于勤(三)學貫中西位卑未敢忘憂國(四)為學之道茍利國家不慕達二、教育科研雙肩挑勵精圖治創(chuàng)偉業(yè)(一)精心育人風雨兼程辟新徑(二)辦學強國業(yè)炳千秋鑄豐碑(三)不輟鉆研成就輝煌載史冊三、鞠躬盡瘁領前沿落紅護花傳教風(一)策馬揚鞭開創(chuàng)事業(yè)新紀元(二)繼往開來堅守化學科學前沿(三)獻身學會創(chuàng)新體制增進交流(四)緬懷大師傳承精神勵后人錢令希一、學習猶如釘釘子開始方向最重要二、理論實踐相結合知識運用實踐中三、師生互動教學中教學方能促相長四、大學科研頭等事源于社會歸于此五、始終抱有愛國心身處逆境未曾棄六、國際視野辦教育廣攬?zhí)煜陆虝称、以人為本辦教育人才為本育英才八、高等教育重本科教學質量是關鍵九、獻身科教效春蠶豈容華發(fā)待流年趙諷一、生平(一)從小好學顯露文藝天賦(二)離開故鄉(xiāng)走上革命道路(三)積極投身左翼文藝工作(四)把自己交給中國共產(chǎn)黨(五)年輕的新中國文化官員(六)奉命調(diào)入中央音樂學院(七)退居二線任藝教委主任二、獻身音樂教育施教有方(一)深邃豐富、高瞻遠矚的音樂教育思想(二)求真務實、親歷親為的工作作風(三)知人善培、循循善誘的育人之道(四)底蘊寬厚、豁達灑脫的個人魅力謝希德一、生平(一)出身書香門第勤奮好學(二)遠渡重洋求學獲得博士(三)學成輾轉歸來報效祖國(四)編寫教材培養(yǎng)專門人才(五)擔任復旦大學校長10年(六)精心管理世界銀行貸款(七)興趣廣泛,愛好集郵音樂(八)恩愛夫妻同為事業(yè)奮斗(九)意志堅強勇斗頑疾病魔二、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一)發(fā)展技術性較強學科,注意人才的結構層次問題(二)發(fā)揚良好校風和學風,高校應成為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三)促進學科帶頭人成長,大力起用年輕拔尖人才(四)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十分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五)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zhàn),推進高校教育改革(六)盡快改變“近親繁殖”的師資結構,建立畢業(yè)生可以選擇職業(yè)、用人單位可以擇優(yōu)錄用的“雙優(yōu)”選擇制度(七)鼓勵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促進教師知識更新更寬更深(八)關注學生的思想健康,采取措施讓學生健康成長(九)研究國際學術界的前沿課題,關注實驗科學的新進展(十)送師生出去,讓知識回來,注重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同行交流三、教育家的情懷(一)愛國情懷(二)敬業(yè)情懷(三)奉獻情懷(四)外交情懷(五)愛的情懷四、教育家的成就(一)學術碩果(二)育人成就(三)社會貢獻后記新中國成立后,朱物華積極參加國家科學建設事業(yè),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曾受聘擔任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電子專業(yè)組委員、聲學專業(yè)組委員,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水聲專業(yè)組委員、顧問等職,并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上海電子學會理事長,中國聲學學會理事。在他退居二線前后,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中國物理學會、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聲學學會為了表彰他在教學和科學上的卓越貢獻,曾分別授予他榮譽獎狀和獎章或榮譽證書。如,1982年,中國物理學會授予他“工作五十只年”榮譽證書。1988年10月,中國科學院授予他榮譽證書,次年11月授予他榮譽獎章。1990年12月,國家教委授予他榮譽證書及獎牌。1992年2月獲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元老,,獎。 二、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交通大學創(chuàng)辦人盛宣懷、老校長唐文治等以實業(yè)救國為理念辦校治學,黎照寰、吳保豐等校長也是出身政界轉而進入教育界專心辦校,新中國建立后的彭康校長“左聯(lián)”時期即已參加革命。朱物華與之前的交大歷任校長不同,他畢生執(zhí)教,踏上講壇后就從未離開過,擔任校長前從未擔任過政界職務。提起朱物華校長,他首先是一位科學家,傾心科研,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辭,學術論文之外少有論述。然而只要一提起科研,他的話語便變得多了起來。作為校長,朱物華關注的重點在于大學的兩項基本功能——教學與科研,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最直接、也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跨越半個世紀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中。 他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是我國電子科學的奠基者、水聲工程學的先驅、上海交大激光學科的創(chuàng)建者。教學方面,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交大注重基本訓練與理論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從實際出發(fā)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還進一步提出教師要深入實際掌握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蒲蟹矫,他強調(diào)科學研究要方法對路,科學研究與理論學習要相互促進,應發(fā)揮多方優(yōu)勢進行合作科研,科研應為經(jīng)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服務,高等院校應開展學術活動以促進科研的發(fā)展,他的科研實踐及管理活動有力地推動了高?蒲械某砷L。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改革開放后,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內(nèi)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及科研等內(nèi)容在內(nèi)的教學改革,他所推行的教學科研主張和措施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校教、學、研等方面的積極性,扭轉了因政治運動造成的混亂局面,學校教學科研質量較前明顯提高,為學校以后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與朱物華共事多年的楊桶曾說:“作為一個理工科學技術專家、大學教授、校長和中科院學部委員,朱物華在祖國天南地北的許多基礎與新興科學技術研究和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教育事業(yè)中,不惜辛勤勞作、夙興夜寐,為培養(yǎng)國家四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急需人才以及發(fā)展高新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雹倏v觀他長達70余年的教育與科研事業(yè),確實如此。 (一)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朱物華認為:“很多東西今天是新的,明天就會變樣了。我們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面!闭驹谑澜缈萍记把兀囵B(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這位靜默樸素的校長最激越的理想。實際上,他以自己一生的科研活動為這一思想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1.中國電子科學的奠基者在中國,電子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從物理學分離出來,大致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及以后的一段較長時期內(nèi),對它的教學與研究,基本上是由少數(shù)在國外學有所長的歸國學人開創(chuàng)和奠基的,朱物華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朱物華在美求學時,所選的研究課題濾波器的瞬流計算問題便是當時電子學領域亟待解決的課題。學成回國以后,他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繼續(xù)深入研究“濾波器瞬流”計算。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1935年,E.韋伯和M.J.托羅算出了有限段數(shù)“極電阻式”無損耗低通電子濾波器的瞬流,朱物華則求出了耗散式電子濾波器的瞬流,填補了這一領域的一項重要空白,使中國同一些西方國家在這一領域平起平坐。在當時簡陋的實驗條件下,朱物華還創(chuàng)造性地拍攝到直流與交流場合下的瞬流圖,取得了理論計算和實驗數(shù)據(jù)相符的結果。1938年10月,美國權威雜志《無線電工程學會會刊》刊載了他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電子學研究的開始,對中國現(xiàn)代電子學的開創(chuàng)有里程碑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