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1911-1980)從加拿大西部草原登上地球村頂峰,成為20世紀的“思想家”、“先知”和“圣人”,名震全球,影響未來。他一生拿了5個學(xué)位,博大精深,視野廣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學(xué)術(shù)轉(zhuǎn)向:從文學(xué)批評轉(zhuǎn)向社會批評、從文學(xué)轉(zhuǎn)向傳播學(xué)、從單一學(xué)科研究轉(zhuǎn)向跨學(xué)科研究。菲利普·馬爾尚師從麥克盧漢,他全方位、多角度、滿懷深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麥克盧漢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一生。這是一幅三維的立體畫像:思想新銳、視野廣闊、性格矛盾、意志堅強!尔溈吮R漢傳:媒介及信使》從同事、朋友、學(xué)人、家人的多維視角審視和解讀麥克盧漢,全面、客觀、公允。 作者簡介: 菲利普·馬爾尚,加拿大頂尖的書評家之一,著名自由撰稿人,曾師從麥克盧漢多年,主要著作有《加拿大文學(xué)評論集》等。 目錄: 第一章草原童年(1911—1928) 第二章大學(xué)時代(1928—1934) 第三章負笈英倫(1934—1936) 第四章見習(xí)教授(1936—1940) 第五章回歸故土(1940—1946) 第六章機器新娘的黃昏(1946—1951) 第七章發(fā)現(xiàn)傳播(1951—1958) 第八章電子應(yīng)召女郎(1958—1964) 第九章“加拿大的思想彗星”(1964—1967) 第十章紐約講學(xué)(1967—1968) 第十一章未賣出去的書(1968—1972) 第十二章威棲伍德園的圣賢(1972—1979) 第十三章靜默(1979—1980) 注釋 參考文獻第一章草原童年(1911—1928) 第二章大學(xué)時代(1928—1934) 第三章負笈英倫(1934—1936) 第四章見習(xí)教授(1936—1940) 第五章回歸故土(1940—1946) 第六章機器新娘的黃昏(1946—1951) 第七章發(fā)現(xiàn)傳播(1951—1958) 第八章電子應(yīng)召女郎(1958—1964) 第九章“加拿大的思想彗星”(1964—1967) 第十章紐約講學(xué)(1967—1968) 第十一章未賣出去的書(1968—1972) 第十二章威棲伍德園的圣賢(1972—1979) 第十三章靜默(1979—1980)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第一版譯后記 第二版譯后記:不勝感慨 第一章草原童年 。1911—1928) 在我見過的人中,艾爾西雄心勃勃,恐怕最多只有十來個人能夠和她相比。他充滿雄心、動力、干勁,當然,這也使她遇到了麻煩——歐內(nèi)斯特·雷蒙德·霍爾。[1] 20世紀初,北美最后一批拓荒浪潮帶來的移民,正在填滿加拿大西部的大草原。到1900年,美國西部已被開墾完畢。一位加拿大歷史學(xué)家說:“幾代人以來,拓荒者和移民組成的浩浩蕩蕩的隊伍在美洲大地上進軍,他們最后轉(zhuǎn)向西北部,進入加拿大……那是加拿大驕傲的時刻。加拿大俘虜了整個西方世界的幻想!保2]只要有十塊錢,任何18歲以上的男人都可以擁有160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160英畝約合6475公頃。的加拿大草原。如果平整其中的一部分土地,種上莊稼,修一棟房子,每年在此住6個月,三年之內(nèi),這快土地就是他的了。人們說,只要付給政府十塊錢,保證你就不會餓死。 1906年,一個叫做亨利·塞爾頓·霍爾(HSeldonHall)的人,攜家?guī)Э趶臇|部的新斯科舍省,來到如今的阿爾伯達省埃德蒙頓市附近的曼維爾鎮(zhèn),要了一塊地。他想,這塊地勢起伏、靠近水邊的草地,可以辦成一個牧場。后來證明他錯了,這塊水沼地太濕,長不出牧草;魻栆患抑缓梅艞。他們搬家之前,亨利的女兒艾爾西(Elsie),這個18歲的老師,回家和父親兄弟同住。 1907年,艾爾西回家時,她們一家給鄰居的印象不錯;魻柕淖嫦仁怯⒏裉m布里斯托爾人,在1800年之前移居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他們是上流社會人,愛讀書,獻身教育,是堅定的浸禮會教徒,不抽煙,不喝酒,守安息日——各方面都受人尊敬。但是,和大多數(shù)家庭一樣,家里人對這個家的看法,和外人對這個家的看法不一樣,情況并不那么令人高興。比如,雇工在這里干不了很久就要走。每天一早,這個家的習(xí)慣是做禱告、讀圣經(jīng),雇工們也許會從中學(xué)到一點東西,可是他們不喜歡主人塞爾頓其他時間的習(xí)慣,只要他不順心,他就喜歡踢人。 亨利·塞爾頓·霍爾倔強、霸道,他自己的敵人就是他暴躁喜歡打人的脾氣。他這個農(nóng)夫禁不住要自己動手擠牛奶,就像是一匹野性未除的烈馬。他身上有一絲難以逆料、使人不快的東西。 她的妻子顯然學(xué)會了忍受。他的兒子雷伊(Ray)解釋舉家遷居的時候說,西部對他父親具有羅曼蒂克的吸引力。他說:“父親是支配人的力量,母親從來不阻擋父親的計劃!保3]雷伊風(fēng)趣、順從,是常見的那種高高在上的父親的聽話的兒子,他學(xué)會了忍受父親的脾氣。但是,他的姐姐卻不是這樣。父親在加拿大當了一陣子兵,軍隊那一套鐵腕紀律并沒有使父親的脾氣好多少。至少有一次,他想要用鐵腕教訓(xùn)女兒,其實就為一點小小的過錯。他的小兒子毛里斯(Maurice)后來委婉地說那是“粗暴的態(tài)度”。[4] 艾爾西性情剛烈,內(nèi)心不會屈服,但是對父親的反抗使她付出了代價。她終身內(nèi)心緊張,情緒煩躁,仿佛與父親的沖突在她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埋下了燃燒彈,這是永遠醫(yī)治不好的創(chuàng)傷。這也使她對男人的態(tài)度比較復(fù)雜。她尊敬甚至是忠誠于強有力的男人,尤其是那些有權(quán)威和智慧的男人——律師、牧師等等。至少,只要他們保持距離,她就尊敬他們。權(quán)威和力量比較小的男人往往受到她的鄙視。如果她能夠支配他們,她是不會客氣的。 離開新斯科舍省之前,艾爾西得到阿卡迪亞大學(xué)的教師證書,這是該省的一所浸禮會大學(xué)。跟隨全家移居阿爾伯達省之后,她在曼維爾城周圍教了幾年書,不時回家看看。有一次,幾家人聚在湖邊野餐,她帶著一位個頭高大的年輕人回來了。這個年輕人叫赫伯特·麥克盧漢。她在他家附近教書時,就在麥克盧漢家寄宿搭伙。 在一個剛開發(fā)的地區(qū),一個單身的姑娘即使不漂亮也不乏追求對象。她身材頎長,面容姣好,眼睛和嘴巴都有說不完的話,她是所有年輕人追求的對象。她人也聰明,兄弟雷伊回憶說:“只要有一群人,她一定是萬眾矚目的中心。如果你在場,你就只聽她一個人說話,輪不到你說話的!保5]多年之后,當她回來表演獨角戲時,她還是滔滔不絕。有一位當?shù)厝苏f她“胡說八道、毫無顧忌”。[6]年輕的艾爾西挑選年輕人時,真可以挑肥揀瘦。赫伯特·麥克盧漢就是她百里挑一的單身漢。他對女人很有人緣,具有相當?shù)镊攘,顯然很聰明,和他在一起令人愉快。他會拉提琴,差不多會與任何人聊天,講故事,扮演任何角色。他和艾爾西模仿當?shù)厝,自娛自樂?nbsp; 赫伯特·麥克盧漢及其父母從阿爾伯達省遷居安大略省。他的祖父威廉·麥克盧漢則在1846年從北愛爾蘭唐郡(CountyDown)的哈利斯堡移民加拿大。根據(jù)家里的傳說,威廉奉父母之命來到加拿大。這是許多父母對沒有出息的孩子絕望以后所用的絕招——送到殖民地去鍛煉品行。顯然,威廉嗜酒如命,揮霍無度。但是從各種文字記載來看,安大略艱難的生活收到了應(yīng)有的效果。他在新大陸發(fā)財了,在安大略西南部開辟了一個農(nóng)場,靠近現(xiàn)在的科恩鎮(zhèn),后來還當上了地方的治安法官。 赫伯特·麥克盧漢的父親——詹姆斯·麥克盧漢娶了從愛丁堡移民的一個虔誠女人為妻。她適應(yīng)安大略當時的蘇格蘭氣質(zhì)。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1908—2006),哈佛大學(xué)教授、經(jīng)濟學(xué)家、外交家,曾任駐印度美國大使,著有《富裕社會》、《美國資本主義:抵消力的觀念》、《新興工業(yè)國》等。就是這種氣質(zhì)的產(chǎn)物。根據(jù)他的描寫,這種精神使敬畏上帝的人信仰虔誠,經(jīng)常做禱告,而且“自己照料自己,不追求難以企及的事情,把祈禱儀式中的企愿限制到絕對必須的最低限度”。[7]據(jù)說,麥克盧漢一家是模范的循道宗教徒,不過詹姆斯不如妻子虔誠。子如其父,他也愛喝兩盅。但是,他最大的弱點恐怕是喜歡爭辯。他沒有上過學(xué),但是他貪婪地閱讀“偉大的書”。就像許多自學(xué)成才的人一樣,他喜歡智力上戰(zhàn)勝不同觀點的人,尤其是戰(zhàn)勝受過教育的牧師和教書先生。為了說明問題,他要用拳頭擂桌子。 晚年,他性格趨向溫和,所以他1919年去世時,埃德蒙頓一張報紙刊發(fā)的訃告說:詹姆斯·麥克盧漢先生智力非凡,性格宜人,對社區(qū)和世間事物具有廣泛的興趣。他讀書涉獵面廣,喜歡音樂,對天文學(xué)有濃厚的興趣。[8] 48年之后,一位英語批評家說,他的孫子馬歇爾·麥克盧漢確實符合“民間流行的圣賢傳統(tǒng),是聚眾閑聊的蘇格拉底,高尚或粗俗的價值宣告者,宣傳倫理價值、國民價值或宇宙價值的人……邊疆生活中走村串戶的宣傳人,在語法書和烹飪書中出入,兜售精神和肉體所需的天啟預(yù)言和狗皮膏藥的江湖中人。”[9]如果馬歇爾·麥克盧漢真是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他的確是通過誠實的努力學(xué)到這個本事的。 1907年,詹姆斯·麥克盧漢和長子赫伯特·麥克盧漢遷居阿爾伯達。小兒子華萊士已經(jīng)在此安居。赫伯特也在敏伯恩申請了160英畝土地。兩年以后,1909年12月31日,長子赫伯特娶艾爾西·霍爾為妻。這小兩口只在家當了一年的農(nóng)夫。丈夫赫伯特想當一輩子農(nóng)夫,妻子艾爾西卻糾正了他的想法,務(wù)農(nóng)決不是她的生活。在草原過冬要抵御零下40度的暴風(fēng)雪,要靠剩下的那點谷物和野兔維持生活,如果找不到打工的地方,就只能困家里。一年之后,艾爾西堅持要搬到省會埃德蒙頓去。 在埃德蒙頓,赫伯特很快就與三個人合伙辦了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其中一人是他的表親盧·麥克盧漢),公司名叫麥克盧漢莎利文麥克唐納。作為小兩口生涯的一步,這次搬家?guī)缀跏潜厝坏模驗榘5旅深D正在大發(fā)展,一年之后即1912年,其人口增加了60%,大片空曠的草原正在被開發(fā)成街道和住宅區(qū),而地價卻便宜得驚人。滿城都是地產(chǎn)商及其經(jīng)紀人。經(jīng)紀人手握地圖滿街跑,把顧客拉到他們的辦事處。每個電車售票員都在他車上搞房地產(chǎn)“辦事處”,一個剛下火車的外來客,在車站可能撞上一位賣土地的人,當然其中是可能有欺詐的。 麥克盧漢莎利文麥克唐納公司在埃德蒙頓大發(fā)展時期生意興隆,雖然其利潤多半是紙上富貴。1911年6月21日第一個孩子出生時,赫伯特·麥克盧漢似乎正在走運,這個孩子取名為赫伯特·馬歇爾·麥克盧漢。兩年之后,一家人搬到埃德蒙頓的高地小區(qū)。這是個富人區(qū),他們自己修了一幢兩層樓的房子。第二個孩子毛里斯1913年在這里出生。 馬歇爾后來說,他最早的記憶,是從埃德蒙頓北部流過的薩斯喀徹溫河,乘電車從河邊經(jīng)過時可以俯瞰河水。他記得遠處是奔馳的駿馬,馬很小,給他的印象是可以放進自己的搖床。[10]他后來認為,透視是印刷時代的發(fā)明,他幾乎憑直覺拒絕了透視的觀點。他兒時的記憶太頑強了。后來,畫家帕克回憶說,麥克盧漢似乎真正相信,“物體退居到遠方之后變小了”。[11]這個記憶再恰當不過了。 無論如何,麥克盧漢始終相信,草原風(fēng)景是抗衡常規(guī)“透視”的藥方,它在人的心理形成中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雖然這影響是下意識的。我認為,西部的天空是西部最美麗的風(fēng)景之一,西部的地平線也是一景。西部人沒有透視的觀點,他有一個萬花筒似的全景……在所有的時候,他都有一個整體的視野。既然他任何時候都可以把整體的景觀納入眼底,他也就不用為什么目標操心了。[12] 也許更加重要的是,麥克盧漢覺得,草原上長大的經(jīng)歷自然地給他提供了一個認識文明的“反環(huán)境”(counterenvironment)。他覺得,任何精明的外來人,從荒郊野嶺來到大都會之后,都占有一個優(yōu)勢:他帶著清新的觀點。由于這個觀點,他可以看到整體的模式,而那些經(jīng)過都市模式改造的人,卻看不見整體的模式。他覺得,總體上說,這是加拿大人相對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優(yōu)勢。 1914年,埃德蒙頓房地產(chǎn)的興旺期結(jié)束,麥克盧漢莎利文麥克唐納公司破產(chǎ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臨反而成了一種解脫。雖然赫伯特·麥克盧漢害怕弄槍,害怕殺人,他還是在1915年去當兵吃糧。所幸的是,他只是被送去從事征兵。他把家人送到新斯科舍省去和馬歇爾一家人同住。這個新家在米德爾頓,靠近芬地海灣。(馬歇爾·麥克盧漢后來說,海邊生活的經(jīng)驗,對他整個的一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3]這個說法很奇怪,因為他以后從來沒有在海邊居住過,而且他第一次重要的航海經(jīng)驗,是1932年坐運牲口的輪船到英國去的經(jīng)驗,那真是難受死了。況且,他一生從來就不是一個戲水人,他說自己“怕水”。[14])赫伯特·麥克盧漢在軍中干得不久。退伍的原因有各種說法,有人說他是平底足,有人說他患流感。反正不久,大約一年之后,他就舉家遷居溫尼伯,當時曼尼托巴的省會。 溫尼伯當時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西部的金融中心和行政中心。1885年鐵路修通之后,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緊接著遇到了困難的年代。麥克盧漢一家遷居時,大戰(zhàn)還沒有結(jié)束,溫尼伯正處在發(fā)展的巔峰,看上去真像是這家人重新發(fā)跡的地方。 從一個方面來看,赫伯特和艾爾西選擇溫尼伯是正確的。艾爾西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所著名的學(xué)校:艾麗絲·萊昂·米切爾表演學(xué)校,波士頓愛默森雄辯術(shù)學(xué)校的產(chǎn)物。這是北美最著名的訓(xùn)練“公眾場合朗誦原理”的學(xué)校。遺憾的是,1920年之后,這些原理都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北美聽眾已經(jīng)厭倦“字正腔圓朗誦”的專業(yè)人士,厭倦帶強烈情感的朗誦。表演性質(zhì)的講演很快退場,晚間的電筒游行和巡回的娛樂和教育夏令營也開始退潮。然而,艾爾西還是進了這間學(xué)校,成為米切爾小姐的得意門生。 她的丈夫赫伯特到北美保險公司當上了業(yè)務(wù)員,后來又輾轉(zhuǎn)干了幾樣其他的工作(馬歇爾在8歲前至少在7個地方住過)。1921年,他的工作和生活相對固定,在閣特路德街第507號住下來。馬歇爾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其余歲月。這個小區(qū)叫做盧治堡(FortRouge)。麥克盧漢一家搬來的時候,這里是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聚居地,離城北猶太人和烏克蘭人的居住區(qū)相當遠。城北那個地方雖然充滿活力,但是不太受人尊敬。 就某些方面來說,盧治堡的生活就像病原體一樣留在麥克盧漢的血液中,他永遠和它難分難解。在青春期前夕的少年時代,他如饑似渴地啃《湯姆·布朗的學(xué)童時代》,許多時間幻想和同齡的孩子到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去唱詩,到英格蘭的鄉(xiāng)間去閑逛。他后來承認,這些白日夢是窮極無聊的反應(yīng),他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平庸、機械、沒有歡樂、猶如浮萍”。[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