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袁世凱


作者:佐藤鐵治郎,李寧,盧浩文     整理日期:2014-11-10 09:05:15

本書是佐藤鐵治郎在日本租界辦報期間所作。在寫作過程中,作者采集到大量來自民間、官宦的信息和資料,真實可靠地揭示了一代梟雄袁世凱的發(fā)跡史。書中披露了大量來信、電稿和筆談,全面解讀了袁世凱在朝鮮的歲月、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在戊戌變法中的選擇以及在小站練兵的日子等歷程。本書出版之前曾掀起軒然大波,袁世凱長子、天津官員、日本領事館都想將其封殺,最后日本駐天津總領事?lián)尵瘸鲆槐竟卤,形成了今天這部具有傳奇經(jīng)歷的珍本。
  
  作者簡介:
  佐藤鐵治郎,日本新聞記者,他曾經(jīng)在中國與朝鮮居住長達三十年之久。有《袁世凱傳》一書傳世,寫作該書時,他正在天津經(jīng)營時聞報館。
  
  目錄:
  作者自序
  第一章朝鮮歲月
  第一節(jié)來到軍營
  第二節(jié)備受賞識
  第三節(jié)伴君左右
  第四節(jié)大赦還鄉(xiāng)
  第五節(jié)眾矢之的
  第六節(jié)中日開戰(zhàn)
  第二章大舉練兵
  第一節(jié)涅重生
  第二節(jié)廣交豪杰
  第三節(jié)戊戌慘案?
  第三章崢嶸歲月
  第一節(jié)平步青云
  第二節(jié)力抗圣命作者自序
  第一章朝鮮歲月
  第一節(jié)來到軍營
  第二節(jié)備受賞識
  第三節(jié)伴君左右
  第四節(jié)大赦還鄉(xiāng)
  第五節(jié)眾矢之的
  第六節(jié)中日開戰(zhàn)
  第二章大舉練兵
  第一節(jié)涅重生
  第二節(jié)廣交豪杰
  第三節(jié)戊戌慘案?
  第三章崢嶸歲月
  第一節(jié)平步青云
  第二節(jié)力抗圣命
  第三節(jié)萬人之上
  第四節(jié)歸鄉(xiāng)葬母
  第五節(jié)改革為重
  第六節(jié)碌碌無為?
  第七節(jié)免官風波
  第二節(jié)備受賞識
  袁世凱真正踏入軍界,是在朝鮮壬午之變之時。壬午之變的起因是日本和清政府的爭端,我們要了解袁世凱,就必須將此事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在日本的明治初年,朝鮮堅持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其他國家來往,并且一味依附于清政府。日本君臣眼看東亞局勢復雜,便告誡朝鮮不應太過依賴清政府,而應變法自強,以免唇亡齒寒。不過,清政府一向?qū)⒊r視為己方的藩屬國,習慣于干涉朝鮮內(nèi)政,朝鮮的大小事宜,都要和李鴻章商議后再作打算。如果清政府自身國力強大,足以抵御列強的侵略,那么這一做法尚有幾分道理。但清政府已自身難保,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尷尬境地,卻還企圖占有朝鮮主權,難免有些說不過去。于是,日本和清政府在朝鮮問題上產(chǎn)生了矛盾。在日本的勸誡下,朝鮮的有識之士萌生了變法自強的想法。然而大多數(shù)守舊派仍無意擺脫清政府的控制,繼續(xù)將清政府視為宗主國,于是兩派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摩擦。這兩派,分別指的是聽從日本勸告的獨立派和一味依賴清政府的事大派。
  日本明治十五年,也就是光緒五年(1879),美國委派海軍中將拉斐爾為全權大臣。他率領著軍艦來到朝鮮,提出與朝鮮締結條約,開始通商。由于朝鮮的外交內(nèi)政都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拉斐爾先到清朝拜見了李鴻章,這便是美國人外交的高明之處。李鴻章一開始并沒有弄懂美國人的用意,還以為他此行的目的是為了通知清政府美國將與朝鮮通商,這意味著美國人承認了清政府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于是,他答應了美國的通商要求,并邀請拉斐爾在天津擬定草案。李鴻章以為,清政府是這份條約的主導者,于是在草案的第一條便聲明清朝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不料,美國大臣嚴詞拒絕了這份條約,李鴻章對此也無計可施。在美國大臣抵達朝鮮后,清政府命提督丁汝昌率領著水師來到了朝鮮,強迫他們承認清政府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
  迫于清政府的壓力,朝鮮在條約之外向美國大臣聲明,朝鮮確實是清朝的藩屬國。這一對朝鮮極為不利的條約簽訂后,朝鮮人對清朝愈發(fā)不滿,大多數(shù)人開始不再信任清政府,轉而支持國家獨立。不過,當時的韓王昏庸無能,大權由專制淫亂的王后閔氏掌握。韓王的父親大院君名叫李罡應,他對眼下的朝政極為不滿,于是計劃重整朝綱。當時的朝鮮民眾因屈辱的條約而群情激奮,大院君便在暗中煽風點火。恰逢當時朝鮮在合并軍營,朝中難以發(fā)放足夠的糧餉,便提供了些難以食用的糟糠。七月二十三日,憤怒的士兵們聚集在一起,直奔長官府邸而去,不少閔氏族人被屠殺。隨后,他們又來到了日本使館,不光是日本民眾的財產(chǎn)被大肆掠奪,就連花房公使也差點性命不保。幸好他及時逃到了濟屋浦,在英國船只的幫助下回到了國內(nèi),將此事報告給日本政府。當時清政府的北洋大臣李鴻章,由于母親去世而回鄉(xiāng)奔喪,一切事務由張樹聲代為處理。收到朝鮮的急報后,他立即命令吳長慶率部前去朝鮮平亂。袁世凱敏銳地嗅到大好機會就在眼前,他終于等到了展露身手的機會。
  袁世凱在吳長慶手下待了有些時日了,一直苦于無仗可打,一聽說朝鮮的消息,他立即毛遂自薦,希望能在朝鮮大顯身手。事實上,吳長慶手下的將士們常年養(yǎng)尊處優(yōu),且疏于操練,戰(zhàn)斗力已大打折扣。就在出發(fā)前夕,仍有不少將領借故離開,士兵們也萎靡不振。吳長慶為此頭疼不已,在此情況下,袁世凱的英勇無畏讓他驚喜不已,他立即對袁世凱大加贊賞,并即刻封其為支援軍的先鋒委員,率領著二百名親兵先行動身前往朝鮮。袁世凱手握軍權后,立即提拔了一批親信。隨后,他率部馬不停蹄地趕往朝鮮,抵達目的地后便大殺四方。袁世凱得知叛亂的罪魁禍首是大院君后,一邊聲明要保護大院君,一邊將大院君軟禁了起來,只等吳長慶和丁汝昌的部隊一到,大院君便會淪為眾矢之的。與此同時,日本的花房公使也率領著海陸部隊來到了朝鮮首都,向朝鮮政府興師問罪。最終,朝鮮答應賠償給日本五十萬元,并許諾加設守備部隊,以保證日本大使館的安全。在日本和朝鮮談判期間,袁世凱從偵探那里知道了朝鮮已向日本妥協(xié),且支付了數(shù)額不小的賠款,這讓他心中憤懣難平。當時,袁世凱還無權與朝廷直接聯(lián)系,于是他極力慫恿吳長慶、丁汝昌等人將朝鮮賠款一事上報朝廷,請求朝廷對此進行干預。聽聞此消息后,朝廷立即命駐東京大使和丁汝昌出面調(diào)停,卻遭到了日本的堅決反對。于是,袁世凱建議吳長慶先行處置大院君。八月二十六日,大院君被押送至丁汝昌處,繼而又被送往天津,由李鴻章進行審訊。大院君作為一國之主的父親,能被無緣無故地押送至別國,已是極為荒謬;如今,他又被李鴻章三堂會審,這樣的事情,也只有在昏庸暴虐的清朝才會發(fā)生!如果不是因為韓王無能懦弱,此事定會掀起一場風波。清政府的軍隊在朝鮮駐扎,名義上是為了肅清朝鮮的內(nèi)亂,實則在四處惹是生非,再加上袁世凱的黨羽多為鄉(xiāng)間的流氓無賴,這些人自認為是朝鮮的宗主國的臣民,于是在朝鮮大地上無惡不作,引得朝鮮國內(nèi)民怨四起。當時,各報紙雜志紛紛記錄了吳長慶軍的暴虐行徑,就連清朝御史張幼樵都上書彈劾吳長慶。清政府隨后下令,命李鴻章嚴懲吳長慶治兵不力之罪,并一一查辦那些軍中的閑散人員,將他們遣送回國。吳長慶行事一向謹慎,這一點在清朝軍界無人不知。沒想到,他這次不僅被多家媒體抨擊,甚至還遭到了清政府的訓斥。于是,他將全軍的將領召集在一起,希望能商議出整頓軍務的細則。當時軍中有位叫黃仕林的參將,他跟隨吳長慶多年,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在朝鮮期間,他手下的士兵曾為他搶到一位俊俏的民女,不料被袁世凱的手下出手相奪。隨后,黃仕林向袁世凱興師問罪,卻被置之不理(另一種說法是袁世凱已將此女據(jù)為己有)。從那以后,黃仕林便對袁世凱妒恨交加。此次吳長慶將大家召集在一起,黃仕林便乘機向吳長慶匯報:“袁世凱就是這些罪行的始作俑者。他手下的親兵小隊無惡不作,我還曾再三勸誡,他卻置之不理!甭犅劥嗽,袁世凱不動聲色。第二天,袁世凱外出巡邏,正好碰上黃仕林的手下強奸民女,袁世凱隨即將此人就地正法,然后才向黃仕林通知了此事。沒曾想,袁世凱的刀下亡魂正是黃仕林最信任的手下,他一怒之下拿著手槍來到了袁世凱的住處。此時袁世凱正在向吳長慶稟報此事,尚未回來,黃仕林一怒之下將他的住處砸了個稀巴爛。隨后,袁世凱的手下來到吳長慶營中報告了此事,黃仕林接著又殺氣騰騰地趕到了此處。吳長慶看黃仕林來者不善,便命袁世凱先行躲避一陣子。黃仕林氣得不發(fā)一語,非要袁世凱償命不可。由于他自恃勞苦功高,絲毫不在長官面前掩飾情緒。沒多久,吳長慶便將黃仕林調(diào)往別處,袁世凱才得以解圍。數(shù)日后,袁世凱從隨行的馬夫身上搜出了一件衣服,隨即盤問衣服的由來。馬夫支支吾吾半天也沒能解釋清楚,袁世凱隨即將這個馬夫斬首示眾。兩條人命被袁世凱結果后,慶軍的軍紀突然嚴明起來,就連袁世凱的親信和爪牙們也人人自危。朝鮮的風波漸漸平息,吳長慶不住地表揚袁世凱治軍有方。
  明治十六年,也就是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清政府為了組織海上防御,本打算將吳長慶的士兵盡數(shù)調(diào)回。不過,日本駐朝鮮公使館有兩個中隊的守備部隊,清政府為了與日本抗衡,只好在金州大連灣等重要位置留下了1500人的部隊,其余大半士兵即刻動身回國。由于這1500人的部隊需要一名統(tǒng)帥,吳長慶便向李鴻章推薦了袁世凱,并稱其才華和能力足以勝任。聽聞此言,李鴻章對此予以批準,任命袁世凱為慶軍營務處統(tǒng)帥。至此,袁世凱終于擁有了統(tǒng)帥三軍的權力,他的名字也第一次傳到了李鴻章的耳朵里。
  第三節(jié)伴君左右
  在吳長慶率領大部隊離開后,袁世凱便成為這支1500人部隊的首領。隨后,袁世凱為了平步青云,開始費盡心機討好李鴻章。另外,他開始在事大派和獨立派之間挑撥離間,極力慫恿兩派分庭抗禮。獨立派的首領是金玉均、樸永孝等人,而事大派的首領是閔泳翊(按:閔氏的侄子)。袁世凱和閔泳翊暗中締結了不少協(xié)定,由他暗中給袁世凱通風報信,隨時隨地通報韓王的一舉一動。在清政府的壓制下,朝鮮的有識之士皆憤懣不已,百姓們也在清兵的凌辱下怨聲四起。唯有昏庸的韓王,此時仍不能痛下決心。總而言之,朝鮮國內(nèi)除了閔氏家族,所有的人都渴望擺脫清政府而獨立。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法軍先后攻占了福州、臺灣等地,清政府一時間自亂陣腳,朝鮮也開始極力擺脫清政府的束縛。袁世凱雖然通過陰謀詭計間接控制了韓王,卻又怎能控制朝鮮民眾的意愿呢?眼看事態(tài)即將失控,袁世凱立刻密報李鴻章,內(nèi)容如下: 
  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zhí)迷不悟。每向王前煽動,王亦深被其惑,欲離中國而獨立。探其本原,由法人釁起,料中國兵力難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鮮,更不能起釁俄人,欲乘此時機,接引強鄰,稱雄自主,不受制中國,亦不俯首他邦。此等意見,舉國之有權勢者,半皆如是,獨閔泳翊等,意見稍歧。似此情形,竊慮三數(shù)月后,形跡必彰。朝鮮屏藩中國,實為門戶關鍵,他族逼處,殊堪殷憂。該國王日事嬉游,不親朝政,復見異思遷,朝令夕改,近來受人愚弄,似已深信不移。如不設法杜其鶩外之心,后患實非淺顯。卑職謬膺重任,日思維系,不避艱險,竭力圖維,初猶譬喻可悟。自中法兵端開后,人心漸歧,舉動漸異,雖百計誘導,似格格難入。卑職日夕焦思,寢興俱廢,大局所關,不敢壅于憲聽。近聞臺、福兩處告警,訛言四起,恐韓人不久必有鬼蜮之謀,益難設想;外署雖與日本不睦,而王之左右咸用其謀,不知伊于胡底也。 
  收到袁世凱的消息后,李鴻章隨即稟報了清政府。明治十七年,也就是光緒十年(1884)的冬天,朝鮮在京城開設了郵便局,并打算大擺筵席進行慶祝。獨立派首領金玉均、樸永孝等人與同黨約定,借此機會發(fā)動起義,并將此消息暗中告知了日本的竹添公使。慶祝宴會剛剛開始,金玉均和樸永孝的黨羽們便殺了進來,不光讓事大派首領身首異處,六大臣也被盡數(shù)誅殺,朝鮮京城隨即陷入混亂。韓王生怕在起義中性命不保,便向日本公使請求了援助。隨后,日本公使率領著守衛(wèi)使館的兩個中隊進入了王宮。聽聞此消息后,袁世凱立即率領清兵襲擊王宮。由于日本公使已先行入宮,袁世凱便給日本公使送去了一封書信。袁世凱書信的大意是:他此行是應朝鮮民眾的請求來保護王宮,希望能與日本公使面談相關事宜。信件送入宮內(nèi)后,日本公使還沒來得及拆封,袁世凱的部隊已打響第一槍。由于日本軍隊駐扎于王宮的內(nèi)院,宮門則由朝鮮士兵駐守,所以袁世凱的部隊先是擊斃了數(shù)十名朝鮮士兵,接著才與日本士兵展開交火。清軍數(shù)量遠多于日本部隊,日本公使一時間命懸一線。事態(tài)的轉折點是,朝鮮士兵曾攜帶一具轟雷入宮,日軍知道清兵多貪得無厭,便將計時器系在了轟雷機上。果不其然,清軍紛紛上前來搶奪,不小心觸碰到了機關,多人被炸傷,數(shù)間房屋也毀于一旦。袁軍隨即不敢輕舉妄動,日本公使借著這個機會逃了出去。隨后,袁世凱俘虜了韓王,手下的士兵在朝鮮王宮內(nèi)燒殺搶奪,漢城陷入一片混亂。居住于朝鮮而不幸遇難的日本商人,多達四十多人。竹添公使逃到仁川后,將此事上報給了日本政府。金玉均和樸永孝被免去一死。可歌可泣的是,金玉均和樸永孝發(fā)動政變的緣由,不過是為了鏟除昏庸無能的大臣,讓國家走上獨立富強之路。但袁世凱的擅自闖入,卻讓王宮成為了人間地獄,他難道不是這場災禍的罪魁禍首?甲申之變的大致情況,便是如此。袁世凱之所以會如此暴虐,其中是有深意的。在將韓王押送至軍營后,袁世凱向李鴻章發(fā)了電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用意實在讓人驚嘆不已,F(xiàn)將電報內(nèi)容摘錄如下: 
  十八日晚,逆黨金玉均、樸永孝等藉日本兵力戕殺大臣六人,漢城大亂,臣民紛紛來營稟報。據(jù)稱日使竹添帶兵入宮,國王吉兇莫測,乞求援救。卑職聞報,即派兵前往,并先致函日使,略云:應韓臣民之請,派兵保護王宮,勸其將兵隊退出,以靖人心,勿受亂黨之愚,激成大變,候其復答。
  自辰至未,該使竟置不理,復飭營弁持名片往詢,日兵竟開槍擊斃我弁兵各一名。我兵甫入宮門,日兵即放排槍迎擊,持戰(zhàn)一時之久。幸我將士奮不顧身,拼命攻擊,傷亡共十四人。日兵不支,由便門逃出,我軍遂入宮搜拿余黨,不料日人狠毒,預伏地雷,兵丁誤觸雷線,炸斃兩人,毀殿屋九間。于宮側廟內(nèi)尋得韓王,惟乞救護,詢問六大臣何罪被殺,推以不知,皆日使與金、樸諸人所為。王不敢居住宮內(nèi),乞為設法安置,遂議到營暫住。卑職一面派員訪拿亂黨,保護宮殿,彈壓地方;一面嚴申軍令,有敢擅動臣民一草一木者殺無赦。黨首金玉均等聞已隨日使逃竄,余黨潛伏,人心惶惶。查此次變亂之原因,系竹添與金、樸等謀使韓王叛我以自立,因此六大臣平素皆恭順于我,遂先殺之以決王意。
  竊思數(shù)十年來,我國家糜餉勞師保全藩屬,仁至義盡。該國王昏庸暗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圖之后患何堪設想。第思日本既能廢琉球,我又何不可廢朝鮮改為行省,許各國往來通商,各國必不與我為難。所與我爭者日、俄耳。俄不過欲在太平洋得一不凍海口,可虛與餌之。我之海陸軍尚可與日本抗衡,日茍與我起釁,尚左券可操。卑職居此日久,密邇東瀛,彼國雖褊小,上下一心,其圖謀并吞高麗形跡已彰,若復數(shù)年羽毛豐滿,則難圖矣。且此次之變,日本擅自帶兵入韓宮,戕殺大臣,其荒謬無禮亦公法所不容。時哉不可失,惟憲臺裁之。 
  李鴻章收到袁世凱的電報后喜不自勝,隨即便與總理衙門展開了秘密會晤。由于電報的周轉步驟頗為復雜,在此期間內(nèi)容已被泄露,并由日本東京的新聞記者高價購得,在報紙上進行了披露。日本政府隨即召開了內(nèi)閣臨時會議,就此事進行了磋商,并為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做好了準備。接著,清政府任命吳大和續(xù)燕甫為欽差查辦大臣,命他們率領著兩艘軍艦趕赴朝鮮,企圖將朝鮮劃為行省。日本政府也立即展開行動,任命井上馨為全權使臣,由他率領著千余人的部隊趕赴朝鮮,與朝鮮政府談判并征收賠款。吳、續(xù)二人抵達朝鮮后,聽聞日本已與朝鮮達成協(xié)定,又得知日本尚有數(shù)千人時刻準備著開赴朝鮮,再加上他們從日本報紙上得知,改行省一事早已披露,于是,清政府授意二人打著查辦叛亂的名號,想辦法和平解決此事。日本政府認為,雖然清政府意欲改朝鮮為行省一事已作罷,但駐扎在朝鮮的袁世凱部隊仍是一大隱患。日本政府委任伊藤博文為全權大使,西鄉(xiāng)從道為副使,命二人趕赴清朝,提出兩國均從朝鮮撤兵,并懇請清政府查辦殺害日本民眾的士兵,以此來維持東亞的和平友好局面。
  明治十八年,即光緒十一年(1885),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吳大在天津會面并進行了磋商。李鴻章和吳大強調(diào),日本的竹添公使不應帶兵進入王宮,并擅殺朝鮮大臣。日本大使卻堅持說:“袁世凱不該開第一槍,更不應該殺害無辜的日本百姓!庇捎诶铠櫿潞蛥谴蠖藞(zhí)意袒護袁世凱,不肯在談判中屈服,所以未能與日方達成一致觀點。到了(按:四月)十八日,清政府突然改變了注意,答應了日方的要求,兩國隨后締結了撤兵協(xié)議。這便是著名的《天津條約》。條約明確規(guī)定了兩國撤兵的日期,并規(guī)定朝鮮日后若有重大事件發(fā)生,兩國應在派兵前先行照會。條約簽訂后,兩國的關系看似融洽,實則暗藏玄機。事實上,清政府本打算借袁世凱的計謀將朝鮮據(jù)為己有,如今卻受到日本的牽制。對于日本來說,清政府意欲占領朝鮮,他們不得不考慮唇亡齒寒的后果。所以日本舉國上下對清朝的防范之意愈加明顯。由于兩國在談判中產(chǎn)生了頗多摩擦,而朝鮮的藩屬問題仍未能解決,所以兩國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成為了彼此潛在的敵人。
  不得不說,袁世凱的計謀讓人驚嘆不已!如果李鴻章和清政府能當機立斷,即刻派兵開往朝鮮,定能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即使日軍拼死抵抗,但是依照日本現(xiàn)有的海陸軍實力,此戰(zhàn)的勝負難以預料。可以說,袁世凱的確擁有英勇無畏的外交手腕。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日軍最終戰(zhàn)敗,那么日本政府定會全力籌備復仇,清政府則免不了有些夜郎自大,軍隊守備狀況難免下降,最終還是會將朝鮮拱手讓出,其損失甚至會比甲午戰(zhàn)爭更慘重。而如果清政府戰(zhàn)敗,那么不過是將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提前了十一年;蛟S唯一的好處是,酣眠的清政府能早點從可笑的睡夢中蘇醒。
  《天津條約》簽訂后,日清兩國先后于當年的七八月份撤軍,袁世凱也率領著部隊回到了清朝。在收拾行裝的那段時間,袁世凱與包括金允植和金炳始在內(nèi)的事大派首領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憑著袁世凱的見識和謀略,定能明白依照當時國內(nèi)的情況,要想立下赫赫戰(zhàn)功無異于癡心妄想,所以他將戰(zhàn)略目光投向了國外。雖然袁世凱已回國,但他的心仍留在了朝鮮大地上。在國內(nèi),他一方面籠絡李鴻章的一些親信,讓他們在李鴻章面前多美言幾句,另一方面則將朝鮮的種種事宜匯報給李鴻章。筆者先將其中重要的幾條摘錄如下: 
  一、韓王昏聵糊涂,最易受人煽惑,又復見異思遷,我國家不派明正大員駐彼監(jiān)督,久必為日俄所愚,叛我獨立。
  二、韓之臣民多數(shù)皆主獨立自主,欲脫我范圍,今駐兵全撤,獨立派之范圍必日見膨脹。
  三、我國家現(xiàn)派駐韓之陳樹棠,其名為辦理商務委員,東西各國皆有特派公使。以委員對于代表國家之公使,名分相去甚遠,遇有外交進退皆難,且久為各國公使所鄙。雖上國對于屬邦,不能同于各國簡派駐使,亦當酌派位分稍尊之員,增其權限。且我國家在朝鮮應辦之事,實不止于商務,今僅定名為商務委員,是自縮其權力,可否仿照元朝故事,派大臣監(jiān)國。
  四、大院君智謀才略實勝其子數(shù)倍,頗為其國人所尊敬,且深明大義。光緒八年不得已而擄歸,茲宜曉以大義,赦其回歸,使其父子同心協(xié)力,于其國計頗有裨益!糎T〗〖HK〗
  袁世凱呈上的意見,讓李鴻章頗為滿意。再加上身邊的親信時常提及袁世凱的雄才韜略,李鴻章便在報告后批注了些溢美之詞,將其呈報給了清政府。這其中,就包括袁世凱在朝鮮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袁世凱的條陳以及大院君回國對清政府的益處。收到報告后,清政府封袁世凱為三品知府,并責令李鴻章與總理衙門進行商議,妥善解決赦免大院君一事。接到清政府的旨意后,李鴻章與總理衙門進行了秘密會談,最終決定任命袁世凱為護送官員,將大院君護送回國。袁世凱心懷不軌地告訴大院君:“你今日之所以能平安無事,全仰仗我在李中堂面前費盡心機周旋,你可不能辜負我和李中堂的心意啊!苯又T使大院君立誓,回國后定讓韓王永遠效忠清朝,并為朝鮮套上了種種枷鎖。
  





上一本:袁世凱和他的幕僚們 下一本:肖邦傳: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的流星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袁世凱的作者是佐藤鐵治郎,李寧,盧浩文,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